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高中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培育

2024-04-25 18:52張若水
現代基礎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語言建構與運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張若水

摘 ? 要: 高中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培養目標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語言作為漢語本體的目標,另一方面是語言作為文化手段的目標。學生目前存在三個困境:寫作背景缺少相關知識,漢語作為孤立語的特點復雜難學,語言實踐訓練不足。以《拿來主義》教學為例,教師可采用整合性拓展教學、可視化啟發教學、針對性跟蹤教學的方法,改善學生面臨的學習困境,培養和提高其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

關鍵詞: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確提出的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它在語文課程的若干培養目標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培養和提升高中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最根本的是要立足課本,在夯實課本基礎的前提下帶領學生拓展、延伸。本文以《拿來主義》教學為例,說明如何立足課本,使用多種方法培育高中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這里所說的“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面語,總的來說,語文核心素養包括口語與書面語的建構與運用。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含義、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含義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涉及的核心素養的政策文件包括:2016年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2017年的普通高中各科課程標準、2022年義務教育各科課程標準??梢姀膶W生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到各學段的學科核心素養,核心政策已經形成。1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學科素養與課程目標中提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語言構建與運用等四個方面?!?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指學生通過積累、梳理和整合,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語言經驗,發展在具體語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的能力。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其他核心素養的基礎2,因為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和思維工具,是文字和文化的載體。學生的思維發展提升、審美鑒賞創造、文化傳承理解都是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并在個體的語言經驗發展過程中實現的。新課標的語文課程目標分12個方面,其中3個方面和語言運用直接相關,如“語言積累與建構”“語言表達與交流”“語言梳理與整合”;其他9個方面也都是以語言作為文化手段提升各種能力和素養的,如“獲得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直覺體驗”“運用基本的語言規律”,等等??梢?,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培養在語文學科中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2.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目標

根據新課標,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培養目標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語言作為漢語本體的目標培養,二是語言作為文化手段的目標培養。

語言作為漢語本體的目標培養分兩個方面,一是語言知識,二是語言運用。語言知識包括語音知識、詞匯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以及漢字知識。應根據語言文字運用的實際需要,對具體實例進行指導和點撥。要避免脫離實際運用,圍繞相關知識的概念、定義,進行系統、完整的講授與操練。以《拿來主義》為例,學生應能夠正確聽寫所有的生僻字詞,背誦默寫重點段落,熟練掌握基礎的字詞和成語的讀音、寫法、意義,熟悉當時的報刊用語,區分異形字的古今寫法差異,學習各類修辭手法,掌握反語這種表達方式,理解文章主旨。

語言作為文化手段的目標培養分三個方面: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文學,語言和文化。第一,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因此,學生應借助語言學習增強形象思維能力,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第二,語言文字是文學的載體,課程目標既強調語言文字作為對象的審美體驗,也強調語言文字作為文化手段的審美體驗和審美創造。第三,語言文字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教師應幫助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獨特的美,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進而增強文化自信,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再以《拿來主義》為例,學生應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增強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正確運用語言文字去繼承傳統文化和建設當代文化,學會議論文的寫作方法,能夠獨自完成一篇主旨明確、立場鮮明、論點清晰的議論文。

二、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困境及原因

1.寫作背景缺乏相關知識

學生面對一篇課文時,常常浮于表面地會看會讀,但并不是真正地閱讀懂、理解透,不能全面地理解作者所論何事,抓不準文章主旨。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由于學生對作者和寫作背景不熟悉,脫離特定的寫作環境去閱讀,也就無法真正理解作者表達的內容和立場。

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有一些用語是當時特有的,如“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發揚國光”“象征主義”等,這些用語產生于特定的歷史背景,學生對此很陌生,只有專門了解過才能知道它們的意義。如作者所說的“象征主義”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報》在歪曲報道新聞時使用的報刊用語;有一些語句是隱喻某種現象的,如“碰了一串釘子”“不知后事如何”“禮尚往來”“國粹”等,也需要提前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才能理解其含義。由于學生不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和時代特點,如果不查詢專門的歷史資料,就不能恰當地理解文章內容,從而導致閱讀困難。

2.漢語本體特點復雜難學

學生在讀和寫時,常有讀錯音和寫錯字的情況,多次糾正仍然不能完全記牢。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跟漢語自身的語言特點有很大關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有聲調系統,沒有形態變化,語序和虛詞是重要的語法手段,多音字和異形字較多,還有豐富的量詞。1 所以漢語作為孤立語,從本體來說有以下特點,導致其相對難學。

下面以《拿來主義》一文為例說明漢語學習的難點:(1)語序靈活,存在同一句話正說反說都對的情況,如“‘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也可以說成“‘拿來主義者全不是這樣的”;(2)虛詞豐富,虛詞系統內部每個詞各有特點,較難學,如“別的且不說罷”中的“且”就是漢語中較難理解的虛詞;(3)多音字的讀音容易混淆,如“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予,不想取得”中的“給”在此處念作“jǐ”,不念作“ɡěi”;(4)異形字的書寫較難辨認,即讀音相同寫法不同的文字,如以前寫作“毛廁”現在寫作“茅廁”,以前寫作“阿剌伯”現在寫作“阿拉伯”;(5)量詞豐富,使用靈活又有細微差別,較難掌握,如“勃然大怒,放了一把火燒光”中的“一把火”,除了“一把火”,還可以說“一團火”“一簇火”等,作者在此選擇“把”這個量詞,說明其他量詞不符合文中所述情形;(6)漢語的詞類和句法成分之間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如“拿來”在“還得‘拿來”中是補語,在“‘拿來的緣故”中是定語。2 這些都給學習漢語、學好漢語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3.語言實踐訓練不足

學生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往往是“說”和“寫”的能力弱于“聽”和“讀”的能力。盡管聽懂或讀懂了,但是一落實到“說”和“寫”上就會出現無話可說、無話可寫的尷尬情形。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將聽說讀寫機械地割裂,系統全面的理解和思考過程明顯不足。平時引發好奇和思考的興趣較少,能夠暢所欲言表達的機會和場合較有限,所以難免造成實踐訓練相對不足的問題,實踐積累尚達不到流暢輸出表達的要求。這樣也就無法建構起自身對語言的認知和掌握,更無從熟練地運用語言。

如《拿來主義》這篇議論文,學生能夠讀懂和理解作者采用的寫作方法,以及作者反對“送出”、提倡“拿來”的主旨,但是讓學生自己寫一篇議論文,學生會覺得比較困難??梢?,加強學生對語言作為文化手段的實踐訓練,不能僅靠學生自身去完成,更應有教師的教育引導。

三、培育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教學策略

1.整合性拓展教學

針對“學生缺乏課文寫作背景的相關歷史知識”這一問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只機械地講解課本范圍內的內容,還應使用整合性思維3 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增加對寫作背景的介紹,為學生構建該文章創作的歷史大框架,從而幫助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學習和理解文章,抓住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魯迅創作《拿來主義》這篇文章時,正是中國現代史上政治極為黑暗、斗爭極為復雜的時期。此外,在當時的形勢下魯迅還寫了許多其他文章,直接揭露并無情地批判帝國主義的軍事、文化侵略和反動當局的賣國投降行為,針砭時弊,救國圖存。

教師還應補充課文中相關報刊用語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特定時代的報道內容及用語,如文中“發揚國光”這一用語,是指1932年至1934年間,畫家徐悲鴻、劉海粟曾分別去歐洲一些國家舉辦中國美術展覽或個人美術作品展覽,《大晚報》于1934年5月28日報道上述消息時使用這一用語。

教師只有運用整合性思維去教學,才能將課文與寫作背景串聯為統一的整體,幫學生補上相關時代背景和歷史知識的空缺,從而更準確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抓住中心思想。

2.可視化啟發教學

針對由漢語本體特點導致的復雜難學的問題,教師要充分運用可視化科技手段去教學。教師可以將《拿來主義》的問題脈絡和相關知識點圖文并茂地呈現在投影上,幫助學生生動形象地理解和記憶。清晰梳理創作背景和原文之間的關聯,針對課文具體內容提出啟發性問題,羅列在投屏上,供學生查看記錄,以此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和主動思考。問題設計應該從易到難有梯度,做到精準、靈活、延伸。問題設計見表1。

3.針對性跟蹤教學

針對學生語言實踐訓練不足的問題,教師應結合議論文的功能與特點,分析作者的寫作方法,主動引導學生積累、觀察、思考,布置議論文寫作的作業,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最終落實到語言運用的實踐中。

第一,培養學生書面積累的習慣。書面性積累十分重要,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些有用的知識需要隨時記錄下來。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摘錄《拿來主義》中的詞語和重點語段,以擴大詞匯量,提高造句能力。但應該注意,語言材料只有在語境中才是有價值的,有些優美的詞句,在一定的語境中是好的,但在另外的語境中未必是好的。如原文第9段中的“國粹”,通常是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但在此處作者用作反語以諷刺。所以除了好詞好句,對于作者高明的寫作方法也應有意識地積累。

第二,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學生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可以此提升辨別能力和思維能力,最終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教師提出具體的問題,如《拿來主義》一文中作者運用了多少處比喻的方式以闡明觀點,要求學生答出并記錄下來,長此以往來訓練學生的觀察力。而記錄本身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對寫作有益。

第三,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思考的能力是在思維過程中產生的具有積極性和創造性的能力。思考的培養和語言運用有關,若只做到閱讀,卻相對忽略了思考,這種浮于表面的閱讀并不能提高語言能力。只有帶著問題去閱讀,才能在閱讀過程中牽動深度思考。上文所提出的“問題設計”就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針對性思考。

第四,培養學生勇于表達的習慣。語文課程的最終目標即語言運用,它是將語言建構的結果落實到表達上。在口語表達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口頭提出問題,然后小組討論、總結并回答問題,這樣能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在口語表達中存在的問題。在書面表達方面,可以讓學生歸納范文寫作方法、文章主旨,以“模式遷移”1 的方式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教師當堂批改,及時反饋。

O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 Take the Teaching of “Grabbism”as an Example

ZHANG Ruoshui

(College of Humaniti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

Abstract: The goal of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s twofold:first,the goal of language as the ontology of Chinese,and second,the goal of language as a cultural means. At present,students have three dilemmas:the first one is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relevant knowledge of the writing background,the second one i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s an isolating language make it difficult to learn,and the third one is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practical language training. Taking the teaching of“Grabbism”as an example,teachers can adopt integrative and extended teaching,visual heuristic teaching,and target-tracking teaching to solve the learning dilemmas that students face,and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ir competency of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core literacy,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猜你喜歡
語言建構與運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如何更加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取精用弘:“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有效路徑
把握“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基礎性
如何在語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論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開發幼師語文校本教材的原則探析
小學五年級語文寫作教學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