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空間形態芻論

2024-04-18 09:42趙光遠
科技智囊 2024年3期
關鍵詞:空間形態中國式現代化重塑

趙光遠

摘? 要:新質生產力的空間形態是影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理論問題。圍繞這一問題,從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出發,對新質生產力的空間形態進行了探索,“新質生產力首先必然是國家生產力”的觀點得以提出并對其論述,并指出區域層面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服從于這一觀點,才能在新質生產力時代贏得新的發展機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兼顧新質生產力引領發展、統籌發展和重塑格局的綜合功能,兼顧新質生產力的國家屬性、人類屬性和未來屬性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中國式現代化;空間形態;國家生產力;重塑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4.03.0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1]。在“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提出后,我國學術界、產業界等對新質生產力進行了研究和闡釋,相關研究成果從科技生產力、產業生產力、要素生產力、數字生產力、未來生產力等多個角度進行了探索,一致認為新質生產力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是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抓手,是由粗放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必由之路[2]。然而還要看到,當前關于新質生產力的認識還不夠充分[3],新質生產力的空間形態問題—特別是國家層面和區域層面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功能分工—還需進一步論述,這是影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4]的重要理論問題。本文從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出發,對新質生產力的空間形態進行了探索,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首先是國家生產力”的觀點以及區域層面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服從于這一觀點,才能在新質生產力時代贏得新的發展機遇的論斷。

一、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并明確了其內涵,還從生產力發展層面先后指出,“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5]等。這是“新質生產力”概念提出的重要背景和重要基礎,也意味著只有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面向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面向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生產力才是新質生產力。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時代要求和必然趨勢。

(一)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要求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特征,其“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5]。特別是由人口規模巨大所帶來的市場需求多樣性、生產關系復雜性等問題,僅僅依靠當前生產力發展是難以解決的:傳統生產力和當前生產力是按照“點—線—面”的路徑發展的,是通過“極化—擴散”效應發揮作用的,在縮小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生產力差距方面具有天然不足。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既包括整體生產力的現代化,也包括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生產力的現代化,更包括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生產力差距的縮小。這就要求我們破除原有生產力發展路徑和作用效應,立足我國實際需求、未來發展需要和巨大的人口規模,來探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中國路徑。在一定意義上看,新質生產力一定是能夠讓巨大規模人口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生產力形態。

(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求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根本標志,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6]。我們必須探索更加有利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生產力形式—要推動生產力全面進步的成果由全民共享,要按照全體人民的普遍需要優化生產力布局,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生產要素流動之間形成更為和諧的關系。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不僅包括前面所提及的“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生產力差距的縮小”,還要強化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在一定意義上看,新質生產力一定是能夠對收入分配、市場交換等生產關系發揮更大作用的生產力形態。

(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求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5],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這意味著新質生產力不能像傳統生產力那樣只關注,或者主要關注于物質生產能力的提升,而要兼顧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要協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和自我改造的能力;同時也要求新質生產力的支撐體系和實現體系能夠體現出充分的全面性。從新質生產力的支撐體系看,其發展要統籌教育、科技、文化等基礎性支撐體系和產業、市場、宣傳等應用性支撐體系建設;從新質生產力的實現體系看,其發展要統籌好培訓、工程、智能化、技術工人等直接實現體系和創新創業平臺、生產性服務業、物流設施等間接實現體系建設。其發展要基于生產力的進步和躍升,不斷總結物質文明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大經驗,推動物質文明成果轉化為精神文明的重大實踐。在一定意義上看,新質生產力一定是能夠兼顧物質生產力和文化生產力,有助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生產力形態。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歷史發展經驗表明,傳統生產力以及當前生產力在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還有很大不足—對自然資源強調開發利用、索取沒有限度。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改變這種趨勢,強調對整個自然界和宇宙中存在的能量的利用,而不是自然界物質資源的利用;強調對人類知識的開發和挖掘,而不是欲望的擴大。從這種意義上看,新質生產力是基于自然能量充分利用、而不是耗損自然資源的生產力形態;是基于人類知識充分積累、而不是人類欲望無限擴大的生產力形態。進一步看,新質生產力必然是通過人的自我改造而迸發出來的,是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產力形態。

(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要求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全球現代化進程的一部分,甚至中國式現代化將成為全球現代化的重要引領力量。這要求我們“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5]。這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主動開放、包容共享,其基本邏輯是: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讓自身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不斷發展和持續提升,形成強大的示范帶動作用,且主動開放,讓其他國家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平等的產業商貿體系和人文交流體系形成共享發展成果的和平發展道路。因此,新質生產力應該是一種不斷求變和主動探索的生產力形態;是一種讓自身生產力水平相對領先且具有示范效應的生產力形態;是一種開放包容,不斷納入新知識、新主體、新伙伴的生產力形態。進一步看,新質生產力必然是一種具有和平發展思想根基的、具有包容文明思想基礎的、以“世界大同”為目的的生產力形態。

可以說,“新質生產力不僅象征著創新、綠色、現代化的先進生產方式,還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高效發展的動力”[7]。從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的本質出發,新質生產力必然是能讓巨大規模人口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生產力形態,必然是能對收入分配、市場交換等生產關系發揮更大作用的生產力形態,必然是能兼顧物質生產力和文化生產力、有助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生產力形態,必然是通過人的自我改造而迸發出來的、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產力形態,必然是一種具有和平發展思想根基、主動開放、包容共享的生產力形態。

二、新質生產力必然首先是國家生產力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在我國社會生產力大幅躍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更加清晰、創新驅動發展取得顯著成效、鄉村振興戰略取得重大進展、市場經濟機制改革不斷深化等背景下提出的,更是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一些研究顯示,新質生產力在不同層面能夠分別表現為企業組織模式的變革、重塑產業集群和構建創新網絡以及開啟新型經濟發展模式等[7]。這意味著新質生產力不僅將引領相關領域持續健康發展,且將對我國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發揮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但是這種引領作用和支撐作用表現出何種形態,及其是否也如傳統生產力般可能導致區域差距擴大?基于這些問題,從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出發,從突破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目標出發,新質生產力必然首先是國家生產力: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只有成為國家生產力,才能擺脫傳統生產力的局限,才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美結合,“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8],最大化地發揮各種作用,符合中國式現代化根本需要;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只有成為國家生產力,才能保障“新”“質”不打折扣,才能培育出頂級市場主體,才能孵化培育未來產業,更好激發全國人民的創造活力,形成更加廣泛的引領帶動效應。

(一)新質生產力必然是尊重人民群眾創造性和愛國企業主體性的生產力

當前需要探討新質生產力的源頭以及主體是誰的問題。從歷史發展經驗看,更高級的生產力固然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但是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和愛國企業的主體性。人民群眾將在先進科學技術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之路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其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提出科學技術轉化的新思維和新方向;設計科學技術應用轉化的新產品和新應用;集成市場用戶反饋的新信息和新需求;發現科學技術細分方向的新可能和新規律等。隨著國際商業競爭逐步激烈、復雜化等外部環境變化,愛國企業將在先進科學技術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之路上發揮關鍵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整合一切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突破的新資源;構建符合企業特性同時也服務國家需要的新平臺;開發更加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以及對當前消費習慣具有沖擊力的新產品;培養更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市場化新人才等等。為此,至少從最近一段時期看,只有“新質生產力必然首先是國家生產力”,才能實現對人民群眾創造性和愛國企業主體性的必要尊重,才能筑牢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才能加速新質生產力系統布局和整體推進。

(二)新質生產力必然是順暢且充分整合全國資源的生產力

如何規劃和促進新質生產力也是極為重要的問題。人類發展的歷史證明,生產力的躍升是人們通過不斷改進生產工具、提升改變自然能力的過程,而不斷改進生產工具的動力主要來自于不斷擴大的社會需求、不斷收緊的資源約束以及愈加頻繁的要素流動(特別是知識流動)。有研究成果指出,新質生產力意味著構成生產力的實體性要素和滲透性要素均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生產力形態發生了質性變化和整體躍遷[9]。在這種情況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必須考慮這些因素并從國家層面促進資源整合和要素流動。一方面,只有“新質生產力必然首先是國家生產力”,才能引導全國資源充分整合,特別是基于全面深化改革而形成的跨區域、跨部門、跨周期甚至跨時空的資源整合,從而打破那些有形的或無形的壁壘,促進各類資源按照國家戰略需要和人民實際需求、而非資本逐利的意愿進行流動;另一方面,只有“新質生產力必然首先是國家生產力”,才能建構全國性規范化的要素流動渠道,促進全國要素順暢流動特別是知識、技術等較高能級的要素流動,從而提升要素之間重新組合的速度,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的形成。亦即,新質生產力需要建構若干個國家平臺,需要建立防范生產要素倒流機制,需要深層次改變傳統生產力相對落后地區的發展模式。而這些未來性的發展需要,只有在“新質生產力必然首先是國家生產力”的前提下才能實現。

(三)新質生產力必然是中國先行的前瞻性探索并具有普遍意義的生產力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意味著中國要率先探索、率先實踐、率先突破新質生產力,同時也意味著要統籌把握好率先的程度和新質的程度,以便國內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能夠協調發展、國內的生產力和國際的生產關系也能協調發展。其中,國內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協調發展就意味著“新質生產力必然首先是國家生產力”這一特征,如果新質生產力還停留在區域生產力且其形成和突破仍集中在個別區域的話,國內區域差距、城鄉差距只會越來越大,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極難實現協調發展的。國內生產力發展與國際生產關系的協調也是如此,只有“新質生產力必然首先是國家生產力”,才能把握好國內生產力與國際生產力的差距,才能把握好國際生產關系對國內生產力體系的反作用,才能強化國內生產力布局的韌性,才能構建好國內外一體化的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亦即,“新質生產力必然首先是國家生產力”具有普遍意義,既要具有領先性,又要具有可復制性,對于國內外多數民眾和多數市場主體具有可接受性,只有這樣新質生產力才能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更加強大的引擎作用。

三、明確區域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中的作用

盡管“新質生產力必然首先是國家生產力”,但這并不意味著新質生產力在區域層面作用的降低,畢竟區域生產力是國家整體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力布局是國家生產力發揮作用的重要支撐。有關研究指出,“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大契機……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推動區域創新中心與區域產業體系深度融合發展,加強區域間協同融合,提高戰略取向一致性,促進不同區域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形成合力”[10],但亟待明確的是,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過程中,區域層面要依靠誰,如何發揮作用以及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一)區域是國家新質生產力布局的落腳點,更是行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節點”

新質生產力與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高度關聯,這意味著新質生產力主要是由高能級的、未來性的產業鏈組成的,這個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節點、特別是那些不可或缺的節點,必然會在區域層面(城市或園區)中找到落位之處,這決定了區域層面可以在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鏈節點上形成重大突破。換言之,區域層面的新質生產力將主要表現為區域資源和未來產業的緊密結合、行業關鍵節點能力突破和行業新質生產力的緊密結合、行業方向選擇和核心生產要素配置的緊密結合等。區域層面的新質生產力是在國家統籌的大戰略布局之下,“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等傳統模式和創新驅動發展融合后、數字技術應用融合后的未來發展中的具體展示。區域新質生產力不能局限在自身的科技創新基礎上找機會、謀突破,還要著眼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需求,著眼于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機遇,在細分行業發展中尋找關鍵節點并迅速搶占新質生產力陣地。

(二)區域要做好國家重大生產力平臺的謀劃,用好“國字號”力量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必然首先是國家生產力”,這賦予了“國字號”力量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可以與近年來國家調整央企布局、建設國家實驗室等實踐相契合。同時,國內最前沿的科學技術成果、最具創新力的重要創新平臺、最具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大部分都是“國字號”力量,還有一部分是愛國型的市場主體(可視為“準國字號”力量)。這些現實基礎決定了區域層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把爭奪“國字號”資源作為重要措施,要讓“國字號”力量移動其核心生產力,謀劃和建設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由國家進行政策性投入的國家重大生產力平臺。只有這類平臺與“行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節點”屬性相結合,區域性國家重大生產力平臺才能具有鮮明的未來屬性。這需要綜合考慮區域的新型基礎設施、人才團隊建設、生態環境支撐、未來產業戰略、營商環境建設等情況;在具體謀劃形式上,考慮國家直接謀劃、省部聯合謀劃、省部央企聯合謀劃等類型;在具體平臺類型上,要在國家實驗室等科創平臺、中央企業總部等經營平臺、行業數據中心等要素平臺方面做出選擇。

(三)區域要做好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工作,探索“新路徑”發展新質生產力

從實踐來看,傳統的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措施的對象大多數是在傳統生產力下形成的主體或團隊,落位招商引資項目的區域多是傳統的開發區或產業園區,發展模式也大多是靠政策優惠促發展。區域層面上先改變相應路徑和模式,才能在新質生產力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這需要把握新質生產力在微觀層面的相關屬性,包括但不限于:新質生產力必須兼容有組織的科研和開放式的應用,必須兼容產業鏈創新和社會性轉化,必須兼容累積性變革和突發性創新等等。而這些兼容性舉措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和及時深化改革予以支撐,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動經濟社會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更好地適應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要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和明確分行業、分領域、分區域的主要矛盾,并圍繞破解分領域的主要矛盾進行的制度創新和政策設計;而及時深化改革則是要根據新質生產力發展環境和技術條件的變化,特別是突發性創新的出現,迅速開展適應性的頂層設計、制度安排和政策創新,最快速地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揮作用。在國家的戰略指導下,在區域層面統籌好全面深化改革和及時深化改革,既是區域層面推進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區域層面推進新質生產力工作的重要內容。

(四)區域要做好融入新型一體化發展的準備,通過“新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

從中國實踐看,隨著高速交通、高速通信等技術的普及,基于數字技術和人文關懷的新型一體化場景正在加速構建之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數字中國發展模式、倡導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建設跨區域的產業集群和泛區域發展戰略等,都是國家層面主動推進新型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動作。區域層面發展新質生產力更要緊密關注“新型一體化發展”這一背景,并關注這一背景下社會包容性的強化以及人文關懷的升級,進而迅速轉變到通過特色人文關懷吸引并集聚專業性人才,促進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來。新質生產力不是冷冰冰的科學技術或者相應產品,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體系中強化包容、融合、特色、共享等特征,圍繞人的需要、依托人的進步、形成人的網絡,最終在新型一體化發展格局中同進步、共發展,從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目標。

四、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結論包括:其一,新質生產力必然是加速中國式現代化的生產力,能夠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有助于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其二,新質生產力必然是尊重人民群眾創造性和愛國企業主體性的生產力,是全國資源整合更充分、更順暢的生產力,是中國先行的前瞻性探索并具有普遍意義的生產力;其三,新質生產力首先是國家生產力,而不是區域生產力,區域層面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要服從國家新質生產力布局需要;其四,區域層面在新質生產力體系中要把握好“關鍵節點”、用好“國字號”力量、探索“新路徑”發展、推進“新體系”融入。這有待在新質生產力培育的實踐中驗證,但有關規律、觀點對當下思考和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已具有一定積極意義?;诖?,就當前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提出如下建議。

其一,強化對“新質生產力首先是國家生產力”的認識,兼顧新質生產力引領發展、統籌發展和重塑格局的綜合功能,把握新質生產力“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別是新經濟空間生產方面發揮了革命性作用”[11]這一特征,盡快制定國家層面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戰略,要用全新理念架構全國的新質生產力區域布局、行業體系、政策機制,以指導區域層面、行業層面的新質生產力各項工作。

其二,強化對新質生產力與科技創新間復雜關系的認識,要重點把握發揮人的作用去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具體工作中既要突出科技創新的作用,又不能“唯科技論”,要讓科學技術成為人的工具而非束縛,亦即要讓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技術實現并行突破以引領發展。

其三,強化對新質生產力與新型一體化復雜關系的認識,要重點把握基于數字技術和人文關懷的新型一體化場景對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作用機制,要著力統籌不同區域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關于“點和面”的突破和選擇問題,讓新質生產力引領和支撐未來時代的新型一體化進程。

其四,兼顧新質生產力的國家屬性、人類屬性和未來屬性,在“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一旗幟下統籌好新質生產力在國內外聯動發揮的作用,要著力構建新質生產力或未來產業發展的國際性聯盟組織,要全力推進新質生產力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 深刻認識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EB/OL].(2024-02-09)[2024-03-0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4-02/29/c_1130082954.htm.

[2] 文豐安,肖華健.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探析[J/OL].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37(2):13-23[2024-03-22].https://link.cnki.net/urlid/37.1104.C.20240320.1338.001.

[3] 周文,許凌云.再論新質生產力:認識誤區、形成條件與實現路徑[J/OL].改革,2024(3):11-22[2024-03-02]. https://link.cnki.net/urlid/50.1012.F.20240229.0904.002.

[4]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EB/OL].(2024-03-09)[2024-03-10].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4-03/09/c_1130087163.htm.

[5]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 張海東.共同富裕的重大意義、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EB/OL].(2022-10-31)[2024-01-02].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1031/c40531-32555574.html.

[7] 張震宇,侯冠宇.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現實路徑[J/OL].當代經濟管理,2024,46(4):1-14[2024-02-29]. https://link.cnki.net/urlid/13.1356.F.20240227.1519.002.

[8] 韓喜平,馬麗娟.新質生產力的政治經濟學邏輯[J].當代經濟研究,2024(2):20-29.

[9] 馬俊峰,馬小飛.新質生產力的生成邏輯、價值意蘊與實踐理路[J/OL].理論與現代化,2024(2):1-14[2024-02-18].https://link.cnki.net/urlid/12.1166.C.20240207.1251.002.

[10] 賈若祥,王繼源,竇紅濤.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J/OL].改革,2024(3):1-10[2023-03-15].https://link.cnki.net/urlid/50.1012.F.20240314.0904.002.

[11] 胡博成,朱千葉.向未來要空間:論新質生產力的經濟空間邏輯及實踐旨向[J/OL].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0(2):99-111[2023-03-20].https://link.cnki.net/urlid/50.1023.C.20240315.1627.007.

猜你喜歡
空間形態中國式現代化重塑
重塑未來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自動化正悄然無聲地重塑服務業
李滄:再造與重塑
澧水流域傳統城鎮街巷的空間形態文化
日常行為下的湖湘村落問題
重塑靈魂
鄧小平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貢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