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生態意識增強路徑探索

2024-04-24 21:45王思予
農業災害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生態意識鄉村振興農民

王思予

摘 要:要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基礎,必須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民是最主要的主體,其生態意識水平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的成功與否。分析了增強農民生態意識的重要性,從農村的教育水平、農民收入情況、生產生活方式等制約因素入手,探索能有效增強農民生態意識的實踐路徑,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可持續內生動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民;生態意識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1–0-03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2年,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進一步深化廓清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和目標[1]。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廣大農民群眾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增強農民生態意識是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的關鍵舉措。農民具有較好的生態意識,則鄉村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思維環境,農民的整體素質就能得到提高,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也能穩步進行。因此,增強農民生態意識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鄉村振興背景下增強農民生態意識的重要性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新時期農村生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村的生態建設存在社會問題,農民的生態文明觀念不強。國家和當地政府高度關注鄉村生態振興,農村生態治理成效的提高與持續,需要通過增強農民的生態意識實現。近年來,雖然我國的生態環保工作成績斐然,但城鄉之間也出現了不均衡的現象。農民的生態文明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亟待轉變。要想徹底破解新時期農村生態振興遇到的難題,需要增強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使其樹立良好的生態道德觀,養成綠色生活習慣,增強農民對生態保護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1.1 農民群眾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力量

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力量,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擁有龐大的農村人口。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他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培育和增強農民的生態意識,是推進鄉村生態文明、提高鄉村生活水平的關鍵。部分農民在日常生活中有隨意丟棄生活垃圾、就地焚燒垃圾、隨意排放污水等行為,這主要是由于其缺乏良好的生產方式和生態環保意識。而當農民建立了生態文明的觀念后,他們的生產生活模式也會發生變化,進而養成良好的生態習慣。因此,需要不斷提高村民的自我約束力,以“綠色環?!焙汀暗吞冀洕睘槿松砟?,加強其對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了解與支持,從而推動鄉村的生態環境建設,為保護自然、實現鄉村綠色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內在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不是坐享其成,等不來、也送不來,要靠廣大農民奮斗?!盵2]農民群眾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力量,鄉村要實現高質量綠色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提高其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意識,鼓勵農民認識到自身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積極主動參與生態保護實踐,以此提升農民整體素質,推動農村綠色發展,讓農民群眾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1.2 實現鄉村生態振興需要增強農民的生態意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鄉村“五個振興”中,生態振興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還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農民素質的提升對鄉村振興有重要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強調“要尊重廣大農民意愿,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這表明在實施農村生態建設過程中,農民的角色不應是“局外人”,而應該是“行動者”。農村生態建設能否成功,關鍵在于農民自身的生態文明程度。

2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生態意識增強的影響因素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加強農民生態意識培育工作面臨許多現實障礙。其中,農村教育水平相對落后、農民收入較低、農民生活方式傳統及農村宣傳工作力度不足是影響農民生態意識增強的主要因素。

2.1 農村教育水平不高

在農村,部分農民受家庭條件和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相應的受教育時間較短,知識儲備也有限,對于生態知識的汲取較少,對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進而對生態文明的認識也不夠,這導致一些農民的生態意識不強。由于種種主觀和客觀原因,鄉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處于應試教育的階段,有關生態的教學內容較為陳舊,不能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難以做到與時代同步,鄉村生態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盡管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的教育主體對高質量教育的追求日益強烈,其教學內容與方法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但與全國現代化教育的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雖然國家加強了對鄉村生態文明的宣傳和教育,但由于農民的認知水平不足、理解能力有限,其還不清楚自身行為與生態環境退化之間的聯系。再加上目前一些農民并未接受過科學的生態知識教育,導致其在生產過程中仍存在盲目性。例如,化肥和農藥施用不科學、不合理,在生產過程中選用廉價而資源消耗大、污染大的產品以節省成本,從而嚴重損害了生態環境。教育水平不足導致農民的思想道德觀念較為保守,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程度不高。部分農民生活習慣比較落后,這些落后的生活習慣影響了農村衛生狀況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由于小農意識的存在,一些農民只滿足自己和家庭的需求,將注意力集中在種地或賺錢上,社會參與度不高和責任感不強。

2.2 農民收入水平不高

雖然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的大力推進下,我國的鄉村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部分農村地區仍保持著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生活方式,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限制著農村的發展,其農產品基本上都是自給自足,所能獲取的經濟效益十分有限。然而,由于鄉村經濟發展滯后,鄉村經濟效益不高,農民每日忙于獲得生存材料,只能在農田里辛勤勞作,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如何賺錢,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沒有時間考慮如何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也沒有考慮要保護生態環境。因此,讓農民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難度較大,長此以往,造成農民生態意識不強。

2.3 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傳統

農村的產業結構比較簡單,大多數農村都是以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其他行業都發展較慢,因此,產業基礎不夠牢固,未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粗放式的農業發展模式,土地的開發又使得耕地資源不斷減少。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災害的力量比較薄弱,同時也存在著資源浪費問題,如過度利用土地資源和使用化肥農藥等增加農作物的產量。這些都會影響土壤成分,同時也容易導致水體污染和空氣污染。養殖方式粗放,生活污水處置不規范等因素造成水質不斷惡化。再加上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不高,還未樹立起科學的生態觀念,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導致在農村出現污水亂排、垃圾亂丟的現象。

2.4 農村宣傳工作力度不足

從鄉村發展現狀來看,基層政府和鄉村官員更多注重發展,忽略了對環境的改善。因此,宣傳和教育工作不多,宣傳方式過于單一,影響了農民生態意識的增強。政府和鄉村干部對當前宏觀政策的重視程度較高,教學內容比較簡單,也不太貼近實際,缺乏對環境保護知識、農業技術和生態法律體系等多樣化內容的系統普及,與全國生態文明的總體發展狀況相比生態科普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當前,基層相關的環保部門對農村環保的宣傳以文字宣傳為主,盡管新媒體的運用使得宣傳內容、方式更及時,但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受教育程度不同,很難保證其能夠充分、高效地了解被推廣的政策文本,導致宣傳和教育工作成效并不理想。此外,環保宣傳工作仍處于基層環保部門唱“獨角戲”的局面,社會公眾參與力度較弱,導致環保宣傳力度不足,影響農民的生態意識。

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生態意識增強的實現路徑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也是承載農業強國建設目標的自然基礎[4]。從加強生態知識教育、提高農民收入、培訓現代化的生產技能及加強宣傳工作等方面入手可以有效增強農民生態意識,提升農村地區居民整體素質,更好更快推動農村綠色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

3.1 重視農村生態文明知識教育

相關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鄉村生態教育工作,不僅要豐富生態教育內容,還要豐富生態教育方式。在教學內容方面,由于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可以選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資料,用簡單易懂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其意識到環境惡化的危害、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以及更好地理解并熟悉相關的法規。針對農民看重現實這一特點,相關部門應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農民的權益,增加對相關的生態環保問題的報道,通過真實的材料讓農民認識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危險性,讓其認識到保護環境對自身及其后代的重要性,讓農民認識到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人類能否與自然和諧相處、能否實現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平衡,以此加強其環保責任感和參與感。相關部門還可以利用電視、手機短信、村務公開欄、主題講座等方式全面開展鄉村生態文明教育,并針對村干部、青年、老人、婦女等不同人群采取相應的措施,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知識融入農民的日常生活,以此增強農民生態意識[5]。

3.2 發展綠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收入低是導致農民重經濟輕生態,進而導致農民生態意識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培養農民生態意識的重要前提。大力發展鄉村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生態農業就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和布局農業,以加強對農村的生態環境的保護。發展生態農業,既能解決人類對農產品的需要,又能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強化科學種植技能的訓練、對農作物秸稈等進行循環利用、發展地方特色農業等,這些舉措在保障農民收入的同時,還能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當農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也會提高[6]。

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也是增收渠道之一?;鶎诱梢越Y合本地實際情況,力爭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品牌,帶領農民致富并進一步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發展當地特色產業能激發當地農民對家鄉的自豪感,同時他們也不用為了改善生活而背井離鄉,家庭收入的提高還能有效增強農民的生態意識,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3.3 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

改變農民的傳統生產、生活習慣,是增強農民生態意識的重要手段,相關部門要始終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利用現代化的經營方式和科學技術,推動鄉村生產模式的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相關部門還應積極指導農民踐行“綠色消費”,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例如,少用塑料袋,少用一次性碗筷,分類處理好生活垃圾。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應采取對固體廢棄物進行分類處理、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等措施,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踐行綠色消費行為可以極大地增強農民的生態意識[7]。

在農村地區,對農民生產技能進行培訓也是增強其生態意識的途徑。政府可以聯合相關農業部門建立專門的綠色生產技能培訓隊伍,鼓勵農民學習最先進的綠色生產技術,學習使用先進高效的農業生產設備,在培訓的過程中傳授一些綠色生產知識。例如,不使用大水漫灌,用滴灌和噴灌的方法進行田間灌溉;減少對肥料及殺蟲劑的使用,讓土地以可持續且高效率的方式重新得到開發,從而達到農業高產,解決農民日常生活需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提升農民綜合素質。

3.4 加強農村生態文明保護宣傳

農民對生態知識的了解主要來自電視、廣播和報紙雜志等傳統媒介,網絡的廣泛使用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獲取生態知識的渠道。作為鄉村中文化水平較高的一批人,鄉村基層干部應通過自身的行動引導村民樹立起良好的生態意識,從而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對農民開展的宣傳工作中,除定期的宣講和懸掛口號外,相關部門還可以利用分發的圖片手冊等直接的手段將破壞生態環境的危害及當前的生態污染狀況傳達給農民,并且還可以利用網絡進行相關的生態知識教育,讓其意識到自身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主體,生態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增強農民的生態道德意識,自覺地保護環境。

此外,在對農民進行宣傳教育時,相關部門要通過簡單、容易理解、接近生活的方式方法,潛移默化地轉變其生態理念,從而自覺地改變生態行為,讓保護環境成為一種日常的行為。在此過程中,相關部門還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和電視傳媒的優勢,營造良好的生態意識培育氛圍,傳播科學的生態思想,加強對先進典型的宣傳和對負面案例的報道,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農村社區中營造出一種生態文明的共建環境。

4 結束語

近年來,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農業的綠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鄉村振興要靠廣大農民奮斗,要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農民群眾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必須加強農村生態文明教育,增強農民生態文明意識,有效激發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農民群眾主人翁意識,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讓農民群眾不斷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2022(30):4-27.

[2] 于波.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J].中國農業會計,2021(11):97.

[3]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4] 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新長征,2023(7):4-11.

[5] 陳冬仿.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農民生態文明意識培養路徑探索[J].農業經濟,2021(4):77-79.

[6] 王立.建設美麗中國從培育農民生態意識開始[J].農家參謀,2020(2):42-43.

[7] 張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政策變遷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8.

猜你喜歡
生態意識鄉村振興農民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人對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說《白鯨》的生態意識和德性倫理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生態意識滲透
如何提升公民生態意識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也來應對農民征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