?

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2024-04-17 03:28徐文婷唐迎迎曹秀珠王雪趙林芳
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 2024年3期
關鍵詞:凝血酶原置管計數

徐文婷 唐迎迎 曹秀珠 王雪 趙林芳

中等長度靜脈導管通過上肢貴要靜脈、頭靜脈或肱靜脈穿刺置入,可留置1~4 周[1]。相關研究顯示,穿刺點滲血是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置管后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率約為2.24%~8.33%[2,3]。穿刺點滲血導致局部皮膚潮濕,影響敷貼固定效果,容易引發導管滑脫,同時血液是細菌的最佳培養基,增加了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風險。目前,關于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的影響因素尚不明確,因此本次研究基于某三級醫院真實世界數據調查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現狀并分析其危險因素,為臨床護理相關預防措施的構建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基于醫院電子病歷信息系統數據庫,回顧性收集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0 月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進行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置管、維護及拔除的1 252 例患者,其中男性520 例、女性732 例;年齡18~96 歲,平均年齡(59.25±19.05)歲。納入標準包括:①年齡≥18 歲;②于本院進行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置管操作的患者;③可通過醫院電子病歷信息系統數據庫查詢到患者置管至拔管期間的相關信息。并剔除導管留置時間<24 h患者。

1.2 方法 根據患者是否發生滲血分為滲血組與未滲血組,收集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重指數、是否伴有惡性腫瘤、血栓史、大手術創傷史、是否伴有高血壓、是否伴有糖尿病、是否使用抗凝藥物、是否首次置管、置入部位、置入靜脈、是否一針成功、導管留置時間、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指標。本次研究中穿刺點滲血指置管48 h后穿刺點仍有血液滲出。滲血分級標準:Ⅰ級:患者活動時肉眼觀察到穿刺點滲血,滲濕敷料;Ⅱ級:患者平臥時穿刺點滲血,滲濕敷料;Ⅲ級:患者穿刺點滲血不止[4]。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采用M(P25,P75)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及百分率(%)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進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法進行多因素分析。設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現狀 1 252 例患者中,60 例(4.79%)患者發生了穿刺點滲血。滲血通常發生在置管后3(2,5)d,其中32 例(53.33%)患者置管后72 h 內發生穿刺點滲血,18 例(30.00%)患者置管后4~7 d 內發生穿刺點滲血,10 例(16.67%)患者置管7 d 后發生穿刺點滲血。60 例滲血患者中Ⅰ級滲血36 例(60.00%)、Ⅱ級滲血16 例(26.67%)、Ⅲ級滲血8 例(13.33%)。60 例滲血患者中1 例因處理無效拔管,59 例經及時有效處理后繼續使用,直至患者治療結束。

2.2 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見表1

表1 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由表1可見,滲血組的導管留置時間、是否伴有高血壓、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與未滲血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2.34,χ2分別=6.06、18.97、24.81、15.37,P均<0.05)。兩組年齡、體重指數、性別、是否伴有惡性腫瘤、血栓史、大手術創傷史、是否伴有糖尿病、是否使用抗凝藥物、是否首次置管、置入部位、置入靜脈、是否一針成功、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分別=0.09、-0.50,χ2分別=0.06、0.12、1.65、2.29、0.51、0.84、0.90、0.65、1.04、0.01、5.52、0.71、3.57,P均>0.05)。

2.3 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危險因素的回歸分析見表2

表2 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危險因素的回歸分析

由表2 可見,伴有高血壓、血小板計數低、凝血酶原時間高是影響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的危險因素(OR分別=1.80、2.02、3.53,P均<0.05)。

3 討論

中等長度靜脈導管具有穿刺速度快、穿刺成功率高、維護成本低等優勢,近年來在臨床應用日益廣泛[5]。導管堵管、滲液、滲血、導管相關性血栓等是中等長度靜脈導管常見并發癥,其中滲血是置管后最常見的早期并發癥[6]。穿刺點滲血不僅增加了導管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而且持續滲血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屬緊張、焦慮的情緒,影響患者的治療進程。因此,明確影響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的相關因素并早期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次研究發現,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發生率為4.79%,據研究調查顯示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發生率約為2.24%~8.33%[2,3],本次研究結果與國內外大部分研究基本一致。本次研究中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通常發生在置管后3(2,5)d,其中53.33%患者置管后72 h內發生穿刺點滲血。劉貞等[6]研究結果亦表明穿刺點滲血是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置管后最常見的早期并發癥。因此,在臨床實踐中,置管后早期應加強關注穿刺部位敷料情況,若患者穿刺處滲血滲液較多,應及時更換,避免感染。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伴有高血壓、血小板計數低、凝血酶原時間高是發生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的獨立危險因素。根據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推薦,合并冠心病、缺血性腦卒中、外周血管病或40 歲以上高血壓伴心血管高危的患者,建議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進行預防[7]?;仡櫥颊吲R床資料發現,80.63%伴有高血壓的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藥物。既往研究結果亦表明,伴有高血壓的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發生率明顯增高[8],這與本次研究相符。中等長度靜脈導管作為一種外來異物置入血管,對機體局部組織造成創傷,傷口的愈合需要機體凝血機制的參與。有研究顯示,當血小板計數偏低、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時,表明機體凝血機制受到破壞,導致患者發生穿刺點滲血的危險增大[9]。凝血功能障礙和血小板指標水平低下是中心靜脈導管置管的相對禁忌證,但目前國內外相關指南暫未明確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置管禁忌證,關于凝血功能障礙和血小板指標水平低下對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置管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1,10]。本次研究結果發現,當患者血小板水平低下、凝血功能下降時,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發生率明顯增高。因此在臨床工作中,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置管前需明確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必要時準備止血藥物;置管中針對凝血機制較差的患者按壓時間增加至5~10 min;置管后床邊護士嚴密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傾向,針對有出血傾向的患者可及時和醫生溝通采取相對應的護理措施,預防患者穿刺點滲血的發生。

本次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相比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而言,難以對數據質量進行嚴格監督,存在偏倚風險及數據缺失問題。未來需要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高質量研究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中等長度靜脈導管穿刺點滲血發生率較高,在臨床實踐中,應加強關注伴有高血壓、血小板計數偏低、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的患者,針對性開展相關護理措施預防導管穿刺點滲血的發生。

猜你喜歡
凝血酶原置管計數
血液濾過患兒置管后短期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時間及血小板檢驗的臨床價值
古人計數
血清異常凝血酶原檢測對原發性肝癌診斷的臨床價值
遞歸計數的六種方式
古代的計數方法
這樣“計數”不惱人
高壓氧治療過程中深靜脈置管非計劃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對策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參數與凝血酶原時間的臨床檢驗價值
積極有效護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靜脈置管中的應用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