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癡黃侃

2024-04-25 06:05任榮
文史知識 2024年1期
關鍵詞:黃侃藏書日記

任榮

國學大師黃侃的一生就是一部傳奇。無論是他的學術成就還是生活軼事,無不讓人津津樂道。大概是因為這兩幅面孔都太有吸引力,反而遮蔽了其他方面的信息。比如文字、音韻、訓詁的造詣掩蓋了他的詩詞成就,私生活的八卦又掩蓋了他的文壇雅事。近日翻閱《黃侃日記》(中華書局, 2007,以下引文出此者,不再標注)又讀到了傳聞之外,一個熟悉卻未聽聞過的黃侃。其實,除了大家都熟悉的學者和狂士面孔,黃侃也是一位藏書家。他晚年辛苦經營的量守廬雖然無法媲美董康的誦芬室、傅增湘的雙鑒樓等著名藏書樓,但是在癡癖上,他毫不遜色,甚至狂士的瘋癲有時候還會和書癡合并,從而趣事橫生。

一 失書

在購置量守廬之前,黃侃一直賃屋居住。由于空間有限,所以藏書或堆在客廳的書架之上,或者散落于書桌上,師友凡登門拜訪者對其藏書也是一目了然。因為藏書缺乏藏書室之庇護,黃侃的藏書曾遭友人和晚輩“偷竊”。雖然古人早有“書非借不能讀也”之呼吁,但是真正的藏書家往往吝于借書,而于竊書一事,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研讀《黃侃日記》可知,兩次竊書事件讓黃侃刻骨銘心。

第一次失竊發生于 1922年1月30日,天氣陰寒,一如黃侃當日之心情。東方微曉,黃侃尚在熟睡,其友人陳元璜“逕將慧琳《一切經音義》首冊持去”。黃侃“醒后見便坐陳書縱橫乃覺之”。顯然,陳元璜清晨便來取書是有預謀的。而黃侃雖然早有戒心,但是卻百密一疏。因為陳元璜“去年曾欲借是書,余以將納之行篋辭”。未經主人同意,即便是借閱,亦是失禮,所以黃侃大罵“真一不足齒之傖也”。罵完了,細思量,還得把書討回來。于是黃侃“令華兒及庖人陸續往索,復倩楊興詩代索”,不料陳元璜已抱定決心,閉門不出。黃侃一怒之下,便親自登門索要??袷恐偧惨坏┌l作,自然不會顧及文明人的那套規矩。陳元璜既然杜戶不出,黃侃便“決其窗撦其帽,壞門而入 ”。一代名士化作拼命三郎,捅破窗戶扯著陳元璜的帽子,踢門而入。陳元璜也不甘示弱,“乃以身蔽抽替,且發惡言”。不過黃侃考慮“面發贓物,使彼難以對人 ”,于是改換主意,讓陳元璜“以其先人為誓”。陳元璜為了書也是拼了,不惜以先祖為賭咒,這才讓黃侃悻悻而去?;氐郊业狞S侃回味此事,依然心有不甘,感嘆:“此書從此殘闕矣,可惋恨也! ”黃侃日記中提到的陳元璜,字特齋,乃陳寶樹之子,而陳寶樹乃“新選蘭山縣陳子宣之世兄也”(《郭嵩燾全集 ·郭嵩燾日記》,岳麓書社, 2012,344頁),所以陳也是世家子弟。而被陳元璜竊走的《一切經音義》為何讓黃侃惋惜不已?原來慧琳的《一切經音義》于元時便亡佚,幸高麗有藏本,并傳入日本。 1909年,丁福保等人于日本發現。楊守敬赴日訪書時得見此本,“余既見此本,凡書肆中所有皆購之以館中土學者。顧后又知其板尚存西京,又屬書估印數十部,故上海亦有此書出售,皆自余披剔而出也”(楊守敬《日本訪書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53頁)。料想黃侃所得當是楊守敬帶回來的版本,因印數稀少,故屬珍本。陳元璜也是相中此書之珍稀,于是據為己有。 4月28日,陳元璜再次不請自來。黃侃“以禮待之,徐婉言求其還所竊日本慧琳《一切經音義》首冊”。但是陳元璜“硬賴不承為偷”。不久,“若夔、蔚農至手談”,被冷落的陳元璜依然賴著不走。黃侃為了防止與友人手談之際,陳元璜“竊疾又發”,于是讓兒子們“將便坐架上書悉移至堂中”。但是吃飯的時候,陳元璜又“至案前,思染指焉”。為了禮送陳元璜,黃侃“以七姊同飯為辭”,這才讓陳元璜逡巡而退。大概是被陳元璜的耍賴行徑惹惱了,黃侃在日記中痛斥“不意世胄書生,乃如此無賴也。知不可與為巽詞,遂莊言絕之,未知后此能免其糾纏否?不能移居,亦一不便事也”。其實黃侃與陳元璜是友人,在其詩集中收錄有《懷陳元璜》詩一首。在詩中黃侃一方面贊陳元璜藏書“舊業青箱富”,另一方面也憐其“孤懷白眼多”,所以黃侃真誠地表示“憐君日憔悴,有暇愿經過”。不過友情一旦觸犯到癖好的時候,黃侃也不再理性起來。名士之行事怪異,可見一斑。

與第一次丟書相比,第二次失書則讓黃侃更為心痛。一是竊書之人乃是黃侃的學生;二是被竊之書數量甚多,且追索無蹤。 1932年,“一 ·二八事變”爆發,戰火波及南京,一時風云突變,民心不穩。黃侃也追隨難民潮,攜家人匆匆避禍北平。播遷期間,黃侃的弟子施章修書致黃侃的二子黃念田,信中提及學生董文鸞借書一事。此時黃侃尚不清楚董文鸞是借書還是竊書,只是在日記中抱怨“董文鸞私行還書又還之不盡,使人慍甚”(1932年4月13日)。 4月14日,黃侃一紙書信囑咐留守南京的侄子黃焯追要董文鸞拿走的書。11日,黃焯回信,坐實了董文鸞竊書之事。得知藏書被竊,黃侃大怒,于是給黃焯寄快函一封,命其將重要之文獻寄往北京。擔心剩馀藏書的安全,于是黃侃命二子黃念田先行回寧檢查藏書情況。 5月2日黃侃“與焯、田書(令寄書目) ”。董文鸞究竟是如何將黃侃的藏書席卷而走?最終如何處理?黃侃在日記中并未言明。不過吳梅卻在日記中詳細地記錄了此事的來龍去脈。是年 10月14日,吳梅在日記中記云:“有董文鸞者,文理不通,不知何緣與季剛要好,留置家中,令課諸子,近一年矣。今歲倭亂,季剛入都,令董守家,董即將其手批各書及曾經??闭?,席卷回鹽城。及季剛自北京歸,檢點舊籍,散失幾半,懊喪之至,急足至鹽城,則文鸞方鳩工將各書過批也。因即追歸,而失去者已不少矣。 ”由此可知,黃侃視董文鸞為家人,將課子、護家等重任托付,不料董文鸞卻將黃侃手批各書席卷一空,令其損失過半。雖然后來追回部分藏書,但是損失慘重。

二 偷書

歷史的吊詭在于,黃侃痛恨書賊,但是他自己也曾效仿蕭翼賺蘭亭。在陳元璜竊書一事之后,黃侃的婚姻也紅燈高掛。同年 7月,他與第三任妻子彭欣緗離婚。由于離婚之事糾纏不清,黃侃便赴劉禺生家中求計。時劉禺生外出未歸,其母恐黃侃閑坐無聊,又慮其婚變內心難過,于是便將鞋柜中閑翻之小說取出,供黃侃消遣。此小說便是赫赫有名的晚明說書人柳敬亭的說書底本《柳下說書》。黃侃雖不研治俗文學,但是對于戲曲、小說多有關注,且精通版本目錄之學,當他意識到此書之價值后,便向劉禺生之母請求“借我此書,緩日奉還”(劉禺生《世載堂雜憶》)。其后,黃侃多以善本饋贈劉禺生,卻只字不提歸還之事。此時,劉禺生方省悟,黃侃乃有意藏匿不還了。黃侃得《柳下說書》后視若珍寶,藏于鐵匣中,即便是摯友也“非破箱不得見”。而友人聽聞此書,也多想一飽眼福,但是苦于黃侃之吝嗇,難以實現。 1934年2月25日,在汪辟疆的精心運作下,黃侃終于開匣捧出了《柳下說書》。當日為了迎合黃侃之興致,汪辟疆先與黃侃晚餐,席間推杯換盞,相談甚歡。飯后,又與黃侃打牌,并“負番幣三十枚”。興致高漲的黃侃終于將藏于床下的鐵匣取出。匣中藏有其師劉師培之手稿以及《柳下說書》。據汪辟疆粗粗翻閱,這部海內孤本“詞極雅馴,其驚心動魄語,亦莊亦諧”。對于書之由來,黃侃亦不避諱,反而大笑曰“此書已入黃閣,裹以黃麻矣”(汪辟疆《汪辟疆文集 ·方湖日記幸存錄》)。黃侃去世后,其書由家人保管。南京淪陷前,其子黃念田將藏書運到友人魯亞鶴的采石磯寓中寄存??箲饎倮?,再去尋覓,已散佚無馀,僅存《古韻譜》及手批《文始》二冊(潘重規《黃季剛先生遺書影印記》)。劉禺生曾向黃念田問及藏書之情況,不但《柳下說書》不知去向,即便是劉師培之手稿也蕩然無存。汪辟疆與劉禺生談及此書時曾感慨,昔日為見此書,“窮一日之力,費數十金幣,捐肴菜果餅多種”。有趣之處在于, 1922年的年初,黃侃還在日記中痛罵陳元璜為“傖夫”,嘲笑世家子弟居然干出竊書之事,不料半年后,他自己也化身孔乙己,竊取摯友珍愛,真乃莫大之諷刺也。

三 愛書之癖

其實,無論是黃侃藏書被竊,抑或是竊取他人藏書,都與射利之徒的行徑有著天壤之別。如果要追溯其“犯罪動機”,都繞不開一個“癡”字。自從有私家藏書以來,“黃金散盡為收書”之人如恒河沙數。黃侃雖無萬金之財,但是在藏書方面卻是慷慨異常。他自稱“辛苦所得奉金,自日用外,悉以用之此中,亦可謂書癡矣”( 1930年5月)。而同事胡小石更是直接稱他“書淫”。時書價甚昂,一部書動輒幾十個大洋。一部《三朝北盟會編》售價四十大洋,而同時期的中學教員月薪不過六十七塊錢(參童嶺《讀〈黃侃日記〉隨札》)。黃侃雖然領著教授的薪金,但是在買書方面的任性也讓他家無馀財。他曾慨嘆:“戊辰買書從此起,約用三千三百元;己巳用二千元有奇,庚午用二千元有奇。三年來,買書幾斥去八千元矣。舊有書亦當費千元有奇。寒士為此,寧非甚癡? ”寒士聚書不易,更擔憂子孫不能守,所以黃侃教育子女“但愿于學略有成就”,“亦稍能誦讀愛惜之”。經過多年積攢,黃侃終于購置了宅子,并且親自布置了書房。新宅位于太平門附近,共三層,量守廬便位于第三層。書房內共有二十七個書架,另有四架十二箱另放。盡管插架盈樓,但是黃侃仍感覺“架上宜有之書,所缺尚不少,后此尚思時時買之”。

黃侃雖然癡迷于買書,但是與只佞宋元的藏書家相比,他所藏之書并非都是孤本秘籍,有些書也是比較常見的版本,比如《四部叢刊》之類。汪辟疆對黃侃的藏書有過描述:“經史要籍大略咸備。唐以前類書及叢書較多,至集部則選擇頗嚴。然乾嘉老輩有關于考訂及明清掌故者,則在兼收并蓄之列。 ”因為黃侃藏書只為閱讀和研究之用,而非炫博夸耀,所以對于版本并無奢求。黃侃也曾自述其藏書之理念,“講求版本,乃藏書家之事,我輩但求讀書而已,寧有精神敝之此中乎”。對于偏愛版本的藏書家,黃侃揶揄道“黃丕烈臨死眷戀宋本《魚玄機集》,不知何???葉德輝誚陳東塾不知澤存堂《廣韻》,然葉亦不知京師白云觀有全部《道藏》也”,所以“能見人間常見書,能搜專門書籍己所致力者,斯亦可矣”。顯然,黃侃的藏書觀與其治學方法和治學理念密切相關。黃侃治學取法文字、音韻、訓詁,盡管對版本目錄之學亦有研究,但是并不沉湎于稀見文獻之追逐。在評價王國維的學術成就時,黃侃譏諷王國維“少不好讀注疏,中年乃治經,倉皇立說,挾其辯給,以炫耀后生”,而其所恃不過“始西域出漢晉簡紙,鳴沙石室發得臧書,洹上掊獲龜甲有文字,清亡而內閣檔案散落于外”,因為得他人未見之文獻,所以“可陵傲前人”,實則“懸牛頭賣馬脯,舉秀才不知書”。此番評價固然略顯刻薄,但是對民國初期學風之針砭也算是中的。也正是因為如此,黃侃買書、藏書都不以稀見為目標,而是以常見書為主,其治學之特點也在于從常見書中尋求不尋常之發現。楊樹達曾對比黃侃和胡適的治學異同,認為“溫故不能知新者謂黃侃;不溫故而求新者謂胡適也”(《積微翁回憶錄》)。這番評價恰好說明,同時代的學者也認可黃侃治學不以讀未見之書而炫耀。

1935年,黃侃虛齡五十,他曾自誓“五十歲前斷不著書”,而即將知天命時,乃師章太炎書聯“黃絹初裁好著書”勉勵其著書立說。正當黃侃意欲捋起袖子大干一場之際,卻因縱情飲酒,溘然長逝。所幸之處在于,黃侃的學術覃思和生平軼事都在日記、批注以及友朋的文集中保存了下來。而將這些散落的信息綴合起來,就是一幅民國時期文人學士的風雅畫卷,從中可以覘見那個大師云集的時代,也可以嗅到綿綿書香。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黃侃藏書日記
黃侃的癡迷
四位文學巨人的母親
狠,有時是一種愛
成長日記
里約日記
成長日記
珍惜每一本藏書
成長日記
識別教授
千載藏書風 化績于當下——《嘉興藏書史》評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