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與創新教學策略研究

2024-04-20 06:53周廣瑞
文教資料 2024年1期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文化傳承創新教學

周廣瑞

摘 要: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研究始終備受關注。尤其是隨著我國全球影響力的提升,時代對文化傳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漢語國際教育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途徑之一,本文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探索在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與創新教學的必要性,客觀梳理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傳承現狀,并提出多元化創新教學策略,以期為未來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文化傳承;創新教學

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漢語國際教育工作改革持續深化。尤其是在文化融合的推動下,中華文化積極順應對外開放趨勢,以漢語國際教育為載體挖掘教育強國力量,充分激發語言軟實力,鞏固中外文化合作基礎?;诖?,漢語國際教育必須加大文化傳承與創新教學的研究力度,以充分凸顯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的價值,客觀應對文化融合提出的挑戰,明確漢語國際教育新任務。

一、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與創新教學的必要性

近些年,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及全球影響力的逐步提升使我國的文化地位與國際文化交流也同步變化,漢語國際教育水平不斷提高。隨著我國國際話語權的增加,漢語國際化需求也隨之增加。為滿足漢語文化交流需求,必須進一步完善漢語國際教育模式,提煉教學經驗并積極創新,使漢語國際教育承擔起文化傳承的重任。[1]

雖然我們在漢語國際教育實踐中已逐漸認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但實際上文化教學與知識教學的時間分配并不平衡,且文化傳承方面缺少支撐力,與之相關的實踐活動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真正認識文化育人這一使命的重要性,并不斷創新,以提升文化自信,做好文化傳承。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必須承擔的職責,文化傳承是文化自信的堅持與體現,更是在新時代背景之下當代理想與中華文化相融合的重要表現形式。借助漢語國際教育傳承中華文化,是對仁愛等傳統思想與誠信、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宣傳。在漢語國際教育的改革創新中,必須創新文化傳承理念,正確認識文化傳承的價值。通過對中華文化精神的研究與傳承,向國際有效傳播和平、共贏等理念,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基礎。通過文化傳承宣揚人文精神,在尊重文化多樣性基礎上,提高中華文化知名度,為中華文化價值發掘、創造有利條件。

二、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的現狀

近幾年,漢語國際教育改革步伐加快,教師團隊專業性提升。尤其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增加,漢語國際教育理念不斷創新,國內外的漢語課程實現多方面融合。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橋梁,漢語國際教育積極承擔文化傳承的責任,基于當代語言教學思維與學生學習習慣等,在實際教學中探索創新,但漢語國際教育也需要著重加大文化理解研究力度,借此重塑語言教學模式,提高漢語國際教育水平。[2]漢語國際教育以專職教育培訓為中心,制訂專業培訓計劃,以實際應用為切入點,明確語言實踐教學、文化傳承目標,改變以詞匯、語法為中心的傳統灌輸模式,融入國際培養元素,注重語言實踐應用,加大口語訓練以及文化學習等力度,并結合文化課程教學實況開展實踐活動。

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將教學重點調整為正確理解漢語文化內涵,并能夠以漢語直接交流對話。大部分教育機構增加了漢語對話與水平考核版塊,考核內容多元化,包括傳統文化、歷史、民族習俗等。此外,漢語國際教育的文化課程模式也持續優化,實際教育中兼顧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并同步充實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系統。同時,加強對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形成跨文化思維,使其能夠在漢語學習中發現文化智慧。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兼顧更是文化自信與時代精神的兼顧。[3]我們參考全球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承教育,不斷細化文化知識,并通過對話融通的方式,筑牢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的根基,在教育中堅持做到與時俱進,以先進文化傳播理念彰顯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探索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與創新教學策略

(一)明確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承相促相融的教學理念

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理念的創新應從多維度對文化傳承價值進行認識,并協調好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針對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傳承,始終存在著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承的關系的爭論。部分學者認為漢語國際教育的重點應圍繞語言教學展開,對教育中的文化傳承應適當削弱。通過對文化傳承價值的分析可以看出,漢語國際教育必須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這是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要求。語言并非簡單的表達,語言的形成必然有文化元素支撐。因此,必須創新漢語國際教育理念,認識到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承相促相融的關系,加深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實現更準確的語言表達。若漢語知識的學習與文化脫軌,漢語表達的準確性必然會下降。文化傳承是漢語國際教育的關鍵內在,要創新漢語國際教育理念,應尋找有效的教學方法將二者融合,堅定文化傳承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主軸地位,科學應對文化傳承中面臨的問題,以相促相融的理念去合理規劃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的內容,并正確宣傳中華文化。

跟隨新時代漢語國際教育發展步伐,透過漢語教育的實況去抓住文化傳承的本質,提高預防意識,抵制文化傳承中的惡意曲解,以語言教學為基礎,端正文化傳承態度,制訂完善的漢語教學策略。針對文化傳承中面臨的阻力,漢語國際教育必須做好宣傳工作,充分發揮語言力量,推動文化傳承工作,凝聚文化傳承力量,促進漢語國際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借此夯實漢語國際教育的文化傳承基礎,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文化的傳承以及創新教學創造有利條件。

(二)凸顯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的價值

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策略的創新應從文化傳承角度出發,提高我國的國際影響力,鞏固文化傳承基礎。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價值的體現,可從多種角度實現,如文化交流、信息傳播等。語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情感表達的載體。全球文化交融環境下,各國不斷探索文化交流路徑,借此來提高文化影響力。[4]我國應構建以漢語國際教育為中心的文化傳承體系,并積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凸顯文化傳承中語言教學的作用;擴大文化傳承范圍,利用文化傳承體系制訂漢語國際教育計劃,推動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同時,鞏固國家的文化地位;借助文化傳承價值的凸顯,提升國家在全球的文化競爭力;挖掘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的價值,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尋找更務實的方法,加快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三)科學設計漢語國際教育文化交流活動

文化交流活動的設計是漢語國際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時也是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我們應結合漢語國際教育實況,設計文化交流活動,并巧妙融入中華文化元素,以此來增加漢語交流機會。以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講座為載體,漢語教師積極轉變教學思路,將單向輸出升級為雙向交流,根據學員的需求靈活調整,借助影視、音樂等媒介,打破傳統漢語教育定式,消除其他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偏見。[5]借助故事交流活動平臺,與其他國家文化互相交流,真正做到相互理解,并對文化進行宣傳。

某漢語國際教育文化活動以“學農與非遺文化手工制作”為主題展開設計,由教師帶領學員參加學農勞動,參觀“中國工藝美術館”,并對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重點學習。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賞和與專業人員交流,學員們加深了對中華文化內涵的認識。瓷器、敦煌壁畫以及傳統服飾造型等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體現,也是漢語文化教學的重要內容?;顒又?,邀請專業研究人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表現出的高超技藝及其蘊含的民族精神等進行講解,這是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顒拥奈幕涣髋c實踐環節,學員們相互合作嘗試“非遺”手工制作,如中國結、剪紙、團扇等。實踐期間,學員間相互交流溝通,探索不同技藝的文化價值,有效渲染文化傳承氛圍。文化傳承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改變漢語學習者對漢語文化課程的刻板印象,并在實踐探索中巧妙傳承中華文化,從而取得理想的文化傳承效果。

(四)拓展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的方法

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創新要在認識文化傳承重要性的基礎上,從多方面對傳承與教學方法進行拓展。文化自信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表現,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提高,為漢語國際教育的傳承與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當代中華文化的傳承需要不斷提高文化傳播能力,漢語國際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在實際教學中要不斷融入文化元素,鼓勵各國文化交流,在文化碰撞中傳播中華文化。

1. 巧妙融入地域特色,豐富漢語國際教育內容

漢語國際教育的文化傳承,可巧妙融入地域性元素,以此充實漢語教育體系。精選地域文化,結合漢語教學任務,形成深厚的文化傳承體系,從中體現文化精華,對文化進行有效傳承。地域特色與漢語國際教育的融合體現出明顯的廣博性特點。我國有56個民族,因為地域與民族習俗的差異,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特點尤為明顯。地域性文化的加入可以拉近漢語國際教育中不同文化背景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又為漢語教學的順利推進提供助力。

皖南地區舉辦的“漢語國際教育文化節”,以漢語國際教育為中心,融入皖南地區的特色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宣傳。參與活動的師生人數大于500人,活動分別設置了不同主題文化模塊,如皖南山水、中西書法、音樂碰撞、建筑民居、茶飲文化等,在地域性特色文化的交流中傳承中華優秀文化?;顒庸澞恐邪诺湮?、傳統樂器表演等,其中傳統樂器表演將民族樂器與流行音樂有機結合,呈現出煥然一新的表演效果。黃梅戲、新疆舞、蒙古舞等不同地域、民族節目輪番上陣,將漢語國際教育博采眾長的優勢充分凸顯,既展現出地域性的文化特點,同時又對文化傳承的兼容并蓄進行了詮釋。此外,結手繩、剪紙、投壺、字謎等文化互動游戲的設置,幫助學生在鞏固漢語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充分運用這些知識,真正做到“寓教于樂”?;顒右苍O置了“漢語橋”游戲,通過趣味性的搶答游戲,擴充學生的漢語知識。借助地域性特點開展漢語教育活動,為學生創造友好交流的機會。

除以上活動中的方式外,漢語國際教育地域性文化融入也可根據教學任務制作文化宣傳片,以地域性文化傳遞中華文化價值,展示民族魅力,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文化。

2. 積極創新教學手段,鞏固文化傳承基礎

漢語國際教育教學手段不斷創新是對文化傳承的有效鞏固。作為文化宣傳與傳承的重要形式,漢語國際教育中教學手段的選擇,必須建立在中華文化多元化、文化內涵博大精深的認知基礎上。為取得更理想的文化傳承效果,提高漢語教學質量,必須以全新教學理念去創新教學手段,增加趣味性教學環節,統籌規劃語言教學與實踐教學,對中華文化傳承進行縱向延伸。[6]有關部門運用先進信息技術,對漢語國際教育流程進行優化,并整理與教學任務相關的文化資料,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文化知識,選取代表性的漢語文化作品,例如,學習四大名著時,教師可搭配相關影視作品,增加漢語知識的立體性,拓展文化傳承途徑,提高文化教學與文化傳承水平。而在戲曲文化教學時,教師可設置京劇表演任務,提前準備與京劇相關的物品,講解京劇中的傳統文化,播放京劇表演視頻,幫助學生對京劇四要素的理解,安排學生學習并表演京劇曲目,進一步體驗戲曲文化,借此達到文化傳承與漢語文化教育的目的。

(五)提高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的能力

漢語國際教育工作的開展與文化傳承的實現,需要教師團隊的支持。教師團隊能力的提升能更好地講解語言知識,并傳授中華文化。教師團隊必須不斷學習文化知識,以自身為中華文化傳播橋梁,對其進行有效傳承。因此,有關部門要基于《國際中文教師專業能力標準》對教師團隊進行專業培訓,構建完善的培養與考核機制;健全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團隊的評聘指標,打造專業培訓平臺,多方面強化教師團隊的能力;積極創新對教師團隊的培訓模式,并提高培訓方案的規范性,使教師能針對漢語國際教育的不同任務,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提煉教學經驗,探索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新路徑;完善教師團隊評估體系,壯大教師隊伍,針對性進行師資篩選,對不達標的教師繼續進行培訓,保證專業性。此外,還要加大信息技術教學培訓力度,幫助教師團隊更好地適應現代化教學模式。尤其是近些年,漢語國際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實際教學中電子化產品的應用越來越多。[7]漢語文化教學中,教師團隊必須改變文化傳播理念,借助電子設備搜集漢語文化教學資料,并激發其教學輔助作用,高質量完成漢語國際教育任務,為文化的有效傳承做貢獻。

四、結語

通過對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與教學策略創新的研究,筆者對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的責任、意義等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文化傳承是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體現,以漢語國際教育為載體,多維度傳播中華文化,可提升中華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影響力。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策略的創新,是適應新時代文化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創新教學策略需要借助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承相促相融的教學理念,制訂更完善的文化傳承計劃,并科學凸顯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承的價值,組織設計漢語國際教育文化交流活動,為漢語文化的應用與傳承創造有利條件。此外,積極打造專業漢語教育團隊,端正文化傳承態度,增強漢語國際教育的文化傳承能力也是創新教學策略的必要舉措。

參考文獻

[1]王春艷.秉歷史使命 持文化傳承——“一帶一路”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推廣”[J].僑園,2020(10):6,8.

[2]邊昱竹.漢語國際教育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J].科技資訊,2020(17):255-256.

[3]樂守紅.漢語國際教育視域下大學文化傳承的價值與創新[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9):30-34.

[4]陳瀾.“以學生為中心”的“比較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例[J].文化軟實力研究,2022(1):51-59.

[5]陸方喆.基于項目的漢碩文化類課程教學探索[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9(5):30-35.

[6]劉亞科.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案例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7):135-137.

[7]楊曉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外國籍研究生的中華文化課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16(4):54-57.

猜你喜歡
漢語國際教育文化傳承創新教學
漢語國際教育中教師利用對學生的正面評價促進教學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研究
漢語國際教育中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應發揮的作用
淺談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拼音教學方法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創新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實施才情個性化教學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課堂細心雕琢,提高教學效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