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史視域下印象主義的揚與棄

2024-04-25 15:49彭梓君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德加印象主義

摘 要:印象主義畫家從色彩運用、題材選擇、創作方式等方面大膽擺脫古典主義繪畫模式與思路,他們的創作不再囿于畫室,在原野與鄉村留下足跡。他們的繪畫作品體現了光與影瞬間變換中的復雜美學場景,表現了沐浴在光線下清新生動的自然景象。印象主義畫家強調自然光線,確立了以物理學和光學為基礎的現代科學色彩觀。與此同時,印象主義在繪畫題材、思想觀念、創作方式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創新和拓展??v觀西方繪畫史,印象主義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

關鍵詞:印象主義;莫奈;西斯萊;德加

印象主義可謂是突破了傳統古典主義美學的精確造型,在藝術表現上創造性地探索出了即興之美。在隨著社會的巨大變動而來的人格覺醒等多重因素刺激下,藝術家開始逐漸探索藝術創作的目的,即從為了尋求特定對象的完美再現,變成更加重視瞬時性與當下的感受。于是,傳統古典主義美學開始逐漸解體,而隨時代發展的印象主義異軍突起。在一系列的反抗與批判性繼承后,西方藝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放眼歷史長河,西方繪畫成熟于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繪畫大師們渴望用自己手中的畫筆重現古希臘藝術的輝煌。經過藝術家們的一系列不懈努力后,終于建立了完備的寫實性的繪畫體系。當時的繪畫題材是相對固定的,主要是那些家喻戶曉的故事,例如《圣經》故事、古希臘神話故事以及大量的肖像作品,這是由于在當時的社會,宗教機構、王室貴族以及相對富裕的平民是藝術的主要贊助人。

在歷史前進的步伐中,隨著人們的不斷實踐和創新,印象主義繪畫橫空出世。它的產生在西方繪畫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承上是因為它直接導致了傳統繪畫的衰敗,啟下是因為它也標志著現代繪畫理念的誕生。當一個事物在量上超過了一定限度的時候,必然會導致質上的變化。比如在近現代,照相機的出現對圖像藝術造成的沖擊非同小可。照相機憑借其便捷性、迅速性和廣泛性的特性,對追求逼真寫實的繪畫造成致命一擊,并且逐漸形成了取而代之的趨勢。傳統繪畫行業的波動直接導致了從業人員的經濟來源出現危機,畫家的落寞又導致了他們的作品在人們心中的神秘性和珍稀性隨之降低。寫實繪畫的所有技術在照相機面前都可以算是班門弄斧。窮則思變,畫家轉而從新的方向進行嘗試。一部分畫家通過學習光學和生理學的知識,對色彩的感知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他們進而投身生活,在現實生活的光和影中熔煉自己,開辟出了表達的新領域,這就是印象主義的來源。在這期間,世界各國文化之間的溝通也得到加強,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得到良好的溝通。二者的不同也促進了它們互相交流,共同進步。西方繪畫吸收了一部分中國繪畫的寫意風格,為西方畫家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印象主義這樣一種繪畫表現方式在繪畫理念、材料、道路甚至畫家的生存狀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變革。

一、歷史地位:印象主義是一個過分強大的運動

在印象主義興起之前,在西方藝術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古典藝術,而“美”的概念的探討處于相對停滯的狀態。18世紀,美學家溫克爾曼引入了希臘藝術“高貴的純潔,安靜的偉大”的美學觀點。美被認為是永恒的、絕對的和超越的。同時,在現代藝術出現之前,繪畫的構圖、用筆、色彩和主題傳統上是有限的,畫家們在有限的空間里進行著創作。

到了19世紀后半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席卷法國。在這個科學、技術、經濟都得以迅速發展的時期,受當時光學發展的影響,人們加強了對色彩的了解,借助新的光學理論了解固有色;而科學技術上,照相機的發明使模仿變得輕而易舉,藝術家不得不在生存檔口思考其藝術定位。因此,一場由中產階級的壯大而推動的藝術運動由此展開。

印象主義的出現不僅帶來對傳統藝術結構的顛覆,也帶來一種新的藝術范式,表現出對古典繪畫的抗拒和反思。他們注重對室外光的研究與表現,重視陽光下呈現出的繪畫現場給人的直觀體驗,致力于表現物象在光與影瞬間變換中色彩的微妙變化。印象主義畫家站在與傳統斗爭的起點上,表現出他們與傳統繪畫及其理論的不同,強調藝術家的任務是從短暫的瞬間中提取永恒的東西。

二、色彩革新:色彩與光影的多元表現

顏色本質上是光的一種表現形式。與之前的繪畫風格不同,印象主義反映了不同的顏色,事物固有的顏色和內部形狀相對被拋棄了。印象主義繪畫是從人對事物的直接印象來呈現事物,這與依靠直接知識來表現的古典派是不同的。這種繪畫方法是直接在現場畫出風景,紙面上的圖像不是對客觀事物的直接映射,而是在人腦中經過加工過后的主觀印象和客觀實體的結合,被藝術家迅速在畫布上呈現出來。這種對光與色彩的融會貫通,達到了對美的理解的新境界。這并不意味著印象主義繪畫不注重基本形式,而是他們知道如何“塑造”。印象主義的這種表現手法,其核心就是表現出人對事物的印象,是畫出人們心中的事物,在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實現了人們思想的解放。

實際上,印象主義畫家和學院派一樣,仍然試圖以現實主義的方式描繪事物,他們的作品并沒有用抽象的形式,只是沒有將描繪之物的呈現地點拘泥于畫室——現實中的物品也不可能拘泥于畫室,它們是不間斷運動的:我們只能瞥見事物的片刻,光線實際上一直在變化,顏色也是如此。

印象主義對色彩的理解是新的,在色彩中加入了情感的要素,表現出更強的情感色彩。情感色彩是指不同的顏色給不同的人所帶來的感覺。這種顏色的感覺,包括冷和熱的感覺、膨脹和收縮的感覺、距離的感覺重量的感覺、情緒的感覺等等。因此,色彩其實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傾向:積極的和消極的。人們喜歡或不喜歡色彩,與單色或多色、不同顏色的象征意義與表現力等因素緊密相關。印象主義開始在戶外自由作畫,在不受控制的環境中強調對運動、色彩和光線的真實印象,他們的視覺瞬時感所產生的圖像視覺感知也可以擴展到色彩心理學的范疇。畫家通過繪畫表達的情感已成為心理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而印象主義對心理色彩的研究,也與印象主義對色彩情感的表達密不可分。自此,印象主義藝術的表現方法與學院派分道揚鑣。

三、繪畫題材:題材多樣性與個人風格的解放

除了肖像畫以外,古典繪畫的主題基本都會有一些敘事的內容,畫家的創作是在明確的客觀主題下進行的。因此,古典畫家在繪畫時總是逃不開對“畫什么”的思考。與此不同的是,印象主義畫家不在乎繪畫的主題,拋棄了原本的敘述型繪畫而專注于繪畫本身。在這個意義上,印象主義打破了傳統繪畫題材的束縛,從而選擇以風景入畫。

西斯萊就是印象派中唯一一位只畫風景的畫家,因為風光寫生在形式與色彩上有著極大的自由,能夠規避刻板的素描藝術的束縛,再加上風光本來就有著極其豐富的色調,非常符合以光為特征的印象主義要求。西斯萊的畫風變化很和緩,其作品呈現的往往都是最真實、樸實的風景。在色彩方面,他則運用松泛的筆觸來表現畫面的生機。

即便是在當時仍以人物畫為主要題材的德加,他的作品也不同于古典主義美術中人物畫的矯揉造作。他繪畫的靈感全部來自現實生活的情景,就如同一位旁觀者一般隨意記錄著想要記錄的生活情景。

四、繪畫方式:瞬間印象與即時作畫的興起

和室外變換的色彩承接緊密的是,印象主義作家既然需要依托不斷運動的光影效果進行創作,那么趕在光影隨著時間的流逝變換之前完成創作,就成為畫家不得不著重培養的能力。在此情況下,“瞬時”這個內涵應運而生。藝術家的繪畫基礎是外光的表現方式,在他們的觀念中,事物隨時隨地都在流動,外景更甚。如同中國古代藝術中的“草書”,這樣的瞬間記錄更給人一種游龍走鳳的美感。在搶抓瞬間立即成畫的要求下,藝術家在精神狀態緊迫的同時,也引導著畫筆往主觀印象與感受呈現上進行表達。德加的晚期作品中就更多強調典型確切的色彩和主題定義,一方面我們不能排除他受到眼疾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能明顯感受到他在印象主義的發展中走得遠了快了些,而愈加趨近后印象主義的風格。因此,后人在定義他為“印象主義大師”的同時,還強調其藝術的突破性。

另一位印象主義的領袖莫奈,在創作上有非常獨特的個人性質。他重視對事物的還原,我們現在稱之為“寫生”。與此同時,他也非常重視畫面的表現性。畫面需要講述清楚對象,則需要著重突出色彩,這一方面莫奈又偏向于“寫意”。其傳世作品《睡蓮》就是兼具寫意性與寫實性,在定義上又可以算作典型的表現性藝術。

作為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印象主義藝術與現代藝術有一個共同的關注核心——當下。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畫,在當時的藝術評論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就是因為莫奈不追求于細節的還原, 整體作品非常朦朧,筆觸也十分雜亂,沒有一個細節是能夠令人產生仔細品味的念頭的。它被當時的評論家諷刺為“只能給人一種印象”,“印象”這個出于諷刺的詞,反倒成為這個派別的顯著標志,甚至它的名字。

細說《日出·印象》,其不僅是細節的描述與傳統畫法相去甚遠,在用筆上,莫奈的筆觸也是雜亂無序,這在后世被總結為扁平畫法造成的無重量感。這與以往新古典主義或浪漫主義有很大差異。而在題材的選擇上,以往的畫作除了臨摹外,也強調神性,強調經典的宏大敘事表達,有明確的教化意義,《日出·印象》只是在展示一個模糊的安靜的風景,一個日出下的港口。正是印象主義對生活瑣事的關注和對宏偉敘事結構的解構,實現了現代美學中對傳統古典藝術的批判性繼承。

在印象主義發展的后期,一個名叫羅杰·弗萊的藝術評論家,給塞尚、凡·高和高更等藝術家加上“后”的前綴,稱其為后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是對緊接著印象主義之后,甚至沒有與之對抗,而只是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藝術家的定義,他們認為繪畫不能僅僅像印象主義那樣去模仿客觀世界,而應該更多地表現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這充分詮釋了印象主義是對自然主義的終極發展?,F代中國山水畫名家黃賓虹,也從后印象主義藝術中對自己的筆墨方式產生體悟。另外,與中國傳統美術的獨特風格與藝術方法不同,后印象主義藝術家盡管在哲學觀點上更為接近傳統,但在藝術畫法上則各擅勝場,面貌獨具。同時,后印象主義藝術家也非常重視對實踐方法的探討,無論是作畫工具、作畫材料,還是繪畫技術的筆觸、走向,都是其探討的重點。印象主義者從自然入手,從博大處造就開放,以一種開拓共享的姿態引領了現代美術的蓬勃發展,這正是來自藝術家自身的追求精神。

五、結語

縱觀印象主義的發展歷程,是非常曲折的。通過藝術形式的飛躍,它已經突破了傳統繪畫的審美習慣。從印象主義誕生至今,各種批評、指控接踵而至,甚至“印象主義”這個名稱,也源于記者的諷刺。而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藝術家,依靠著堅韌不拔的勇氣與信心,終于以偉大的藝術功績影響了當時整個社會的審美觀念。印象主義的勝利不但奠定了其在美術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在西方美術史上帶來了一種十分有意思的現象,即藝術家戰勝了批評家。此前,評論家在藝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的評論對藝術家和觀眾產生了巨大影響。畫家們經常把他們的宣傳范圍擴大到批評家身上,以便發表自己的作品。印象主義的反抗不僅是反抗僵化的處處受限的學院派老作風,更是反抗了評論家的藝術權威性,畫家的創作本該是自由而生動的,這是印象主義表達的重要主旨。從此以后,畫家不再是模仿現實的工具,而是審美的領袖。在以藝術家為中心的藝術生成模式中,繪畫的社會功能逐漸消失,成為畫家的獨立場所。印象主義繪畫最終改變了畫家的生活方式。

印象主義給畫家的繪畫思想和方法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在這以后,西方現代美術進入了新時期。印象主義藝術是我們理解西方美術的關鍵,其對西方現代藝術的意義需要從更深的層面進行探討與發掘。

參考文獻:

[1]布雷特爾.牛津藝術史:現代藝術[M].諸葛沂,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格林伯格.藝術與文化[M].沈語冰,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張麗.印象派風景畫光影色彩表現研究[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19.

[4]張帥.淺談印象派畫家莫奈的色彩特征[J].藝術科技,2019(2):164.

[5]謝曉荷.印象派色彩的解析[J].藝術評鑒,2018(20):37-38.

[6]饒若冰.淺析后印象派繪畫色彩:以梵高繪畫作品為例[J].戲劇之家,2016(14):188.

[7]張法.后藝術時代的藝術:思想基礎與時代關聯[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135-145.

[8]胡江華,任進.畢沙羅繪畫中的光色與詩意研究[J].收藏與投資,2023(12):156-158.

[9]沈娟.從色彩與線條的角度淺析后印象主義繪畫[J].色彩,2023(10):86-88.

作者簡介:

彭梓君,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藝術學理論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生產與文化產業。

猜你喜歡
德加印象主義
德彪西鋼琴曲《月落荒寺》的音樂語言與演奏處理
從拉威爾的《波列羅舞曲》議印象主義風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爾《山谷鐘聲》主題形象塑造引發對泛印象主義風格的思考
淺談許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義》
埃德加·德加 作品7
埃德加·德加 作品3
埃德加·德加 作品4
埃德加·德加 作品5
埃德加·德加 作品6
埃德加·德加 作品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