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改革開放觀念史研究

2024-04-24 16:56謝春濤
紅廣角 2024年1期
關鍵詞:改革開放觀念思想

“沒有思想大解放,就不會有改革大突破?!庇^念史作為研究思想演變的重要范式,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觀念是指人們對事物、現象、觀點等的看法、認知和評價,它是個人經歷、教育背景、文化傳統、社會環境的綜合產物。觀念產生的過程中,人的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活動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改革開放的觀念史,就是對數十年來政治、經濟、文化在個體思想中的映射進行探究,重點是挖掘人們在改革開放歷史背景下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通過分析觀念的變遷和互動,人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改革開放的歷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然而,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學界在觀念史的相關定義、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誤區。為了提升研究的質量和深度,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和厘清這些理論問題,以便為改革開放觀念史的研究提供更為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何為:社會變遷中的觀念視角

從史學理論的角度來看,在改革開放史的研究中,思想史、觀念史和概念史極為近似。廣義上的改革開放思想史包括了觀念史與概念史,目的都在于揭示改革開放的思想演變。但在具體的研究之中,三者又存在鮮明的區別。

觀念史與思想史、概念史相區別,突出的是改革開放進程中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變化。觀念作為思想演進歷史語境的一部分,優秀的思想史研究往往會涉及某些觀念對思想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和中國社會的歷次思潮,很大程度上是對社會上某些觀念的回應。但學術意義上的思想史關注的是具有系統理論觀點的人,包括某個思想家、領導人、學者抑或是某個學派,研究的是思想的體系、觀點和理論。改革開放史中的思想史研究主要著眼于思想的發展脈絡、內在邏輯以及各種思想之間的互動和碰撞,分析思想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生和發展。例如分析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于光遠、薛暮橋等人的經濟思想等。觀念史的研究不能像思想史那般只關注“大哲學家的故事”,而是將研究的焦點轉移到特定文化和時代背景下普遍存在、占據支配性地位的觀念和范疇,分析這些觀念的形成與作用方式。

概念史與觀念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交集,在許多情境中,觀念在言語表達中會以詞匯的形式存在,觀念史的研究也離不開對關鍵詞的考據;并且,概念史研究也會關注文本之外的社會語境,有的概念本身也代表著某種觀念的集合體。因此,觀念史和概念史對于許多學者而言相去不遠。但從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來看,改革開放史領域的概念史側重于分析歷史上重要概念的詞義、用法以及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意義變遷。它關注概念如何隨著歷史、社會和文化背景的變化而發生演進,以及概念在特定語境下的內涵和外延。例如借助詞源學、語義學等手段分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概念在改革開放不同時期的語義變遷。觀念史則“以一個或若干個觀念為中心進行歷史梳理”,主要關注那些邏輯結構尚不完備、但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觀念和理念的演變過程。它著重分析觀念的生成、傳播、發展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觀念變遷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強調改革開放史中觀念史與思想史、概念史的不同,目的是將研究視角從領導人和知識分子轉移到默默無聞的普羅大眾身上,把研究重點從“歷史語義學”轉變為社會變遷史。當前的改革開放史研究,無論是思想史還是概念史,往往主要從文本出發,研究的主要是能夠發聲、能夠留下文字的群體,往往容易忽略“沉默的大多數”。改革開放是一場不斷發生的“革命”,也是一段前無古人的探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中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產物?!俺聊拇蠖鄶怠庇捎谥R水平有限,而且并不掌握大眾傳媒時代的發聲渠道,他們的聲音往往需要層層過濾才能成為可見史料。但在歷史的變局中,“沉默的大多數”可能是某項改革的動力來源,也可能是另一項改革的內在阻力。改革開放史中的觀念史研究,就是要將觀念的沖突作為改革開放的前置性條件,深入挖掘改革開放的思想動力;將觀念的普遍更新作為社會進步的集中體現,全面評估改革開放的優劣得失。對于當代人而言,觀念史研究“尤其關心向我們說明我們是誰,我們是什么,我們經歷了哪些階段和十分曲折的道路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二、為何:觀念的更新是改革的先導

改革開放史研究受到“物質決定意識”絕對化的影響,學者們往往將觀念的更新作為社會變革的產物。這種研究思路從物質決定意識的角度出發,探討改革開放的實踐如何影響新觀念的形成,主要從“轉變舊觀念、發展新觀念”的邏輯開展研究。這種研究思路固然具有其理論依據,因為思想精神的進步常常滯后于物質世界的變革,觀念史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分析“觀念的現代化進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從物質變革倒推觀念更新的研究范式,往往容易忽視觀念自身的能動性,造成研究視角單一、研究觀點缺乏新意。隨著近年來人們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愈發深刻,充分認識觀念更新對于改革開放的推動作用,對于更加深刻地認識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變革具有更加現實的意義。

觀念更新是因為原有的觀念和價值體系難以解決現實問題,本質是社會矛盾激化的結果。改革開放的背景是原有的經濟社會內部矛盾已經積累到了影響社會正常運行的地步,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不協調不適應的問題變得尖銳。在這種情況下,黨內外一部分人開始對社會現狀進行深刻反思,新的觀念應運而生。1975年,鄧小平就意識到了毛澤東思想的庸俗化問題:“怎么能夠抓住一兩句話,一兩個觀點,就片面地進行宣傳呢?割裂毛澤東思想這個問題,現在實際上并沒有解決?!边@種重新思考如何對待毛澤東思想的觀念,代表了黨內外許多有識之士的意見。1978年,真理標準討論展開后,鄧小平“到處點火”,一再強調“要解放思想,開動機器,不要當懶漢,要從實際出發”。積極推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新觀念在黨內廣泛傳播,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如此一般,改革開放在許多領域的推進,往往涉及深遠而復雜的觀念互動與爭鋒。當然,改革開放本身也會催生新觀念,新觀念繼而又會成為新改革的動因。

研究改革開放概念史,就是要分析觀念與社會變革之間的作用機制與影響路徑。首先,觀念的更新為社會變革提供了思想基礎。真理標準討論及其后續的“補課”代表的是中共黨內的反思,缺乏話語權力的底層大眾會則會采取更加直接的行動表達自己的看法。從有關“農業學大寨”的爭議到小崗村的包產到戶,許多民眾也通過種種方式表達對農業發展老路的不滿。而這些事件背后的觀念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改革開放。其次,觀念的更新影響了社會價值觀的轉型。以中央領導人為例,從1977年起,鄧小平等人就開始思考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問題,強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總要通過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來體現”。關于社會主義的思考,不僅推動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前進,也代表著更加重視人民生活的價值取向。對于普通民眾而言,價值取向的轉變也體現在行為方式、生活習慣、消費觀念等各個層面的轉變。再次,觀念的更新反映和引導了社會需求,為改革開放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向。改革開放以來觀念的變化往往與社會矛盾、社會問題息息相關,而只有改革開放才能夠緩和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最后,觀念的更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與融合,塑造了中國現代社會的文化樣態。當前改革開放的文化史研究,主要關注的是中國共產黨以及知識階層應對中西文化交融的思想變遷,而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傳統文化的復歸與嬗變卻鮮有學者關切。舉例而言,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文化界以《河殤》為代表的對民族文化的極端批判盛極一時,而同期的南方農村卻興起了修葺祠堂的風潮??傊?,觀念對于社會現實的能動作用不應停留于哲學層面的概括。深入研究改革開放觀念更新的作用和影響,才能更好地理解改革開放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結構性轉變的起源、經過和成效,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

三、怎樣:改革開放觀念史的研究理路

觀念史研究是一種重視多學科、多視角交叉的研究方法,它既關注思想的結構,也關注感性的作用;“不僅分析人們應該如何思考,而且關注人們事實上如何思考?!备母镩_放觀念史研究是一項重要而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它具有觀念史研究的共性,也具有其時代特質,包括研究對象相對特殊、研究資料相對匱乏等。推進改革開放觀念史研究,仍然需要各學科的共同努力。

改革開放觀念史的研究對象應當是那些歷史上日用而不覺的核心觀念。當前,改革開放觀念史研究已經在很多領域廣泛開展,包括法治、教育、生態、新聞等。只是從研究內容來看,許多研究更多的是該領域的學者所做的學術史梳理,其所展現的觀念變遷更多的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而不是社會進步的動力,這就削弱了觀念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要想避免觀念史研究的簡單化和瑣碎化,就應當關注那些真正塑造人民大眾日常生活的核心觀念,包括家庭、權利、個人、社會、道德等各類觀念。改革開放前,經過長期的浸潤與熏陶,這些帶有集體主義底色的觀念維系著人民大眾的生活。改革開放后,當集體主義逐漸淡化,這些觀念也在各個地區和領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繼而又在更大尺度上推動了改革開放的前進。正如金觀濤等人所言,“文革”結束后,“只有了解當年中國人是憑借哪些重要觀念,來建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些中國現代意識形態,才能理解這些意識形態的變遷及其解構以后的中國思想狀態”??傊?,建構核心觀念的演進歷程,才能更具體全面了解改革開放對人民大眾日常生活的影響,挖掘觀念變遷背后的歷史規律和社會動力。

改革開放觀念史的研究路徑應著重于探討觀念產生的原因,而非僅關注其產生的后果。觀念的更新背后是新舊觀念的沖突和矛盾,但觀念的更新并不是簡單的自然迭代。通常來說,具有積極作用并展現出強大生命力的觀念被視為新觀念,而落后于社會發展、無法推動社會進步的觀念則被認為是舊觀念。站在后來者的角度,觀念更新似乎是新觀念取代舊觀念的過程。然而,回溯當時的歷史背景,不同群體對新舊觀念的認知各異,大多數沒有“后見之明”的當事者往往難以判斷哪種觀念能更好地促進社會進步。目前,有些研究關注自由、財富、消費、道德、價值觀等核心觀念,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這類研究往往仍舊沿用傳統思想史的研究范式,依賴精英階層的少量資料,從現實逆向推導歷史,大多仍未擺脫新舊交替的結論。事實上,大量的史料印證了新舊觀念斗爭的復雜性?!耙苍S改革者最初也沒有完全預想到,改革的推進必然觸碰和沖擊上述基本信條(即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改革越深化,爭論越激烈?!币虼?,只有深入分析新舊觀念的矛盾焦點和沖突過程,才能更加深刻地展現觀念更新的歷史意義。

另一方面,觀念的更新不是簡單的新舊交替,往往表現為新舊觀念在不同層次和不同領域的妥協整合。在特定時期,某些觀念可能不利于社會的進步,但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推移,這些觀念稍作調整后又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例如,在文化領域,傳統文化在改革開放初期一度在黨內外處于被批判的處境,但經歷政治風波和世界變局后,傳統文化的民族屬性與內在精華對于社會發展積極作用又重新受到重視。此外,在經濟、政治等領域,當下的許多觀念也是兩種觀念在沖突中融合的結果。因此,探討觀念的更新不能簡單采取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研究路徑,必須從更加復雜的觀念互動中理解觀念的演變。

而要理解改革開放以來各類觀念的復雜互動,就必須借助多學科的視野并挖掘發掘多領域的史料。這實際上也是研究改革開放史的總體要求。在探討復雜問題時,僅從一個角度出發往往導致簡單化與平面化的分析?!傲私馄渌麑W科的討論話題和思考方式”,才能“拓展學術視野、形成問題意識、提升對改革開放史的理解力”。以經濟領域為例,“在我國,政府不但影響‘蛋糕的分配,也參與‘蛋糕的生產,所以我們不可能脫離政府談經濟”。同樣,觀念是社會現象而不是絕對理性的反映,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不同觀念的互動并非孤立發生,常常在多個領域相互影響和滲透。并且觀念的互動并不總是利益沖突或者思想對立,群體心態、體制習慣等因素也會造成觀念沖突。從多學科的角度出發有助于發現和構建新的理論框架和研究范式,進而從機制、規律和邏輯的層面揭示觀念更新的復雜性。多學科的視角也需要多領域的史料支撐。中國的改革不是按圖索驥,同樣的改革措施在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領域呈現出復雜多樣的特點。以集體制的解體為例,在改革開放之初,福建林村的大隊書記希望借助集體制保護年老弱勢的村民,村民們卻認為書記拖延改革是貪戀權力;而在土地肥沃的黑龍江下岬村,習慣了集體化耕作的年輕人在改革初期卻不喜歡家庭耕作,覺得“既煩悶又冷清”??梢?,研究這一時期的觀念史不應局限于官方的政策文件和公開的報刊出版物。只有對各個地區的民間口述、生活史料進行廣泛搜集和實證調研,才能對觀念的地區性、群體性差異形成較為清晰的認知。

[謝春濤,法學博士,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講師]

猜你喜歡
改革開放觀念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維生素的新觀念
思想與“劍”
別讓老觀念害你中暑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改革開放是怎樣起步和前行的
我們,與改革開放同行
改革開放四十年頌
改革開放 如沐春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