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苦難的生命力量

2024-04-21 04:01魯鐘思
小學生優秀作文·趣味閱讀 2024年3期
關鍵詞:抒情性史鐵生散文

魯鐘思

在中國當代文壇上,史鐵生是一位特殊的存在,他沒有被身體上的磨難打倒,反而轉向內心,用清醒且深刻的文字來尋找生命的慰藉——他為活著而寫作,為寫作而活著。

如果有一本散文,適合反復閱讀,《我與地壇》一定當仁不讓。人生的每個階段閱讀《我與地壇》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今天,讓我們試圖走近那座曾經荒蕪的地壇,走進作家史鐵生的內心世界……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10),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隊,1972年雙腿癱瘓回到北京。1979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

著有中短篇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隨筆集《我與地壇》《病隙碎筆》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等。

創作背景

21歲那年,本應該是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年紀,年輕的史鐵生卻遭受命運的無情捉弄,雙腿癱瘓。就在他的人生陷入巨大痛苦、找不到出路時,他坐著輪椅,“走”進了家附近的一個古園——地壇。

他在地壇公園靜靜地思考、看書,旁觀周圍的人與事,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

走過了艱辛的時光之后,史鐵生終于把這段心路歷程用文字平靜地呈現出來,這便是《我與地壇》。

哲理抒情性散文

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并行的一種文學體裁,具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語言優美等特點。

哲理抒情性散文文字質樸通透,蘊含深刻的哲理?!段遗c地壇》是哲理抒情性散文的代表作之一,突出特點是抒情性、哲理性和形象性。作者史鐵生用沉郁頓挫的敘述,每一句陳述都像是用盡了所有沉積心底的情感,清冽如水,動人心弦。閱讀一篇好的散文,不僅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

內容簡介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一部散文集,包含《我與地壇》《記憶與印象1》《記憶與印象2》《秋天的懷念》《合歡樹》《我的夢想》等多篇散文。

名篇《我與地壇》是其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地壇本是北京城一座廢棄的古園,園子里雜草叢生,荒蕪但并不衰敗。作者就是在人生最落寞痛苦時“走”入地壇的。史鐵生在地壇,不只是讀書、思考,更是在咀嚼他遭遇變故前的人生,以及他遇到的那些人和事。

母親曾在地壇一次次地尋找他,而當時的作者沉浸在痛苦中,倔強又羞澀,不能理解母親這些無言又無盡的愛。母親去世后,史鐵生將母親的愛凝結成了生命的信念。

漫長的時光中,史鐵生在地壇里見到了一些陌生人,看到他們的絕望與希望——每日去地壇散步的中年夫妻;漂亮卻智力有些缺陷的妹妹和她勇敢的哥哥;熱愛唱歌,但在某一天后再也沒來過的小伙子;以及堅持長跑,卻次次和夢想擦肩而過的朋友……史鐵生看著周圍的人、事,也在不斷感慨著命運與生命……

《記憶與印象1、2》中,史鐵生將回憶的筆觸眺望向幼年的自己、幼年的幼兒園、幼兒園里的老師,以及姥爺、大舅、母親、奶奶、鄰居、朋友和同學。比如,他帶著北京人特有的腔調講述了鄰居六莊,一個外號“莊子”的街邊少年短暫的一生;他敘述了舊時代出生的奶奶,一個努力識字去跟上時代的老人;他還寫到了孫姨,那個堅強而具傳奇色彩的作家梅娘……

從地壇起,于地壇止。

史鐵生心懷著大悲憫,這些細小的人與事、老城里的人情世故、上代人的傷感與無奈、對生命的窮極與思考,都凝結在了這些文字中。

拓展訓練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身上流淌著跨越苦難的生命力量。請結合語句談一談你對于苦難的理解。

2002年華語傳媒大獎授獎詞對史鐵生的評價可謂中肯:“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用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p>

苦難就是苦難,苦難本身并不需要贊美,我們贊美的是人在與苦難抗爭中爆發出的人性魅力和深層思索,這些動人的力量會讓人脫胎換骨,步入新一番的人生境界。生命本就是一個與苦難不斷抗爭的過程,史鐵生經歷的那些挫折、創痛、悲憤、絕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跡,但他的作品始終祥和、安靜、寬厚,兼具文學力量和人道力量,這種跨越苦難的力量尤其感人,讓生命也熠熠生輝。

《我與地壇》運用了大量的環境描寫,試說明景物描寫的作用。

地壇安靜、荒蕪。一座廢棄的古園,一位殘疾的青年,地壇仿佛靜靜地等待了作者400年。地壇包容了那時情緒消沉的作者,給他提供了一個沉思的心靈加油站,讓他能靜靜地展開對生命的思考,領悟生命的真諦。同時,地壇又是具有生機和活力的,它雖然荒蕪,卻并不衰敗,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在一年四季都綻放出別樣的色彩,這些也觸動了當時作者的心境。這些景物描寫無不折射出作者的感悟,與作者的思索緊密相關。

“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我都在這園子里待過?!边@說明了什么,又有何深意?

這一段話,說明了作者去地壇園子的地點之廣、次數之頻、時間之久。就是在這樣漫長又無意識地“溜達”中,作者開始思考生與死的問題,最終對生命有了正確的認識,可見經年累月思考的深度、廣度與高度。

同時,這一段也和文章“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相呼應。作者的每一處車轍,每一棵樹下,每一次進步,都蘊藏著作者深深的絕望與思考,更包含著母親一步步默默又無窮盡的愛??!

佳句賞析

人的故鄉,并不止于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

有時我們走在他鄉陌生的街巷,會突然一股熟悉感撲面而來,史鐵生就非常善于用樸實直白的文字,既極細膩地抓住人生的某種感覺,又視野廣博、境界深遠。

他知道奧林匹斯山上的神火為何而燃燒,那不是為了一個人把另一個人戰敗,而是為了有機會向諸神炫耀人類的不屈,命定的局限盡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

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史鐵生的這句話經常出現在各大媒體。他向我們昭示了人和命運抗爭的勇毅與不屈,由文字抵達內心,讓人熱血沸騰。

猜你喜歡
抒情性史鐵生散文
散文兩篇
散文兩章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去找史鐵生
關于史鐵生
白色的鳥 藍色的湖——寫給史鐵生的信
“臆斷”所指非李渤
特效電影中的音樂表現分析
紀實攝影的抒情性
新中國十七年版畫之抒情性表達方式的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