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通縣雪災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區劃

2024-04-24 20:05郝璽英張翠花盛兆海張國玲
農業災害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大通縣雪災區劃

郝璽英 張翠花 盛兆海 張國玲

摘 要:根據1978—2020年大通國家氣象地面觀測站觀測的最低氣溫、降雪日數、積雪日數、積雪深度和雪災災害資料,對雪災災害時空分布特征和雪災的危險性進行了評估和區劃。結果表明:從雪災致災危險性因子變化圖來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1978—2020年西寧地區年最低溫度呈現出升高的趨勢,而年降雪日數逐年減少,但自21世紀以來,在年降雪日數、年積雪日數趨于減少的情況下,年最大積雪深度卻有所增加,說明天氣極端性突顯。從雪災危險性區劃圖來看,大通地區高風險區位于高海拔牧區,其余地區為低風險區,危險性等級劃分受海拔和地形的影響明顯。

關鍵詞:大通縣;雪災;災害;危險性;分析;區劃

中圖分類號:P426.63 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1–0-03

雪災是影響青海地區農牧業生產的主要自然災害,尤其對高海拔地區的影響尤為突出。雪災是指冬春季節因降雪量大,低溫持續時間較長,造成積雪長時間不能融化,導致家畜采食物困難或不能采食而有不同程度的傷亡,并可能伴有人員凍傷、交通阻塞、電力和通信中斷等情況發生[1]。郭小寧等[2]利用青海高原45個氣象站1961—2008年冬季和春季(3—5月)積雪深度資料,研究了青海高原雪災時空尺度、強度及發生頻次等的變化;張學通[3]對青南牧區的雪災預警判別模型和風險評估模型作了方法性研究;何永清等[4]用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建立了青海省雪災風險度評價模型,形成了青海省雪災風險區劃圖。

大通縣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4.9 ℃,極端最低氣溫-33.0 ℃,最大凍土深度114 cm,最大積雪厚度16 cm。因此,科學開展大通縣雪災災害普查、摸清雪災主要致災因子的危險性、了解和掌握大通縣雪災災害發生的歷史概況和災害發生風險,為有關部門有效開展雪災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工作,提供權威的雪災危險性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雪災致災因子風險普查和評估指標體系

根據大通國家氣象觀測站1978—2020年的雪災過程,包括每次過程的降雪日期、降雪開始和結束時間、降雪持續時間、積雪日數、積雪深度、最大積雪深度、最低溫度等資料和最新年份承災體數據,包括其他部門提供的人口、經濟、農業等承災體信息,例如:區域面積、農作物面積、經果林面積、農業大棚面積、人口數量、人口密度、國內生產總值、汽車保有量等。

1.2 雪災致災因子評估方法

承災體主要包括牧業、人口、國民經濟。評估內容包括承災體暴露度和脆弱性,在統計脆弱性因子指標時,在雪災災情等資料較為完善、可獲取的前提下,可考慮脆弱性因子權重;若災情數據無法獲取,則建議只考慮承災體暴露度。計算公式為:

B=E×(V×W)(1)

式(1)中,E為暴露度,V為脆弱性,W為脆弱性權重。

根據統計單元內致災因子危險性指標(H)、承災體指標(B),統計針對各承災體的危險性指標(R),計算公式為:

R=H×B(2)

針對不同承災體,根據風險指標值分布特征,可使用自然斷點法、標準差等方法,將雪災風險分為低、中等、較高、高4個等級。

2 致災危險性分析與評估

2.1 大通縣區致災因子變化

由圖1可知,1978—2020年大通地區年最低氣溫變化范圍在-33.0(1991年)~-16.3 ℃(2017年)之間,隨時間變化年最低氣溫趨于增加,與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基本一致。幾個主要低溫時段在1978、1980、1981、1983、1984、1985、1988、1989、1991、1992年對應全縣的冬季強低溫天氣過程。

由圖2~圖4可知,1978—2020年大通地區年降雪日數(0~72 d)積雪日數(9~88 d)、積雪深度變化圖(3~16 cm),隨時間變化,降雪日數、積雪日數、積雪深度變化和年最低氣溫變小趨勢一致,幾個大過程和年最低溫度偏低年份表現基本上一致的。單年年降雪日數、積雪深度、最大積雪深度數據并不一致,比如:出現同一年降雪日數多,積雪日數、積雪深度卻小這種情況,表明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極端性、反常性天氣更頻繁出現。

2.2 致災危險性評估

全縣雪災基本出現在高海拔牧區,其中,高等級危險性區為寶庫、向化北部地區,較高等級危險區為寶庫北部至向化中部,較低等級、低等級危險區為寶庫青林、青山、新莊、樺林大部地區。雪災整體危險性從東北向西南地區依次遞減。

3 雪災對農業的影響

3.1 雪災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雪災會導致農作物被大量積雪覆蓋,造成農作物受雪埋。這會限制農作物的光照和通風條件,導致農作物生長發育不良。此外,積雪的壓力也可能導致農作物的莖稈折斷或倒伏,進一步損害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雪災低溫也可能導致農作物受凍害。當農作物暴露在低溫環境中,寒冷氣溫會導致作物組織凍傷,如葉片枯黃、凋萎、凍裂等,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存能力和產量。雪災對農作物病蟲害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大雪覆蓋會為病原菌和害蟲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一旦雪災過后,這些病蟲害可能大量暴發,給農作物帶來嚴重的病害和蟲害威脅,進一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

3.2 雪災對農田管理的影響

雪災會導致農田被大量積雪覆蓋,使得田間管理活動受到阻礙。例如,農民難以正常進行犁地、施肥、除草等工作,田間管理計劃無法按時執行。積雪還會妨礙種子的播種,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雪災會導致農田水分和土壤質量發生變化。

一方面,積雪的融化會增加土壤含水量,導致農田濕度增加。這可能導致土壤水分過多,造成農作物根系窒息,影響生長。

另一方面,雪災可能由于融水沖刷和侵蝕作用,導致農田土壤質量下降,破壞土壤結構和農田地力;雪災還會對農田設施和設備造成損壞。農田設施包括溫室、渠道、水利設施等,這些設施可能被大雪和冰凍破壞,導致需要修復和重建。

3.3 雪災對農民生計的影響

雪災可能導致農民收入減少。農作物受到雪災的影響,產量和品質下降,農產品銷售額減少。此外,雪災還可能導致農民畜牧業的損失,例如:因飼料不足或動物受寒冷環境影響而導致畜禽死亡。這些因素都會對農民的經濟收入造成負面影響。大雪覆蓋會影響農民的日常生活,如居住環境不便、供暖問題和交通困難等。交通受阻可能會影響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增加農民的經濟負擔,并影響他們獲得生活必需品和服務的能力。

4 應對措施與建議

4.1 雪災預警和應急響應機制建設

為了更好地應對雪災對農民生計的影響,建議采取以下應對措施:第一,建立完善的雪災預警系統,加強氣象監測和預測能力,投入更多資源用于氣象監測設備的更新和維護,提升對雪災的監測和預測能力。及時預警可能發生的雪災,并向農民和相關部門發布警報信息,做好應對雪災的準備工作。

建立和完善雪災應急響應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確保在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響應,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農民的生活和安全。建立多層次預警體系,建立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層的雪災預警體系,實現信息共享和快速響應。通過電視、廣播、短信等多種渠道向農民和居民發布預警信息,擴大信息覆蓋范圍,提高響應率。

提供災害風險管理和技術指導,提供針對農民災害風險管理的培訓和指導,幫助他們了解和應對不同類型的雪災風險,提高應對災害和減少損失的能力。

加強資源支持和物資供應,建立緊急資源儲備體系,確保農民在雪災期間能夠及時獲得生活必需品和救援物資,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和困難。

加強災后恢復和重建支持,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指導,幫助農民恢復災后受損的農作物和農業設施,促進農業生產和生計的快速恢復。

完善農民保險和風險分擔機制,鼓勵農民參與農業保險,建立農業風險分擔機制,減輕農民面臨的災害風險和經濟壓力。

4.2 農田管理技術改進與設施建設

第一,推廣保護性農業措施,采取覆蓋和防護措施,如建立農田防風帶、搭建保護棚等,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雪災對農田的直接影響,保護作物安全。第二,強化排水系統建設,加強農田排水系統的規劃和建設,確保及時排除雨水和融雪,減少農田積水的風險,減輕對作物的影響。第三,促進農田保水和保肥,做好農田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作物對干旱和病蟲害的抵抗力,減少雪災帶來的損失。第四,提供農田設施支持,建設農田基礎設施,如溫室大棚、溫室暖房等,為農民提供一定的保護和控制環境條件的能力,以應對嚴寒天氣對作物的影響。第五,提供農田技術指導和培訓,提高農民的種植和管理水平,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雪災帶來的挑戰,以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和農民收入。

4.3 農作物品種選擇和調整

選擇適應寒冷氣候和較低溫度的農作物品種,且要求具有較強的耐寒抗凍能力。這些品種在面對雪災時能更好地保護植株生長,減少凍害的風險。根據當地氣候狀況和預測信息,調整農作物的種植時間和生長周期。選擇適應寒冷環境和短生長季節的品種,確保農作物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生長和果實成熟的生育進程。通過增加農作物的種植多樣性,減少對單一作物的依賴。選擇不同種植周期、抗病蟲害的農作物,減少因雪災對某一種植作物的損失。在雪災頻發地區,采取覆蓋栽培和農田保護措施,如溫室大棚、保護性覆蓋膜等,提供溫暖和保護作物安全的環境。研究和推廣適應雪災環境的抗雪災品種,如抗壓力和凋落能力強的作物品種。同時,加強培訓和普及抗雪災的耕作技術,提高作物抵御雪災的能力。

4.4 農民生計保障與災后恢復支持

有關部門應及時派遣救援隊伍確保農民的生命安全。同時,向受災農民提供緊急生活物資,如食品、飲水、床鋪等,滿足基本需求;針對受到雪災影響遭受損失的農民,提供相應的經濟補償和救助。根據受災程度和損失情況,制定合理的補償標準,幫助農民度過困難時期;提供災后恢復支持,包括提供農資、良種、農業機械等,幫助農民重新種植和恢復農業生產。在災后重建過程中,加強技術指導和培訓,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幫助農民恢復生產能力;加大力度修復受災地區的基礎設施,包括灌溉系統、道路、電力供應等。確保農民可以順利種植和銷售農產品,促進農業生產恢復和農民收入增加;為受災農民提供貸款便利和資金支持,幫助他們重建生產經營和生活。

5 結論與討論

(1)從雪災致災危險性因子變化圖來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1978—2020年大通地區年最低溫度呈現出升高的趨勢,而年降雪日數逐年減少,但自21世紀以來,在年降雪日數、年積雪日數趨于減少的情況下,年最大積雪深度卻有所增加,說明天氣極端性的突顯。

(2)從雪災危險性區劃圖來看,大通地區高風險區位于高海拔牧區,其余地區為低風險區,危險性等級劃分受海拔和地形的影響明顯。

參考文獻

[1] 黃蕓瑪.雪災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以青南高原為例[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6(3):119-122.

[2] 郭曉寧,李林,劉彩紅,等.青海高原1961—2008年雪災時空分布特征[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5):332-337.

[3] 張學通.青海省積雪監測與青南牧區雪災預警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0.

[4] 何永清,周秉榮,張海靜,等.青海高原雪災風險度評價模型與風險區劃探討[J].草業科學,2010,27(11):37-42.

猜你喜歡
大通縣雪災區劃
青海海西地區近41年雪災時空分布特征
大通縣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報告
大通縣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
林芝市雷電風險區劃
基于“三線一單”的環境功能區劃實證研究
川渝傳統民居區劃的環境蘊意
如何用不等臂天平測物體的質量
歷史時期以來山西省雪災特征與氣候變化
近51 a青藏高原雪災時空分布特征
2000-2010年新疆雪災時空自相關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