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兒童天性的幼兒親自然課程實踐研究

2024-04-23 09:57陳善梅
新教育·綜合 2024年4期
關鍵詞:實踐研究

陳善梅

【摘要】親自然課程以親自然情感為出發點,通過營造開放、真實的幼兒園環境,開展豐富、有趣的親自然活動,遵循幼兒自身的發展規律,滿足幼兒全方位接觸自然的需要,使其自然、有序地成長?;趫@所自然環境的探究課程,從課程理念、課程目標、內容組織、環境支持與多元評價五個方面,闡述基于兒童天性的親自然課程觀建構策略及路徑,以期發揮親自然課程促進幼兒成長的更大價值,讓幼兒與自然建立深度的聯結,力求培養“樂探究、會觀察、敢冒險、敬自然”的幼兒。

【關鍵詞】兒童天性;親自然課程;實踐研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分別提出“愛護動植物,親近大自然”“親近自然,喜歡探究”的目標,并在教育建議中多次要求帶幼兒接觸自然,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及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等。我園致力基于園所自然環境下的幼兒親自然教育實踐探索,通過“敬畏自然、親近自然、與自然聯結”促使幼兒充滿活力地在自然中感受與體驗、游戲與探索、表達與創造,滿足幼兒心靈成長的內在需求。

一、課程理念

我園的自然課程核心理念是“敬畏自然”“親近自然”“與自然聯結”?!熬次纷匀弧睆娬{重視自然對兒童的積極影響,促進兒童對周圍自然環境與事物進行積極探索;“親近自然”則是一種導向,讓孩子、教師身處自然中傾聽自然發出的聲音,感受自然的美妙,生發尊敬和熱愛自然之情;“與自然聯結”是從情感出發,大自然作為人類生活的棲息地,給人類提供了無數的美好遐想,而孩子們和自然的互動更是構成了一幅幅美妙的畫卷。在幼兒園里,我們一直鼓勵老師帶孩子們到戶外去做任何他們能夠做的事情:奔跑、曬太陽、看小魚游來游去、讀書、說悄悄話、捉迷藏。在多雨的夏季,孩子們可以站在屋檐下用小手接著雨水并傾聽不同的雨聲,帶著雨傘、穿上雨衣在園內踏雨。我們發現,在自然中,無須借助任何教育手段,孩子們就能自主學習。一只鴨子可以讓孩子們產生與動物和諧共處的討論,一次紋路的探索引發對樹的敬畏,一片落葉可以引發他們對“生命輪回”的思考,一堂印染課可以激發她們鍥而不舍地探尋自然中的天然染料……每一次的活動都是兒童在追隨自然,而我們在追隨幼兒。

二、課程內容選擇與組織

1.課程內容

我園的親自然課程內容選擇與建構以“真實”“靈性”“趣味”為三大基石。其中“真實”顧名思義是指真實的自然環境,從幼兒園的樹木、花草、魚蟲、沙水到社區、景點,給幼兒提供看得見、聽得見、摸得著、可互動的真實自然環境與事物;“靈性”是指感官因自然而打開,對自然的探索務必要全神貫注,才能感受到天地之氣,更會從自然中吸取精華,并將這些收獲轉化成一種精神和力量,靈性的學習會讓幼兒不斷地深入探索與嘗試;“趣味”是興趣的滋養,當幼兒接觸這些有趣的事物時會自然而然親近與觀察,并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

我們將親自然課程內容劃分為五大類,即動植物類、沙水泥土類、風光雨類、節氣類以及其他類。動植物類是指園所的花草樹木、蔬果、昆蟲(毛毛蟲、螞蟻、蝸牛、知了等)以及班級飼養的小動物(雞、鴨、鳥、魚、烏龜等),讓幼兒在探索及親密互動中了解動植物的生長與習性,學會照顧動物,共建和諧共生的環境;沙水泥土類則是以本園沙水區域為抓手向外延展,探究沙水泥土特性并將自然材料融入游戲,實現自然與生活相互融合;風光雨類主要是體驗本土氣候的變化,根據氣候變化開展相適應的活動,如雨季,我們和孩子一起賞雨、接雨、帶上雨具踏雨、畫雨等;節氣類是根據傳統二十四節氣開展的活動,探尋每個節氣的奇妙,也將傳統節氣生活化;其他類則是指彈性課程,可以是自然主題生成課程,也可以是即興類活動。

2.“課程探索”活動

“課程探索”活動是以主題形式開展,在親自然課程調研中根據幼兒的興趣持續開展的活動。在調研期間,教師通過與幼兒對話,收集幼兒的問題,進行主題審議,預設并擬定主題課程,如小班主題課程“嗨,小鴨子”,在開展主題活動前,通過對兒童進行調查,以兒童的想法為抓手,列出問題清單并進行分析(如表1),最終擬定主題課程網絡(如圖1),并根據網絡開展相關活動,形成系列主題探索。

從圖1“嗨,小鴨子”活動脈絡圖中可以看出,我們以孩子的問題為導向,分成三步開展活動,即“初見小鴨子”“又見小鴨子”“我和小鴨子”,其中“初見小鴨子”是從鴨子的外形特征出發,和孩子們一同觀察鴨子,了解鴨子;“又見小鴨子”則是結合了鴨子的生活習性和本領,探索鴨子的秘密;“我和小鴨子”更多是從情感出發,以講故事的方式敘事與鴨子共處的每一件趣事,使幼兒愛護動物的情感得以升華。

3.課程生活化

無論社會如何發展,人類都要學會和自然對話,因為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我們在開展課程時重視親自然課程與生活的聯結,從生活出發,再回歸生活,例如中班主題“探秘幼兒園”,從幼兒園生活入手,初探幼兒園的事物,發現幼兒園的昆蟲,研究幼兒園的每一種樹,揭秘幼兒園的雨水花叢(如圖2)。

當月,孩子們形成了若干個項目學習小組:有研究大樹的,有研究蚯蚓的,有研究池塘里的石頭的,有研究花花草草的,有研究毛毛蟲的,有研究自動噴水裝置的……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著園子里的“大自然”,也用不同的視角帶領我們見識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幼兒園”。

4.課程游戲化

課程改革至今,我們遵循“課程探索、生活化、游戲化”相結合,多元相融已經成為課改的趨勢,在課程的組織形式中,游戲化組織形式更能激發幼兒創造力,它更加注重幼兒對自然的感知和體驗,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愛上大自然。例如在大班親自然課程“與自然聯結”中,我們把自然元素融入教室的每一個角落。在益智區,用石子計數或者玩游戲;在扮演區,把松果當“雞湯面”,把浮木當作“湯勺”;在建筑區,開展了關于“原始建筑”的系列設計和搭建活動;在表演區,孩子們進行“自然時裝秀”的創意表演;另外,收集樹皮、樹葉、樹枝、海螺、貝殼、種子等創辦美工坊,美其名曰“自然工作坊”;設計多樣的區域活動為孩子們提供更多學習的可能性,也讓親自然課程有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延展,做到與自然的有效對話。

5.社會實踐活動

每年的踏青季,我們都給孩子們創造不一樣的社會實踐體驗機會。到周邊的熱帶公園、動植物園、熱帶雨林等地方,帶孩子們體驗大自然之美,學習用心靈感受多彩美好的大自然。每一次,我們和孩子們一起都會完成以下幾個活動:第一,打開感官,一起傾聽大自然、嗅聞大自然、觸摸大自然;第二,在藍天白云下、花田野地中奔跑嬉戲,感受與自然同在的樂趣,在大自然中冥想,用心體會自然帶給我們的美好;第三,收集大自然給予的饋贈,將大自然的美好饋贈作為禮物送給親愛的爸爸媽媽;第四,向天空與大地致敬,感謝大自然賜予我們美好的生活環境。

三、課程支持性環境

環境是孩子們生活與教育的重要場所,它是兒童學習的生長點和支架,不管在戶外還是在班級內部,環境除了要滿足孩子們的生理需要外,還要滿足他們心理發展的需要。在幼兒園里,我們盡力保留純天然的環境,如裸露的土地、不同的樹木、青翠的竹子、可供種植的園地等。在和孩子們的聊天中,收集孩子們的想法,他們說喜歡洞穴,我們就在園區依著樓創建一個洞穴區域;他們說特別想擁有一個大樹屋,我們就在洞穴區上半空依著樹建造了一個大樹屋,孩子們對自己喜歡的地方總是流連忘返。

我們在幼兒園里的沙水區域設置了低位自流水管和水池,沙池棚頂五聯排的花灑水簾洞以及半自動水氣噴霧,讓孩子們零距離感受沙水自然樣態,順著圍欄,設計自動噴水裝置環繞著主樓,宛如一條絲帶,圍欄邊有樹、有花、有竹子、有菜地,當啟動裝置時,如同進入雨林園,也是每個孩子最期待、最想體驗的活動,可見自然環境的改造能夠改變區域環境的生態。

班級環境是課程的支架和延伸。每個班級配備的桌椅都是原木色,區域的裝飾主要色調也是自然風格,每個班級設有種植飼養區和自然工作坊,在種植飼養區我們創設一個“小空場”,讓孩子們想種什么就種什么,如可以將橘子種子種在“小空場”里,有的班級有“神秘盒”,孩子們在戶外拾到的“寶貝”都可以放在神秘盒里,教室里的小魚、小蝌蚪、自然坊、植物角、主題墻……都是孩子們匯集智慧的地方,她們喜歡在教室的每個角落觀察,可見每日生活的教室具有引人入勝的魔力,吸引著孩子們不斷的探索與發現。

四、課程評價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兒園課程評價就是在對幼兒園課程的計劃、活動及結果等有關問題的量或質的記述基礎上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課程評價作為教育過程的一種反饋機制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是體現課程價值的重要表現。親自然課程是多主體參與的課程,因此,親自然課程評價需要幼兒、教師、家長的共同參與,要加強彼此之間對活動的溝通和認識,共同見證幼兒親自然的成長變化。

1.巧用多元記錄方式,提升兒童學習品質

在評價親自然課程過程中,我們強調評價課程的過程性,通過觀察記錄及學習故事等方式多角度、多方式,真實記錄課程每個瞬間,持續跟進幼兒的學習過程,挖掘幼兒學習過程中的“高光時刻”,注重兒童的學習過程與學習品質的培養,鼓勵幼兒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去參與活動探索。這些評價內容一方面記錄著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過程,另一方面又促使教師通過評價來及時改進和優化后續活動的開展。

2.重視教師評價,推進課程發展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采用的多是教師自我評價的方式,每次教研活動中,老師們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發現、收獲,這時候老師們總是很開心,因為他們的成就感在那一刻會特別強烈,有時候我們也從自我評價過渡到同伴評價,通過對話式思考、親臨現場、答疑解惑、活動解析等幫助教師發現及調整課程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課程在動態中高質量開展。

3.邀請專家指導,優化課程質量

親自然課程探索與形成是一個不斷改進優化的過程。根據課程的開展情況,園所可以定期邀請專家就園所的優秀課程案例進行指導點評,發揮專家在理念指引、理論支撐、策略優化等多方面的指導作用,優化課程質量。

人類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工環境無法提供滋養身體的能量,和其他的生物一樣,我們需要新鮮的空氣和食物,干凈的水源和空氣,我們的生命,有賴自然的供養。幼兒在自然中的探索能夠促進自身神經的發育,降低血液中的皮質醇含量,自然而然地放松和愉悅。重視自然對兒童的積極影響是我園親自然課程所追求的課程實施最佳樣態,幼兒在放松的狀態下自由、自主地進行探究、游戲,體現的正是幼兒親自然情感,唯有從內心喚醒對自然的愛,才能真正與自然聯結,使幼兒釋放天性、孕育靈性,讓生命獲得天與地的滋養。

【參考文獻】

[1]胡華.從生活到生活化課程[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1.

[2]孟瑾.“生活化、游戲化”幼兒園課程[M].南京:江蘇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專項課題“基于園所自然環境下的幼兒親自然教育實踐探索”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H202210004)

猜你喜歡
實踐研究
基于自主學習的初中化學“學案導學”實踐研究
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認識與實踐
汽車專業學生創業孵化園提升職業能力的實踐研究
體驗式教學法在高校創業教育中的實踐研究
問題教學法在思修教學中的實踐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生物實驗拓展式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提高煤礦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實踐研究
水輪發電機組狀態監測分析系統及其在抽水蓄能電廠的實踐研究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高校公體課中的實踐研究
初中數學教學微課的實踐教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