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語式”分享:幼兒戶外混齡體鍛游戲后分享研析

2024-04-22 16:47夏秀琴
家長·下 2024年3期
關鍵詞:畫語研討交流

夏秀琴

戶外混齡體鍛活動構建了真實、體驗、自助式的運動樣態,讓幼兒不受空間束縛、不受年齡限制,推動幼兒自信心、社會交往能力、運動能力和認識能力等教育價值的多維發展,讓幼兒成為真正的游戲主人?;忑g體鍛模式改變了原有幼兒戶外體鍛的傳統模式,依托園所實際資源和地形地貌,架構融合走、跑、跳、平衡、攀爬等多項運動模塊的體鍛場域,讓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愿望及需要自由選擇游戲場域、挑戰內容、共玩伙伴、運動材料等,進行自主運動,被越來越多的園所采納,但園所在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幼兒戶外混齡體鍛游戲開展中的問題

(一)戶外混齡體鍛強調“自由”帶來的觀察與評價問題

戶外混齡體鍛教學模式,為了激發幼兒的運動熱情,一改以往在教師“眼皮子”底下運動的模式,依托園所地形和材料資源,為幼兒創建了一個內容豐富的循環場域,提供了較為寬松自在的游戲空間。不受場地和較多規則的束縛,幼兒的運動激情得到了充分釋放。幼兒在活動中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選擇路線和游戲內容,因此各個場域的幼兒是流動不固定的,而教師卻相對固定在某一個區域,且因為幼兒混齡交錯,教師對于這些閃現在場域內的兒童相對陌生,無法深度跟蹤較多數量幼兒的運動情況和安全防護,導致實施科學觀察的困難增多,對觀察主體的評價也相對片面,不利于游戲的深度推進。

(二)戶外混齡體鍛追求“自主”引發的幼兒社會性發展關注缺失問題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基本路徑是幼兒園之間的人際互動?!睉敉饣忑g體育活動是符合幼兒身心發展需求的快樂活動,主張還給幼兒自主交往的空間,強調自主性、趣味性、社會性和具體實踐性,整個活動的展開賦予了幼兒最大的自由度,讓幼兒展示自我、挑戰自我。但是,蘊涵在幼兒活動中的主動性同伴交往、同伴交往障礙等社會性發展問題也因為相對自由自主的游戲樣態而被遺漏關注,難以有效發揮體育活動本身的治療性元素,人員流動導致捕捉受限,師幼互動和幼幼互動的價值發揮同樣受限。

(三)戶外混齡體鍛崇尚“創造愉悅”帶來的教師支持問題

幼兒混齡體鍛模式是一種非結構化的主動自由游戲,突出了“陽光、戶外、創意、趣味”為主的時代感,主張幼兒在運動中積極與運動器械和材料展開互動,嘗試運用幼兒與成人共建的運動體驗場開展充分的體育鍛煉,在實踐中深得幼兒的喜歡。然而,一方面,相對于幼兒體育而言,這種模式剛剛起步,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對于如何精準地支持幼兒速度、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的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另一方面,幼兒在活動中真實的體驗感究竟如何等諸多問題,影響著教師借用實用的觀察工具、規范的觀察流程、有益的觀察經驗來有力支持游戲的推進。

戶外混齡體鍛模式的逐步推廣,雖然研究過程中問題疊堆、利弊皆有,但教師從懵懂到看見,再到看懂和支持,跟隨幼兒的運動腳步,觀察、分析、評價、支持兒童,助力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在游戲中調整運動步伐,給予適宜的引導和支持,最終助推混齡體育活動質量的提升。如何尋找一種支持策略去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園所紛紛展開研究。

“畫語式”分享交流作為游戲后的一種新型補充延續模式,成為了很好的應對策略。其過程主要是引導幼兒回溯體鍛游戲過程,用繪畫方式記錄自己認為有價值和意義的事件或者某個瞬間,后以討論交流為主,借助幼幼、師幼共同的語言、非語言的互動形式,促使幼兒共享快樂、交流經驗、解決問題以及設想計劃,進而在匯集信息、思考分析、整理反饋的過程中積累新經驗。這種游戲后分享交流的形式已經成為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常態性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幼兒表達的需要,提升體鍛質量。

二、戶外混齡體鍛“畫語式”分享的價值

(一)從幼兒發展心理學的話語體系出發

戶外混齡體鍛活動以一種具象、新鮮的游戲形式落地生根,支持兒童在愉悅的情緒體驗中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自主選擇材料、勇于面對挑戰,進而向更高水平發展。因此,在分享與交流環節中,教師關注幼兒運動能力、習慣與品質的提升,看到具體的、情境中的、豐富真實的兒童,通過細致觀察、深入了解,發現兒童的個性化表現,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全面聚焦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等這些幼兒發展所需的經驗,讓其成為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

(二)從幼兒體鍛評價的質量要求出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首位。戶外混齡體鍛這種新型的運動游戲模式對于兒童體格發展的評價提出新的要求。通過“畫語式”分享,兒童用自主繪畫的方式記錄游戲過程中的某個片段和瞬間,通過師幼互動分享交流的形式,聚焦動作技能發展、運動興趣、社會性發展等多種內容,助力兒童解決問題、形成經驗,進而有效推進混齡戶外體鍛的不斷優化和進階。

(三)從尊重幼兒的需求出發

兒童擁有表達表征的權利和需求,需要通過繪畫、講述等方式復盤經歷過的游戲、觀察等活動,教師應該重視和發現各種偶發的教育契機,抓住活動中幼兒感興趣或有意義的問題和情境,指導幼兒以新的方式主動學習,及時給予有效支持?!爱嬚Z式”分享作為混齡體鍛后的一種分享方式,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拓展、提升幼兒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的經驗,讓幼兒在暢言中感受到尊重與認同。

幼兒園戶外混齡活動中,兒童走出以年齡階段為劃分的班級場域,與異齡伙伴在運動場上相遇、對話、協同行動,這滿足了其與不同年齡段伙伴交往合作的社交需求。幼兒在獲得新鮮的感官體驗的同時,也逐漸呈現出感興趣、溝通、參與、解決問題、承擔責任等有利于學習的心智傾向,幼兒對自然、運動,對挑戰、創造、對話、解決問題等都會有自己的思想、觀點與獨特的精神世界?!爱嬚Z式”分享與交流環節也是教師深化對幼兒的了解和理解的途徑之一,教師需要在維持兒童體驗的前提下與兒童交流,有效促進戶外混齡體鍛的質量提升。

三、戶外混齡體鍛“畫語式”分享的方式方法

(一)組織形式

1.戶外混齡體鍛“畫語式”分享的組織方式。

戶外混齡體鍛“畫語式”分享指向在戶外混齡體鍛結束之后,教師組織幼兒用繪畫的方式記錄在運動游戲過程中的一些事件、經歷、困惑或者思考,繼而組織全體幼兒分享交流解決問題形成經驗的過程,形式可以為分組交流、集體交流等形式。班級教師可以為每個兒童準備一本運動日記,便于幼兒運用碎片時間隨時記錄運動情況,同時與同伴間相互交流學習;根據某一內容或者某一階段的重點關注問題進行小組繪畫,然后通過師幼、幼幼研討的方式找到最優解決方略,班級的墻面、區角活動區或者展示桌呈現幼兒的繪畫表征,教師則依據不同的情況開展集體或者小組式的研討。

2.戶外混齡體鍛“畫語式”分享的組織頻次。

畫語分享的時機選擇非常重要,教師需要在前期關注幼兒的繪畫,了解和分析其所要表達的內容,然后選擇集體交流或小組研討或一對一傾聽的模式進行15分鐘到30分鐘談話。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加或者減少頻次或者研討時間,杜絕形式化走過場,以保障分享交流的教育效果。

(二)分析維度

1.畫語分享的分析維度。

戶外混齡體鍛“畫語式”分享的目標非常清晰,主要以解決戶外混齡體育運動中幼兒所遇問題及提升質量為要,因此這類分享交流活動與其他談話活動有所區別。教師需要在分析作品信息和交流互動中關注以下幾點:

(1)體鍛內容的拓展:識別幼兒繪畫表征中體鍛相關內容,關注場地設置、材料提供、難易程度、幼兒體驗感等信息,及時與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連接,推動幼兒的運動興趣與經驗提升。

(2)學習品質的培養:關注幼兒在運動過程中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借用生動的表征案例開展針對性研討。

(3)情緒情感的關注:鼓勵幼兒表述在運動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關注個別兒童性格特征、情緒情感,個性化研討和常態化研討相結合。

(4)畫語分享后的活動延展:努力發揮“畫語式”分享對戶外混齡體鍛的助力作用,引導幼兒從游戲進階的角度深度研討,最終促進運動游戲不斷提質。

2.“畫語式”分享的兒童視角。

戶外混齡“畫語式”分享旨在站位兒童的視角,歸位兒童的運動權力,在兒童的表征中傾聽他們的想法,賦權于每一個幼兒,鼓勵他們的嘗試與發現,支持他們的每一個想法與行動。注重運動分享的品質,激發他們的運動興趣,鼓勵他們參與規劃、挑戰器械、形成規則、嘗試挑戰的激情;在師幼、幼幼討論中引發深度思考,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運動中遇到的問題,總結運動困惑;在思維碰撞中相互借鑒啟發,分享運動后的收獲和喜悅,堅定克服困難的信心與勇氣,獲得情感的滿足。我們需要什么材料?材料何時添加?同一種材料如何玩出不同花樣?我們什么時候需要休息?……這些問題的研討要從幼兒的角度出發,與幼兒同頻共情,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釋放幼兒的運動天性。

(三)戶外混齡體鍛“畫語式”分享的注意點

“畫語式”分享作為一個專門性的談話活動,目標更為清晰,指向提升幼兒混齡體鍛質量。因此,這種研討活動既具有一般分享活動的特征,也區別于其他的“畫語式”分享,教師需在實施的過程中關注以下幾點:

1.確立一個中心話題。

在“畫語式”分享的過程中,幼兒挑戰的內容、場域、運動水平等具有差異,在畫語表征過程中出現的內容較多且較為零散,因此,教師要從幼兒的表征中篩選中心議題,即內容選擇需要聚焦,形散而神不散,避免冗長而無效,充分發揮研討的作用。

2.注重多方位的信息交流。

關注談話活動的形式,進行個人、兩兩、小組、群討,全方位的語言交流。在幼兒“一起說”的過程中捕捉體鍛活動中的困惑、問題和亮點,從安全問題、經驗發展、情緒情感、社會品質等方面進行價值判斷。

3.營造寬松自由的交談氛圍。

“畫語式”分享中,教師的角色應該為傾聽者、旁觀者、欣賞者、質疑者,用“你有什么想說的”“你有什么想法”這類語言營造一個寬松的交談氛圍,不需要太關注語詞語句規范性,重在寬松自由、不拘形式。

4.教師起到間接引導的作用。

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給幼兒以平等的感覺,在思辨過程中分析幼兒所遇到的問題與困惑,如運動中的偶發事件、對挑戰失敗原因的探究、人際交往方面、對規則的強調、對新場地環境、器械的適應問題等。教師要引導談話的思路,把握談話的方式,采用平行談話的方式做隱性示范。

5.及時有效的“畫語式”解讀補充。

“畫語式”分享中,教師角色更適合是一個傾聽者,或有趣地導入中心問題,或簡短地互動提問,或夸張地疑惑或熱情地鼓勵,或讓孩子與孩子之間碰撞與爭論,盡可能多地滿足幼兒的感受與經驗建構,解讀、補充幼兒的畫語,以更為科學正確地解讀幼兒“畫語”背后的感受、動機與需要。

6.為畫語分享做精準準備。

一次好的“畫語式”分享并不是隨意無目的的,需要教師前期做精心的準備,才能讓每一次的分享都為后續的游戲發展增效。教師要注意積累,如儲備符合幼兒年齡段的運動發展規律;讓講解富有趣味性;示范動作規范;社會認知的融入;組織形式多變;精煉觀察記錄——記錄完整、解讀精準、陪伴持續等;刻意練習談話——談話的方式、技巧以及回應支持的精準度。

7.嘗試讓幼兒成為研討的主人。

為了避免分享活動的始終如一,分享活動的主持人選應適時變化,讓幼兒成為談話的主持人,鼓勵他們想說、敢說;由幼兒選擇同伴的繪畫表征,擇取他們感興趣的內容與話題。這樣的談話更指向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真實體驗,針對幼兒的真問題加強幼幼間的學習互動,在碰撞中嘗試解決問題。

四、結語

戶外混齡后的“畫語式互動分享”給予了幼兒自由表達的機會,從兒童的視角審視運動過程中幼兒所經歷的喜悅、收獲與困惑,通過畫語表達,共同審視安全問題、場地規劃、材料提供、運動技能水平以及兒童其他方面的發展特質,是游戲延續的一種方式,縱向直觀地反映著游戲的進階過程。這種方式的探索與嘗試,雖不能替代集體教學活動,但是為游戲的分享和交流帶來了至關重要的教育作用,我們需不斷挖掘,繼續提升,以高質量的游戲分享賦能幼兒發展。

猜你喜歡
畫語研討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GSM與FDD、NB-loT融合組網研討
柑桔無公害栽培技術研討
絲路畫語
研討式教學中的研討題設計
建筑工程預算控制研討
雷人畫語
雷人畫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