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務教育強國建設 深化教育評價改革

2024-04-18 06:48劉揚云張國棟
考試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評價教育

劉揚云 張國棟

2023年12月8日至10日,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聯合西南大學在重慶成功主辦了“第三屆教育評價學術年會”。年會以“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的教育評價改革”為主題,設立了主旨報告、平行論壇、學術論文觀點分享、海報展示、期刊主編面對面學術沙龍、專題研討會、院士閉門會、課題及科研成果發布等環節,170余位專家和一線的實踐者作了學術報告與經驗分享。來自教育各界及政府部門、科研院所等的700余位代表參加了學術年會。與會代表就當前中國教育評價的形勢、存在問題、如何進一步深化綜合改革等問題,進行了面對面的討論、交流。為使社會各界同仁更高效全面地了解會議主要內容,專委會秘書處按照會議主題從7個方面進行綜述。

一、教育評價改革已帶來深刻變化

與會代表對當今中國的教育評價改革形勢進行了分析。一致認為,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來,破“五唯”形成廣泛共識,國家層面配套政策體系逐步健全,探索了一些好經驗好做法,部分領域教育功利化傾向得到有效遏制。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會長韓進認為,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研究、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事關教育發展的重大改革,從中央到地方,從大學到中小學,到職業學校,到科研院所,到社會各界等方方面面,都十分關注教育評價改革的進展。目前在全國范圍之內,已經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有了實質性的進展,許多改革措施正在走深走實。

重慶市教委陳渝認為,在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教育部的堅強領導下,重慶市的教育評價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其經驗先后8次被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簡報、教育部的官網單刊發布;九龍坡區森林小學的豆豆成長學生評價體系,也被選入教育部的典型案例。

西南大學校長張衛國教授在報告中講到,西南大學是全國10所教育評價和綜合改革的試點高校之一。在學生評價方面,按照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的指導思想,全面修訂了本科人才的培養方案,重構了課程體系,豐富了評價內容;在教師評價方面,聚焦教師的職業特點、育人導向和成果的多樣性、評價的科學性,深入推進新時代教師評價改革,進一步激發了教師立德樹人的積極性、創造性。

二、高校教育評價重在激發內生活力

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其教育評價改革效能如何十分關鍵。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林建華教授認為,要首先認清高等教育評價的底層邏輯。評價有兩種內在的驅動力,一方面從公共監督的角度,通過評價教育的成效,追求教育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從提高學校競爭力的角度,注重學校的內涵建設,通過評估發現問題,制定戰略目標,進而提出改進措施,推進學校的整體發展。他提出,評價工作者、政府和第三方在評價的設計和實施中應該注重內涵,避免功利,并且要留有余地。高校教育評價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克服惰性來推動大學的發展,重在激發內生的活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更全面的隱性知識與能力。

西南大學李旭峰教授認為,在當前,要以多元分類、質量貢獻為評價導向,構建“引育用留”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新格局。做到這一點,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明確“為何評”;構建分類多維評價標準,理清“評什么”;創新質量導向評價機制,聚焦“怎樣評”。通過優化崗位設置,構建教師分類保障體系;通過創新多元綜合評議方式,促進科學公平;通過內育外引聯動,引導服務人才創新發展;通過激勵約束,激發科教創新動力。

同濟大學樊秀娣研究員認為,教育評價是為了改進而不是證明。眼下過度重視評估結果,就會導致因果倒置,產生過度競爭,進一步導致非理性化。學科評估的目標應是促進和維護多樣化的學科生態。國家層面要關注學科大類內方向多樣化的生態問題,學校層面要關注學校內各類學科多樣化的生態問題。學科建設不能跟著指標走,多樣化才是學科發展的根基。

西安交通大學陸根書教授表示:大規模調查表明,與“雙一流”建設高校學生相比,非“雙一流”建設高校學生感知的學業挑戰度更低。建議“雙一流”高校建設,要把培養一流人才放在重要位置,高校教師要堅持把教書育人放在首位,要著重加強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非“雙一流”高校建設,要將提高學生投入水平作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科學、適度地增加課程負擔,提升課程學習的挑戰性。同時,要完善評價體系,更好地促進學生能力發展。

西南大學葛信勇研究員結合本單位幾年來在體育、美育、勞動方面的綜合評價改革實踐,指出學生評價不應只是結果性的,而是要基于德智體美勞等過程行為生成“學生畫像”,開展“立體人”的評價。

清華大學喬偉峰副研究員提出,當前卓越工程師的評價,需要進一步明確標準,完善體系。像工程博士類的評價,涉及許多跨學科的內容,不能用原來的單學科的人去評價,應該有一個更高級別的統籌機制。比如說成立一個交叉學科的評審委員會,等等。

中國科學院楊國梁研究員通過教育部直屬高校與歐洲精英大學的績效比較研究,認為歐洲精英大學在人力和財力方面的投資(包括學術成果的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中國的高校。中國高等教育近些年來雖然發展較快,但就各自的前沿來說,仍然落后于歐洲精英大學當前的領先技術水平,這表明中國要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仍須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資源。

華東理工大學周玲教授強調,教師評價應該評價教師的科研成果是否反哺教學促進學生發展,是否提升了教師自身的知識探究能力,是否促進了專業發展,是否讓評價更真實、更有善意、更科學、更快樂。

天津大學高耀副教授指出,當下對學科建設的重視不利于學科交叉,有明顯的邊界和利益固化現象。應弱化學科邊界,由學科化思維轉向項目制思維。學位授權機制改革要尊重學術研究工作的自發秩序,積極營造自由開放、兼容并包、寬松容錯和追求卓越的學術氛圍。尊重不同學科差異性和不同學術研究工作特性,搭建學科間相互溝通和交流的橋梁,積極培育和扶持交叉性學科、跨學科研究。

華東師范大學岳英副教授提出,我國博士生教育質量保障的重心,要由制度設計向政策執行下沉,關注保障政策場域內各制度要素的互動,實施基于實證數據的政策動態調整,明晰各參與主體的權、責、利關系,構建并暢通其參與路徑。

華中科技大學彭湃副教授基于學生體驗,建構了“機會質量、結構質量、指導質量、反思質量、管理質量、效果質量”等六維度工科研究生專業實踐質量評價體系,以助力反思專業實踐,并將其轉化為可用的測量工具。

三、中小學教育評價應聚焦師生成長

基礎教育領域里的評價,更多的是注重實踐探索。許多與會代表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分享了許多有深度的看法。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王殿軍教授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綜合評價”主題,分享了相關的理論思考、國際經驗和實踐案例。他首先介紹了海外知名高校在招生選拔時的多元要求,以及針對學生綜合評價和過程性評價采取的一系列嘗試,包括涵蓋8種能力維度的學生評價新模型和用于記錄學生過程性發展數據的CAAS系統。其次,從評價的視角出發,提出應聚焦師生的成長,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傾聽學生的聲音,并以美國高中生學情調查(HSSSE)和中國大學生學情調查(CCSS)為例介紹相關成功經驗。最后,王殿軍教授倡議要開展中國自己的高中生學情調查,作為綜合評價的重要補充。同時提出,在評價和實踐落地中,應結合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構建相關數據平臺,通過為學生提供服務,獲取評價所需的相關數據,從而形成真正的綜合評價。

深圳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靳玉樂結合近年來一直備受公眾和媒體關注的話題——中小學教科書插圖問題,分享了自己的評價理念。認為在教科書插圖中,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準確傳遞科學知識,從價值建構、審美表達和育人功能的三個評價維度開展,以實現其啟智、載道、育德、尚美等功能。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盧詠莉結合本校的實踐,對評價本身的價值作了深度的思考。認為每一個評價要素都應有存在的意義,都有其評價的價值;在過程中要把握平衡與適度原則,注重評價的質量;評價應堅持大道至簡的原則,要便于操作和使用;學生評價要聚焦學業品質和思維品質,教師評價要關注理性思維和實踐效果。

《教師教育研究》編輯張海燕結合自身的辦刊實踐,倡導教育評價要回歸教育的人文性、關注教師情感維度,通過對話方式,尋找教師的情感表現,尊重教師的情感表達,重視教師的自我評價。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訾艷陽教授結合本校創建的“錢學森班”實踐認為,教育評價改革應將學生是否獲得“智慧”作為目的,以激勵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到我會學。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黃月初介紹了本??吭u價推動、助力教師專業成長的經驗。認為在專業研修過程性的評價中,要把所有的研修活動轉換成學分制;在培養周期綜合性評價中,要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在年度激勵性評價中,要建立完整的教師榮譽制度。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學蔣信偉副校長向與會者分享了本校教育評價模型的構建。他們以教師多樣化自主發展為核心理念,從課堂教學能力、信息化運用能力、試題命制能力、作業設計能力、發展學生特長能力、課程開發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維度,開展了階段評價、循證評價、積分評價、增值評價。認為這種建構不是孤立封閉的評價體系,而是一種與學校的治理體系、綜合的育人體系、協同的教育體系等相關的共享評價體系。

四、用科學的評價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產教融合

近年來,職業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其評價方面的話題也備受關注。

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曾天山研究員認為,職普融通意義重大,但目前仍處在實踐摸索階段,破除職普壁壘、改進評價方式、推進職普融通迫在眉睫。建議:一是要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體系,出臺綜合高中設置標準、學籍互轉、學分互認的指導意見等;二是要發揮職普資源互補優勢,實現雙向賦能協同發展;三是要合理構建職普融通課程體系,著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四是要推進招生考試改革,切實拓展學生成長成才通道;五是要開展職普學分互認,推動國家學分銀行建設。

西南大學朱德全教授認為,新時代的職業教育評價要發揮診斷、治理和導向功能,樹立指向學生終身幸福的高質量共生式發展評價理念,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體系,兼顧底線與頂線“雙線”評價和職普融通“雙規”評價體系;建立“基建數據-功能模塊-智能數治-智慧自助”數字化智慧式自助評價服務系統。

浙江工業大學劉曉教授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進行深入的思考,提出要圍繞國家戰略,優化結構布局;緊扣關鍵環節,加強基礎建設;促進開放共享,創新體制機制;注重示范效應,強化以點帶面,深入整合共同體各類資源,用科學的評價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產教融合。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杜慶波教授通過介紹江蘇省高職專業認證的探索與實踐,認為成果導向、數據賦能是保障他們近年來專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經驗。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陳友力介紹了他們在教師分類評價機制方面的探索,其基本經驗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實施人才分類管理、明確人才分類遴選標準、打造人才分類發展平臺、發揮各類人才引領作用、強化人才分類考核。

北京師范大學趙志群教授通過對職業行動能力評價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對于職教高考的四個建議:一要建立科學的考試理念:二應高度關注對“職業認知能力和行動能力”的評價;三應統一全國職教高考類型;四要提高技能考試的科學性。

陜西師范大學祁占勇教授提出,在職業教育評價變革中,數字技術的倫理爭議會引發學生隱私泄露與評價干預性過強的風險,導致學生、教師、職業院校、政府和企業等主體邊界的迷失與游離。因此,應從四方面進行風險規制,即提升數字化評價的科學性、強調主體意識與責任、提升數字化賦能職業教育評價變革的情境適應性、提升職業教育評價中的人文價值。

學大教育集團創始人兼CEO金鑫認為,探索職普融通新生態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必須注重全面打通職業院校學生成長成才和升學就業的通道;必須落實中等職業教育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實踐;必須注重職普融通實踐。

五、區域教育評價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

近年來,地方黨委和政府積極履行教育評價職責。他們結合所在單位工作情況和本地實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研究與實踐探索。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任春榮研究員認為,區域教育工作評價是問責制度的需要,但在當前面臨諸多問題,如評價單位多、指標內容多、重量輕質等。指出區域教育評價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社會生病不能只讓教育吃藥,黨委政府要“立”科學履行職責的體制機制,“破”短視行為和功利化傾向,質量、公平和效率兼顧,真正聚焦人的全面發展。

山東師范大學教授柳夕浪強調,區域教育層面推進學生發展綜合評價工作要實現三個轉向:一是從全時空、碎片化的考評,轉向圍繞核心素養的貫通設計、綜合實施;二是從課程外另搞一套評價體系,轉向課程內關注紙筆測驗不足,補充學科實踐和跨學科實踐評價;三是從名詞+形容詞的貼標簽,轉向基于動詞思維的關鍵表現整體刻畫和進階引導,讓學生從考試評價的負面體驗中走出來。

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井光進指出,黨委政府應減少對教育、對學校的不合理評價,警惕“左手放權,右手又通過評價收回”的傾向;基于尊重教育規律和尊重教師調適教育內外環境,重構區域教育良好生態,用好用活教育評價結果,而非一評了之、評而不用、大評小用、急評緩用。山西省太原市教育局李穎介紹了他們通過多維度數字化評價打造太原教育新樣態的探索。其基本經驗是:多層級聯動,建立數字化評價工作新機制;多視角謀劃,開展數字化質量監測新探索;多方位運用,提升數字化評價改革新效能;多維度實踐,形成數字化評價運用新樣態。浙江省臺州市教育局陳海曉匯報了他們創新縣委書記“述教”機制的做法,即明確把縣(市、區)黨委書記述教機制作為改革黨委政府教育評價的載體,每年由市委主要領導、市委常委等參加,把縣(市、區)的黨委一把手集中起來,召開一個教育述職大會進行述教。通過高站位謀劃、高效率組織、高質量述評、高標準推進等方式,改革黨委政府對教育工作的評價。

湖南省株洲市教育局譚仕榮介紹了本市推動黨委政府科學履職,改革評價體系的經驗,即完善評價辦法、優化評價內容、用好評價結果等措施,有效地推動了縣級黨委政府打造教育發展的新生態。

六、要為創新人才提供各種資源和個性化培養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創新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視,各級各類學校都在抓。所以在這次年會上,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與評價也成為一個熱門話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錢學森班首席教授、深圳零一學院院長鄭泉水認為,拔尖創新學生不等同于早慧兒童,也不一定要有超群的智力。創新人才最重要的品質是要有內生動力。其次,要有開放性、堅毅、智慧和領導力。而培養創新人才需要創造一個生態,通過提供各種資源和個性化的培養,讓人才“痛快”地成長。推動創新教育不能只關注大學階段,還要做好大中小學的銜接。創新教育的本質是自驅的,是滿足人的好奇心,激發人的成就感,適合每一個人。要成長為一棵“大樹”,種子是內因,生態是外因。推廣創新教育,可以從“特區”開始,通過小規模的試點成功來激發萬眾。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劉益東指出,評價一流人才的關鍵標志是原始創新成果,就是開辟新領域、引領新方向的重大創新,是從0到1的工作。原創成果的綜合特征可以用“一把劍”來概括:“劍尖”是標志性貢獻,可用一句話、一段話來高度概括;“劍身”是發表同題系列論文論著專利清單;“劍柄”是獲獎、轉載、受邀報告等學界反饋與好評;“劍鞘”是國內外同類工作的盤點比較及優勢。公開透明、寧缺毋濫,甄選一流人才作為帶頭人,是建設一流學科的關鍵;借助AI等最新技術的力量,可以進一步掃除“五唯”頑瘴痼疾,助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李志民教授指出,教育強國建設離不開一流學科。一流學科主要有兩個標志,即擁有一流的科研產出一流的學術成果,一流的教學培養出一流的人才。這兩點都要依靠一流的學者隊伍。而建設一流的學者隊伍又取決于兩個前提條件,即充足而靈活的經費和有效的管理體制機制。這就要求必須加快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擴大辦學自主權;必須加強基礎研究,形成一批優勢學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必須系統提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研發三位一體創新水平。

中國科普研究所高宏斌研究員分享了2023年全國青少年科學素質調查結果:4~6年級學生的科學態度、好奇心、想象力整體水平快速增長并達到峰值;東中部地區各年級青少年科學素質得分基本相當,且高于西部;東中部青少年科學素質增速小學比初中快;西部青少年科學素養增速初中比小學快,總體呈現“小學階段增長快,初中到高中增速逐漸收窄”的特點。

東南大學腦與學習科學系主任柏毅教授提出,創新思維是一種基于特定認知、潛意識和激情的直覺而非嚴謹的邏輯推理,因此要貫通不同學段,聚焦創新思維,強化基于科學的跨學科項目學習培養科技創新人才。

重慶師范大學林長春教授認為,中小學教育中有三大困境阻礙著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的培養:應試教育下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仍然是題海戰術;注重靜態知識傳授和解題訓練,忽視科學方法掌握和科學思維的培養;缺乏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的培養。

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王晶瑩教授提出,在科技創新人才選拔和培養中,應關注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建立動態的個性化發展路徑,構建全方位科技創新人才評價體系。

中國科學院董紀昌教授分享了本校在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時代背景下的教育評價改革實踐。近年來,他們提出了科教融合3.0概念,在教師評價方面,推行分類評價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意對成果形式多元化的評價;實行周期性評價與同行評價,設置長聘體系預聘崗位的離校緩沖期,通過國際第三方評估進行長聘體系的人才引進。在科研評價方面,創新性設置科研活躍度的指標。在學生評價方面,強調分類評價,完善長周期培養模式;同時堅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德育、美育、勞育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重慶珊瑚實驗小學教育集團鐘敏介紹了本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一核統領”,堅持將“珊瑚最紅、孩子最親”作為培養的價值理念;“雙驅助力”,堅持將課程與教學作為培養的重要抓手;“三級聯動”,堅持將共性、個性、拔尖作為培養的進階路徑;“四維協同”,堅持將建機制、搭平臺、拓資源、優環境作為培養學生的堅強保障。

西南大學教授、《教師教育學報》副主編鄧磊指出,要推動融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和高考三方面評價要素為一體的多元化招生考試評價體系改革,一是人才評價指標改革,要從一元的指標體系,轉變為對人才進行多維的評價;二是人才評價目的改革,要從以人分層次選拔、培養、任用的評價目標觀念,轉變為按照人的差異性進行的類型區別、任人唯才的評價目標體系;三是人才評價手段改革,要從以往的注重考核成績為主要評價手段,轉變為多方向的人才引領手段。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伍宸教授提出,在新形勢下,需要逐步擺脫對西方學術評價體系的依附,構建基于價值驅動的學術評價體系,創新中國特色學術評價理論。這種創新一是能支撐起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提供科學的評價標準;二是能夠反映世界范圍內時代學術科研的前沿方向,為中國學術研究趕超世界科技前沿奠定評價的理論基石;三是要有鮮明的文明內涵,這也是區別于西方學術評價體系最為重要的精神內核。

七、新一代信息技術催生教育評價方式更新迭代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在智能技術賦能效應日趨明顯的趨勢下,當前教育評價體系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必須給予高度的關注。

武漢理工大學楊宗凱教授認為,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教育測量和評價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教育評價方式在不斷地更新迭代。如何建立基于新技術的評價標準?如何評價學生的隱性知識?如何在評價中為評價對象減輕負擔?如何規避倫理安全風險?楊宗凱教授提出了七點建議:一是要圍繞評什么、怎么評、怎么用,開展研究;二是要構建以人為本的教育評價體系;三是要構建教育評價數據大腦,如數據庫等;四是要深度挖掘常態化監測數據,建立系統性、通用性、客觀性、可采集的數據指標體系;五是要構建多級聯動、上下貫通的教育大數據中心體系;六是要探索技術支撐的無感式、無擾式教育評價;七是要探索新場景下的教育評價。

北京師范大學陳麗教授重點介紹了本校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支撐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方法:構建綜合素質理論模型,使之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口徑標準一致;采用表現性評價,以真實情境為導向,創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具;研發匯聚技術、智能處理技術和數據分析技術,提升綜合素質評價能力。同時指出,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創新評價技術,可以破解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卡脖子問題,提高評價的客觀性、科學性。

安徽師范大學辛濤教授指出,評價的信息化和教育數字化是雙向奔赴,在目前“互聯網+監測”方面,已取得了一些進展,包括從“經驗主義”走向“數據主義”、從“宏觀群體”評價走向“微觀個體”評價、從“單一評價”走向“綜合評價”等,但目前的教育評價并未達到理想的狀態。未來有必要構建學評融合教育評價新理論;深入應用智能評價技術、實現實時評估與過程性評估;深入應用智能評價技術,實現評價方法更新升級以及持續攻克智能化測評核心技術難題,向個性化、情感化、自適應化測評過程等方向持續努力。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余亮教授探討了“互聯網+”條件下的課堂教學多維評價,即考查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運用程度等狀況。認為其流程可分為線上和線下兩個環節依次交替進行。線上可自主預習,線下可集中講解重難點,然后通過線上的成果展示和線下的反思總結,最后通過平臺完成對學生的表現性評價。

認知智能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教育研究中心劉邦奇教授指出,智能技術賦能過程評價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循證決策數智化、數據采集過程化、數據分析多?;驮u價反饋即時化等方面。因此,要重構教育評價體系,利用信息技術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在內容、主體、方法、工具等方面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吳砥認為,只有基于數字素養框架標準和師生發展需求,提供菜單化培訓和跨學科融合培育路徑,構建數據驅動的數字素養評價體系,才能精準地促進師生數字化素養的提升。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宋宇認為,課堂教學智能評價在教學內容、知識建構、思維發展和能力提升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在當前要充分借助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數據技術,創新教學檢測評價手段,優化智能教學課例,推動教學方式從“知識本位”的灌輸式,向“素養本位”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式轉型,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覃菲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評價理念需要應對諸多挑戰。在評價目的方面,應以學生能力和素養為評價對象,避免評價結果的濫用;在評價主體方面,應強調教師的評價主體地位,提升教師理解和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能力;在評價領域方面,應避免技術主導模式,對于評價標準客觀的領域可以以技術賦能,但對于難以量化的素質應慎重考慮。

八、小結

綜觀此屆教育評價學術年會,專家學者們在討論中發言積極,思維活躍,現場氣氛非常熱烈。

有的從問題出發,對中國教育評價當前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深度解剖,通過梳理、概括、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立足本單位實踐,介紹了他們在探索中的方法、經驗和體會;有的站在理論的高度,對于頂層設計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策性建議。內容上涉及的領域也非常廣泛,不僅涵蓋了高校、中小學、職業院校、區域教育、用人單位等方方面面,還對當今中國教育評價的發展趨勢、創新拔尖人才的培養、人工智能對教育評價的影響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本屆教育評價學術年會,既是對近年來形勢的全面回顧與反思,也是對所獲成果的一次大梳理、大總結,更是對下一步如何深化改革進行的一次總動員。

(本文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秘書處供稿。在整理此文稿的過程中,下列人員做出貢獻:山西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郭芳芳;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陽彬、韓晶、何樂、邵紅壘、陳佳、白虹雨、羅越丹、婁海欣、李雪、劉璐璐、楊永利、張浩乾、任儷莎、談卓林、楊夢婉。)

(責任編輯:陳暢)

作者簡介? 劉揚云,秘書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張國棟,副秘書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北京,100084。

猜你喜歡
評價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SBR改性瀝青的穩定性評價
中藥治療室性早搏系統評價再評價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關于項目后評價中“專項”后評價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