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田野調查的昌黎地秧歌創新實踐再研究

2024-04-21 08:29王泓方
中國民族博覽 2024年1期
關鍵詞:實踐創新

【摘 要】昌黎地秧歌因歷史變革發展跌宕起伏,為促進昌黎地秧歌更好地創新發展,筆者通過查閱昌黎文化館歷史資料、訪談當地藝人、親自參與創新實踐等田野實踐,對昌黎地秧歌的創新發展有了新的認識。通過田野調查領悟到昌黎地秧歌真正存在的社會價值意義。當今歷史條件下國家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號召,激發年輕人對優秀文化創新實踐再研究的工作熱情,為昌黎地秧歌與民間優秀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做貢獻。

【關鍵詞】河北昌黎地秧歌;田野調查分析;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J722.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1—080—03

引言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使命開啟新征程?!巴七M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創中國社會主義新文化”。為了昌黎地秧歌這一民間藝術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我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

一、昌黎文化館為代表創新型作品

經過田野調查,研究團隊主要參觀學習了昌黎文化館近幾年創作出的新作品,如下所示。

(1)2018年1月,舞蹈作品《影人活了》,該作品榮獲河北省第十二屆燕趙群星獎。作品將昌黎皮影與昌黎地秧歌結合,開頭只能看到皮影戲,過程中皮影人跳出影布,出現“妞”“丑”“擓”三位舞蹈表演者,開始表演代表性昌黎地秧歌動作,皮影戲與地秧歌同時展現在舞臺,這一創新性的表演形式使觀眾們能更好的感受到昌黎民間藝術文化的新融合。

(2)2018年1月,舞蹈作品《酒趣》榮獲河北省第十二屆燕趙群星獎,作品中打破了常規表演使用的扇子等道具,出現了鋤頭、酒桶等更為現實形象的道具;衣服不再是艷麗為主,以藍白色背心,長褲為主,更加清新脫俗。

(3)2018年3月,在“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示)”活動中的昌黎地秧歌《炫舞奤風》,通過創新將傳統的舞臺化提升,展現了這門民間藝術的獨有魅力。

(4)2019年,昌黎地秧歌參與了河北省農民健身秧歌大賽,并獲得“體育道德風尚獎”。足以可見,現今昌黎地秧歌已有越來越多的表演舞臺及表演形式,可以讓大眾更好地參與和享受這項民間藝術帶給大家的益處。

二、昌黎地秧歌在學校的創新發展

為了更好的將昌黎地秧歌這一民間藝術傳承發揚下去,社會開展了“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由此我們把在參觀昌黎文化館創新的表演作品,在老師的帶領下,從獨舞作品《俏婆子》,到三人舞《彩婆》,再到如今編排的群舞《擓棒新韻》,經過對創新作品不斷地突破與實踐,促進優秀傳統民間舞蹈藝術文化的弘揚與發展。

(一)獨舞《俏婆子》

早在2010年在河北舞蹈比賽中創作作品《俏婆子》。主要表演的是中年媒婆,其動作貼近平民百姓,詼諧浮夸,頭戴紅花,手拿棒槌,充分運用了“抖肩、擺胯”等舞蹈動作,并巧妙地加入了部分故事情節和人物的心理活動,生動地描繪了媒婆想要撮合姻緣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動態。作品在開頭以媒婆初醒開始,后逐漸進入撮合的狀態,伴隨著動作頻度的增加將音樂推向高潮,并以十分喜慶歡樂的氛圍結尾。

(二)三人舞《彩婆》

2013年參加華北舞蹈比賽中創作舞蹈作品《俏婆子》,這是對“昌黎地秧歌”的又一次創新實踐,舞蹈中表演者的服裝顏色較為鮮艷靚麗,手拿手絹和煙袋,頭戴媒婆帽,動作生動靈活,有較強的趣味性、互動性,表現了中年媒婆的人物形象和撮合姻緣歡快的氣氛,運用三角的隊形特點促進了三人之間的互動和溝通,貫徹了“擓”抖肩扭胯的動作元素,并隨著音樂高潮的到來,加入了轉、翻等技巧元素,表現了媒婆的潑辣。

(三)群舞《擓棒新韻》

2023年在舞蹈賽事中創作舞蹈作品《擓棒新韻》同時為“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文藝創作作品,在實踐創作中對“昌黎地秧歌”的傳承發展與創新邁出新的一步?!稉粜马崱愤\用了豐富的隊形變化,地道的地秧歌動作風格特點,刻畫了詼諧細膩的人物形象,表現了如今“昌黎地秧歌”的發展前景,飽含了新時代大眾對于“昌黎地秧歌”的理解。該舞蹈既尊重了傳統地秧歌的風格特點和基本形式即性格潑辣、粗獷的人物風格特點和秧歌隊的主要形式,又加入了新的時代舞蹈語匯,通過創新的手段,表現了新時代人民大眾的審美特點。

該舞蹈作品表演中將秧歌隊按照時代特點分成兩隊即“老擓”和“新擓”,“老擓”堅持走自己的道路,秉承著傳統的地秧歌風格特點,不愿與外界相融合,但發展前景不容樂觀?!靶聯比饺缴?,富有生機和活力,舞蹈中巧妙地學習傳統動作和神態,既充滿好奇又懷揣自己的思考,而面對“冉冉升起”的“新擓”,“老擓”也心生好奇并由最初的不屑到最終的逐漸接納與理解。兩隊的心理路線是從相互挑剔、相互好奇、比舞以及彼此間的不屑,通過不斷交流,不斷碰撞與創新,最后融合在一起共同傳承著昌黎地秧歌。

三、以“?”行當為主的創新實踐

(一)《俏婆子》與《彩婆》的創新實踐

1.表演者人數與道具變化

《俏婆子》采用的是棒槌,而《彩婆》用的是手絹和煙袋,人數由一人變為三人。

2.服飾變化

《俏婆子》的動作貼近傳統擓,詼諧浮夸,頭戴紅花,手拿棒槌,而《彩婆》的服裝顏色較為鮮艷靚麗,手拿手絹和煙袋,頭戴媒婆帽,動作生動靈活,三個媒婆之間互相嬉戲打鬧,有較強的趣味性互動性。

3.隊形變化

《彩婆》有正三角、倒三角、斜線、橫排、交叉、聚攏、分散多種多樣,再配合上串翻、點翻、元寶跳等技巧使舞蹈趣味性互動性更為明顯,但《彩婆》比《俏婆子》的內容更加豐富,通過三個人之間的隊形變換,三三兩兩的互動把媒婆這一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

4.動作元素變化

《俏婆子》體態為“全身擺動腰眼活,動作開闊棒利落;恨起來咬牙切齒,樂起來前仰后合。充分運用了“抖肩、擺胯”等舞蹈動作,性格粗獷、潑辣,雙手持棒槌動作大?!恫势拧废鄬τ凇肚纹抛印穭撔轮巹t更偏向于現代審美,動作、造型、服裝更偏向于現代化,體態頸部前后錯雙肩,加入了元寶跳、鎖鏈轉、串翻、點翻等技巧。左手的基本動作以八字翻花為主,上下左右,前后抖動娟花,變化萬千,右手拿煙袋繞圓,動作靈活。

5.內容變化

《俏婆子》體現傳統“擓”的美,上裝說媒成功后的喜悅,炫耀自己的能力。主要傳承了“昌黎地秧歌”中“擓”的風格特點、人物特色、動作體裁、音樂風格等,《彩婆》體現的則是三個媒婆早起梳妝完高高興興去說媒,兩個媒婆東邊一個西邊一個湊成一對,另一個媒婆說他們倆不是最后又踏上了說媒之路,到最后終于說媒成功。加入了一些當代婆的一些理解和創新。

(二)《彩婆》與《擓棒新韻》的創新實踐

1.表演人數與道具變化

《擓棒新韻》表演者有:拿煙袋的“老擓”與手拿棒槌的“新擓”,道具的多樣化,使舞蹈舞臺效果更加豐富,人數也由三人增加至25人,通過各自不同的特點、人設來推動著舞蹈的劇情發展,展現舞蹈創新的立意。

2.獨特的服裝

《擓棒新韻》三位主人公的服裝與《彩婆》沒有變化,但其他舞蹈演員身穿綠色服裝,更為清新脫俗,使舞臺效果更加有沖擊力,舞蹈作品更加有活力,突出了舞蹈的熱鬧氛圍。

3.豐富變化的舞蹈隊形變化

兩部舞蹈作品后者比前者的舞蹈隊形的變化更多,故事情節豐富,傳統元素與現代舞蹈元素融合,使舞蹈觀賞性更加豐富,突出人物特征。

4.傳統與現代元素的融合

《彩婆》更為注重動作的風格特征,而《擓棒新韻》為表現新時代背景下舊“擓”的形象發生改變,通過展現新“擓”舞風與舊“擓”民俗舞風的斗舞過程,所以三位老“擓”表演者更為突出傳統“擓”的動作特征,其他新“擓”表演者的動作則更加現代化。

5.獨特的內容

《彩婆》的內容相對簡單,對媒婆的表演淋漓盡致,《擓棒新韻》主要講述傳統與現代元素的融合產出新的舞蹈。舞蹈開場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以河北地秧歌行當中傳統“擓”以說媒為生的形象主線,影射優秀傳統文化的純樸民俗風格,另一條是以新時代發展下的,脫貧致富后的新型農民女子形象,展現生活精神面貌為主線。突顯二十大后新時代文化發展的巨大創新性轉換。在兩條主線不斷發生碰撞中,舞蹈作品將兩條主線匯成一條,即通過斗舞到互相學習使舞蹈動作從傳統到現代風格的不斷轉化。在此過程中說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必然要與時代社會發展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加強文化自信使中華文明在新時代再次綻放出獨特光彩。

四、昌黎地秧歌創新發展舉措

在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昌黎地秧歌文化推進和發展加速。團隊成員通過調查、采訪及網絡搜集總結出21世紀以來昌黎地秧歌創新發展舉措。

(一)采用互聯網的便捷優勢,豐富更多的傳播渠道

為使昌黎地秧歌這一傳統民間舞蹈傳承與發展下去,表演形式應該多樣化。最便捷應是大眾最常用的互聯網莫屬了?,F今處于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期,利用互聯網,使更多的人看到昌黎地秧歌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對昌黎地秧歌的宣傳工作,使昌黎地秧歌的呈現方式更加多樣性展現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

(二)融合現代元素創新實踐形式

當今人民群眾的審美不斷發生變化,在保證昌黎地秧歌的原有風格特色上,將其融入現代創新實踐形式中,使大眾能夠更為容易的接受、了解、欣賞昌黎地秧歌的獨特之美,同時也豐富了昌黎地秧歌本身的藝術特色。例如:秦皇島地區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創作競賽,鼓勵昌黎地區的民間藝人和音樂人才進行昌黎地秧歌作品的創作。實施為其發展提供有效措施獻言獻策的獎勵機制,積極地調動專業傳承人、文化部門、舞蹈教師等社會各界各類人才,發揮其才干才華創新地秧歌表達形式。

(三)將藝術與體育實踐相結合,促進共同發展

以國家發展趨勢為發展導向,遵循原生態舞蹈藝術的動作、風格韻律和音樂特色,融入新的現代化元素。把昌黎地秧歌傳統藝術進行新的展現,例如:創編昌黎地秧歌元素的健身操,將舞蹈動作簡單化,符合如今的時代熱潮。既保留了昌黎地秧歌原本的魅力,又很好的將地秧歌得到了傳播,同時提高了人民群眾鍛煉身體的積極性。

(四)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

隨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一步的重視,各高校逐步開展了相應的課程及特色課程,例如高校開設民間舞理論與實踐課程,“非遺文化”進課堂等活動。國家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從多方面來看,無論是制度方式的改革還是繼續發展,最終的落腳點都是為了更好的實現傳統舞蹈文化傳承發展這一目標,相關部門為昌黎地秧歌的保護和發展制定更加合理規范的制度與保護形式,促進傳統舞蹈文化保護,使現代年輕人認識昌黎地秧歌文化,使昌黎地秧歌更廣泛地獲得大眾的認可,從而激發大眾對昌黎地秧歌的保護意識。

五、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并對此作出全面部署。這是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對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和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作出的戰略謀劃。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凝結千年的智慧結晶記載著中國的光輝歷史,記載著中國人民不同的時代思想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蘊含著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時常學習優秀文化藝術、技能和寶貴思想做好弘揚傳承、發展創新。

當今社會,科技發達,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各種各樣的新型藝術讓人眼花繚亂,民間老藝人隨著時光荏苒越來越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留和傳承需要得到高度重視,需要真正熱愛藝術的專業人士來維護,需要藝術新人接過老藝人的接力棒努力在新征程上奔跑。

作為當代年輕人,應該積極擔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加強學習、創作、研究,通過開展各式文藝學習、藝術培訓、交流演出、技能比賽等方式,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促使優秀藝術更好發展。同時看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需要國家、社會還有人民的共同努力,作為高校的大學生更有義務將昌黎地秧歌—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下去。在創新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深入了解,廣泛挖掘出昌黎地秧歌的藝術價值,結合新社會新時代精神文明進行創新,為昌黎地秧歌這一民間文化藝術增添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胡曉青.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J].中國紀檢監察報,2022(12).

[2]佚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J].中國新時代,2022(11).

[3]戰旭英,蔡瑛.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支撐[J].人民論壇,2023(1).

[4]高原麗.以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J].奮斗,2022(21).

[5]陳立萍.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N].玉林晚報,2022—10—21.

基金項目:本文系項目名稱:基于田野調查下的河北昌黎地秧歌創新實踐再研究(項目編號:202310094024),立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王泓方(2003—),女,漢族,山東青島人,本科,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21級舞蹈表演專業學生,研究方向為河北昌黎地秧歌、田野調查分析、創新、實踐。

猜你喜歡
實踐創新
語文教學要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
后進生轉化和提升的實踐與思考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生物專業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