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核心素養發展的音樂欣賞課設計與實施

2024-04-24 08:22劉茜
湖北教育·教育教學 2024年4期
關鍵詞:舞曲樂段瑤族

劉茜

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要將“欣賞、表現、創造、聯系”四項音樂實踐活動有機銜接,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唱念奏演,多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增強審美感知力和想象力;要通過分段聆聽、音畫聯想,引導學生感悟音樂內涵,增強藝術鑒賞力和理解力;要通過身勢律動、自制長鼓、即興表演,引導學生提高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欣賞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從情感體驗入手,分析音樂要素和音樂的風格特點,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一、趣味導入,體現知識融合

《瑤族舞曲》是湘教版音樂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首欣賞曲目,用民族管弦樂合奏來展現瑤族民眾歡歌熱舞的喜慶場面。五年級學生在音樂欣賞課的學習中已經對民族管弦樂作品有了一定的認知和欣賞能力,能初步感知并表現樂曲情緒、速度、力度等音樂元素,明晰演奏樂器的音色、演奏方式等。因此,筆者將教學目標設置為通過欣賞《瑤族舞曲》各主題音樂,從情感體驗入手,分析音樂風格特點,提升音樂感知力。

導入環節,筆者借助希沃白板開展“麥霸爭奪賽”音樂游戲,以《賽馬》《我的家鄉日喀則》《阿里郎》等民族歌曲“搶話筒”的形式開課并激趣——先通過游戲訓練學生的音樂欣賞力和反應力;然后引導學生簡要分析這些民族歌曲的音樂風格、節奏特點、特有的襯詞等元素,并融合音樂與歷史、地理、民俗等學科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民族音樂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提升音樂審美和文化素養;最后引導學生借助“百度百科”認識瑤族長鼓,并借助微課視頻了解瑤族的風土人情、民間藝術等,探索民族音樂的魅力。

二、欣賞辨析,強化審美感知

音樂是審美的藝術,感受音樂美是音樂學習的基礎。所有的欣賞活動都要圍繞《瑤族舞曲》的音樂元素開展,讓學生沉浸式體驗音樂,感受音樂美。由于樂曲較長,音樂主題富于變化,所以,筆者采用先分后總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聆聽、辨析。樂曲為單樂章的復三段體ABA結構,A段是欣賞的重點。

樂曲引子部分以中阮、低胡等樂器撥奏出舞蹈性節奏,筆者引導學生想象月光下瑤寨的男女老少從各自家中紛紛進入寨中曠地的場景。

第一樂段(A段)有“抒情”和“歡樂”兩個主題,筆者通過聽賞法教學:初聽,學生感知旋律的情緒和速度;再聽,學生自編身勢律動,找出主題旋律;三聽范奏,學生模唱主題旋律并思考主題出現了幾次,思考每次出現時音調高低有什么變化,力度、速度、情緒有什么變化,由此聯想到什么畫面等。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和聯想進行曲式分析,感受到抒情主題出現了三次,多種樂器的齊奏和力度的漸強好似一位美麗的姑娘在翩翩起舞,年輕小伙子帶著長鼓加入晚會;歡樂主題出現了兩次,音調一次比一次高,旋律變成快速,情緒更加熱烈歡快、粗獷豪放,由此聯想到年輕小伙子們敲擊著熱烈的長鼓,引來越來越多的瑤族人民加入舞蹈行列的情景。筆者用課件展示動態圖譜,學生一邊模唱旋律一邊用手畫圖譜,并對比辨析圖譜變化,在聽賞中感知鮮明的人物形象,領悟音樂的思想感情和內涵。

第二樂段(B段)較之第一樂段,主題變成了三拍,速度漸漸回歸中速,力度與之前比有所減弱,旋律寧靜而富有歌唱性。筆者引導學生一邊通過聆聽分析音樂的特點,一邊想象畫面。學生想象出人們在寧靜的夜幕下親切交談,憧憬著美好未來的畫面。

第三樂段(A段)是第一樂段(A段)的再現,濃縮了第一樂段的內容,學生很容易聽辨。筆者重點引導學生分辨第三樂段較之第一樂段有什么變化。學生用身勢律動感受速度加快、聲響和情緒越來越高漲的變化,并想象人們紛紛加入舞蹈隊伍,跳躍著,旋轉著,氣氛熱烈,感情奔放的場面。樂曲在強烈的節奏中被推向高潮,在歡快的情緒中結束。

尾聲部分(長鼓靜靜的、輕輕的聲音),筆者引導學生想象人們歡歌熱舞之后踏著月光散去,瑤寨恢復寧靜的畫面。

審美感知是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必備能力。在分段欣賞中,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對音樂場景的聯想和想象,學習圖譜、身勢律動等,加深對音樂特征和審美特質的感知、體驗與理解。完整聆聽環節,學生用以上方法準確地找到對應的樂段,感知各主題音樂,提高音樂欣賞能力。

三、藝術表現,注重創意實踐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跨學科多元化藝術表現,鼓勵學生創新創造?!耙舢嬄撓搿笔切蕾p課中學生較喜愛的教學方法。第一樂段欣賞中,學生通過音畫聯想,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瑤族小伙子和姑娘擊鼓歌舞的場景。筆者引導學生用繪畫的方式,把抽象的音樂感受變成直觀的視覺畫面,調動學生多元感官協調發展。同時,筆者鼓勵學生即興填詞,把語言變成歌曲?!伴L鼓咚咚敲,鳥兒聲聲叫”“小伙舞腰刀,姑娘把舞跳”……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出口成“歌”,并通過小組賽歌掀起課堂高潮。音樂藝術與繪畫藝術、語言藝術的融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創新意識。

聽辨不同主題音樂的情緒情感變化是欣賞的難點,筆者引導學生用自己創造的身勢動作(拍手、拍腿、拍肩等)為主題樂曲音樂伴奏,降低欣賞難度,突破學習難點。當主題音樂反復出現,旋律的力度、速度、情緒與音樂形象發生變化時,學生緊跟節奏,加入合適的身勢動作伴奏。通過手勢、步態的變化,學生在“表演音樂”中訓練了聆聽專注度和音樂表現力。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筆者讓學生按“抒情”和“歡樂”兩個主題分為兩組,從情感、風格、表現手法等方面分析樂曲。筆者在學生討論過程中給予指導,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樂曲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法。

最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音樂創作實踐,進一步感受音樂節奏。抒情主題小組以“X X X | X — | ”節奏為主,歡樂主題小組以“X X X X | X X X | ”為主,嘗試創作屬于自己的民族音樂作品。這樣的創作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課前,學生用餅干桶和食品袋自制了長鼓,課堂上鼓聲陣陣。筆者被熱烈的氛圍感染,情緒激昂地表演瑤族舞蹈,學生跟隨筆者進行了即興表演。

四、拓展延伸,加深文化理解

拓展環節,筆者以微課介紹樂曲創作背景——《瑤族舞曲》創作于20世紀50年代,該曲脫胎于劉鐵山以傳統歌舞鼓樂為素材創作的、展現瑤族民眾歡歌熱舞場面的《瑤族長鼓舞歌》,后由茅沅將該曲的部分主題改編為管弦樂,使之成為如今的《瑤族舞曲》。接著,筆者通過兩段不同版本的《瑤族舞曲》視頻,引導學生感受不同音樂風格,拓寬音樂視野,加深文化理解:視頻一是廣東連南千年瑤寨開展“豐收音樂節”,瑤族人民載歌載舞,歌唱幸福生活,歌頌黨;視頻二是布達佩斯街頭,中國留學生演奏民樂《瑤族舞曲》,人們紛紛駐足欣賞。

最后,筆者小結:“視頻一展現了千年瑤寨在黨的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下迎來的新生活,視頻二展示了中國民樂、中華經典民歌的文化魅力?!边@樣教學增強了學生對中國音樂文化中的中華美育精神和民族審美特質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單位:襄陽市第41中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

猜你喜歡
舞曲樂段瑤族
瑤族織錦
冬的舞曲
東南亞瑤族研究回顧
瑤族舞曲
美學視角之樂段辨析
江南絲竹器樂合奏曲《三六》
論曲式學中復樂段的辨析問題
爛漫舞曲
音樂作品分析教學內容中的“非常規”曲式類型
——以樂段范疇為例
讀瑤族經典 為盤護正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