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視角下兒童課外閱讀興趣培養新探索

2024-04-27 15:22李亞南
新閱讀 2024年2期

李亞南

摘要:家庭作為兒童成長的關鍵影響力量,對培養兒童課外閱讀興趣具有“潤物細無聲”般的特殊優勢。本文結合心理學知識及實踐經驗,就家長在兒童課外閱讀興趣培養方面,提出可操作的培養方法,具體體現在閱讀書單的“多樣化”、閱讀的“儀式感”、兒童對書籍的“重視度”、書籍閱讀的“重復性”等方面,力求兒童能夠享受與閱讀相關的每個環節,在愉悅的閱讀體驗中產生內發的閱讀興趣、厚積薄發,真正成為閱讀的受益者。

關鍵詞:兒童課外閱讀? 閱讀興趣培養? 家庭閱讀

巴爾扎克用“圖書包含著整個生活”一語中的地囊括了閱讀書籍的益處。隨著“全民閱讀”的興起與推進,有關兒童課外閱讀的研究盛行一時,與兒童課外閱讀相關的實踐活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但仔細挖掘不難發現,兒童的課外閱讀興趣似乎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對課外閱讀的興趣,應是來自個體內部的動力。作為個體內部動力的閱讀興趣是指個體喜歡閱讀,能夠從閱讀中獲得積極體驗[1]。但當下課外閱讀被賦予了過多功利化的價值,急功近利現象嚴重,在諸多“枷鎖”包圍下,閱讀本身的趣味被掩蓋,兒童難以產生發自內心的閱讀興趣。而家庭作為兒童成長不可或缺的影響因素,可以通過更有針對性、滲透性、體系性的辦法,潛移默化地培養兒童內在的閱讀興趣,筆者重點探討家長應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兒童的課外閱讀興趣。

廣泛撒網——提供多樣化書單

書籍選擇是閱讀興趣產生的基礎環節。多樣化的書籍對于兒童閱讀興趣的激發至關重要。首先,當主體行使選擇權時,可以產生一定的因“自主性”而帶來的積極體驗。兒童選擇書籍時,也會因“我可以決定我要讀哪本書”而產生一定程度的興奮,當行為主體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時,閱讀的內驅力也隨之得以激發。其次,兒童往往會由于沒有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類型而缺乏閱讀興趣,故而家長可以向兒童提供種類多樣化的書單,通過“廣泛撒網”給予兒童接觸各類書籍的機會,從而幫助其找到自己的閱讀“興趣點”。假設當家長根據自己的閱讀興趣與習慣,僅提供有限的幾種書籍,而其中恰恰沒有兒童感興趣的書籍,很難提起其閱讀興趣。家長由此而定義自己的孩子不喜歡讀書,結論顯然失之偏頗??梢?,理想的書籍是開啟閱讀興趣的關鍵,需要精心選擇。

第一,選擇圖書切忌功利性過強。很多家長賦予課外閱讀諸多功利價值,比如在兒童學齡前階段,希望通過閱讀增加識字量,選擇一些過分強調識字功能的圖書,內容缺少故事性或趣味性;又比如在兒童進入小學階段,希望通過閱讀提高閱讀解答能力或寫作能力,選擇好詞好句羅列或語句分析解讀的刊物,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余生活中,極易使兒童產生反感心理。兒童被諸多帶有功利性質的書籍包圍,像完成任務一樣進行閱讀,原本可以產生的閱讀興趣被家長錯誤的理念扼殺在搖籃中。

第二,提供不同類型的書籍刊物。一般而言,只要閱讀的書籍是正規出版的兒童讀物,均會對兒童成長產生不同程度的積極效果,但家長往往會對某一類書籍產生偏見。比如,根據書內圖畫所占篇幅的多少,可以分為繪本類書籍與普通類書籍。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認為繪本僅適合學齡前兒童閱讀,年齡稍大的兒童不應再閱讀繪本。實際上,繪本適合各個年齡段的兒童閱讀,例如《一片葉子落下來》內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花婆婆》飽含豐富的美學元素,《一園青菜成了精》帶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是所有兒童及青少年乃至成年人讀來都會頗有收獲的書籍。再如文學類與科普類書籍,一些家長傾向于為兒童購買科普類書籍,他們認為兒童文學作品就是小說,兒童閱讀時只是在看故事打發時間,但實際兒童可以借助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經歷豐富自身的閱歷、借故事人物的視角開闊視野、增長智慧,通過故事角色的成長變化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通過故事傳達的核心思想涵養自身的品質等。此外,作品中酣暢淋漓的語句表達也會讓兒童的語言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家長應看到不同書籍對兒童成長的深遠影響,切勿將優秀讀物拒之門外。

第三,適當放權,聽取兒童的意見。在所有的閱讀環節中,家長的角色應該慢慢從主導者向引導者過渡,讓兒童逐漸自己掌控閱讀。選擇書籍時,家長可以借鑒“安吉游戲”倡導的“真游戲”理念,賦予兒童更多的閱讀自主權,實現“真閱讀”。低年齡段的兒童,心智不夠成熟,分辨能力不強,家長在書籍的選擇上可保留一定的主導權。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及身心的不斷發展成熟,兒童開始有意向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權,聽取他們的擇書意見。此時,家長要扮演好書籍選擇的“把關者”,切勿將“這本書對你來說太難了或太簡單了”“這本書你可能不喜歡”等消極負面的評語掛在嘴邊,干預兒童的閱讀選擇,降低兒童的閱讀積極性。

善用儀式——營造閱讀的儀式感

閱讀的“儀式感”是閱讀興趣產生的外在條件。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層面出發,儀式感可以看作更高層次的需求,在踐行儀式的過程中,個人可以產生積極的自我暗示,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感,獲得積極的體驗。儀式感同樣可以應用在閱讀中,通過增加閱讀的儀式,閱讀的重要性被放大,在執行閱讀儀式時,接收到儀式的暗示,兒童會更加重視閱讀,產生“閱讀很重要,閱讀行為是極其有意義的”等諸如此類的積極感受,并把這樣的積極情緒帶入到閱讀中。筆者認為閱讀的儀式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打造。

第一,設計專門的閱讀場所。在家庭中,閱讀環境的創設可以更好地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比如在家中設置專門的讀書角,并讓兒童參與到讀書角的環境設計中,引導兒童通過書桌、書架、讀書燈等家具的選擇,營造讓兒童身心愉悅的閱讀環境。閱讀場所也可以設置在其他環境中,比如定期去圖書館或公園等特定場所進行閱讀,借助戶外環境豐富閱讀場所。

第二,營造非物化的閱讀氛圍。學生具有向師性的特點,年齡越小其表現越突出,周圍的讀書氛圍會對兒童的閱讀興趣產生直接影響。家長應以身作則,為兒童樹立愛閱讀的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兒童。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兒童往往會通過他人行為及其后果而強化或弱化某一行為,因此家長要發自內心地認同閱讀,不可認為自己的“模范行為”僅僅是為了讓兒童更好地成長,而是要形成“閱讀也可以讓自己從中獲得積極體驗”的觀念,并將通過閱讀獲得的積極體驗外顯出來,從而讓兒童通過家長積極的閱讀體驗,強化自己的閱讀行為。另外,家庭成員之間還可以經?!坝懻摃?,讓書籍成為茶余飯后的話題,并時常陪孩子一起觀看書本改編的影視作品,讓書籍內容以更加生動可感的形式融進生活。

第三,制訂周密的閱讀計劃。為某一事件設定目標、制訂行動方案計劃,在目標與計劃的定向作用下,行為也相繼產生。目標計劃的制訂,在一定程度上還體現出制定者的“自我效能感”;而按照計劃執行行為,是“自我效能感”檢驗的過程,更是對“自我效能感”的強化。家長以兒童的閱讀水平為基礎,尊重和傾聽兒童的想法,制訂出相適應的閱讀目標與計劃,在目標與計劃的驅使下,產生一系列閱讀行為;在踐行閱讀計劃的過程中,兒童對自身能完成閱讀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檢驗和強化,對完成閱讀的信心也隨之增加。隨著兒童產生一定水平的閱讀“自我效能感”,對自身閱讀有了一定的評價和估量,閱讀便開始真正走進兒童的內心深處。

第四,閱讀痕跡的儀式化利用。利用閱讀痕跡的再利用及其儀式化能夠有效提高兒童的閱讀興趣。家長可以輔助兒童定期拍攝一些與閱讀相關的視頻,如文學作品朗誦、讀書感受分享等;也可以引導兒童制作思維導圖、讀書周報等梳理書本內容,并制作成閱讀卡片。值得一提的是,兒童具有強烈的分享欲,這些閱讀小卡片等閱讀痕跡可以通過人際傳播的方式在兒童群體間進行展演和分享,用來獲得社會認同和增加閱讀自豪感,逐步形成閱讀習慣。

“包裝”圖書——促使兒童珍視書籍

珍視書籍是閱讀興趣產生的心理前提。當兒童開始珍視書籍,將書籍當作“寶物”一般去尊重、愛護,兒童對書籍里的內容也會產生“想要研究一下”的興趣,閱讀興趣也隨之產生。誠然,對于很多兒童而言,由“白紙黑字”組成的書籍似乎并不會像漂亮的洋娃娃、有趣的小汽車一樣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因此,打造書籍對兒童的吸引力離不開家長的引導。

第一,賦予書籍特殊意義。書籍的價值意義是極其內隱的,對兒童而言更是如此,家長可以借助一些形式將書籍的意義價值外顯化。比如,可以在兒童過生日時送上一本圖書,讓書籍附加一層“生日禮物”的特殊意義;當兒童表現好時,家長可以獎勵一本兒童喜愛的書籍,或獎勵一次有趣的閱讀活動;家長可以引導兒童參與書籍捐贈活動或公益讀書活動,允許兒童以任何善意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書籍,通過與書籍相關的愛心公益活動讓兒童感受到書籍的意義。

第二,了解書籍創作和制作過程。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到戰國時期的竹簡,再到造紙術產生后的紙書,書籍的形式不斷更新迭代。書籍從撰寫、出版到售賣至讀者手中,也是一個有趣而不為大眾所熟悉的過程。家長可以帶領兒童觀看一些與書籍相關的紀錄片,比如《盯書機》《書籍之美》等,從書籍的誕生與制作過程中感受書籍的珍貴;也可以引導兒童借助書法來抄寫書中語句,在抄寫中感受文字成句的過程,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創作歷程;還可以將兒童的周作文等日常寫作內容裝訂成冊,配以專門的封面,讓小作者感受自己的文字被制作成書籍所帶來的欣喜,兒童愛惜自制書籍的同時,將對書籍的珍視之情遷移至其他書籍中去。人的心理活動往往會受到具體行為的暗示,當兒童做出愛護書籍的動作時,心理上也會隨之產生要愛惜書籍的認知。

以書為友——好書不怕重復讀

重讀書籍是閱讀興趣產生的外顯行為。以書為友,能夠產生所謂“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的戀書感覺[2]。反復閱讀一本書,能夠更好地體會其中的韻味。朱熹曾說:“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辈煌挲g段讀同一本書會獲得不同的體驗,比如經典繪本《鯨魚》,學齡前兒童初讀這本書時,被書中村民滑稽的行為引得捧腹大笑;待兒童年齡稍大后,再拿起這本書品讀時,村民行為背后隱藏的哲理便可略懂一二。

首先,要尊重兒童的“擇友標準”。當兒童反復閱讀某一本書或其中的某些部分時,家長應該從中看到兒童正在冉冉升起的閱讀興趣,而不是去批判或制止兒童的重復性行為。當兒童選擇了某本書籍作為自己的枕邊書,時常拿來翻看時,家長應大力支持,甚至還可以共讀此書、相互討論,使兒童感受到家長的支持與尊重。而如果家長發現兒童反復閱讀的書籍確實對兒童存在某種負面影響,也不要采取強制措施加以制止,而是善于引導,比如通過推薦其他書籍的方式轉換兒童的注意力。家長推薦給兒童其他書籍時,要善于發掘兒童“老友”與“新友”之間的聯系,在恰當時機將其他書籍推薦給兒童,這樣既不會讓兒童感到難以接受,還能激發兒童的聯想與想象,促進其閱讀內容的整體性理解。

其次,要以書會友,對等交流。家長可與兒童就其喜歡的某一本書開展對等的交流,幫助兒童形成更加多元的認識。當親子共讀一本書時,家長不應站在上帝視角對同為閱讀者的兒童進行過多評價,更不應急著否定兒童的想法,要善于聽取和接納兒童的觀點。當兒童出現不符合正確價值觀的觀點時,要對其循循善誘,將其引導至正確觀念上來。對等的交流,既可以保護兒童的閱讀興趣,也可以培養鍛煉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結語

閱讀應該被當作一種興趣愛好來培養,應該是自然而然地發生,而不應被賦予太多功利價值。家長切勿急功近利地敦促、命令兒童閱讀。閱讀本身是一件日積月累的事情,家長應該做的是撒下閱讀的種子,悉心照料,讓閱讀的興趣向下扎根,閱讀的果實才有可能茁壯成長。

作者單位:山東開放大學

參考文獻

[1]張娜,宋曉娟,王玥.家庭社會經濟文化地位與青少年數字閱讀素養的關系:閱讀興趣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情感支持的調節作用[J].應用心理學,2022(6):507-515.

[2]單波.作為交流的讀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11-24(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