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科交叉研究評價:概念、原則與方法

2024-04-22 16:47薛欣欣
科學與管理 2024年2期
關鍵詞:學科交叉文獻計量

薛欣欣

摘要:學科交叉研究評價與學科交叉相伴而生,是保證學科交叉融合質量的關鍵。厘清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的核心概念,剖析同行評議、文獻計量等傳統科研評價方法的內涵與優缺點,進而從方法論視角指出學科交叉研究評價需要遵循整合性、多元性、動態性等原則,在實施學科交叉研究評價時,要對同行評議、文獻計量等傳統科研評價方法予以修正,同時有必要引入定量與定性相融合的新評價方法,即融合評價。研究有助于深化對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的理論認知,為評價實踐的運行提供思路啟示,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助力交叉學科孵化建設。

關鍵詞:學科交叉;交叉研究評價;同行評議;文獻計量;融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4.02.005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圍繞當代科技、經濟、社會等形成的重大戰略命題不斷涌現,由于其自身的復雜性、交融性,攻克它們不僅需要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的參與和社會各部門廣泛協作,同時還要綜合運用多學科的信息、數據、理論、方法、工具等。在此背景下,學科交叉成為現代科學發展的時代特征和推動科技創新與突破的重要源泉。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推進學科交叉融合。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要下大氣力組建交叉學科群和強有力的科技攻關團隊,加強學科之間協同創新,加強對原創性、系統性、引領性研究的支持”;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這些重要講話為高校、科研院所等學科建設主體深化學科交叉融合,推動交叉學科孵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1]。202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關于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通知》,“交叉學科”正式成為第14個學科門類;202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試行)》,為學科交叉研究與交叉學科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

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就學科交叉問題進行研究,為后續相關研究的開展奠定了基礎。早在20 世紀80 年代,錢學森、錢三強等著名科學家就對交叉科學的理論、研究進展、發展途徑等進行討論[2];劉仲林[3]較為全面地介紹了交叉科學的來龍去脈,認為交叉科學的形成機制包括社會環境、文化背景和內在動力;Leydesdorff等[4]對學科交叉性的測度維度與指標進行研究;蔣琬等[5]主張應用平衡計分卡、關鍵績效指標構建高校學科交叉績效評價體系及學科交叉人員績效評價體系。學科交叉研究評價與學科交叉相伴而生。但是,不難發現,目前學界專門針對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的論述仍比較欠缺??茖W合理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是推動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必然要求,而“評價方法本身蘊含著評價導向,評價方法的采納和實現作為實施評價最末端最重要的環節,也影響著評價改革和優化的最終落地”[6]。因此,本研究嘗試對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的概念、原則、方法進行探討,以深化對學科交叉、交叉研究評價的理論認知,為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的實踐運行提供思路啟示。

1 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的核心概念

學科(discipline)指人們在認識客體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套系統有序的知識體系,當這套知識體系被完整繼承、傳授并創新發展,學科就表現為一種學術制度、學術組織教學科目或活動形態[7]??梢?,學科具有雙重含義:認知維度的知識體系、社會維度的學術制度。學科交叉(interdisciplinary)一詞在我國常被稱為“跨學科”,1926年由美國心理學家伍德沃斯(Woodorth)首次公開使用,指超越已知學科邊界而進行的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的研究活動[8]。目前,學界尚未形成統一的學科交叉概念。金薇吟[9]指出,學科交叉與學科分化相對,指學科間因橫向有機聯系而出現的綜合化現象,對研究主體來說,是一種科研活動;張秀萍[10]認為,學科交叉是指“個人或研究團隊打破單一學科的知識壁壘,整合不同學科信息、數據、理論與方法來解決某一科學問題或社會難題的綜合性研究”;Stephens等[11]認為,學科交叉是由團隊開展的研究,這些團隊對視角、概念、工具、技術及來自兩個或多個知識領域或實踐場所的信息和數據進行整合。本研究認為,學科交叉是一種基于整合思想開展的復雜的、前沿的科研活動,在認知維度上主要指多學科知識的相互交叉、滲透與融合,在社會維度上強調多主體以解決某一復雜問題為目的進行的跨學科交流與合作。

與學科交叉相近的概念還有很多,如交叉學科(interdisciplinarity)、交叉科學(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多學科(multidisciplinary)、超學科(transdisciplinary)等。其中,學科交叉是眾多學科間的相互作用,學科交叉形成的理論體系構成交叉學科,交叉學科群構成交叉科學[12]??梢哉f,學科交叉是形成交叉學科的途徑和過程,交叉學科是學科交叉的結果,只有那些較深層次的學科交叉才可能形成交叉學科。從學科間交互整合程度看,多學科、跨學科、超學科依次增強:多學科強調運用多學科視角全面認識復雜事物,但各學科往往是并置的,保持自主性,缺少理論與方法的整合;超學科不受學科知識體系內部研究模式的局限,強調“教育或創新系統中所有學科和跨學科的協調”[13],能夠在知識整合過程中形成新的學科。

由于學科交叉屬于一種特殊的科研活動,因此對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的理解應當基于科研評價,即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的概念界定、方法構建可以從傳統科研評價的內涵與方法出發尋找答案??蒲惺侨藗兓谝延兄R,運用科學方法探求事物本質及其運動規律的活動;評價是主體對客體價值的判斷,旨在為決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蒲性u價伴隨科研活動而存在,不僅是科學共同體運行的內在機制,也是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科研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本身不是目的,也不創造價值,而是對已經存在的科研活動進行價值評定和判斷,以據此優化科研資源配置、調整研究方向,提高科研產出效率。那么,學科交叉研究評價即是對學科交叉研究活動的價值和意義作出的一種動態的觀念性判斷,是科研管理者制定學科交叉研究計劃、開展學科交叉研究管理及闡明評價對象應如何履行責任的重要支撐工具。

2 傳統科研評價的方法

根據評價方法的不同,可以將科研評價劃分為定性評價、定量評價與綜合評價。相應地,定性評價包括同行評議法、案例分析法等;定量評價包括文獻計量、經濟計量等新興學科提供的理論和方法以及這些學科的某些理論、方法與相關數學模型結合形成的分析方法,如熵權法、決策樹等;綜合評價是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的結合,包括數據包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其中,同行評議法和文獻計量法在科研評價實踐中應用最廣泛。

2.1 同行評議法

同行評議是指由相同或相似領域的專家對一項科研工作的學術水平或重要性進行主觀、全面的評價??茖W界最早使用同行評議法的案例為: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出版的《哲學會刊》作為世界上第一本科學期刊,只發表經皇家學會審查的論文,是世界上最早的同行評議期刊[14]。20世紀30年代,美國資助機構開始采用同行評議法資助大學科研,隨后這一方法被歐美國家普遍采用;1950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成立,其在規范已有同行評議法的基礎上,形成較為完整的同行評議評估流程[15]171。20世紀80年代,我國先后設立中國科學院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同行評議成為我國科學基金分配決策的主流形式[16]。

同行評議法具有鮮明的優點:評議主體往往是某一領域具有較高權威的“內行人”,他們能夠對科研活動及其結果作出較為準確的鑒定;同行評議允許本專業領域的學者交流想法、建議和反饋意見,有助于保持科學交流渠道的暢通,進而促進科學進步。但是,同行評議作為一個眾多參與者博弈的社會過程,在實際操作中也呈現出不可忽視的缺陷,主要包括:同行評議的主觀性較強,評審專家及相關人員在評審過程中受“熟人關系網”“馬太效應”“崇尚權威”等現象以及學術觀念、利益沖突等因素的影響,極易摻雜個人感情和對某些學術觀點的偏好,進而影響同行評議的公正性、透明性;當研究是應用性而非理論性,或當研究是跨學科或新興學科而非單一學科時,同行評議的適用范圍將受到限制等。

2.2 文獻計量法

作為科學學的重要分支,文獻計量學是以文獻或相關媒介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數學、統計學等計量方法,研究文獻和文獻工作系統的規律和科學管理,并探討科學技術動態特征的一門交叉學科[17]。文獻計量學發軔于20世紀初的文獻、目錄統計研究,1969年英國情報學家普里查德(Pritchard)首次提出“文獻計量學”的概念,文獻計量學由此誕生。隨著論文統計的逐步開展和相關數據的大量積累,20世紀80年代文獻計量學在國內興起、傳播。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帶動引文索引的研究和編制,國內外各具特色的引文索引數據庫的創建為定量評價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如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分別于1964年、1973年、1978年推出科學引文索引(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藝術與人文引文索引(A&HCI);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于1989年建立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15]172-173??紤]到文獻計量學的科學性、客觀性,基于文獻計量對研究產出結果進行分析和控制,成為科技決策者有效開展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文獻計量法最顯著的優點是用公開可比的數據說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同行評議法公正性、客觀性的欠缺。但文獻計量法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現為:過分強調“論文數量”“被引頻次”等量化指標勢必滋生數字崇拜,造成“重數輕質”的不良科研導向;文獻系統高度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加之存在影響文獻情報流的人為因素,如“合作互引用”“審稿拉引用”“花錢買引用”等科研失信行為導致很多文獻問題難以被量化;由于不同學科的科研規律、發文習慣、成熟度以及從業人員規模的不同,研究人員開展研究時引用他人科研成果的需要和數量不盡相同,從而導致各學科文獻計量指標(如期刊影響因子、學者H指數等)具有明顯的不可比性等。

評價方法是實現評價目標的關鍵。同行評議法和文獻計量法作為科研評價的主要方法,各有所長和不足。同行評議的主觀性較強,難以客觀判斷評議對象的真正價值;文獻計量法過于看重量化結果,一定程度上會忽視數字背后的復雜因素[15]175。但是,二者在科研評價實踐中并非對立、矛盾的,而是可以相互結合、互為補充,這亦是未來科研評價的必然趨勢。

3 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的原則

作為一種特殊的科研評價,學科交叉研究評價與傳統科研評價存在顯著共性,但鑒于學科交叉研究活動的復雜性、多樣性、跨學科性,在實施學科交叉研究評價時需要遵循特定原則,以確保評價結果有效、可信。多個學者從不同側重點提出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的原則,其中較為全面的是美國學者克萊因(Klein)通過文獻梳理,總結出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的7項基本原則,即目標的多樣性、標準和指標的多樣性、整合的杠桿作用、協作中社會和認知因素的相互作用、項目管理與領導、綜合系統中的迭代和透明度、有效性與影響力[18]。

克萊因七項基本原則提供了一個理想狀態下開展學科交叉研究綜合評估的全面框架。從原則1和2看,學科交叉研究目標的多樣性促成學科交叉研究評價標準與指標的多樣性、相對性;從原則3 看,整合是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的關鍵,通過對研究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判斷學科交叉知識整合程度;原則4和5在于充分認識學科交叉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之間以及研究者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并考察領導者能否促進研究團隊成員進行有效的建設性互動交流,以實現研究目標,完成知識整合任務;原則6強調評價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反復、動態持續的,整個評價過程既需要評價者的深度參與,也離不開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充分溝通,評價標準的制定可吸納被評價者的建議,力爭實現公開透明;原則7 強調對不同類型學科交叉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影響力進行鑒定[19]。鑒于此,筆者認為學科交叉研究評價需要遵循整合性、多元性、動態性等原則。

3.1 整合性原則

學科交叉研究評價涉及變量眾多,難以形成統一的評價標準。但學科交叉評價作為一種認識性活動,其首要功能在于判斷哪些學科交叉研究是成功且有價值的。學者們普遍將“整合”視為學科交叉研究與眾不同的重要特征。整合即“成為整體”,在學科交叉語境下,整合是“批判評估學科見解并在它們之間創造共識以構建更全面認識的認知進程”[20]259。

為實現學科交叉融合[20]271-277:一方面,研究者要克服傳統單學科視野,摒棄學科偏見,樹立整體思維,圍繞問題對所涉學科的論點進行挑選、比較與平衡;另一方面,整合并非“簡單掌握一個知識體,應用一個公式,或以線形從甲點運動到乙點……它要求深度、廣度與整合的動態三角平衡”(見圖1),研究者既要具備學科深度、廣度,又要時刻牢記整合的進程和目標。其中,學科深度指研究者必須利用的學科知識,包括對每門相關學科總體視野以及與問題相關的每門學科基本要素的認識;學科廣度指關注與問題相關的學科、子學科和交叉學科以及專家的最相關見解;跨學科整合的步驟為識別學科理論、見解之間的矛盾并找出其根源,通過創建共識修正概念、假說、理論,形成對問題更全面的認識??梢?,在學科交叉研究評價中,需要對兩門或多門學科的理論、方法、工具等的聯結程度、創造性認識的形成及其對理論和實踐的直接貢獻進行識別、研判。

3.2 多元性原則

第一,評價主體多元化。學科交叉研究評價是一個多方利益相關者相互博弈、作用的過程。因此,評價主體構成應充分考慮學科交叉研究復雜利益共同體的訴求,形成多主體、多向溝通的評價模式,引導具有不同利益訴求、價值取向和資源的主體對評價的目標、標準、指標體系設計等進行協商[21]。根據親疏等級,可以將學科交叉研究評價主體劃分為直接利益相關者(評價者:科研項目管理單位與完成單位、專業評價機構、跨學科同行專家等;被評價者:科研人員、科研團隊、學術期刊等)、間接利益相關者(科研成果使用方與受益方)和外部利益相關者(社會受眾)。

第二,評價內容多維化。無可否認,論文是科研產出的核心組成。但論文作為科研評價標準存在固有弊端[22]:論文不是體現科研、創新的唯一形式,在特定領域甚至不是主要形式;存在大量沒有任何科研價值的“注水論文”;存在“以人評文”“以刊評文”現象等。因此,在學科交叉研究評價中要克服“唯論文”的頑瘴痼疾,充分考慮成果類型多樣化,綜合利用論文、專利、專著、項目等多源數據對學科交叉研究進行立體多維評價。同時,除了強調學科交叉科研人員、團隊、機構的學術影響力外,也要關注其在教學、社會服務和政策咨詢等方面的影響力。

第三,評價方法多樣化。由于學科交叉研究的復雜特質,任何單純依靠定量或定性方法進行的評價均難以實現對學科交叉研究全面、客觀的評價。在實施評價時,應充分吸收文獻計量法的客觀性和同行評議法的學術性,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定性與定量、主觀與客觀有機結合的融合評價,由此形成的整合性評價結果將更接近學科交叉研究的真實面貌。

第四,評價指標差異化。面對復雜的研究語境和棘手的社會現實問題,學科交叉融合不僅存在于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內部,而且大量發生在二者之間,不同學科交叉研究在研究目標、范式、內容及引文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如生物化學由于自身的學科屬性,其論文成果相比材料科學更容易獲得較高被引頻次。因此,應遵循“同類相比”原則,對不同類型的學科交叉研究進行分類評價[15]178。

3.3 動態性原則

科研評價是系統的、動態的。所謂系統,指一項科研活動從被識別需求、提出解決方案、實施執行到結束,有一個完整過程,與之相應的評價也是一個完整系統,由多個負責處理科研活動不同方面事務的子過程或階段組成,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目標、指標與程序,其評估結果將成為下一階段的依據;所謂動態,指每個階段的科研評價都不是靜止的,階段性評價中形成的共識并非評價的結束,而是下一階段評價的參考與起點,其與上下各階段緊密聯系,伴隨信息交換、反饋不斷進行修正,與上下階段的評價信息構成完整的科研評價結果[23]。

與傳統科研相比,學科交叉研究產生的影響往往更為廣泛、長期甚至無法預期,相關研究成果的形成路徑和影響因素更為復雜,研究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非線性特征更加明顯。因此,在實施學科交叉研究評價時需要遵循其發展的科學規律,重視跨越多個時間節點的形成性評價,肯定成績、糾正偏差,保證學科交叉研究的發展方向;靈活運用融合評價方法與理念,不宜設置僵化的評價周期和固定的評價標準,不宜過早或輕易對學科交叉研究成果給出絕對肯定或否定的評價;為增強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的準確性、科學性,避免或減少評價結果的較大偏差,應允許被評價者在一定時間內對評價結果提出異議。

4 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的方法

凡是有跨學科研究活動的地方,就有學科交叉研究評價問題。相較于傳統科研評價,同行評議法、文獻計量法運用在學科交叉研究評價中會遇到更復雜的挑戰,需要加以改進。同時,學科交叉研究評價遠不是運用單一理論、方法或指標可以完成的復雜工程,打破“非定量即定性”的慣性思維,在評價實踐中引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融合評價是實現同行評議與文獻計量優勢互借、劣勢互補、效果互促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發揮學科交叉研究評價指揮棒作用的應有之義。

4.1 同行評議法的修正

遴選合適的評價者是評價能否成功的基本前提,然而這是同行評議法運用到學科交叉研究評價遇到的最大挑戰,主要表現為:同行評議通常在單學科內進行,關鍵在于找到與評價對象研究領域相同或相近的專家,而學科交叉研究要求不同學科交互融合,其研究方法與內容都超出單學科范圍,具備跨學科素養的評審專家相對較少,要找到與學科交叉研究成果涉及領域相近的評審專家更加困難;學科交叉研究視角獨特,即使按照學科交叉研究成果涉及學科尋找專家,同行評議時專家們難免按照個人所屬學科或領域的視角審視問題,無法對學科交叉研究成果做出全面判斷,甚至對學科交叉研究創新抱有偏見[15]176。結合學科交叉研究特點,建議同行評議法從如下兩個方面加以改進。

4.1.1 調整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不平等地位,建立公開透明、多向溝通的評議機制

在同行評議中,評審專家扮演著“學術守門人”的重要角色,擁有判定評價對象“生死”的至高權力,而評價對象幾乎一直處在接受評判的被動地位。實際上,學科交叉研究作為多學科專業知識的新組合,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同行,被評價者在某種程度上是最了解該研究領域的人?!罢撐脑u審是一個集體知識建構的過程,一篇優秀論文是作者、審稿專家和編輯共同努力的成果”[24],學科交叉研究評價更是如此。

擺脫跨學科同行評議的困境,需建立健全跨學科評議機制,包括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以及評議專家之間的對話機制,實現申請人的“相對授權”和評審專家的“強制學習”。因此,在學科交叉同行評議中,要扭轉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不平等地位,邀請學科交叉研究人員參與評價,暢通多向溝通機制,增加學科包容性,幫助評審專家盡快熟悉、理解復雜和創新的學科交叉研究知識與內容,從而使得這種超越傳統觀念的研究成果得到更準確的評價。

4.1.2 建立專門學科交叉評審小組或同行評議專家庫,為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積累專家資源

確立同行專家遴選標準是建立專門學科交叉評審小組或同行評議專家庫首要解決的問題。作為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的同行專家,既要有淵博的學識、卓越的學術水平、高尚的人格、較強的評估能力,還要有豐富的跨學科研究經驗、強烈的創新動機、積極的合作精神等。

一般來講,“小同行”熟知本領域學科發展概況和學術思想,且遵循同一套研究范式,會比“外行人”更清楚某人或某項成果的學術高度和應用前景[25]。但是,對于難以找到真正同行的學科交叉研究評價而言,在建設同行評議專家庫時應擴大搜索范圍,增加專家庫規模。如及時梳理學科交叉相關領域的關鍵詞,優化評審專家數據庫,形成動態的評議人選機制;利用學術交流網絡(引文網絡、科研合作網、關鍵詞共現網絡等)遴選跨學科評審專家[26];針對明確的跨學科研究申請,在遴選同行評議專家時,從申請書非第一專業代碼中選取少數學者作為評議專家,以提供更為豐富的知識背景供決策使用[27];關注從事跨學科研究的青年學者或研究生,及時將合適人才擴充到學科交叉同行評議專家庫;允許項目負責人提供評審專家候選名單,包括一定數量的國際專家。

4.2 文獻計量法的修正

文獻作為科學知識的重要載體,是科研成果的主要傳播媒介,其內容、形式、數量和引用情況可以反映科學知識生產的多方面,因此可以應用文獻計量理論對科學知識進行評價。但鑒于文獻計量法的自身缺陷及學科交叉研究的整合、創新、問題導向等復雜特性,其運用在學科交叉研究評價中存在諸多局限,主要表現為:學科交叉研究評價標準不能是對單學科評價標準的簡單疊加;盡管學科交叉越來越受重視,但在計量分析依賴的主要文獻載體——期刊中,學科交叉期刊整體影響力較??;現有評價體系多注重排序,強調第一作者為論文主要貢獻者,低估了學科交叉的整合性,無法滿足學科交叉要求的合作精神。針對文獻計量法在學科交叉研究評價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加以改進。

4.2.1 豐富學科交叉研究評價指標體系

許多學者對學科交叉研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進行研究,其中,基于Stirling[28]的學科交叉三維測度(即豐富度、平衡性和差異度)論述,Rafols等[29]提出從多樣性、凝聚性兩個角度測度學科交叉性,在學科交叉研究評價中影響較大。學科多樣性用以衡量交叉領域涉及學科的數量統計,主要測度指標有Shannon 信息熵指標、布里淵指數、Rao-Stirling指標等,指標值越高,交叉領域的學科多樣性或分散程度越大。學科凝聚性用以衡量研究領域涉及各學科之間的緊密程度以及各學科在交叉網絡中的地位,主要測度指標有中介中心度、網絡密度、BRS-致密性等。其中,中介中心度應用潛力較強,指標值高的節點在學科交叉網絡中扮演知識流動中間體的角色。

隨著學科交叉融合的縱深發展,有學者對現有的學科交叉性測度指標進行改良,如Leydesdorff 等[4]基于Rao-Stirling 指標提出新的多樣性評價指標;陳賽君等[30]對Stirling豐富度指標和BRS-致密性指標進行整合擴展形成Φ指標。需要指出的是,學科交叉研究評價對象眾多,從微觀層面的人員、團隊、項目、期刊到宏觀層面的政策、投入與產出等,對應不同的評價內容與指標。后續研究者需要遵循整合性、多元性、動態性等原則,進一步深化細化學科交叉研究評價指標研究,在實踐檢驗的基礎上提出更多更有效的指標。如鑒于學科交叉研究的復雜性,僅通過發文數量、被引頻次兩個指標難以真實反映學科交叉科研人員的學術地位或貢獻,可以引入“學科擴散因子”①這一指標,其與被引頻次或篇均被引頻次相結合,分別反映學科交叉科研人員學術影響的廣度與深度[31]。

4.2.2 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學科交叉研究評價可視化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直接促進文獻計量學的創新與發展,如推動文獻計量學突破對篇、冊、本為單位的描述統計,深入到文獻內部知識單元和相關信息上,拓展出數學模型分析、鏈接分析、矩陣分析、網絡分析等研究技術[32]。此外,知識圖譜法得到長足發展。知識圖譜可以將數學、圖形學、信息可視化技術、計算機科學等理論方法與傳統文獻計量學引文分析法相結合,借助Pajek、Ucinet、CiteSpace等可視化工具,用圖譜形象展示跨學科研究的結構關系、演進過程和某些發展規律[33]。同時,知識圖譜法不僅可以從學科交叉研究熱點中判斷評價項目的新穎性、創新性,還能找到某個研究主題涉及的不同學科領域,進而幫助科研管理者挑選最合適的同行評議專家。

4.3 融合評價法的引入

融合評價是一種定量與定性相融合的新評價方法,主要指文獻計量與同行評議的結合。運用融合評價首先要研判評價對象的屬性:定量屬性明顯,以文獻計量為主;定性屬性明顯,以同行評議為主。關于文獻計量法、同行評議法的適用范圍,學界的普遍共識是:文獻計量法在自然科學領域適用性較強,同行評議法更適合運用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那么,在學科交叉研究評價實踐中,尤其是評價文理交叉研究成果時,融合評價法的應用非常必要。

文獻計量為學科交叉研究評價提供了專門方法:一是將研究出版物細分為科學-學術子領域,并對其進行分析。這種分類能夠清楚顯示被評價者的研究范圍或領域分布,由此得出跨學科性的衡量標準。通過這種方式,區別出多學科取向研究群體與單學科取向研究群體。二是考慮某一特定群體研究成果的引用來源。它關注“知識使用者”的認知取向,使人們能夠識別和衡量跨學科影響,即對其他子領域研究活動的影響。引文分析是衡量這種影響的有效工具,而引文分析結果的價值必須在充分考慮被評估研究成果實質性內容的定性評估框架內進行,這只能由同行完成。

此外,評價對象層級也與融合評價法的采用密切相關。Gl?nzel等總結了科研評價中同行評議和文獻計量在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應賦權重的變化情況(見圖2)[15]174,認為文獻計量法分析宏觀對象時更可靠。文獻計量評價主要依托數據開展,在宏觀層面,國家、機構等往往能夠提供規?;瘮祿?,一般來說,數據規模越大,統計偏差越小,文獻計量分析結果更科學;而在微觀層面,科研人員數據相對較難獲取,數據清洗難度較大,并且個人評價需要考慮職業生涯、個人經歷等背景信息,這些都會影響文獻計量法的應用效果[15]174。

通過如上分析,融合評價在學科交叉研究評價中的實踐形式主要有兩種:以同行評議為主的融合評價,即“基于客觀事實的同行評議”;以計量評價為主的融合評價,即“嵌入主觀認知的計量評價”??偨Y現有教育評價、科研評價改革創新經驗,定量定性的結合形式一般有兩種[6]:“獨立指標間的結合”,指評價體系各末級指標分別獨立采用定量或定性評價方法,形成獨立的評價結果,在整個評價體系內實現二者結合,如評價某研究人員的學術影響力時,通過同行評議判斷其學術聲譽,借助計量評價統計其相應領域高被引論文數;指標內“觀測點結合”,指運用定量或定性的不同方法從多個觀測點得出某項末級指標的綜合評價結果,如針對論文水平的評價,可將“代表性論文”同行評議和“高水平論文”計量評價相結合。

融合評價為文獻計量與同行評議實現認知的互促、碰撞與調和提供了場景,將數據、證據的客觀事實特征與人的學術和專業性智慧融合交互,在吸納一方優勢的同時克服另一方劣勢,促使同行評議的導向性、約束性、易控性與文獻計量評價的廣泛性、準確性、穩健性得到保障和提升,從而使評判結果更加科學[34]。在實施學科交叉研究評價,尤其是衡量學科交叉研究成果的社會影響時,尚難以呈現系統化、規?;臄祿?,可適當加大“代表性案例”權重。

5 結語

學科交叉研究評價作為重要的決策支持機制,是推動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促進交叉學科發展以及跨學科教育邁上新臺階的導航儀。如前所述,評價方法作為實施評價最末端最重要的環節,直接影響評價效果。因此,對當前的學科交叉研究評價工作來說,面對復雜的評價對象和多源的現實障礙,最緊要的不是構建全新的評價方法,而是基于傳統科研評價,結合學科交叉自身特性,對現有較為成熟的評價方法加以改進和創新,分別提出同行評議法、文獻計量法的修正路徑,并對融合評價法的理論框架進行描述。然而,學科交叉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學科交叉研究評價作用的發揮依賴于經費保障、組織結構、制度安排、文化氛圍等其他子系統的適配。目前,我國學科交叉與交叉學科建設正處在不斷探索、完善的快速發展階段,如何創新學科交叉研究評價的組織載體,如何形成跨學科跨界交融的評價文化,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交叉研究評價體系,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助力交叉學科孵化建設,將是科研管理者、相關政策制定者、學科交叉領域研究人員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 劉偉,王軼,楊東.深入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助力新文科建設:中

國人民大學的創新經驗與戰略規劃[J]. 大學與學科,2021,2

(4):44-60.

[2] 中國科學技術培訓中心.迎接交叉科學的時代[M].北京:光明

日報出版社,1986:3-40.

[3] 劉仲林.現代交叉科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123.

[4] LEYDESDORFF L,WAGNER C S,BORNMANN L.Interdisciplinarity

as diversity in citation patterns among journals:rao-stirling

diversity,relative variety,and the gini coefficient[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9(1):255-269.

[5] 蔣琬,王慧,張慧敏,等.高校學科交叉研究評價與激勵的政策研

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4):342-348.

[6] 林夢泉,任超,韓菲,等“. 融合評價”理論與方法體系建構研究

[J].大學與學科,2021(3):46-56.

[7] 周光禮,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學科[J].中國高教研究,2016

(1):65-73.

[8] 劉仲林. 交叉科學時代的交叉研究[J]. 科學學研究,1993(2):

11-18,4.

[9] 金薇吟.學科交叉理論與高校交叉學科建設研究[D].蘇州:蘇州

大學,2005.

[10] 張秀萍,張馳.基于學科交叉的高校學術組織結構創新[J].現代

教育管理,2010(9):31-34.

[11] STEPHENS N,STEPHENS P.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s as an

expert-network:analysingteam work across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J].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2021(4):56-73.

[12] 路甬祥. 學科交叉與交叉科學的意義[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5,20(1):58-60.

[13] JANTSCH E. Inter-and transdisciplinary university:a systems

approach to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J]. Policy Sciences,1970

(4):403-428.

[14] 楊九詮.論學術期刊的學科建構功能[J].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

摘,2022(3):194-195.

[15] 張琳,黃穎. 交叉科學:測度、評價與應用[M]. 北京:科學出版

社,2019.

[16] 王國豫,朱曉林.同行評議與“外行”評議[J].科學學研究,2015,

33(8):1121-1126,1133.

[17] 邱均平.關于“文獻計量學”術語及其定義[J].圖書情報知識,

1985(3):22-25.

[18] KLEIN J T. Evalu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a literature review[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8(2S):116-123.

[19] 蔣穎. 超學科研究評價:理論與方法[J]. 社會科學文摘,2021

(10):16-18.

[20][美]艾倫·雷普克.如何進行跨學科研究[M].傅存良,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1] 張琳,孫夢婷,顧秀麗,等.交叉學科設置與評價探討[J].大學與

學科,2020,1(2):86-101.

[22] 王少.評價標準怎么立?破“五唯”后的思考[J].天津師范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21(4):82-87.

[23] 黃木.基于動態過程的科研項目評價體系研究[J].中外企業家,

2011(18):225-226.

[24] HIRSCHAUER,STEFAN. Peer review verfahren auf dem prüfstand:

zumsoziologiedefizit der wissenschaftsevaluation[J]. Zeitschrift

fürSoziologie,2004,33(1):62-83.

[25] 中國社會科學學院外事局.美國人文社會科學現狀與發展[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377-378.

[26] 宋歌,孫建軍.科研項目學術質量評價關鍵問題研究[J].圖書與

情報,2016(5):105-109,104.

[27] 魏巍,劉凡豐,劉仲林.改進跨學科研究項目評審的對策與建議

[J].中國科學基金,2016,30(6):546-550.

[28] STIRLING A.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diversity in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2007(15):707-719.

[29] RAFOLS I,MEYER M. Diversity and network coherence as

indicators of interdisciplinarity:case studies in bionanoscience[J].

Scientometrics,2010(2):263-287.

[30] 陳賽君,陳智高.學科領域交叉性及對其測度的Φ指標:以我國

科學學研究領域為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35(5):

3-12.

[31] 王煉,武夷山.評價交叉科學研究人員的新思路[J].科學學研

究,2008,26(增1):124-126.

[32] 吳愛芝.信息技術進步與文獻計量學發展[J].現代情報,2016,

36(2):32-37.

[33] 姜春林,宮嘉琪.對我國科技評價的文獻計量與審思[J].科學與

管理,2022,42(2):1-8.

[34] 林夢泉,任超,陳燕,等.破解教育評價難題探索“融合評價”新方

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12):1-6.

猜你喜歡
學科交叉文獻計量
基于文獻計量的數據素養及其教育領域研究態勢分析
國內電子商務學術研究進展分析
我國醫學數字圖書館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
國內外智庫研究態勢知識圖譜對比分析
新形式下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建設探究
國內外政府信息公開研究的脈絡、流派與趨勢
創新創業設計人才培養導向的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策略
基于文獻計量分析我國生物科學素養研究狀況(2001~2016年)
大學科技社團關于學科交叉建設的探索和思考
《機電傳動控制》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