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產業與創新生態升維:內容框架與路徑

2024-04-18 21:17李春成
科技智囊 2024年3期
關鍵詞:創新

摘? 要: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產業發展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風險,通過系統升維建設良好的產業生態與創新生態,是培育未來產業的關鍵。從產業生態與創新生態協同融合的視角,以及產業生態組織、生態網絡、生態數字化賦能、空間聯系、生態位管理、生態治理機制六個方面分析了未來產業培育的產業與創新生態維度升級的趨勢與內容。結合我國區域未來產業的實踐需要,提出了六個方面的未來產業與創新生態升維路徑及其政策建議,包括重視產業生態與創新生態“雙生態”聯動,分領域打造特色化、專業化的未來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將未來產業高成長頂尖創新型企業納入世界一流企業建設試點,梯次培育未來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開展城市群未來產業集群體系建設試點,打造一批跨區域未來產業與生態體系示范區;高度重視基石型服務組織的生態效應,發現、支持和培育專業化、高水平基石服務機構;大力加強多元、開放、合作、共生的新型文化體系建設,提升多鏈協同、跨界融合創新能力;優化產業與創新生態的政策體系和治理體系。

關鍵詞:未來產業;創新;生態升維;內容框架;路徑

中圖分類號:NO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4.03.02

未來產業通常具有科技含量高、牽引帶動性強、顛覆性強、不確定性大、長期性投入高、生態屬性強等特點[1]。特別是,與已經市場化、產業規?;某墒飚a業相比,未來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同時伴隨著投資、創新、技術倫理等多重風險[2]。顯而易見,在產業和創新生態成為國家間、區域間競爭的主要手段和基礎工具的背景下,通過系統升維,打造多維度立體化產業與創新生態,是培育未來產業的重中之重。更有學者提出,產業生態變革是中國制造業五大變革方向(智能技術變革、產業結構變革、制造業空間重構、產業生態變革、規則變革)之一[3]。如果將傳統產業與創新生態類型稱之為1.0的話,未來產業與創新生態類型就需要在1.0的基礎上升維到2.0。筆者下文將著眼于未來產業與創新生態2.0的可能需求及發展趨勢,從不同方位探析其升維的主要內容及其建設路徑。

一、未來產業與創新生態升維的主要內容

從硅谷、中關村等領先園區,京滬深等領先城市最新的發展動態看,有利于未來產業培育的良好與創新生態,展現出以下生態體系升維趨勢和內容。

(一)生態組織升維:從產業集群到產業集群體系

研究區域產業與創新生態組織的最基本方法就是使用集群工具。在產業集群升級方面,有人根據區域產業集群發展實踐趨勢及理論進展,提出了推動由不同類型集群形成的產業鏈集群或集群體系的思路[4],這顯然打破了單一產業集群的方式,已經具有了從全方位、多維度組織產業與創新要素提升產業組織形態的內涵。這種產業集群體系由三種類型的集群組成:縱向產業鏈集群,包括上、中、下游的產業鏈(供應鏈)形成的集群,如汽車產業鏈上游的零部件產業、中游的整車產業、下游的汽車銷售與維修服務等產業集群;橫向產業集群,主要指同類產品的生產企業在同一區域聚集而成的集群類型;以及與實體生產、制造相結合的服務業集群,包括圍繞生產制造形成的研發、設計、物流、銷售、結算等多個環節[4]。無疑,產業集群體系的孕育和完善,將緊密伴隨未來產業的發展壯大,二者相互依存;集群體系的發展,實現了現代產業體系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制造與服務的相互增強,實現了產業生態與創新生態的互補發展。一個區域乃至一個國家的產業形成強大集群體系,不僅對優勢支柱產業提升競爭力有很大助益,對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也有很大好處,如集群內的企業生產制造可就近便利配套,相互學習與交流合作的成本更低,交易成本更低,產業創新與設計升級效率提高,供應鏈韌性增強等等。隨著產業聚集程度的提高,集約化發展可能使得產業具備越來越強的競爭力,即使部分企業經營暫時遇阻、少數企業遷出也不會影響正常的產業循環發展。目前,作為世界制造業大國,我國主要城市群(圈)的產業鏈集群體系建設已經具備較好發展基礎,集群體系效應逐步開始凸顯其競爭力,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顯示了其韌性,成為未來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建設的優勢之一。中國產業集群體系效應不僅體現在傳統產業上,如鋼鐵、電力、鋁、鈦、鎂、銅、水泥等傳統工業,其原料已經占據了全球很大份額;在動力電池、光伏、風電等新興產業的產業集群體系,也開始顯現較強系統效應。

(二)生態網絡升維:從單產業鏈發展到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發展

長期以來,由于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我國產學研、金融、社會服務等產業與創新主體及創新資源要素各自發展,缺乏融合發展、合作發展的意識與機制,產業體系化的協同能力、融合發展能力及其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尚難以適應未來產業與創新生態升維之需。但是,綜合來看,我國產業多鏈深度融合實踐已經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導向,為未來產業生態網絡升維帶來有利的影響,如把創新鏈視為引擎,“兩個圍繞”(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成為主體性任務,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是新要求[5],保障供應鏈安全有韌性是方向和目標,知識服務鏈、數據鏈、政策鏈等新要素鏈是保障條件和支撐。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產業與創新生態網絡(即要素融合)升維的趨勢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兩個圍繞”將進一步得到強化,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與匹配將全面推進。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就是進一步強化科技有效供給的引領支撐作用,不斷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抓住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這一關鍵環節,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保障科技安全和產業安全。同時,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提升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第二,在全國各部門、各地區深入落實黨的二十大新部署的推動下,“四鏈”深度融合將有更大發展空間,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的互補功能將得以進一步發揮。第三,突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成、融通更多產業與創新要素。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的態勢,緊緊把握新機遇與新挑戰,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國家數字經濟戰略優勢,銜接好知識服務鏈、政策鏈、數據鏈等新要素鏈,完善高風險顛覆性技術支持機制,著力提升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力爭贏得新賽道先機。

(三)生態數字化賦能升維:使能技術加持產業鏈現代化和生態體系融合互動、合作共生

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數字化新科技,可以加速技術、知識、數據、資金和人才流動,降低交易成本,因此被冠以“使能技術”“威力倍增型技術”[6]等名稱。使能技術或激活技術,是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1998年提出的新經濟概念[7],是指能夠催化、加速、激活其他技術革新的技術,催生出新的經濟領域,如計算機芯片和通信網絡的發明就培育出計算產業、大數據、物聯網等許多新產業領域。同時,其還能顛覆其他經濟領域,就像歷史上金融創新改變了經濟一樣。事實上,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既是使能技術,也是融合技術,它們對經濟、社會、科技的滲透性和融合性影響是快速而深刻的。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迭代,五大新一代信息科技(人工智能、網絡平臺、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成為普遍認可的五大通用使能技術,深刻改變著經濟領域原有的發展方式。因此,由于新一代信息科技具有全時空、全流程、全場景、全解析和全價值等特征,被認為具有強大的顛覆性力量[8]。筆者將通用使能技術對產業鏈現代化和生態體系融合互動、合作共生的加持作用概括為四個方面[9]:首先體現為通用性,使能技術幾乎對所有行業、所有領域、所有部門都具有廣泛深刻的影響;其次體現為加速性,即對所影響對象的循環累積具有正向加速作用。通用使能技術使得各種技術、各種部件、各種模塊或各種可集成單元獲得無窮大的重組空間,在互動協同機制下形成加速作用;三是體現為增效與增值作用,即能夠增加普遍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并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管理價值;四是增信作用,即有利于主體之間的合作。此外,使能技術除本身具有的指數型增長特性外,指數型技術之間的融合還能產生疊加效應與協同效應,并與傳統行業融合帶來諸如零售業、廣告業、娛樂業、教育、醫療保健、長壽、商業、食品業等八大行業的深刻重塑與變革[10]??傊?,升級產業和創新生態,培育未來產業,必須高度重視數字化智能化的賦能作用,大力推動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使能技術開發與應用,提升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化能力。

(四)生態空間聯系升維:從園區生態體系向多尺度的空間協同體系推進

筆者認為,全方位推動三層次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發展,形成從園區小生態到城市大生態,再到城市群(圈)巨生態的多尺度區域生態體系空間布局結構,是我國產業與創新生態升維發展的空間大趨勢。不同尺度的空間對未來產業的培育具有不同的意義。產業園區(包括大學科技園、開發區、高新區、保稅區、自貿區、特色產業區等)是建設區域未來產業良好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的承載基礎。雖然產業園區有類型、規模、功能定位方面的不同,但是產業園區就是依托產業集聚、產業集群環境,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內,迅速營造產業與創新資源要素和主體要素高密度、開放型的生態體系,這樣的環境有利于新創企業的成活,有利于未來科技的創業者得到園區及當地政府的精準扶持與幫助。國內外大量的實踐已經證明這是新產業、新企業成功的最底層的依托,也為更大范圍的區域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建設提供了基本載體條件。同時,未來產業的培育與發展壯大也需要更大的市場擴展視野,需要更大范圍的場景來支撐。許多小切口的前沿科技需要更大范圍地使用場景及生產空間才能滿足其初期的市場需求。因此,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依托中心城市,在城市圈、城市群的地理空間建立跨區域的產業供應鏈結構和要素配置體系,形成距離更近、更便利、更有韌性和彈性、要素更統一的,以大市場為縱深的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新格局,無疑將為城市圈、城市群內的未來產業提供更多機會、更多選擇,進而為創新創業提供更適宜的生態環境。

(五)生態位管理升維:若干產業與創新生態關鍵要素的功能升級

無論是產業生態體系,還是創新生態體系,或者是二者整合的新生態體系,決定其效能的是其中具有主導作用的關鍵要素和“鯰魚效應”,對這些關鍵要素的管理可稱之為生態位管理。就國內外經驗和未來產業培育需求來看,當前我國應重點加強以下三個方面的生態位關鍵要素功能升級:

第一,強化平臺型大企業在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目前,在數字化、網絡化大趨勢下,大企業在產業生態和創新生態中的作用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在做大做強的雙向拓展下,平臺型大企業的主導地位不斷得以強化。因此,發現、培育大企業既是未來產業規?;闹匾蝿?,也是產業與創新生態建構的重要內容。同時,實踐證明,平臺型大企業通過建設雙創基地、參與風險投資等方式,在孵化未來科技、未來企業過程中的作用也在不斷加強。強化平臺型大企業生態主導作用的著力點包括以下幾點:一是發揮好大企業的產業網絡平臺資源聚合作用,特別是通過大企業牽頭建設產業互聯網平臺,整合供應鏈、用戶、場景驅動等產業資源,形成產業共同體;二是發揮好大企業的雙創平臺資源聚合作用,整合各類主體參與產業創新創業,通過創業、孵化、創投、兼并擴展新事業,形成創新共同體;三是發揮好大企業在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創新中的資源聚合作用,特別是通過產業投融資平臺、開源創新平臺、研發轉化智能工具平臺、網絡制造銷售平臺等平臺機制,為模式創新、業態創新提供條件。無論如何,數字化環境下,平臺型大企業在未來產業及創新生態建構中的主導性作用日益凸顯,沒有平臺支撐的產業及創新生態體系是落后的,甚至是空洞的,也是缺乏競爭力的。從產業價值鏈的視角看,平臺型大企業居于最高價值維度,后面才依次是標準、專利、技術、產品維度,我國多數產品在全球還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地位。未來產業的培育,一開始就要著眼于價值鏈高維度,首先要依托大企業、大平臺,將居于最高價值維度的產業與創新生態平臺發展放在優先位置。

第二,強化基石機構在產業與生態體系建設中的組織作用?!豆韫壬鷳B圈:創新的雨林法則》中提到了“基石人物”的概念,基石人物也包括基石組織,其對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生態體系的形成,特別是產業主體與要素的融合及其生態網絡的形成至關重要。生物學家所說的基石物種是指在生態系統中,通過與其他部分產生的非常有價值的互動,對整個系統有著遠超過自身物種比例的作用,從而成為系統中的樞紐。在生物生態系統中,基石物種對維持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在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中,基石人物或基石機構之所以能夠創造價值,原因在于其具有很高的社會信任度和社會資本價值,其具有將分散在生態系統中的元素黏合在一起的能力,并表現出三大特質:整合力、影響力、沖擊力[11]。一般而言,基石組織主要包括能夠具備以上三大特質的專業化服務公司,其能夠將各種要素連接起來,降低交易成本,如通過打破傳統的等級關系,超越社交圈界限,幫助有想法、才能、知識、資金,或者機會的人們建立聯系等。同時,基石組織或人物通過其影響力和高信用,能夠顯著提高創新生態體系的運行效能。

第三,強化風險投資機構在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建設中的網絡紐帶作用。塞巴斯蒂安·馬拉比(Sebastian Mallaby)的著作《風險投資史》中有一個基本論點,就是硅谷的風險投資機構在長期發展中,很大程度上已經由傳統的項目投資人轉變為建立創新網絡聯系的橋梁紐帶,而這種活躍地將資源聯系起來的舉動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不同地區為何存在創造力上的差異:通過在創業者、創意、客戶和資本之間建立聯系,風險投資人將聚在一起的聰明人轉化為創新網絡[12]。因此,在未來產業培育中,既要看到各類風險投資機構對項目的資金保障作用,更應重視其在建構創新網絡、形成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中的橋梁紐帶作用。

(六)生態治理機制升維:向產業與創新主體更加多元參與的合作共生治理方式轉變

在萬物互聯、人物互聯的網絡化、數字化時代,任何產業要素和主體都將不再是孤立的存在,相互依存、合作共生會成為一種常態。產業與創新生態運行向主體更加多元的開放、合作、互利、共生機制演進,是生態治理機制升維的基本趨勢,主要內容包括開放創新機制、網絡開源創新機制、合作共贏機制、互利共生機制、負責任創新機制、多元參與共建聯盟等。這些產業與創新生態的治理機制升維趨勢,在生物界的共同進化中普遍存在,并形成普遍性的共生關系。與生物生態系統共同進化趨勢一樣,產業和創新生態系統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相互傳授及不斷相互博弈,開放性、社會性、復雜性也與日俱增,進化形成緊密的、密切聯系的網絡,任何產業及創新主體不會孤立存在,會結成分布式網絡和互利共生關系,就如一個人的腸道依賴100萬億個以上腸道菌群參與消化,其人及其腸道菌群都從這種互利共生的關系中獲利良多[13]。這樣的自然生態系統所普遍具有的互利共生、共同進化機制,在數字化時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產業與創新生態等社會系統之中,隨之而來的是相對應的、多元參與的產業與創新生態治理機制的新形態。從更加深層因素考量,未來產業生態治理機制升維的方向,代表了科技文化發展趨向及建設的著力點。

二、未來產業與創新生態升維路徑及其政策建議

以上6個方面的生態升維及內容,為打造未來產業生態體系化建設升級版,以及我國各地區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可選擇的政策工具及相應路徑。在路徑選擇上,以可操作性為原則,既需要圍繞未來產業的重點細分領域而采取綜合性政策措施,也需要圍繞生態位關鍵要素,如培育生態主導企業、重視基石服務機構等,采取專項政策舉措。

(一)重視產業生態與創新生態“雙生態”聯動,分領域打造特色化、專業化的未來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

在許多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領域,如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特別是未來智能科技產業、未來健康科技產業、未來低碳科技產業、未來深??仗扉_發科技領域等,與傳統產業領域相比,其創新與產業化過程,既依賴區域的良好創新生態,也依賴完善的具有細分特性的產業生態。因此,需要不斷優化區域未來產業生態與創新生態的協同匹配和融合互動。事實上,未來科技領域的產業化健康發展,高度依賴于細分產業生態與創新生態的聯動和密切配合。筆者已經就建設未來產業與創新“雙生態聯動機制”提出過一些看法,認為要運用密度、高度、融合度和社會支持度的“四度”產業創新共同體理念,不斷優化區域產業與創新主體、產業與創新要素配置結構,打造熱帶雨林式的產業與創新生態系統[2],在此不再贅述。這里需要強調,對未來產業不同細分領域,要針對不同階段、不同技術特性和行業特性,打造特色化、專業化的未來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政策措施可考慮:第一,重視技術預見研究,按照技術成熟度曲線,制定相應的技術與產業培育路線圖,并按照技術與產業路線圖,優化人才、資金、中介服務等要素配置。第二,把握細分產業領域的產業及創新發展規律與趨勢,加強細分產業和生態體系特征研究,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促進產業生態與創新生態的有機銜接和融合互動。第三,條件成熟時,鼓勵和組織建設大企業等平臺型機構牽頭的產業創新聯合體,促進產業與創新主體實質性合作及要素的合理流動配置。

(二)將未來產業高成長龍頭創新型企業納入世界一流企業建設試點,梯次培育未來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

發現和培育創新生態龍頭企業,將打造世界一流的高成長企業納入國家和區域建設的試點,并使之成為產業與創新生態建設主導者,是將來產業生態培育的關鍵因素之一;之后,再通過打造產業與創新的龍頭企業生態圈,構建并穩固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國企改革措施提出,要圍繞世界一流企業建設,突出五大任務,包括產業重組、經濟安全、科技創新、公司治理、國民協同發展等[14]。國務院國資委公布了《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和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名單》[15],其中,7家地方國有企業入選新一批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名單,200家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入圍創建世界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名單。世界一流企業建設示范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進入示范名單的企業從央企擴大到地方,即在過去11家央企的基礎上增加了7家地方國企示范企業。二是以新興產業為主。三是第一次公布的專精特新示范企業,為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做好儲備。四是名單之中,山東、浙江、廣東和江蘇等省的企業占比非常突出。建議各地在未來產業培育中,要高度重視發現支持未來產業的高成長科技企業,要按照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和專業突出、創新驅動、管理精益、特色明顯的世界一流專精特新企業的要求[15],在省市層面做好一企一策的試點示范工作,盡快形成一批生態主導型、卡位型企業。

(三)開展城市群未來產業集群體系建設試點,打造一批跨區域未來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示范區

產業集群發展有賴于市場環境、配套環境、創新環境、產業人才等要素,這也是城市群未來產業集群體系建設的方向。開展城市群未來產業集群體系建設試點,打造一批未來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示范區可考慮將以下幾方面作為著力點:一是加強城市群各地政府聯合戰略規劃設計,明確各區域重點產業聚集區,按照重點區域的重點產業需求,分工協作、共同打造良好的未來產業生態體系,形成效率更加突出的產業要素與主體集聚效應,加快形成產業集群體系,促進產業集群升級;二是跨區域共同打造良好的創新生態體系,形成更高效的創新要素與創新主體集聚效應,加快形成未來產業創新體系,促進產業技術持續升級;三是配合產業和創新生態建設,跨區域配置生產性服務資源,共同打造良好的科技服務體系,配套形成服務環境更加突出的知識密集型服務聚集區,從而帶來更好的產業根植性,促進區域的地方性知識的形成,提高區域未來產業特色化發展,提升未來產業競爭力;四是跨區域共同打造良好的統一大市場體系,使未來產業創新要素、數據要素、資金要素、人才要素更加高效流動,促進市場要素升級;五是跨區域共同打造良好的產業戰略人才、戰略科技創新機構與戰略研發投資機構,建立有利于未來產業形成循環累積增強效應的機制,改變產業創新系統整體能力不強、體系化創新效率不高的局面,使得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和創新系統的系統潛能發揮出來,促進創新生態體系化升級。

(四)高度重視基石型服務組織的生態紐帶作用,發現、支持和培育專業化、高水平的服務機構

首先,要開展基石型服務組織的理論和案例研究。目前,我國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理論和實踐中,還未真正認識到基石型服務組織在產業與創新生態體系中的建構作用,對基石型服務組織在未來產業培育中的作用機理、生態效應等缺乏認知。其次,可依托科技園區,大力引進聚集科技創新服務機構,建設各類專業化或綜合性科技服務業密集區,深化制度創新,形成新一輪科技服務業規?;s化發展熱潮,加快以科技園區為重心的科技服務產業化發展,為基石型服務組織的成長提供承載條件和氛圍。其三,地方政府和科技園區在未來產業發展戰略謀劃和規劃制定中,要將發現、支持和培育專業化、高水平基石服務機構納入議事日程,上升為重要內容。其四,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通過政府服務采購等政策措施,賦予基石型服務組織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中的促進職能,使其在產業與創新生態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傊?,培育、認定并發揮基石型服務組織的作用,是針對未來產業的特點而采取的重大市場化舉措,可能是地方政府、科技園區促進形成未來產業與創新生態、加快培育未來產業、降低未來產業不確定性風險的恰當方法之一。

(五)大力加強多元、開放、合作、共生的新型創新文化建設,提升多鏈協同、跨界融合發展能力

首先,要全面樹立產業鏈生態觀念。樹立生態系統、生態鏈思維,在“官、產、學、研、用、介”等各類產業與創新主體中,全面提倡產業與創新生態鏈管理模式。區域未來產業發展戰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多元主體決策管理者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轉變形成的新理念,因此需要廣泛樹立起生態鏈“是開放互聯,是利益相關者的網絡結構,是相互作用,促使形成廣泛合作、深度融合、共享共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系統”的新認知[16];廣泛樹立起合作共生等協同進化理念;廣泛樹立起多主體、多要素、多樣性、利益共享、命運與共的產業共同體理念等。其次,要在實踐中全面踐行跨界合作、開放共生的文化理念和深入落實跨鏈協同配合部署。要在未來產業發展中大力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實踐,包括大力推動城市圈、城市群未來產業供應鏈協同發展,擴大區域產業空間協同范圍,增強產業發展韌性與安全性;根據未來產業成長階段,完善產業金融體系和科技金融體系,保障創新鏈、產業鏈的資金投入需求;建設高水平的人才鏈,為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提供優質的人才資源保障。其三,要全方位運用新經濟思維。當前,在數字化驅動的新經濟條件下,研發創新、企業發展、產業發展均呈現出新規律、新趨勢。因此,全方位運用新經濟思維,是發展未來產業的重要前提。特別是開展新研發、應用新場景、培育與支持新物種等新經濟的理念及其實踐,已經突破了傳統的既有技術路線,需要與時俱進,不斷修正發展思路。

(六)優化產業與創新生態建設的政策體系和治理體系

首先是依托園區,完善區域產業生態環境優化的相關政策。以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建設為具體抓手,以提升成果轉移轉化效率為目標,不斷完善區域創新政策體系。例如,依托高新區,在科技金融生態、產業人才生態、產業治理體系、產業數字化、產業第四方服務、園區創業生態等,積極探索有利于前沿科技轉移轉化的系統化生態促進機制??萍疾?、教育部依托大學科技園,開展“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工作[17],就是一種有益的生態建設優化政策探索。其次是完善支持市場主體聚集與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大型企業的平臺化與中小企業聚集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大型企業發揮生態主導作用的政策措施;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政策措施;建設創業型城市、增大企業主體底座群體的政策措施。其三是促進區域產業鏈生態治理模式的政策。打造城市為中心的產業與創新生態高能級發展模式,圍繞未來產業成長需要,探索建立包括產業與創新聯盟、產業基金、新型研發機構、高校學科支撐等環節在內的配套化創新生態聯動機制。其四是完善區域產業生態治理體系。在產業組織、產業促進服務、行業協會、政策工具箱、全面創新改革等方面不斷改善治理機制,達到治理升維。其五是強化專業化智庫的未來研究預測功能和策劃咨詢功能,把握未來產業生態升維方向與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楊躍承,武文生,黨好.發展未來產業是我國構筑長期競爭優勢的戰略選擇[J].中國經濟周刊,2021(23):104-108.

[2] 李春成.著力四大機制創新,培育區域未來產業[J].青??萍?,2023(1):6-9.

[3] 顧強.應對雙循環,中國制造業的五個變革[M]//新望主編.制造新格局:30位知名學者把脈中國制造.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21:23.

[4] 黃奇帆.結構性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191-193.

[5]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 美收緊對華投資審查,聚焦三類“威力倍增型”技術[EB/OL].(2023-07-07)[2024-01-03].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20904567358493.

[7] 凱利.新經濟,新規則[M].劉仲濤,康欣葉,侯煜,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前言.

[8] 黃奇帆.分析與思考:黃奇帆的復旦經濟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58-61.

[9] 李春成.循環累積增強:區域創新發展基本規律探析[J].創新科技,2023(1):25-39.

[10] 戴曼迪斯,科特勒.未來呼嘯而來[M].賈擁民,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111-172.

[11] 黃,霍洛維茨.硅谷生態圈:創新的雨林法則[M].諸葛越,許斌,林翔,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61-68.

[12] 馬拉比.風險投資史[M].田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16.

[13] 凱利.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M].張行舟,陳新武,王欽,等,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115-119.

[14] 劉青山.國資委:聚焦五大關鍵,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專業領軍示范企業[EB/OL].(2023-04-03)[2024-01-03].http://news.sohu.com/a/662588481_100082376.

[15] 國資委辦公廳.關于印發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和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名單的通知 國資廳發改革〔2023〕4號[EB/OL].(2023-02-28)[2024-01-0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3/18/content_5747343.htm.

[16] 孫海鷹.創新生態鏈管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8:8.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科技部 教育部關于批復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的函 國科函區〔2022〕323號[EB/OL].(2022-11-25)[2024-01-03].https://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qtwj/qtwj2022/202211/t20221128_183701.html.

猜你喜歡
創新
號脈時代盯熱點 做足內涵多深意
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語文教學策略探討
基于學生就業導向的中職物流管理教學研究
以人為本理念在幼兒園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觀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