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擬社會治理視閾下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監控機制構建

2024-04-22 15:02張博聰
國際公關 2024年4期
關鍵詞:網絡輿情監控互聯網

作者簡介: 張博聰,男,漢族,陜西寶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相較于現實社會,互聯網環境下的虛擬社會中公眾發言門檻低、發言機會多。在這種輿論環境下,更容易引發網絡輿情。大學生作為網絡活動的主要參與者,由于社會經驗匱乏,思想不成熟,容易發表過激言論。高校應當肩負起輿情監控職責,發揮輿情監控作用,提高大學生網絡輿情管控水平。本文從目前網絡輿情現狀入手,總結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構建網絡輿情監控機制,以提高大學網絡輿情管理水平。

關鍵詞:虛擬社會;網絡輿情;監控;互聯網

網絡輿情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如果不建立有效的輿情監控機制,容易出現負面輿情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問題。從近年來爆發的網絡輿情看,大學網絡輿情監控機制構建十分必要,需要從高校網絡輿情特點出發,構建合理的輿情監控機制。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

高校作為我國高等人才培育的主陣地,網絡輿情具有文化素質高、群體性強、傳播快等特點。在對大學生網絡輿情監控過程中,需要認識到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特殊性,這樣才能采取合理措施,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網絡輿情監控機制。

(一)輿情主體文化水平高,思想不成熟

相較社會普通群體,大學生群體在思維方式、知識儲備、邏輯思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導致大學生對于網絡輿情參與具有一定的積極性。大學生普遍具有社會責任感與家國情懷,因此他們更愿意在網絡中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參與到社會熱點事件中。此外,在互聯網時代,以自媒體為代表的網絡輿情正在引導人們思考,而大學生群體由于知識、受教育經歷、生活方式等特點,在網絡輿情中更能吸引大眾的關注,成為所謂的互聯網意見領袖,放大大學生網絡輿情影響力。但是需要認識到,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經驗,在思考問題時更多從理想角度出發,對于社會實際運行邏輯及發展規律缺乏真實感知,在參與網絡輿情時容易被帶節奏,被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發表不正當言論。

(二)網絡輿情傳播擴散迅速

社交軟件迅速迭代以及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網絡輿情傳播時間縮短到以分鐘為單位,網絡輿情傳播的深度與廣度已經超出人們的預想。大學生由于時間與精力充沛,再加上對于網絡社交的重視,成為各種網絡社交軟件的重要用戶。例如,微信、抖音、貼吧、微博等軟件都成為大學生社交活動的重要平臺。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既是網絡輿情的參與者,也是內容制作者,他們借助自身的文化素養,對于身邊的社會熱點事件積極參與,并利用大學生社交渠道,通過內部分享與推送,在短時間內形成熱點發酵事件,獲得社會公眾的關注。相比其他社會群體,大學生聚集性高,相似的生活環境與教育背景使他們具有更強的凝聚力與組織力,在網絡輿情發展中,能夠組織起來共同發聲,因此大學生對于網絡輿情的傳播具有重要影響力。

(三)網絡輿情容易被不良人士引導

大學生雖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但是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對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容易被不良人士所引導,造成輕信與盲從,在網絡輿情中被利用。例如,國外一些間諜機構為了通過互聯網影響我國大眾輿論,往往選擇將大學生作為重要突破口,通過宣傳別有用心的觀點,間接影響大學生,使部分學生對我國社會制度產生偏見并將這種情緒發表在網絡上,影響我國社會大眾。此外,一些自媒體等博主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故意捏造假新聞,散播不良信息,大學生缺乏辨別能力,在參與評論與轉發過程中導致各種虛假信息。大學生屬于容易被不良輿論所影響的群體,需要其自身提高判斷力與分析能力。

(四)“信息繭房”效應

大學生具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在大學環境下,具有共同的生活圈子,再加上年齡相近,在興趣愛好、關心話題上具有高度一致性。當發生網絡輿情時,他們的觀點與立場容易達成一致,自發形成統一的輿論陣營,導致大學生在尋找觀點相近的人時,容易得到來自彼此的呼應,強化自己的觀點。此外,近年來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互聯網社交軟件在信息推送上按照算法來達成,這就導致大學生在刷抖音或者其他信息時,容易被同一類信息反復灌輸,形成 “信息繭房”效應,如果沒有獨立思考與分析能力,很容易被觀點所左右,形成群體效應。[1]

二、高校網絡輿情應對存在的問題

(一)虛擬社會治理視閾下對網絡輿情重視不足

當前,網絡已經成為現實社會的真實映射,然而,部分高校仍然將網絡輿情看作偶發事件,在面對網絡輿情時,充滿傲慢,沒有危機意識,簡單將網絡輿情看作日常學生管理中的偶發事件,沒有高度重視。部分高校管理者面對網絡輿情危機,第一時間不是選擇正面處理,而是粗暴刪除發聲內容,對于參與網絡輿情的學生施加壓力,妄圖通過強力手段讓輿情自然消失。部分高校領導缺乏對網絡輿情發展歷程的了解,對于輿情危機采取躲避或者冷處理的方式,這就導致輿情持續發酵,直到最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如果對于網絡輿情缺乏重視,就會影響高校的正常教學秩序,也無法體現高校治理水平。

(二)輿情管理能力不足

虛擬社會治理視閾下,大學生網絡輿情充滿復雜性,部分高校更多采用傳統輿情處理方式去應對大學生網絡輿情,對于熱點敏感問題及意識形態等領域缺乏互聯網精神。如何運用互聯網傳播規律巧妙化解網絡輿情對高校的沖擊,是一門新時代的宣傳學問。一些高校缺乏應對網絡輿情的部門,當發生輿情危機時,在與自媒體等網絡傳播者溝通時,沒有認真研究語言表達與角色定位,反而將輿情危機干預演變為新的輿情沖突,引起更大的負面效應。此外,部分高校習慣了傳統媒體時代的理論說教,往往不自知地將空洞理論作為回應網絡輿情的語言,在互聯網時代,這種官腔引起眾多學生及社會人士的反感。對于網絡輿情的管理,需要高校工作人員站在當事人角度,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應對輿情危機。高高在上的態度反映了當前高校工作人員及媒體從業者媒介素養不足的問題。

(三)輿情監控機制不完善

縱觀近年來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危機,高校在其中往往不能扮演積極的角色,有時甚至會由于自身因素放大輿情。部分高校管理者對于輿情反應遲鈍,網絡輿情發酵后才后知后覺,采取公關。但是由于互聯網傳播迅速,此時輿情已經失控。傳統媒介信息下,高校有一套成熟的輿情監控機制,但是在互聯網時代,自媒體成為輿情的主陣地,高校失去了對網絡輿情的監控。例如,部分高校雖然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更多是從理論層面進行,導致學生并未真正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大學生在參與網絡輿論時,往往缺乏正確的引導,而高校并未展開網絡輿情監控,導致學生經常發表一些不實言論。此外,部分高校缺乏事前防范,當學生有所不滿、通過正當途徑無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時,只能采用網絡發表意見,缺乏完善的輿情監控機制導致輿情容易向不可控方向發展。

(四)網絡輿情應對能力不強

高校對網絡輿情的應對能力直接影響輿情處置的效果。一是輿情風險底數不清,輿情發現力、預警力不強。在輿情發展態勢把控方面,對輿情生成演變規律掌控有待提高,輿情處理往往存在過早卷入或反應滯后的問題。二是工作存在被動性與滯后性。預警機制的缺失導致高校在輿情來臨時無法及時進行應對,在輿情具有一定影響之后才介入和干預,錯失了應對輿情的最佳時機,導致事態擴大。三是在疏導和化解過程中,輿情應對方法和手段常常出現 “硬”有余而 “軟”不足的現象。網絡輿情管理措施過于簡單,忽視了日常的議題設置和輿論引導。

三、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監控機制構建

(一)打造高校網絡輿情主陣地

網絡輿情監控要注重疏導,而高校作為優秀人才聚集地,要充分發揮自身在輿論場中的優勢,整合傳媒人才,加強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資源整合,推動高校輿情主陣地建設。充分利用高校官網、抖音、微博、微信等作為高校價值觀與宣傳的工具,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參與到網絡輿情中,針對大學生關心的話題,設置熱點議題,積極引導大學生有序發言,打造用戶參與度與活躍度極高的官方賬號。對于網絡輿情的發展,高校應當積極介入,勇于發聲,對于一些敏感話題,應當發揮自身輿論優勢,引導社會公眾冷靜思考,避免過激情緒與不當言論的出現。[2]在運營高校賬號過程中,要規范管理賬號內容,嚴格內容審核,充分體現高校的政治性與文化性,打造符合互聯網輿情特點的傳播主陣地,影響并帶動網絡輿情向正能量發展。

(二)注重網絡輿情事前監管

高校網絡輿情往往具有突然性,當爆發熱點輿情時,很難在第一時間采取預案進行監控,因此,要注重網絡輿情的事前監管,將輿情熱點提前化解。高校要重視平時的管理工作,針對可能爆發的輿情風險點建立信息預警庫,并對高校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輿情評估,提前建立網絡輿情應對預案。要加強高校信息披露與公開,建立暢通的師生互動渠道,將網絡作為學生反映問題的主要渠道,通過高校網站留言板、微博等加強與師生的互動。定期開展網絡教育培訓,教導學生在參與網絡輿情時,要合理、有據、文明發言,避免不當言論及負面情緒的宣泄。對于大學生來說,涉及意識形態及國家重大事件發言時,要具有法律意識,不能將互聯網作為法外之地,肆意宣泄自己的情緒。對于容易引發輿情熱點的問題要應對及時,防范網絡輿情的蔓延發展。

(三)提高網絡輿情引導能力

構建網絡輿情監控機制,離不開正確的輿情引導。相比傳統的輿論環境,網絡輿情具有盲目性,如果缺乏引導,就會向不可控方向發展。對于網絡輿情熱點要重視信息公開,對于一些有爭議的信息,除了成立調查機構、及時回應公眾關切外,還要擺事實、講證據,及時將最新的事件信息通報給公眾,維護公眾的知情權,避免由于信息不透明導致公眾對輿情真相的猜測,引發更大范圍的輿情危機。具體到大學生輿情監控,要從學生的心理需求與實際困難出發,對于學生參與網絡輿情積極介入,及時化解學生提出的問題,對于錯誤觀點及時批評指正,提高對網絡輿情的引導能力建設。

(四)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網絡輿情監控要從思想教育入手,只有發揮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重要陣地作用,才能強化對學生的網絡輿情監控,從思想層面使學生真正認可社會正能量,自覺維護網絡輿論環境。要通過校園活動,以學生社團、班會等方式組織學生參與網絡輿情大討論,在討論中加深學生的思想認識,升華學生的價值情感,辯證看待問題,并對網絡輿情中的錯誤言論進行批判。部分網絡輿情之所以會誤導學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學生缺乏媒介素養,因此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要讓學生文明使用網絡,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于一些沒有確認的信息,不轉發、不評論,做一個負責任的網絡輿情參與者,從自身做起,構建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

(五)運用創新手段建立層級監控報送體系

針對網絡輿情爆發突然、傳播迅速等特點,要通過創新手段,建立層級監控體系,確保在第一時間對網絡輿情實現管控。建立學生、學院、學校三級輿情管理工作體系,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群體中的輿情動態,對于校內的輿情熱點進行跟蹤,對于群發性輿情活動掌握主動權。對于一些已經成形的校園輿情熱點,學院與學校要積極介入,化解不良輿情,避免輿情進一步發酵擴大。要利用三級輿情監控體系,實現輿情傳遞的通暢,確定輿情信息收集的全面與準確。[3]對于已經發酵的大學生網絡輿情,高校管理者應當充分掌握主動權,發揮輿情引導功能,將學生中間客觀、公正、能夠反映多數學生心聲的言論以校園網等平臺傳播出去,實現正面信息的輸出。對于虛假信息及負面言論,要及時批判,引導學生群體走向正確的輿論方向。

(六)協調學校資源實現快速應急聯動機制

應當充分發揮學校資源,實現對輿情的聯動管理。在輿情初期,雖然通過簡單的刪帖等方式可以快速解決輿情,但是這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輿情,特別是大部分學生參與到網絡輿論中,更多只是情緒的一時發泄,需要給予學生情緒表達通道,正確引導。高校應當發揮宣傳部門的作用,對于一些負面言論要有理有據有節展開批判,擺事實,講道理,針對性展開辯論,對于一些惡意言論或者非理性觀點,以柔克剛,讓更多學生認識到正確的觀點。后勤部門、教務部門以及網絡部門相互合作,確定相關學生的班級、宿舍位置等信息,各聯動部門應及時反饋交換信息,形成合力,達到最優處置效果。

四、結束語

虛擬社會環境下,網絡輿情問題日漸成為影響高校穩定重要因素。高校管理者應當構建大學生網絡輿情監控機制,正確引導大學生參與到網絡輿論中,強化輿情管理能力,打造健康向上的網絡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 孟繁琨.虛擬社會治理視角下大學生網絡輿情監控與引導對策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11):16-18.

[2] 劉靜雅.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1):68-70.

[3] 潘昱宏.信息化時代下構建大學生網絡輿情監控機制[J].通訊世界,2020(10):105-106.

猜你喜歡
網絡輿情監控互聯網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你被監控了嗎?
Zabbix在ATS系統集中監控中的應用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園建設研究
淺析網絡輿情治理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基于社會穩定視角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構建的思考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演化規律與監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