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塘邊的食物分享、群體交流與文明演進

2024-04-25 06:05薛小林
文史知識 2024年1期
關鍵詞:裝飾品原始人火塘

薛小林

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尚處于食物鏈的中段,謹慎地躲避毒蛇猛獸,卑微地依靠采集野生果實,偶爾幸運捕獲小型動物而生。除了粗糙的石器和木器,他們缺乏捕獵的工具,群體的交流與合作還處在非常初級的層次,難以有穩定的獵獲,肉食是稀少難得的。自然界中肉食猛獸捕食完畢后殘留的腐肉和骨頭,可能是人類獲得脂肪和蛋白質的主要途徑,他們用石片刮下牢固附著的筋肉,用石器砸開骨頭吸食骨髓。在舊石器時代的絕大部分時候,我們很難將原始人的飲食與自然界的其他動物區分開來,原始人生吃能夠獲得的任何食物,沒有固定的進餐時間和地點,更沒有群體性、社會性的共餐分享活動。直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發生了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從此之后,人類就不一樣了。這一革命就是火塘的使用。在考古上,凡是被人類有目的地使用、維護并存在燃燒過程的有控制火堆,都可以稱為火塘。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用火遺存分布零星,且發掘年代早,相關信息散失嚴重,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遺址并不多,用火遺存更少。直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用火的遺跡才更為明確,分布更加密集和廣泛,火塘在他們的生存中扮演的角色才穩定和重要起來。

一 水洞溝人與柿子灘人的火塘與遺物

我們以寧夏水洞溝遺址與山西柿子灘遺址為例,探討舊石器時代晚期火塘對人類生存的意義。 2003年以來,考古學家對水洞溝遺址第二地點進行了四次發掘,劃分出七個文化層,其中第二文化層遺跡遺物最為豐富,其年代大約在距今 31000年至 29000年之間。水洞溝第二地點發現用火遺跡有十一處,其中七處分布在第二文化層。這七個火塘,要么是相距非常近,要么互相疊壓,不大可能是同時使用的,也就是說,這七個火塘很可能分屬于不同時期的水洞溝人,相隔時間難以斷定,可能相隔數十年,也可能間隔上千年,但至少能夠說明這一地點被水洞溝人反復使用,以火塘為中心,構建了他們一個重要的生活營地。在火塘周圍,散落著數量眾多的石制品及碎屑、動物燒骨、碳屑、骨針、鴕鳥蛋皮及以之為原料制作的串珠。通過這些遺跡和遺物,我們可以嘗試著復原水洞溝人的生活與觀念。

柿子灘遺址是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存,位于山西省吉縣黃河支流的清水河畔, 2000年以來展開了三次發掘,發現了多處火塘遺存,出土遺物與水洞溝類似,包括石器、動物燒骨、鴕鳥蛋皮串珠、骨針,此外還有蚌殼飾品及磨盤。柿子灘遺址的年代晚于水洞溝,距今大約 16000年至10000年,下限與新石器時代銜接?;鹛猎谑磷訛┤说纳钪谐霈F得更為頻繁,以S29地點為例,發現人工用火遺跡有二百八十五處,其中第六文化層用火遺跡保存最多,在 0.5米厚的地層中連續疊壓有五組用火遺跡,每組四至九個火塘,大致呈等距離分布。柿子灘的火塘大部分與水洞溝一樣,為原地堆燒,但出現了一些更高級的火塘,以砂巖石板鋪底,底面中心略內凹,在其上生火,上方還覆蓋有砂巖石板。柿子灘人的烹飪技術,除了將食物直接放在火上炙烤,可能還發明了“石板燒”。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柿子灘遺址出土的八十五件手工裝飾品,其中蚌殼質四十九件,鴕鳥蛋皮質三十五件,骨質一件。與水洞溝一樣,這里流行用鴕鳥蛋皮制作串珠,同時還流行用蚌殼制作穿孔裝飾品。柿子灘出土的蚌殼質飾品非常精美,很多成品明顯被柿子灘人使用過,因經佩戴而表面光滑,穿孔處可見繩索磨蝕的痕跡。柿子灘遺址出土裝飾品的原料,鴕鳥蛋皮來源于本地,蚌殼所屬的雙殼綱軟體動物則產自沿海區域。柿子灘人為了獲取蚌殼原料,一定付出了極大的努力,遙遠海濱的物產出現在山西內陸,可見舊石器時代的人群遷徙、交流與物資交換,比我們想象的要活躍。

對于火的認識與利用,是人類首次展現出自己特異于其他動物的非凡稟賦,隨著火塘在原始人生活中的普遍使用,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可以說,文明是在火塘周邊滋生與成長的。

二 熟食與體質進化

通過對火塘及其周邊遺物的分析,很容易發現,距離火塘較近的地方,遺物密度大、種類多,遠離火塘的外部區域,遺物密度逐漸變小,可以說“火塘”成為原始人的生活“聚焦”。圍繞著中心火塘,我們的祖先可以制作石器,所以發現了很多石制品及碎屑;火塘周邊遺留了大量的動物燒骨,可知水洞溝人與柿子灘人已經在火塘上炙烤獵物,與群體其他成員交流、談笑并分享食物;先民們在火塘邊縫制衣物,出土的骨針表明他們具有很高的骨器制作水平,以及利用獸皮及某些植物纖維制作衣物的能力;用鴕鳥蛋皮制作的串珠,用蚌殼制作裝飾品,既展現了先民們高超的手工技藝,亦反映了他們的認知與審美上升到新的水平。

與自然界的大型肉食動物相比,舊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原始人在體型、力量、速度方面都不占優勢,智力的稟賦剛剛展現出來,能制作一些初級工具,群體有初步的合作。對他們來說,不被吃掉并維持自己的生存,是一件頗不容易的事情,直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火塘進入到他們的生活,生存和發展才有了轉機。先民們采取了盡可能擴大食物范圍的生存策略,考古學家在以色列的凱塞姆洞穴發現了四十萬年前原始人的牙齒化石,通過最新的生物分子技術,考古學家對牙齒化石上附著的沉積物進行了分析,得出原始人的食物譜,他們吃大量的植物種子,如黃連木和松樹的種子,他們還吃蘑菇、植物根莖、綠葉蔬菜、昆蟲,甚至有一只蝴蝶,當然,他們也吃肉,只是還無法分析肉的種類以及他們的肉食獲取方式。肉是人類最愛吃的,但卻是最難獲得的。植物的果實、根莖和種子,只要原始人努力采集,就能夠有所收獲以勉強維生。柿子灘遺址中出土有三件磨盤,經過微痕與殘留物分析,三件磨盤均有使用的痕跡,柿子灘人利用磨盤加工種子、塊莖和堅果等富含淀粉的食物??脊艑W家在一件磨盤上提取了一百二十六粒淀粉顆粒,小麥類占三分之一,其馀是山藥、葫蘆、豆類、黍類。

火塘最直接的功能是加熱烹制食物,人類進入到穩定的“熟食”階段。人類是如何發現、喜歡并追求大火燒烤之后的熟食的?現在只能進行“偶然”的推測,例如在森林大火過后,習慣于“撿現成”的人類,“偶然”發現經過大火炙烤的食物香氣四溢,肉的表面因加熱發生焦糖化反應,色澤更加誘人,吃到嘴里軟糯的口感更令人感到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欲被激活,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也是為了“好吃”,這可能是促使人類探索火、利用火的動力之源。從“生吃”到“熟食”對人類生理結構產生重大影響,而這一變化可能奠定了人類進一步進化的生理基礎。在沒有熟食之前,人類的身體是適應茹毛飲血的生吃的,練就了堅硬鋒利的大臼齒、強壯的頜骨,以及復雜龐大的消化系統?;鸬氖褂?,把需要人類口腔和腸胃做的咀嚼和消化工作轉移到體外,烹飪之后的熟食更加軟糯,易于咀嚼,更好消化,于是人類的臼齒逐漸變小,頜骨慢慢變得柔弱,消化系統也更加輕便高效。體質人類學家發現,人類與他們的猿類近親,每日需要耗費的總能量是非常接近的,但以樹葉和果實為生的猿類擁有更為復雜龐大的腸道,它們的消化系統會消耗大量能量。人類卻因為熟食,在消化系統的運作中節省了大量的能量。但他們的總耗相近,那么節約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

人類進化的秘密就在這里,這些能量被轉移到了大腦,用來供應人類越來越發達的大腦運作的需要。人類的腦容量在進化的過程中持續增長,雖然今日人類大腦僅僅占到人體體重的百分之二,但卻要消耗掉百分之二十的能量,大量神經元在釋放與回收遞質的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能量。通過利用火獲得熟食,人類有了更大的能力來解放消化系統,將更多的能量補償到日益增長的大腦,而大腦的進化,又為人類更好地利用火、更高效地獲得食物、更貪婪地追求滋味提供了智力支持,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進化過程?;鸬氖褂?,還減少了人類生吃時容易感染的疾病,提升了體質健康。從個體層面說,火對人類生理體質的進化產生了重大的有益推進,熟食、腸道系統的簡化、腦容量的增長、更健康的體質,這些變化都源自那一堆火塘。

火塘除了增進人類大腦與體質的進化外,對人類個體思維的發展、群體凝聚力的增強,也產生了重大的驅力。在火塘營地的領域內,人類不必再擔驚受怕,能享受片刻的閑暇與自由。人類只要有了安全、閑暇與自由,就能夠進行充分的交流、思考與想象,語言、思想、藝術、審美、自我意識等更高層次的活動就能夠滋長萌芽,人類走向文明的步伐更快了。

三 火塘邊的群體交流與自我意識躍升

在舊石器時代,原始人結合成為小型的“游團”,規模在三十至六十人不等,內部存在初步的分工與協作,但凝聚得還不夠充分。沒有火塘之前,獵獲的食物大家分掉之后各自進食。有了火塘之后,由于火塘需要消耗燃料,不可能一直保持旺火狀態,所以大家都在相同的時刻聚攏在火塘周邊烤熟食物,火塘邊溫暖、光明、安全,火塘邊的共處,讓原始人有更多的機會來分享食物與談話交流,于是火塘邊的烹飪、進食、交流,就成為一項集體行為。集體行為終將落定為某種秩序,而不是混亂無序與吵吵鬧鬧。誰照料火塘,誰負責烹制食物,誰來分配,誰來傳遞,分工與權力在這個過程中暗暗萌生。英國學者馬丁·瓊斯指出,“在食物分享和由此形成的禮節與交流中,人類顯示了其本質特征,從自然中被區分出來。一頓飯實際上體現了不同的社會關系,體現了一種‘文化,這正是我們人類所特有而其他物種所缺少的”。

火塘提供的交流機會促進了人類語言功能提升。原始人起初發音模糊,音節簡單,只能進行簡單的信息交流。但當交流的需要增強,火塘又提供了交流的空間和時機時,人類的語言潛力得到開發,語言能力躍升?;鹛林苓叧蔀槿后w成員最喜歡的空間,火塘帶來的照明,延長了人類的活動時間,在太陽落山之后仍能安排很多活動。在進食完畢之后,游團成員們仍然圍坐在火塘周邊,有的制作石器,有的使用骨針縫制衣物,有的在雕琢裝飾品,大家邊勞作邊交流。有了火塘,游團群體內部的交流變得更為充分:前輩向新手傳授火塘的使用和保存技巧;石器制作的高手向其他成員傳授經驗;打獵能手向大家分享若干經驗,提醒大家注意不同獵物的習性差別與危險隱患;群體首領會安排下一次狩獵活動,囑咐不要與鄰近游團發生沖突,或者準備與敵對游團展開一場獵場的爭奪。

在火塘周邊的交流過程中,團隊成員的技術水平、對自然的認知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時,游團成員也加強了相互之間的了解,在自己的群體中,誰是最有經驗的狩獵者,誰是最強悍的戰士,誰能夠輕易找到果實最豐富的采集地,誰能點燃火堆,大家逐漸形成一些共識,群體內部因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分工,各領域的“權威”得到大家的信任與支持,群體的內部凝聚力增強,勞動效率更高。餐后直到睡眠前的這一段時間,成為文明的蓄水池,當池水滿溢,文明就將向下一步進化。

舊石器時代后期,雖然原始人狩獵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仍然不能高估肉食在他們食物中所占比重,但肉食一定是他們食物中的主角?;鹛吝叺难鐣绻狈镜娜馐硜矸窒?,宴會則丟失了靈魂。在原始人的所有活動中,狩獵活動最能激發他們的欲望、協作與創造力。到舊石器時代后期,人類發明了飛石索、弓箭、石球等遠距離攻擊的武器,能夠更密切高效地合作進行圍獵?;鹛列枰馐?,獲取肉食的需要刺激了人類發掘自身潛能,發明更高效的武器,展開更緊密的合作,觀察并掌握動物習性,利用自然地形,總之,獲取肉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人的智力、合作、技術和想象力?;鹛?、狩獵、人的綜合能力三者相互促進,人類在食物鏈中的位置逐漸攀升到頂端。

水洞溝人和柿子灘人在火塘邊制作鴕鳥蛋皮串珠和蚌殼飾品,這些飾品并沒有實用價值,原始人卻愿意將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源耗費于此,反映了原始人的審美情趣、想象力與自我意識已經到達了相當高的水準,對于文明的演進,這些是更為關鍵的東西。在人類歷史上,在距今五萬年左右非洲坦桑尼亞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最早的鴕鳥蛋皮串珠,從距今大約四萬五千年起,裝飾品普遍出現在非洲和亞洲地區,使用鴕鳥蛋皮制作串珠,是各大洲都流行的行為。裝飾品的其他材質,還有貝殼、獸牙、石質、鹿角、象牙、琥珀等。這些裝飾品已經超越了“實用”范疇,穿戴各種裝飾品是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遞介質,向他者傳遞自身的“不一樣”,裝飾自己,顯示身份,傳遞美感,吸引目光,贏得尊重。彼得 ·沃森認為, “人與人之間的裝飾差異,也表明早期人類具備一種 ‘自我感”??傊?,對裝飾品的追求是舊石器時代后期人類的共性,裝飾品成為重要的交換物資,背后可能也有某種宗教觀念,促進了不同區域人群的交往,有利于人類形成更大規模的群體。

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終于擺脫了棲棲遑遑的生存狀態,在火塘邊享受熟食后,還有片刻的閑暇與自由,由此萌生了群體的交流,以及對美的追求。追求美,意味著人類的自我意識有了躍升,文明的高級要素宗教、藝術、思想等,都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之上。從人類營造火塘開始,人類的歷史邁入文明的前夜,在火塘邊發生的熟食烹飪、食物共享、群體交流、藝術創作、想象力躍進,為人類的文明演進增添了動力,積蓄了能量。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猜你喜歡
裝飾品原始人火塘
新春滿家園
Year of the Tiger calendar makes early impression
瘋狂原始人2
瘋狂原始人
靈動的鳥兒裝飾品
張燈結彩迎新年
云南彝族的火塘文化
火塘情思
火塘邊的鄉愁
秀逗原始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