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產現象、批判與“對話”

2024-04-27 15:22于鳳儀
新閱讀 2024年2期
關鍵詞:對話現代性遺產

于鳳儀

2021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中譯版本《文化和自然遺產:批判性思路》,一經問世即在國內遺產學界掀起波瀾。其英文版《Heritage:Critical Approaches》于2012年在英國倫敦出版,作者是倫敦大學學院考古研究院教授羅德尼·哈里森。本書不僅對學者有研究價值,也對廣大讀者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拓寬大眾對遺產及其相關現象的認識。作者通過現象和理論兩條線索深入剖析了遺產及遺產研究的相關議題,討論了遺產過剩、記憶危機、現代中的遺產、遺產產業與遺產利用,以及其他與遺產有關的現象,又通過行動者網絡理論、集群理論、對稱考古學、本體論轉向、物質性轉向、游客凝視、治理術與話語實踐等理論,為遺產保護與管理中的相關對象提供學理性的闡釋與關聯。閱讀本書有助于了解18世紀末至20世紀下半段西方世界的遺產保護歷程,以及遺產研究的批判性轉向。

作者以獨立、開放和批判性的視角審視遺產的定義,不同于遺產的“傳統話語”及遺產的“話語轉向”,作者提出了“對話”遺產,通過審視在社會網絡中各個節點的關系,來探討遺產的形成、概念、性質及分類;同時,作者重新思考遺產的保護問題,對傳統的遺產保護模式進行了質疑和批評,呼吁人們重新思考遺產的多元價值和意義,通過社會參與和權力平衡來實現更加民主和可持續的遺產保護。作者還關注到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并提出了遺產未來的概念,這種結合使遺產保護從傳統的物質遺產理解擴展到包括社會、文化和環境因素在內的更加綜合的視野,其對于我們認識遺產、研究遺產、保護遺產具有開拓性價值。

現象:記憶危機與“過量”的遺產

晚現代階段,發展過程中快速地更新換代及不確定性與風險性使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懷舊情緒,并試圖從過去獲得一些安定的情感體驗,這在西方國家屢見不鮮。而這種記憶危機在歷史環境階段式變換,非物質文化斷崖式消弭的中國也有所體現,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在傳統文化中溯源輝煌宏大的歷史,尋求共同的精神錨點;國際局勢變換譎異,文化作為一道安全防線,同時也作為國際較量的籌碼,讓人們試圖在歷史中找到一種力量。由此,人們的視線逐漸向“傳統”和“遺產”轉移。

在此過程中,遺產“過量”的現象也隨之產生,在人們試圖尋找與過去的聯系時,文化工業語境下的遺產亂象產生,體驗經濟乘勢而起,人們對于過去的理解依托于文化工業提供的“拼貼式”制品和服務,在日常生活中體驗文化資本帶來的關于過去的“混搭式”產物,比起真實的歷史則更貼近一種朦朧的時代印象,無疑會對各種形式的遺產的生存造成威脅。遺產“過量”及其并發現象引發了人們對“什么是遺產”“為什么保護遺產”問題的思考。遺產產生在某種瀕危的語境下,而當下所倡導的對遺產的保護與管理、全球范圍內對遺產資源的利用和關注真的能解脫遺產瀕危性的桎梏、為遺產保護帶來曙光嗎?這也是本書帶領讀者所要探索并持續思考的話題之一。

批判:現代性中的遺產與批判

現代性一直是當下人們所關注的熱門話題,現代性由通信技術的革新;大眾傳媒與電子媒介的發展;技術、資本、經濟、人口、文化的全球化;資本增資與分配模式的更新;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加,以及對文化制品與服務追求的增長等現象構成?,F代性階段既是線性歷史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也是書中所提及的遺產發展的第三個階段。一方面,現代性的風險性與脆弱性使人們關注過去,滋生遺產;另一方面,現代性也促進了遺產的分類和排序,詳細的分類可以對遺產進行系統性的分化,完成排序,在過去和現在的分歧中建立一種秩序體系。遺產數量的快速增長引起了人們對于遺產概念及相關問題的思考,這是批判遺產研究的起源。

置于晚現代性的遺產,已經不再單純被政治權力控制,而是更多地涉及公眾的參與,隨即面臨著遺產理念、治理模式、普遍價值等內容的批判。本書涉及的遺產批判對象有很多,批判作為一種思維貫穿本書的始終。一是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全球性遺產保護準則——《公約》的普適性進行批判,主要包括公約對遺產的定義、公約所建議的如何適當管理這些遺產的實踐及遺產普遍價值這一理念本身,《公約》天然地排除了一些利益相關方;二是對于物質與非物質、現代和過去、自然和文化等關系的二元體系的批判,作者認為應該從行動者網絡理論與集群理論出發充分探究各種人與非人因素之間的關聯和協作;三是要明確晚現代性中,對遺產的保護必然充斥著創新,就算是對遺產進行修復,也需要為遺產找到合適的文化背景并賦予其新的文化意義。這樣的現象在中國尤為明顯,除去遺產本身“優秀傳統文化”的身份,還被賦予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加文化自信等新的意義;四是對知識話語與權力話語主導的現象進行批判。遺產在過去的兩個發展階段中更多的關注遺產的紀念意義,關注表征政治與專業知識領域對遺產的解讀和對遺產保護工作的引領;五是強調物的能動性。過往的遺產研究往往更加注重遺產的物質性與紀念意義,忽視遺產本身的情感特性,而作者認為遺產不僅僅是物的集合,而是在各種人與非人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產物,強調物也具備“主觀能動性”并有著豐富的文化意涵。

對話:對話遺產與遺產未來

哈里森認為遺產的發展過程可以被分為三個階段:18世紀遺產逐漸得到專家及相關協會與愛好者的重視,可供不同群體共同討論社會事務的公共領域生成,在這個階段遺產被逐漸納入公眾托管的范疇,知識階層對遺產開啟了專業化、制度化的管理;19世紀至20世紀末遺產被用于強調國家身份,國家對遺產的定義、分類和管理進行了全方面干預;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遺產被置入全球化與社群的視野中關照,但也出現了諸多問題,例如遺產“過量”、遺產的官僚化治理、遺產的商業化和去語境化、“遺產全球策略”的分歧等。

與此對照的是遺產研究領域的兩種思路:一是遺產的傳統觀念,主要強調遺產的物質性并對其開展實證研究;二是遺產的“話語轉向”,即更加關注遺產的非物質屬性,關注遺產話語。這兩種遺產研究面向在遺產發展的三個階段中被逐步提出,而相較于上述兩種主流的面向而言,本書的作者提出了“對話”遺產?!皩υ挕边z產的前提是承認環境或集群之間的關聯性,脫離二元論的局限,并意識到自然和文化遺產不可分割,且人與非人都具備普遍權利,承認物的能動性,需要通過與遺產物品、地點和實踐的“對話”來確定其與當下的關系,而不僅僅是將其視為過去的解讀?!皩υ挕边z產的一種具有可行性的方式為“混合論壇”,即將政客、專家、社群、個人等不同利益相關方召集起來就遺產話題實現合作。

結語

《文化和自然遺產:批判性思路》在遺產保護和管理領域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將為國際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參考。作者筆下,遺產是一種多元、主觀的概念,其價值和意義需要通過多種視角和參與者的共識來確定,遺產在當下被生成,也在當下生成新的意義,在保護遺產時需要考慮關聯性、物的情感及“對話”的作用。通過對遺產概念和遺產保護模式的批判性思考,作者呼吁建立一種更加民主、包容和可持續的遺產保護框架。本書不僅對學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也對從業人員和決策者提供了寶貴的思考和指導,并鼓勵讀者去思考遺產與社會各方面的關系,去思考遺產保護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在遺產保護中群眾的角色、遺產保護的目的等一系列問題,將遺產從知識話語和政治話語中投射到更廣大的層面。

作者單位: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

猜你喜歡
對話現代性遺產
遺產怎么分
復雜現代性與中國發展之道
淺空間的現代性
千萬遺產
由現代性與未來性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淺談夢窗詞之現代性
遺產之謎
遺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