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世紀朝鮮半島漢語會話書俗字變異解析*

2024-04-30 10:38敏春芳
國際漢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正音俗字抄本

□ 張 黎 敏春芳

一、引 言

漢語俗字的研究,歷來以碑刻文獻、敦煌寫本為主要研究對象。近年來,不少學者認識到,在古代朝鮮半島、越南、日本以及琉球等地,由非漢語母語者用漢字創作的各類文本中,“既存在大量來自中國以及本國創造的漢語俗字,更有自身創造的反映本民族獨特文化的‘國字’或‘固有漢字’,甚至偶爾夾雜與漢字形體迥異的本民族文字?!雹偻鯐云剑骸冻r李朝漢文小說寫本俗字研究》,載《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年第2 期,第66 頁。尤其是接受中國漢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朝鮮半島,保留了大量以漢字為載體,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領域的典籍文獻,對其語言、文字、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

學界對朝鮮半島的俗字研究已初具規模,先后以官刻本《樊川文集夾注》、《訓世評話》,坊刊本《九云夢》、寫本《漂海錄》等朝鮮半島地區相關的漢籍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漢文小說或早期漢語教科書中的異體俗字用例。②參見張成、姚永銘:《〈朝鮮刻本樊川文集夾注〉文字研究》,載《古漢語研究》2007 年第1 期,第92—96 頁;何茂活:《〈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異文處理谫論》,載《古漢語研究》2008 年第2 期,第95—96 頁;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開大學文學院,2010 年,第11—34 頁;王曉平:《朝鮮李朝漢文小說寫本俗字研究》,第66—75 頁;何華珍:《俗字在韓國的傳播研究》,載《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 年第5 期,第51—57 頁。何華珍將俗字研究從朝鮮半島逐漸擴展至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③何華珍:《俗字在域外的傳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年。近期專門探究了草書符號“ ”在東亞各國的源流發展。④何華珍:《草書符號“ ”與東亞俗字傳播》,載《古漢語研究》2022 年第2 期,第110—128 頁。金永壽系統梳理了國內外對朝鮮漢字資源文獻的整理等,⑤金永壽:《朝鮮漢字資源文獻整理與研究述評》,載《東疆學刊》2021 年第2 期,第16—28 頁。均為漢字在朝鮮半島的傳播研究奠定了基礎。隨著域外漢字研究視野的不斷拓展,朝鮮半島的俗字研究還需要加強不同書寫形式的專題調查和斷代研究。

21 世紀初,一批流行于朝鮮王朝(1392—1910)后期的漢語會話類教科書(下文簡稱“會話書”)見于韓日一些國立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及私人收藏處。經汪維輝、樸在淵等中韓學者考證,除了《華音啟蒙諺解》是由當時的朝鮮譯官李應憲編纂外,《騎著一匹》《中華正音》等其他會話書均由朝鮮民間私人所作。①參見汪維輝、遠藤光曉、樸在淵、竹越孝:《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續編》(上),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樸在淵、金瑛:《騎著匹(六堂文庫)·中華正音(華峰文庫)》,首爾:學古房,2011 年。韓國學者樸徹庠在《騎著匹(六堂文庫)·中華正音(華峰文庫)》的序文評價道:“此次???、影印的《騎著匹》和《中華正音》并非司譯院編撰,而是19 世紀由個人制作的抄本貿易漢語會話書,故不存在刊印本?!雹跇阍跍Y、金瑛:《騎著匹(六堂文庫)·中華正音(華峰文庫)》,第1 頁。這些來自朝鮮民間的漢語會話書抄本,由于編寫者的漢語水平有限,有的書寫隨意、潦草,俗字異體更是比比皆是,真實地反映了朝鮮民間的書寫習慣,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深入研究漢字在朝鮮半島傳播、接受與流變的豐富寶庫。

二、會話書抄本的俗字類型

正如張涌泉所言“朝鮮人在使用漢字的過程中,也采用或創制過一些俗體字,……其中有些字與中國的俗字相同或相近,有些則是朝鮮民族的創造?!雹蹚堄咳骸稘h語俗字研究(増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年,第42—43 頁。在19 世紀朝鮮漢語會話書抄本中,既有傳承自中國的正體字和俗字,也有朝鮮民間自創的變異漢字。本文在自建俗字語料庫的基礎上,以傳統“六書”理論、漢字構形學理論為指導,全面考察朝鮮半島19 世紀中晚期的漢語會話書(6種12個文本④朝鮮王朝后期漢語會話類教科書“6 種12 個文本”分別是: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藏《你呢貴姓》、韓國鮮文大學校樸在淵教授藏《學清》、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小倉文庫藏《華音撮要》、日本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阿川文庫藏《中華正音》、韓國順天大學圖書館藏《中華正音》、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藏《騎著一匹》、日本駒澤大學圖書館濯足文庫藏《中華正音》、韓國高麗大學六堂文庫藏《騎著匹》、韓國華峰文庫藏《中華正音》、韓國藏書閣藏《華音啟蒙諺解》、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藏《中華正音》和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小倉文庫藏《關話略抄》。)中的俗字與正字⑤本文的“俗字”是指這批會話書文獻中所見的區別于正字的不規范“異體字”,“正字”是指中國現代漢語通用字中的繁體字。在筆畫、構件和整字三個層級的變異類型及相關特征。這不僅是朝鮮半島漢籍文獻整理與相關研究的前提,也是加深理解漢字在朝鮮半島的傳承和變異的基礎。

(一)筆畫變異

“從書寫的角度講,筆畫是最小的書寫單位,又是漢字構形系統中最小的、最底層的構形單位?!雹廾h明:《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年,第235 頁。書寫過程中某一筆畫的筆形改變,對漢字的構件樣式和整字結構都有較大影響。根據各類筆畫變異的方式和原因,會話書抄本中俗字的筆畫變異可歸納為簡省、增繁、同化、異化、易位五種類型。

1.筆畫簡省

筆畫不僅是漢字最小的書寫單位,也是字形簡化的基礎。在這批會話書抄本文獻中,有些正體字在基本輪廓不變的情況下,常有單筆畫和復筆畫的簡省現象,從而形成正俗兩體的差別。在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兩個以上的點畫多簡省為一點,而這批抄本中僅有一個點畫的字也會被簡省,如(臭)⑦文中所用字例,均出自于《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續編》和《騎著匹(六堂文庫)·中華正音(華峰文庫)》。為了準確反映古籍俗字原貌,文中部分字例保留了繁體字,有些生僻字例來自超大字符集,或者以拍照抓圖等形式呈現。括號前是俗字體,括號內是正體簡化字,下仿此。、(廠)、?(伏)、減(減)、(準)等;多個橫畫或豎畫的字,也易省去一個相同的筆畫,如(德)、(值)、(槽)、(要)等。有時僅存的一個撇畫也被簡省,只保留字形的輪廓,如(鬼)、(候)、畨(番)。有些沒有獨立構意的復筆畫也會被簡省,如蔵(藏)、卓(桌)。

筆畫本身雖然不能獨立構意,但筆畫簡省對上一層級的構件簡省起了最基礎的構形作用。會話書抄本中單筆畫或復筆畫的簡省,直接改變了原正體字構件的部分表意或示音功能,影響了原有的構字理據,同時也增加了朝鮮學習者對構件及整字的辨識難度。

2.筆畫增繁

在這批會話書抄本中,除了具有裝飾性“羨余”筆畫外,某些增筆可能也受到了前后字形的相互影響。如“規[規]”②方括號前是正體繁體字,方括號內是正體簡化字。在《學清》《華音撮要》《關話略抄》等抄本中,均增加一撇畫作“”,可能受相鄰字“矩”的影響,造成構件“夫”增加撇畫類化為構件“矢”。也有些筆畫通過增繁方式,來避免因筆畫或構件簡單而導致的形近字訛混,如藏書閣本《騎著一匹》的“丈”和濯足本《中華正音》“五”,分別作“”“”或“”,兩字增加的點畫和豎畫,分別與抄本中“大”“王”兩字形成一定的區別特征。故抄本俗字在便于書寫而簡省筆畫的同時,也為字形的識別而添加筆畫,從而導致抄本俗字也有繁化的趨勢。

3.筆畫同化

有些本不相同的筆畫,在這批會話書抄本中趨于相同或相近。如兩點、四點和多點的筆畫,均寫作一橫,使本來有區別特征的筆畫趨同。如藏書閣本《中華正音》“會[會]”作“”,六堂本《騎著匹》“黑”作“”,其表意構件“曾”“”中間兩點均改換為一橫?!度A音撮要》“鳳[鳳]”作“”,“盡[盡]”作“”,“寫[寫]”作“”,“壞[壞]”作“”,其表意構件“鳥”的基礎構件“灬”,示音構件“?”“舄”“褱”的基礎構件“火”“灬”和“眔”的中間四點均同化為一橫。

筆畫同化現象使比較繁復的筆畫趨于簡單,多樣的筆畫趨于統一,對于書寫確實提供了方便。不過,筆畫同化也會造成形體的相混,如兩點、四點和多點同化后的橫畫,與本來的橫畫就會出現混淆,反而會影響學習者對不同筆畫性質的理解和辨認。

4.筆畫異化

有些筆畫不僅可變換為別的筆畫,還可異化為不同的構件。如一點畫可變異為短撇畫,如“亡”的構件“亠”,恢復為小篆形體“入”,以“亡”為構件的“忙”“忘”,分別作“”“”。四點畫不僅可變異為一橫,如(鳳)、(盡)、(寫),還可變異為幾個意義毫不相干的“從”“大”“火”等不同構件,如(點)、(遮)、(鮮)、煑(煮)。帶點的復筆畫變異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某個復筆畫變異為兩點畫,如“走”“足”表意構件“止”的復筆畫變異為兩點,分別作“”和“”;另一種是某個復筆畫變異為三點畫,如“哥”“看”表意構件“可”“手”的部分復筆畫均變異為三點畫,分別作“”“”。這些復筆畫的變異可能與朝鮮書寫者求簡心理和快速書寫產生的連筆有關。

筆畫異化現象多將復雜筆畫異化為簡單筆畫,但有時也會異化為更復雜的筆畫或無理據關系的構件。因此,筆畫異化對構件和整字形體的變異都有較大影響。

5.筆畫位移

當某一筆畫所處的平面位置有所改變,也會形成一些俗體字形。如《你呢貴姓》、六堂本《騎著匹》和華峰本《中華正音》均將“本”寫作“”,筆畫“一”從“木”的豎筆中間移至最底部。又如“就”在《騎著一匹》系列各本,有“”“”“”等多個形體微殊的俗體,除了一些字形的表意構件“京”作“亰”外,主要差異就是構件“尤”上一點畫被移位至“乚”的不同位置。

一般而言,筆畫的位置發生變化時,很難改變字形構意,但會影響字形的區別特征,這也是抄本俗字呈現形體多樣化的原因之一。

(二)構件變異

“構件是由筆畫組成的具有組配漢字功能的構字單位?!雹佟缎畔⑻幚碛肎B13000.1 字符集漢字部件規范》,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 年,第2 頁。因此,構件是漢字基本構造單位和構形表意的基本要素。根據漢字構形學理論,不僅要關注漢字的表形構件、表意構件與示音構件,還要重視字形的記號類等特殊構件,強調它們在具體俗字中的構形功能和區別字形的作用。根據構件異化的方式和原因,會話書抄本中的構件異化俗字大致可分為:簡省、增繁、同化、異化、換用、易位、記號化七種類型。

1.構件簡省

構件是漢字構形系統的核心,也是反映漢字書寫簡化的構形單位。抄本俗字的構件簡省主要集中于直接構件或基礎構件,各類簡省形式既有規律性,又有靈活性。

直接構件簡省類俗字多省表意構件,如“蹬”作“登”,“湖”作“胡”,“怠”作“臺”等。有些保留下來的示音構件也具有表意功能,如“登”“胡”既表字音外,還表示“上車也”“頷肉”等義。有些形體復雜的直接構件多被替換為簡省構件,如包圍結構的“麼[么]”、“開[開]”,其示音構件“麻”和表意構件“門[門]”,改換為相對易寫的構件“廣”“門”,分別作“”“庅”。有些俗字則簡省了復合構件的基礎構件,如六堂本《騎著匹》“幫[幫]”、“價[價]”,簡省了表意構件“帛”和示音構件“賈”的基礎構件“白”“貝”,分別作“”“価”。有些還簡省了相同的基礎構件,如藏書閣本《騎著一匹》“勞[勞]”,其示音構件“熒[熒]”省音,基礎構件的兩個“火”被簡省為一個,作“”。

通過筆畫和構件不同層次的簡省,會話書抄本俗字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形體簡單、書寫方便的目的。不過,有些構件簡省后破壞了原字的基本構形信息,如藏書閣藏《中華正音》“快”作“夬”等,直接構件失去了主要的表意功能,反映了朝鮮民間書寫者在漢字書寫便利和漢字構件理據識別兩方面的矛盾。

2.構件增繁

除了添加筆畫使部分俗字構件增繁外,大量俗字還在正字已有的構件上直接添加別的表意構件。張涌泉認為這類俗字是“床上迭床,屋上架屋”的用字現象。②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増訂本)》,第47 頁。

會話書抄本在象形字“包”“胃”“瓜”“州”、指事字“四”、會意字“票”“套”“麻”、形聲字“背”“房”“暫”“賬”“張”等造字方法的基礎上,又添加了一些突出字形示意功能的表意構件,分別作“”“”“苽”“洲”“泗”“標”“”“蔴”“揹”“”“”“”“”。這些額外添加的表意構件多屬于意義范疇的類推,如“背”“套”增加“扌”表示人的行為動作,“胃”增加“肉”表示身體部位,“瓜”“麻”增加“艸”表示草木類,“州”“四”增加“氵”表示與河水有關的地形義。

追求書寫的簡化實用本是俗字變異的主流,但別異同也是書寫者的內在要求,故字形增繁也伴隨其間。抄本中的構件增繁俗字,既有筆畫的繁化,又有新構件的添加,凸顯了漢字因隸變或楷化而減弱的字義信息,卻違背了原構件的構形原則和實際功能,也造成了字體冗余和記憶負擔。

3.構件同化

某些構件與其他構件在形、音、義方面本無關聯,在這批會話書抄本中卻出現形體趨同現象,從而形成了正俗兩體的差別。

同化雖然使多樣的構件趨于統一,但也忽視了構件本身的形義聯系。朝鮮書寫者把漢字構件看作可隨意改造的符號,雖然表面上減輕了學習者對漢字的記憶負擔,本質上卻背離了漢字以形表意、因義構形的基本性質。

4.構件異化

“異化是指文字的書寫者忽視構件或字形固有的形義聯系,將一個形體改造為構意迥別的其他形體的現象,其本質為變異求別?!雹俸紊剑骸段簳x南北朝碑刻文字構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304 頁。不論是成字構件還是非成字構件,會話書抄本的書寫者對同一個構件的改造方式不一,形變結果也不一。

“口”本是獨體象形字,是言說與飲食的器官。當“口”作為成字構件時,字形會異化為“工”“厶”等不同構件,同時模糊了整字構字理據。以“口”為構件的字族,也類推發生了字形變異,如“沿”作“”,“狗”作“”。有時構件“口”還會簡省為“丶”“丿”等筆畫,如“單”作“”,“雖[雖]”作“”。敦煌俗字的“口”俗寫多作“厶”,如“句”作“勾”,“員”作“”等。②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増訂本)》,第123 頁。顯然,當“口”作為成字構件時,朝鮮會話書的異化字形比敦煌俗字更多樣。

會話書抄本的構件異化類俗字,多以筆畫簡省、筆畫替換構件、簡單構件替換復雜構件,呈現了構件異化形體的“一對多”特征。

5.構件改換

當正體字中的一個構件替換為另一個構件,也會形成正俗兩體的差別??疾鞓嫾母膿Q,可以發現抄本的俗字字形隨音義變化而在不斷調整和適應。

在會話書抄本中,構件改換多以形、音、義相近為取向。如《華音撮要》“冒”作“”。據《說文·冃部》,“冒”是從冃從目的會意字,“”下部的構件形似“肉”部,小篆“肉”楷化寫“月”,該字形與“目”僅一橫之別。藏書閣本《騎著一匹》“鴛[鴛]”“碗”分別作“?”“”,示音構件“夗”改換為“元”“完”,兩個構件不僅音同或音近,且構件“元”“完”的形體比“夗”簡易,故形近或音近的構件易發生改換。藏書閣本《騎著一匹》“躱[躲]”作“”,華峰本《中華正音》“體[體]”作“軆[體]”,構件“身”改換“肉”,“骨”改換“身”,三個構件均與身體義相關,故義近構件也易發生改換。

構件改換也以書寫求簡、求易為取向,如像箭之形的“矢”,其小篆字形隸變后,曲筆拉直寫作“夫”,“矢”“夫”兩構件形體相近,且“夫”比“矢”書寫簡易,故抄本中大量的“候”字構件“矢”均改換為“夫”,作“”“”等;個別構件也以繁化來反向改換,如“規”字的構件“夫”又換用為“矢”,寫作“[規]”。又如構件“”筆畫較繁復,會話書抄本將其基礎構件“囟”,均換作形體簡單的構件“田”,故以“”為示音構件的“惱[惱]”,可寫作形體相對簡易的“”“”等俗字。

從會話書抄本構件改換的特點、效果和規律看,多數改換的前后構件在讀音或意義上有一定聯系,且換用后仍能體現原字形的構造理據。不過,有些俗字的構件換用僅據易寫或形近,如藏書閣本《中華正音》“爽”作“”“”,構件“?”換作“”;藏書閣本《騎著一匹》和濯足本《中華正音》“缸”作“”“”,構件“缶”換作“ ”。這類構件換用也會造成形近構件的混用。

6.構件位移

變換某一構件所處的空間位置,也會形成正俗字的差異。抄本俗字的構件位移方式大致有以下五種:有左右構件位移,如“峰”作“峯”,“朗”作“朖”,“蘇[蘇]”作“蘓”等;有上下構件位移,且表意構件改換,如“鬆[松]”作“”等;有左右構件位移至上下構件,如“概”作“?”,“略”作“畧”,“胸”作“”等;還有上下構件移位至左右構件,如“節[節]”作“”等。

構件組合的空間位移,也是區別漢字形體的重要特征之一。當抄本正體字的內部構件相互發生空間位移,就會改變構件的布局圖式,從而形成了眾多異體俗字。

7.構件記號化

“符號替代是簡省筆畫的一種有效方法,因而在俗文字中應用極廣?!雹購堄咳骸稘h語俗字研究(増訂本)》,第47 頁。會話書抄本有不少正字的某一構件被記號構件所替代,改變了原本漢字的音義構字理據,從而形成了正俗兩體的區別。抄本中常見的記號構件有點號、橫號、曲折號、“口”號、“厶”號、“”號、“ ”號、“ ”號、“文”號、“入”號、“尺”號、“ ”號和“”號等。如點號構件,可替換不同構件的左右或上下重文結構,如“纔[才]”作“”,“哥”作“”,“樂[樂]”作“”,“麤[才]”作“”等。

會話書抄本還有大量的兒化詞,其寫法一般都是在兒化前字下寫一個“兒”字。如《華音撮要》有三種“兒”的寫法,除了前一種情況外,“”號也表兒化功能。不過,有“”號的兒化詞寫法有差異,即“”號與前一字體編排有一定區別。一種是兒化前字與“”號有一定間距,如“些兒[兒]”作“”,《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續編》(下文簡稱“《續編》”)校錄為“乙”;另一種是“”號緊貼兒化前字,形成合文,如“今兒[兒]”作“”,“候兒[兒]”作“”。故這批會話書抄本的兒化詞不僅形體多樣,類型與功能也比前期會話書有所增加。

與表意構件和示音構件相比,記號構件的形體相對比較簡單,且具有明顯的構形或區別特征,易于學習者的認讀與書寫,但也讓學習者減少了理解漢字原有構件的表意功能和構造理據的途徑。

(三)整字變異

整字是漢字系統中形、音、義統一的記詞單位,也是字形最直接的呈現單位。會話書抄本中的筆畫和構件,以承用漢語古文字或古隸書字形、改變造字思路或以重文符號替代等變異方式,進入上一層級組裝并推動了抄本中的整字變異。

1.整字承用

抄本中不少俗字直接承襲了形體較簡單的古文字或古隸書的形體,后世使用的正體字卻是為這些古字記錄的詞而另造的新字形。如“貌”在《華音撮要》作“皃”,甲骨文字形像人之容貌。據《說文》,小篆“”,加形符“豸”為籀文“貌”,今皆用籀文“貌”為正體,抄本卻以古文字形“皃”為“貌”的俗體?!鞍p”“貌”均見于敦煌文獻,如S.800《論語》:“動容貌,斯遠暴慢矣?!盨.610《啟顏錄》:“乃密令侯白改變形皃,著故弊衣裳?!雹邳S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268 頁。朝鮮時代《高麗太師壯節申公忠烈之碑》(1607)和《物名考·卷四》(1802)等漢文獻也多見“貌”的各種變體。①呂浩:《韓國古文獻異形字研究》,第310 頁。這批會話書抄本卻繼承了中國字書和文獻中“貌”的本字“皃”。

2.整字改換

整字改換是根據造字法創造出與正體音義相同,構件完全不同的俗體字。如形聲字“笨”在濯足本《中華正音》作“倴”,在藏書閣本《騎著一匹》作“”,形旁“竹”改為“亻”,聲旁“本”改為“奔”“ ”,俗字“倴”“”與正字“笨”的表意構件和示音構件均不同。又如在藏書閣本《中華正音》中,從糸辡聲的形聲字“辮”(辮)和從肉旁聲的形聲字“膀”,分別改換為從髟偏聲的形聲字“”和從羽房聲的形聲字“”。從囗從或的會意字“國[國]”,在六堂本《騎著匹》改換為從口從玉的會意字“”。

這類整字改換的俗字仍然遵循了漢字的造字思路和方法,只是與正體字選用的構件和結構方式有別,反映了漢字形體在朝鮮半島呈現的動態發展過程。

3.重字替代符號

能夠替代相重文字的簡單符號被稱為重字符號。在會話書抄本中,某些文字之后常以“”“”“”等形體表示相重文字,其兩點或分離或連筆,但形體大致相似。在《你呢貴姓》和《學清》中,原文相重的后一個文字寫作“”,《續編》校錄時直接還原前一字,如“”均校錄為“筭筭”;《續編》?!度A音撮要》、濯足本《中華正音》、藏書閣本《騎著一匹》等會話書時,在前一字后錄“々”表示重文符號;《六騎·華正》校六堂本《騎著匹》和華峰本《中華正音》時,在前一字后錄“゛”以表示重文符號。

會話書抄本中的重字替代符號不同于符號構件,是有音有義的構件,但不具備可釋性。該用字現象仍反映了抄本對書寫簡省的心理需求。

三、會話書抄本的俗字特征

19 世紀中晚期朝鮮半島漢語會話書抄本俗字在筆畫、構件和整字三個層級的變異,真實記錄了朝鮮王朝后期民間書寫者對漢字系統的調整和取舍,同時也反映了朝鮮半島俗字對漢字形體的傳承與變異特征。

(一)三個層級的“簡化變異”

簡化是漢字發展的主旋律,也是會話書抄本俗字變異的主要方式。當漢字在朝鮮半島傳播與使用時,漢語會話書的編寫者在承繼漢字傳統書寫符號系統時,也盡可能從筆畫、構件和整字三個層級,以簡省、同化、改換和記號化等方式,不斷追求文字的簡便易寫和有效認讀。其中,筆畫和構件的簡化是抄本俗字變異中最基礎、最直接的表現形式。

抄本俗字的簡化路徑多途,手段多樣。在盡量保留漢字字形區別特征的前提下,漢字的三個層級都發生了“簡化變異”。首先是筆畫層級,有相同筆畫、不明顯或不重要的筆畫易簡??;或因相近、相同形成的共筆,或因相鄰而形成的連筆均減少了筆畫;或幾個較復雜的筆畫同化為一個簡單筆畫。故在筆畫與構件兩個層級中,主要以簡單筆畫替代多筆畫組成的某個構件等。其次是構件層級,有直接構件或基礎構件易簡??;或筆畫復雜的構件改換為筆畫簡單的構件;或形體簡單的記號性構件改換形體復雜的構件等。最后是整字層級,有承襲了古文字或古隸書相對簡易的形體,或選用形體簡單構件重新造字等。

總之,這批漢語會話書抄本中的俗字,通過筆畫、構件和整字三個層次相互協調、相互影響,有層次、有系統地對源于中國的漢字形體和結構進行了簡化和變異,從而形成了大量形體趨簡的俗字,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從事邊貿活動的朝鮮民間學習者對漢字的書寫和記憶負擔。當然,為了區別字形,抄本中也有一些俗字的繁化傾向,不過所占比例不大,復現率較低。

(二)構件形體的“類推性”

這批會話書抄本的俗字看起來似乎雜亂無章、形體各異,但是從整個系統來看,構件層級的變異具有一定的規律。尤其是構件形體的類推性,是維持會話書抄本文字系統的有效手段。在會話書抄本中,主要是通過表形和示音構件的形體變異實現這一類推規律,具體表現為:當某個構件在不同構字環境中形體發生變異后,通過類推作用使含有該構件的字族都具有同樣的變異形式。

當表形構件發生形體變異時,在新字中承擔表意功能的構件也會類推發生形體變化,如“虎”“能”變異為“”“”后,成為抄本文字系統中的新質要素,當“”“”為表意構件時,含有構件“”“”的字族會類推變異,故“號[號]”“琥”“?!焙汀傲T[罷]”、“擺[擺]”分別寫作“”“”“”和“”“”。當示音構件發生形體變異時,不僅表示新字的讀音,也會類推出具有相同變異形體結構的一系列字族,如“詹”“巠”“廉”為示音構件時,“擔[擔]”“簷[檐]”、“經[經]”“輕[輕]”“簾”“賺[賺]”,分別類推作“”“”“”“”“”“”。

因此,在簡化與類推的共同作用下,抄本的俗字系統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始終處于平衡狀態,如“卑”簡省撇畫變異為“”,以“”為示音構件的字族中,“稗”“粺”“脾”“牌”分別類推為“”“”“”“”。構件“垚”形體比較復雜,俗字以兩點為記號構件替代了重復構件“土”,含有“堯”的簡省構件字族“繞[繞]”“燒[燒]”分別類推為“”“”。

(三)傳承變異中的“創新性”

這批漢語會話書中的大量俗字,是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漢語俗字字形。如前文例字“國”在六堂本《騎著匹》作“”“國”,分別見于《中華字?!た诓俊泛汀秴R音寶鑒·卷二公·公上入聲》,今“國”為規范漢字的簡化字。在其他會話書中還有“”“”等字形。如“國”在《關話略抄》作“”,從王從囗,該字形見于《偏類碑別字·囗部》所引北齊天保八年《宋敬業造象記》和《碑別字新編·十一畫》所引的《賈思業造象記》,以及《龍龕手鏡·囗部》《四聲篇?!む聿俊贰蹲謪R·囗部》《正字通·囗部》《宋元以來俗字譜·囗部》等字書和宋元小說等;《正名要錄》的“國”之下腳注“”,說明“”是“國”的俗字。敦煌文獻中也有該字形,如《雙恩記》:“吾唯有汝偏憐惜,滿黃金未為值?!雹冱S征:《敦煌俗字典》,第145 頁?!啊弊忠惨娪诔r高麗時代文獻,如《凈兜寺五層石塔造成形止記》(1031)、《長谷寺藥師如來坐像腹藏發愿文》(1346)②呂浩:《韓國古文獻異形字研究》,第250 頁。。在藏書閣本《騎著一匹》《中華正音》《華音撮要》中,“國”還作“”,該字形簡省了“國”的構件“或”的一點畫,朝鮮前期會話書《老乞大》的清本《老乞大新釋》《重刊老乞大》作正體“國”,元明本《原本老乞大》和《老乞大諺解》卻作“”;該字形也見于《長谷寺藥師如來坐像腹藏發愿文》(1346)、《古文書集成·碑銘1-13》(1725)、《古文書集成·教文1-1》(1765)和《古文書集成·陳情·請愿8-1》(1923)等朝鮮時代的漢文文獻。③同上,第250 頁。

1.新造六書俗字

抄本中有些俗字繼承了正體字的意義和用法,卻改變了字體的結構方式。如六堂本《騎著匹》和藏書閣本《騎著一匹》“夢[夢]”原本作“?”,形聲字“夢[夢]”的示音構件“瞢”被記號構件“入”所代替,作會意字“?”。朝鮮文獻《九云夢》中“夢[夢]”也作“?”,“暮”作“?”;《漂海錄》中“幕”作“ ”①何華珍:《俗字在域外的傳播研究》,第176 頁。;《韓國俗字譜》也收有“慕”之俗體“ ”字。②金榮華:《韓國俗字譜》,漢城:亞細亞文化社,1986 年,第77 頁?!独掀虼蟆分T版本無該字例,后期會話書既有形聲字“夢”,也有新造會意字“?”。

2.新造記號俗字

有些俗字構件變異為符號,突破了原正體字的構造理據。如大部分抄本中“盡[盡]”的示音構件為“?”,其基礎構件“灬”簡省為一橫畫,作“”,而六堂本《中華正音》“盡[盡]”原作“”,其表意構件仍保留了表示器物的形旁“皿”,示音構件為現行通用漢字“盡”的記號構件“尺”。朝鮮時代文獻《古文書集成·上言3-1》(1721)、《物名考·物譜序》(1802)、《古文書集成·記3-1》(1848)、《古文書集成·條約10-2》(1887)和《古文書集成·祝辭2-1》(1922)等均作“”。⑤同上,第156 頁?!独掀虼蟆分T版本有“”“盡[盡]”兩個字形,而這批會話書抄本則使用了更簡省的“”“”,其中“”是“盡[盡]”在會話書抄本中的新造記號俗字。

3.新增音義俗字

有些俗字雖繼承了正體字的形體,卻改變了原字的音義和用法。如《華音撮要》“罷”原本作“罣”,《集韻·去聲·霽韻》:“罣,也?!雹撸ㄋ危┒《鹊龋骸都崳ㄊ龉盘糜八伪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第509 頁。表懸掛義,《玉篇·網部》:“掛,掛礙也?!雹啵铣海╊櫼巴酰骸洞髲V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第299 頁。也表內心的牽絆和阻礙。在會話書抄本中,“罣”同“罷”,僅表示句末語氣?!傲G”在結構上以意符“圭”換用了意符“能”,且義項增補為表語氣“罷”(罷)的俗字。

四、結 語

19 世紀中晚期流行于朝鮮半島的《騎著一匹》《中華正音》等漢語會話類教科書,是一批反映中朝邊境貿易往來的民間手抄本文獻。會話書抄本用字猥雜,俗體叢生,既有通行于現代漢字的簡化字、由假借同音或近音的記音字、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異體俗字,還有朝鮮民間自創的漢文變異字。其豐富多樣的用字形態,不僅真實體現了朝鮮民間的書寫習慣,也是研究漢字在朝鮮半島傳承與變異的珍貴寶庫。

本文在自建俗字語料庫的基礎上,以傳統“六書”與漢字構形學為理論指導,全面考察了這批會話書抄本的俗字與正體字的形體變異面貌。我們發現,這批民間會話書抄本中的大量俗字,主要承襲了中國歷代典籍和字書等文獻中的字形,與中國本土文獻的漢字字形相近。同時也在漢字原有的輪廓基礎上,在筆畫、構件和整字三個層級上發生了一些形體變異。其中,筆畫與構件的類別、置向、位置、結合方式、組合關系等的改變,是抄本俗字變異的重要特征。通過筆畫和構件的簡省、同化、異化、改換和符號化等方式而變異的俗字,的確減輕了朝鮮學習者對漢字的認讀負擔,卻或多或少地改變了漢字原有的表意或示音功能,影響了構字理據和形義聯系。另外,以增繁或位移等變異方式形成的俗字,多有字形的冗贅或一字多形現象,反而給識讀和理據識別帶來了負面影響,凸顯了域外漢語學習者對漢字書寫和辨認的矛盾。

會話書抄本俗字靈活而多樣的形體變異方式,體現了朝鮮王朝后期民間私人對漢字書寫的調整和取舍。會話書抄本在承繼漢字傳統符號系統時,筆畫和構件的簡化是最基礎、最直接的形體變異表現形式,構件形體的類推性,是維持會話書抄本文字系統的有效手段。在簡化與類推的共同作用下,會話書抄本俗字不斷調整和變異漢字形體的局部要素,新造了六書俗字、記號俗字和新音義俗字。朝鮮編寫者在追求漢字的易寫和有效認讀的過程中,努力保持抄本俗字系統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始終處于平衡與和諧的狀態。然而,朝鮮半島漢語會話書的俗字無論如何變異,都基本沒有擺脫中國漢字字形的深刻影響。

猜你喜歡
正音俗字抄本
從閩粵兩地正音書的語音性質看清代官話問題
中醫古籍“疒”部俗字考辨舉隅
天一閣舊藏《太和正音譜》考
佛典疑難俗字補考
《日用俗字》詞語考釋九則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釋
鹽谷溫《太和正音譜》排印本研究
關于乾隆朝內府抄本《理藩院則例》
《麼經布洛陀影印譯注》所收錄抄本年代上限考
《十善福經白史》新發現抄本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