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落學社:學校美育課程開發實施新路徑

2024-04-22 12:00沈潔
中國教師 2024年4期

沈潔

【摘 要】美育對于提升學生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學校充分發揮藝術課程在學校美育中的主要作用,在原有美術社團課程的基礎上積極創建“教室部落”“場館部落”和“行走部落”三種樣態的“部落學社”課程,打造從靜態到動態、從固定到臨時、從實體到虛擬的立體式美育空間,提煉學習樣態,用美育浸潤學生。

【關鍵詞】美育浸潤行動 部落學社 美育課程

《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以浸潤作為美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將美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各環節,潛移默化地彰顯育人實效”[1]。美術社團作為藝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陣地。如何充分發揮藝術課程在學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杭州市政苑小學(以下簡稱“學?!保┟佬g教師開發了“部落學社”美育課程,積極探索“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新路徑。

“部落學社”美育課程,是在學校原有美術社團課程的基礎上整體設計,以“玩”“賞”“創”為學習目標,以“部落共同體”的樣態開展學習活動,以系統、整體的理念打造一個從“教室”到“場館”再到“行走”的立體式美育空間,以浸潤為美育的目標和路徑,彰顯育人實效?!安柯鋵W社”具體分為“藝玩·教室部落”“藝賞·場館部落”“藝創·行走部落”三個學習場,本文對此分別展開論述。

一、遵循美育特點,開展“藝玩·教室部落”課程

“藝玩·教室部落”是以固定的社團教室為物理空間,以“玩中學”為主要目的,開展美術綜合性學習活動,以獲得美術基礎知識與技能、發展興趣愛好為主要特征的基礎性美術學習。它是“部落學社”的起始階段,為后面的學習夯實基礎,教師通過對組織結構、課程架構和內容設置等方面的改革,營造一種既能給學生提供選擇成長的機會,又能幫助他們發展生長的意識與生態的環境。

1. 遵循差異,開展“差序性”組織

教師借鑒費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論[2],將傳統社團的并列式結構,改成以個人為中心的有親疏遠近的學習圈。根據學生興趣分為“工藝”“畫藝”和“綜藝”三大部落;根據能力差異分為“高級社”“低級社”,共六個小社區;根據特長愛好從材質、畫種和技術等方面分為十八個項目小組。首先,這些部落、社區、小組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按照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和年齡特點,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其次,學生自主選擇部落,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選擇高級社、低級社。最后,學生按照自己的愛好特長選擇項目小組,這樣就形成了以學生個體為主的學習人際圈。這些圈子的背后依靠的是“情感共生”的吸引法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活動。同時,學校根據一定周期允許學生在一定范圍內自由調整學習圈子。一般一個月為小周期,一個學期為大周期,小周期允許學生調整項目小組,大周期允許學生調整高低社或學習部落。

2. 遵循發展,開展“綜合性”課程

學校課程內容體現了綜合性,為學生提供了多渠道、多層面的美術實踐學習機會,發展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 首先,加強部落內綜合。課程不再以一門單獨技藝為單位,而是以更上位的美術種類為劃分單位,加強了美術表現形式之間的融合。例如,“玩工藝”部落里包含了“剪紙、紙塑、布貼、布藝、黏土、陶藝”等,這讓學生從不同美術表現形式中獲得審美體驗和創作樂趣,也增加了學生對美術的整體認識與理解。其次,加強部落間綜合。例如,“工藝+繪畫”的綜合,以及“玩綜藝”部落中的 “綜合工藝”“綜合畫意”“奇思妙想”項目小組就體現這一特點。部落間的綜合為學生拓展了學習空間。最后,加強部落外綜合。重視美術和其他學科的聯系,充分發揮協同育人的功能,從自然、生活、社會、科技中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 遵循規律,開展“分層性”教學

教師開展“分層性”教學,遵循了美術學習和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強調兒童發展的基礎性,是對其生命節律的尊重。學校根據不同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這些目標互有聯系、層層遞進。首先,技術分層由易到難。低級社安排操作簡易的技術學習,高級社安排相對復雜的技術學習。同一個社區的內容安排也是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美術形態上,由平面到立體,例如,“平面剪紙《運河人家》—浮雕布貼《西湖的橋》—立體泥塑《西湖的亭》”;美術技巧上,由簡單到復雜,例如,“幾何形的彩陶紋樣—抽象形的青銅紋樣—具象形的青花瓷紋樣”等。其次,審美分層由表及里。從“物象”到“表象”再到“意象”,例如,從畫《熱鬧的街頭》的人和物,到《家鄉新貌》的城市印象,再到《幸福的味道》的自我感受,學生很好地體驗了從外到內、由表及里的審美感知。最后,情感分層由淺入深。低級社培養學生“體驗樂趣”“激發興趣”,高級社培養學生“大膽表達思想情感”“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等。

二、整合學習資源,開展“藝賞·場館部落”課程

“藝賞·場館部落”是指在校外美術館、博物館、校內體驗館等場所開展學習,以“賞中學”為主要目的,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美術鑒賞類學習活動,以獲得美術體驗感悟為主要特征的理解性美術學習。學校開發了“核心場館”“主題場館”和“流動場館”三類學習場,創建有益于激發學生潛能的美術鑒賞活動,讓學生在欣賞中獲得審美體驗,增加美術理解。

1. 打造“核心場館”,拓學識

學校充分發揮作為中國刀剪劍博物館實踐基地的有利條件,采取館校合作模式,給學生提供不一樣的課程資源和成長空間。專門研發了“旅博”“悟博”“秀博”三大類課程。①“旅博”課程是將課堂搬進博物館、美術館,近距離欣賞美術作品。每個學期學校至少安排一次課程,其余利用節假日向學生提供資訊,由家長帶領學生前往。②“悟博”課程是邀請美術館的工作人員、民間藝術家進校為學生專門講解博物館里的藝術作品。③“秀博”課程是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進博物館辦展覽,通過活動策劃、藝術展示、展覽布置等合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藝術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 打造“主題場館”,增體驗

《通知》指出:“把美育融入校園生活全方位?!盵1]學校利用校園的角角落落,打造了“紙藝館”“布藝館”“畫藝館”“綜藝館”等美術體驗館,形成了一系列“藝賞·場館部落”。學生利用場館的主題性、互動性等特點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①每個場館都設置“鑒賞區”,主要呈現實物或相關文字圖片,幫助學生開展鑒賞活動。②專門為學生打造能夠自主創作的“實踐區”,學校提供材料和工具、制作方法和步驟以及參考作品范例等,幫助學生自主探究。③提供展示作品的“展示區”,讓學生在這里自由地策劃實施展覽。

3. 打造“流動場館”,作補充

各種公益性美術展覽是“藝賞·場館部落” 的資源補充,包括少兒美術雙年展、大型美術綜合展或主題展等。因為這一類展覽的時間并不固定,所以被稱為“流動場館”。流動場館包括“走出去”和“請進來”兩類課程。①“走出去”課程。學校借助藝術博物館的各類辦展信息,組織學生走到各類美術展中,近距離和藝術作品對話,感受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增加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判斷能力、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②“請進來”課程。學校積極承辦各級中小學生藝術節優秀作品巡展活動,將優秀的同齡人作品搬進校園,讓學生欣賞來自身邊同學的優秀作品。

三、突出價值塑造,開展“藝創·行走部落”課程

“符號表征、邏輯形式和意義”是知識的三個要素[3],其中“意義”是知識建構的最高境界?!八噭摗ば凶卟柯洹笔且陨顚嵺`場為學習空間,開展美術實踐活動,以“創中學”為主要目的,以重新思考美術的意義和價值為主要特征的實踐性美術學習?!八噭摗ば凶卟柯洹蓖ㄟ^在“文化理解”“產品實現”“社會參與”三個空間,創新開展集審美賦能、創意實踐、人文升華于一體的社會實踐活動,聚焦核心素養的培育,努力尋求知識與學生個體生命的相遇點,以期實現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1. 開展注重價值引導的“文化理解”學習

基于“文化理解”的學習,通過對美術作品背后的文化現象和價值的引導,培養學生對特定文化情境中藝術作品人文內涵的感悟、領會、闡釋能力?!皟r值引導”是新時代美術教育的使命,學校從美術的視角對以“杭州名勝古跡”“西子湖畔畫家”“杭州特色工藝 ”為代表的“景”“人”“物”三大體系開展尋訪研學活動,通過研學增加學生對杭州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熱愛傳統文化的感情,自覺養成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學校開發“紅軍系列”“紅船系列”“紅旗系列”等學習內容,加強了學生對“紅色革命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學校解讀“校園文化”,以校園精神為內核,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充分挖掘校園文化作為教育資源,例如,“我愛校園”系列,讓學生尋找“最美校園十景”并進行描繪,“畫畫校園最美的人”、打造“友愛園”等都是讓學生尋找、發現、感受學校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

2. 開展促進意義建構的“產品實現”學習

基于“產品實現”的學習,幫助學生把前面在“教室部落”“場館部落”中學過的知識實踐化、產品化。首先,幫助學生把“作品”變“商品”。借助學?!百Q易節”公益售賣活動,以“我的作品怎么才能賣得暢銷?”這個問題驅使學生展開思考。這需要學生在義賣前開展產品的市場調研,了解同學的個性需求,將這些需求有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還需要考慮營銷策略等。學生考慮的不僅僅是美術的材料和制作方法,還有與生活的聯系、實用性,以及人的個性需求等,這讓學習變得更有意義。其次,把“作品”變“禮品”。這樣的設計活動促使學生思考通過產品的顏色、材質、外觀等表達情感,用設計代替語言,讓“產品”變成能聯結情感的“禮品”,使美術學習變得更加深刻。最后,把“作品”變“創品”。結合生活需求,讓美術和科技相融,讓美術作品從科技創想真正走向產品實現,把作品應用于日常生活,使之不但具有審美功能,還具有實用功能,真正成為集美學與功能于一體的“小發明、小創造”,讓美術學習真正走進孩子的生活,為生活服務。

3. 開展實現意義增值的“社會參與”學習

基于“社會參與”的學習,鼓勵學生參與美術文化傳承和交流活動,幫助學生從知識走入生活,實現“意義增值”。教師為學生舉辦了“我是小小講解員”“我是網絡小老師”“我是小小策展人”等活動?!靶⌒≈v解員”走出校園,來到美術館、博物館,為游客宣講“杭州文化”“運河文化”。學生通過宣講不僅對美術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感受到自己做文化小使者的意義和價值?!熬W絡小老師”利用虛擬課堂把自己的美術學習成果分享給他人,供他人學習借鑒。學生能夠更自主、更積極地獲得知識和技能,形成創意與見解,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收獲滿滿的自信?!靶⌒〔哒谷恕蓖ㄟ^策劃一個展覽,不僅開始思考怎么展覽好看,而且思考如何通過展覽讓參觀者理解作品,傳遞展覽要表達的理念。教師為部落學社搭建“班級畫展策展”“學校場館策展”“社區手拉手策展”“云上策展”等不同層面的實踐舞臺,學生從構思、組織和管理,到制作、搭建和展陳,經歷了一場從創意到落地的全過程藝術之旅。

三個部落雖然學習方式不一樣,指向的目標不一樣,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學習上的進階關系,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最終為培養會審美的人而努力?!敖淌也柯洹睆娬{美術學習的綜合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在“玩”中收獲“美”的體驗;“場館部落”強調美術學習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讓學生在藝術的殿堂里獲得美術理解和感悟,在“賞”中收獲“美”的理解;“行走部落”強調美術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尋求知識與兒童的契合點,在“創”中收獲“美”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EB/OL].(2023-12-22)[2024-1-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2] 費孝通.鄉土中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7-48.

[3] 郭元祥.知識的性質、結構與深度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9(11):l7-23.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政苑小學教師,正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趙繼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