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準成本法在制造業企業的應用思考

2024-04-26 01:56陸偉斌
市場周刊 2024年9期
關鍵詞:成本法流程環節

陸偉斌

(泰昌集團有限公司,浙江 溫州 325025)

0 引言

制造業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制造業企業之間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制造業企業通過形成科學的成本管理措施來達到優化企業成本控制流程,節約成本的目的。 標準成本法作為科學的管理機制,能夠使企業的成本控制流程更加規范、合理,讓企業在確定成本的環節中建立規范的管理機制,以科學的機制來控制企業成本。 文章通過對制造業企業實施標準成本法的相關建議進行探討,論述了標準成本法應用的具體策略,對制造業企業具有參考價值。

1 實施標準成本法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形成權責對等的人員管理機制。企業的全員都要參與成本管理過程,將權責對等的機制落實到具體管理環節中。 通過形成高效的管理機制,合理分析企業成本管理全過程的情況,并通過形成規范的標準成本管理體系,明確各自責任主體的工作職責,對標準成本法實施效果予以獎懲,對嚴格落實標準成本管理工作要求的人員予以獎勵,按照獎懲并重的方式充分提高人員工作積極性以及工作效率,確保成本管理工作任務能夠落實到具體環節。

第二,實施分級管理的原則。 企業實施標準成本管理,要對各項成本管理工作做出科學的控制措施,明確企業不同環節工作任務要求,提升企業整體的成本管理水平,并通過將成本管理工作任務進行細化分解方式,明確人員的責任,提高企業整體的管理效率,達到效益最大化的目標,促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 標準成本法體系構建思路

標準成本法控制思路要求企業的全體員工之間通過共同努力的方式,形成規范的成本標準,起到對成本管理流程中各項工作的科學控制目標。 在此過程中,企業要讓內部的各部門進行合理分工及協調,防范員工在成本管理流程中的抵觸心理,并使人員主動認識到自身在成本控制中的要求,實現全員協調,確保企業成本管理流程得到科學控制。 企業在實施標準成本管理環節中,通過對企業成本管理流程進行相應的培訓以及管理方案,對成本管理工作要點進行科學分析,從而達到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實現預期成本控制目標的目的。 企業實施標準成本管理要求形成全員參與的工作機制,在企業管理活動的各環節落實成本管理要求,將每項活動都納入成本管理范疇中,并按照合理的考核機制調動人員參與成本管理工作積極性,建立科學的成本管理制度,確保成本管理機制符合企業實際特點,達到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目的。

3 傳統成本管理的問題

第一,事前管理尚不明確。 制造業企業在實施標準成本管理的環節中,在事前要求合理分析企業成本管理流程的具體標準,但是部分企業沒有明確的標準成本控制要素,不利于確保后續對各類成本進行控制。

第二,事中管理存在問題。 部分制造業企業在事中管理的環節中,沒有對企業成本管理工作進行動態分析,也沒有定期判斷成本是否存在超支等問題,不利于確保企業的成本管理工作要求得到嚴格控制。

第三,事后管理有待完善。 事后管理要通過績效考核的方式,對人員管理情況進行分析和判斷。但是部分企業在事后環節中,管理措施不完善,無法通過科學的考核提高人員參與成本管理工作的積極性。

4 標準成本法在制造業企業的應用建議

4.1 完善事前管理

企業的成本管理作為現代企業管理工作的核心,要根據成本管理規律,優化企業的成本投入及成本結構,達到規避風險,優化管理流程的目標。 在成本管理環節中,通過形成全員參與以及全面覆蓋、全過程控制的機制,充分調動不同成員參與成本管理工作積極性,將成本管理的工作要求落實到具體環節和工作流程中[1]。 在事前管理環節,企業要合理確定基于作業的標準成本。 基于作業的標準成本,作為標準成本法工作起點,企業要對各項作業成本進行分析,并形成對成本管理流程的科學控制。 通過對成本進行優化控制的方式,不斷對成本管理的相關數據進行反饋,并形成恰當的措施實現預期的成本控制目標。 首先,實施基于作業的標準成本法要合理確定企業的可允許成本。 企業在確定可允許成本時,要結合企業的產量進行分析,結合企業市場需求量對市場規劃進行合理分析,合理配置企業的各類資源,結合企業市場方向,讓成本控制具有一定優勢。 其次,在價格管理方面,要對企業產品進行合理分析,在設計新產品環節要關注企業不同階段各類產品的價格,并結合市場平均價格狀況及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因素,形成科學的價格機制,根據企業售價趨勢合理確定企業的標準成本。 再次,企業在確定標準成本環節,要結合企業的采購量等方面實際情況,關注企業與長期合作供應商的關系。 若企業的供應商管理流程較為完善,那么企業在開展產銷量預測以及對企業供應鏈進行分析基礎上,要形成可允許成本,按照與客戶簽訂的價格協議框架,以倒擠法的方式根據價格減目標利潤形成可允許成本??稍试S成本可能會存在難以追溯的特點,為更好地對企業成本流程進行分析,要基于企業產品的各項作業對具體的成本進行分析,形成更加準確的標準成本。 在此過程中,企業要分析作業動因,對企業預期成本進行合理估計,并為后續標準成本的管理提供依據。 通過對企業可允許成本和預期成本之間所存在的差異進行分析,若可允許成本高于預期成本,表明相關產品管理流程具有成本優勢,可以通過將預期成本設置為標準成本,實施對成本的有效控制。若可允許成本低于預期成本,表明企業要達到預期成本管理效果,要進一步控制成本。 通過進一步改善企業的作業流程及工藝環節,實現對成本的有效控制。 具體而言,企業可以參考以下程序:第一,對企業的價值鏈進行分析,識別價值鏈各項作業情況,保留價值鏈中有效增值的作業,剔除不增值的作業,從而優化企業工藝流程,實現優化管理體系的目標。第二,企業要將成本管理要求落實到具體的作業環節,結合產品價值鏈中增值的作業,給出相應的權重,針對重要環節予以重點管理。 在企業對成本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地優化企業管理,使預期成本降低至可允許成本范圍內。 第三,通過將企業的成本管理標準進行細致分解方式,明確企業各成本要素的管理要求,并對各類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方式,實現對成本的事前控制以及標準化管理,從而實現對具體工作流程的合理管理。

4.2 改進事中管理

第一,合理確定成本情況。 企業在開展標準成本法的過程中,要對企業作業進行分解,識別基于企業作業的標準成本控制流程,分析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需要消耗的各類活動,分析企業作業流程。通過流程圖直觀地分析企業各項活動的情況,關注各項工作流程開展的情況,并通過對作業流程進行分析的方式,合理分析企業各項作業流程管理的效果,增強企業全體員工的成本管理意識。 在此過程中,企業要通過對各部門的管理活動進行全方位分析的方式,掌握企業基于作業的標準成本管理重點,包括明確工藝設計、產品生產、原材料管理等不同環節的工作要求,并將各項工作流程進行分析,明確各項流程中具體管理要點。 通常在企業對各項作業流程進行管理的環節中,可以分為以下作業中心:其一,生產準備作業中心。 生產準備作業中心包括對原材料進行采購以及對設備調試等。 在生產之前,通過對產品正式投產之前進行準備,分析企業生產產品所需要的作業,并通過分析作業的情況,將類似的作業歸于同一作業成本庫中[2]。 其二,制造加工中心。 制造加工中心主要是對不同作業流程在制造環節中的控制,在此過程中企業要分析不同半產品生產的情況。 其三,質檢中心。 企業在開展質檢環節中,要通過對企業各項工藝流程進行分析,判斷企業質檢環節的情況,并確定企業作業成本庫。 其四,生產管理中心。 企業在生產管理的流程中,通過分析企業生產環節的各項作業,分析企業成本情況及各項作業流程的情況。 通過分析生產管理作業中心中企業的生產調度協調、生產現場管理、庫存管理等相關作業,基于標準成本法的控制思想,建立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的思想,合理確定企業產品成本。 在這一過程中,企業要對實際成本的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并對各項成本進行分解,合理確定企業成本動因。 通過對企業基于作業的標準成本進行確定,將費用根據資源動因分配到作業成本庫中。 在經過計算得到各成本中心的費用明細之后,要確定成本中心各項作業的成本動因量,并計算間接費用分配率,合理確定企業的各環節成本情況。

第二,分析成本差異。 對成本進行核算之后,要對企業成本差異進行分析,并對價值鏈進行優化,具體而言要重視以下要求:首先,在企業原材料成本控制方面,通過對企業生產材料清單進行分析,在各項原材料價格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企業各類要素。 例如,分析企業材料采購情況,分析材料采購過程中供應商情況及物流情況,合理判斷材料管理水平,并通過關注企業材料管理環節中是否存在材料單價偏高等問題,達到精確控制企業成本,優化供應商的管理目標。 又如,當企業發現采購環節的成本過高,此時要通過重新選擇可替代的供應商,來達到壓縮成本的目標。 其次,對企業人工成本進行分析。 企業分析人工成本,主要是合理分析企業在所處地區人員工資水平情況。 通常企業的員工工資主要是由市場決定的,企業在對直接人工成本進行控制環節,要從提高生產效率方向入手。 例如,通過分析如何改善企業的生產節拍、控制生產瓶頸等辦法,提高企業生產效率。 再次,對企業制造費用進行分析。 制造費用的分析主要是分析企業在制造費用流程中的增值作業,通過改善不增值作業,優化企業管理流程的方式,達到控制制造費用的目標。 例如,企業通過對各項作業流程進行分析的方式,判斷每項作業流程是否能夠進一步降低成本。 對能夠進一步降低成本的環節,以合理方式降低成本,達到控制企業成本支出的目標。

第三,不斷降低成本。 基于作業的標準成本控制在管理的環節中,要通過對企業的產品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進行對比,找到所存在的差異,并針對差異制訂改進策略。 在對企業成本差異進行分析的環節,要按照資源形成作業,作業形成產品的思路,合理確定每項作業以及作業中心所需要消耗的資源,按照資源動因分別計入各項作業之后,根據作業動因將作業成本分配到對應的產品中,合理確定不同產品的實際成本。 在此過程中,通過分析成本是否存在差異,判斷差異屬于人為工作不當還是由于企業管理不當所造成,并通過對企業流程進行動態優化和有效控制的方式,讓企業實際成本和標準成本之間的差異得到嚴格控制。 在企業分析成本差異的環節,要基于作業的標準成本法計算出企業產品成本差異,對差異進行分析,尋找改進差異的方法。 企業在實施基于作業的標準成本管理環節中,通過形成全過程管理的機制,確保企業成本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幫助企業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以淘汰傳統的成本管理方法,使企業在成本管理環節準確了解不同成本的狀態,并以此形成對作業的優化。實施基于作業的標準成本管理,讓企業在成本管理過程中關注的重點由產品轉向作業,將作業管理的理念引入管理環節,確保企業各項資源配置不再模糊,形成對企業各項資源的有效追蹤,達到降低成本的目標。

4.3 優化事后管理

第一,合理確定企業績效目標。 企業在將標準成本控制要求細化至各成本中心之后,要求結合各部門實際情況對標準成本進行分解,合理確定企業各主體工作完成的情況。 標準成本管理通過對各責任中心進行劃分,按照標準成本管理要求明確成本控制責任人的方式,當發生成本差異之后,根據差異的特點找到相關責任人以及具體問題,以此實現對成本差異的分析及考核。 通過有效考核措施,能夠增強人員的成本管理意識,讓全員主動參與成本管理的過程中,并通過合理的考核機制對人員工作情況形成科學評價,以此作為人員任命及晉升的依據。

第二,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措施。 基于作業的標準成本在明確管理要求基礎上,要根據各責任主體工作的情況,充分調動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按照獎懲并重方式合理分析不同主體成本管理的效果,對導致成本超支的主體應該適當扣減獎金,對有效節約成本的主體予以獎勵。 通過獎懲并重的方式,對人員形成合理的考核方式,達到對成本進行科學評價及有效管理的目標,從而幫助企業實現預期的成本管理目標[3]。

5 結論

隨著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在當前企業要獲得效益,就要轉變傳統成本管理流程中所存在的不足。 標準成本法作為企業重要的成本管理方法,能夠避免企業的成本管理流程風險。 借助標準成本法的管理模式,能夠使企業在成本管理過程中形成先進、科學的成本管理方案,確保企業在生產多樣化產品的過程中,以合理的機制控制企業成本,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 文章通過對制造業企業實施標準成本法的措施進行分析,認為制造業企業只有建立科學的成本管理機制,才能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同時制造業企業在未來實施標準成本法的過程中,除了文章所探討的相關要點,還要進一步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優化成本管理流程,以確保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

猜你喜歡
成本法流程環節
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下利潤差異探究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必要的環節要寫清
在農民需求迫切的環節上『深耕』
光伏企業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構建研究
違反流程 致命誤判
本刊審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基于直埋成本法的地下綜合管廊入廊費定價機制
實例研究作業成本法下的成本內部控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