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境支架:思辨性議論文寫作教學的改進策略

2024-04-30 17:20陳偉海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24年3期
關鍵詞:寫作教學

陳偉海

摘 要 探討思辨性議論文寫作中情境支架運用存在的問題,從個人體驗情境、學科認知情境、社會生活情境三個方面提出借助有效對話、構建思維導圖、樹立關聯意識等相應的教學策略,在豐富和擴展情境支架內涵的同時強化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 情境支架? 思辨性議論文? 寫作教學 高考全國卷作文題

近年高考全國卷作文已掙脫以往的材料虛化和主題先行的命制窠臼,開始圍繞著某一真實、典型而具體的情境設置,要求考生在這一特定情境中進行整體思考和深入闡述,材料選取在保持多元開放的同時更加重視引入具有時代意味的語文情境,強化對學生的邏輯、辯證、批判性等思維品質和能力的考查。情境,即真實的問題背景,是以問題或任務為中心構成的活動場域,是高考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的載體。作為一種建構主義教學策略,情境支架通過引入或創設真實而具體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一個閱讀與寫作的抓手,其核心在于搭建一個結構化的思維框架。在思辨性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情境支架的運用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分析材料,準確理解任務,建立起清晰、嚴密的論述結構,還能引導學生對議題展開多維多層思考,提煉切合題意的論點,生成充分有力的論證,從而促進學生思辨能力和理性素養的提升。

一、思辨性議論文寫作中情境支架運用存在的問題

作為考試、測評的載體,語文學科情境主要包括基于學生個體獨自開展的閱讀與寫作實踐活動的個人體驗情境、基于學生探究語文學科本體的具體過程的學科認知情境、基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社會生活情境。在思辨性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情境支架運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個人體驗情境理解固化

個人體驗情境是基于學生的自主閱讀、獨立思考與自主寫作的語文實踐活動[1]。在搭建個人體驗情境支架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出現理解上的偏頗。比如,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要求考生結合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進行寫作;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作文要求考生結合古人的射箭比喻來表達對理想的追求。雖然材料提供了具體的情境,但部分考生長期受模式化寫作和應試求穩心態左右,缺少獨立思考和個性表達,未能將個人體驗情境融入其中,導致作文出現大量人云亦云的假大空闡述。比如,“我們‘可為的物質條件和我們‘有為的精神力量都是前輩創造的,我們‘有為的精神力量是作為血脈和靈魂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些文化是指引我們‘有為的陽光和力量”;“從今天開始,我要做個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如古人般修身、矯思、立義”。這些表述揭示了部分考生在面對具體情境時所表現出來的思維固化和語言刻板。

2.學科認知情境素養缺失

學科認知情境基于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整體性、系統性,突出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過程的語文學科認知能力[2]。在急功近利備考心態的左右下,部分學生癡迷于各種作文“速成法”,忽略了學科認知的儲備,如此,難免會因學科素養的缺失而導致審題立意的錯位。如,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要求考生結合《紅樓夢》中大觀園匾額題名的情節進行寫作;2022年高考全國乙卷作文要求考生結合“雙奧之城,閃耀世界”這一背景,以“跨越,再跨越”為主題進行寫作。雖然材料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歷史、社會背景,但部分考生因為學科相關認知缺失,無法找到材料與情境的關聯,導致出現就材料讀材料、就情境而情境的現象:對于甲卷作文題,部分考生未能整體把握大觀園匾額題名的文化背景和深層用意,僅僅停留在材料的直接敘述上;對于乙卷作文題,部分考生因缺乏對中國體育與國家發展的深入理解而無法對二者關系作出思辨闡述。這些問題反映了部分考生必備知識缺失、思維單一片面,導致學科認知情境與思辨性寫作之間的斷裂。

3.社會生活情境界定模糊

社會生活情境基于語文學科特有的工具性、基礎性、實踐性,突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參與社會實踐的語文核心素養[3]。由于涉世未深,高中生對材料所給的社會生活情境缺乏清晰的認識和見解。如,2023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要求考生圍繞“技術·時間·人”之間的關系展開思考和寫作;2023年高考全國乙卷作文要求考生從“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出發寫作。這兩道作文題明顯將考生的關注點引向社會生活情境,但部分考生因為缺乏具體的生活體驗和對社會現象的準確認知,導致在寫作時未能與時俱進,影響了作文的時代氣息:在分析技術對時間控制的雙刃劍作用時,難以深入探討這一現象背后的社會生活和心理文化層面的影響;在分析個體與他人、社會的關系時,缺乏對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普遍性和客觀性規律的揭示。這些問題反映了部分考生社會生活實踐主動性不高、參與度不夠,導致思辨性議論文寫作與社會生活割裂。

二、思辨性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情境支架運用的策略

1.借助有效對話,創設個人體驗情境,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辨能力

著名教育家張志公說:“在工作和生活中寫任何文章,都是為了一定的目的,寫給一定的對象,解決一定的問題?!睂懽魈N含個人體驗情境的材料作文,若想要出彩,則需不斷強化“我”和材料的有效對話,還要和教師對話,層層推進,逐步深入;對話內容宜緊扣時代脈搏,彰顯當代青年價值觀的同時實現有“我”的個性化表達。

有效對話可在學生思維缺漏處發生,以拓寬思維的廣度。以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為例。材料的情境核心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的深遠意義,圍繞著寫作主題,學生對“佛系族”“躺平族”存在不同看法。通過對話,筆者設置了以下情境。

教師設問:面對挑戰與壓力,部分青年以“佛系”心態面對,以“躺平”姿態處之,他們認為這也是一種應對方式,你們覺得呢?

學生A回答:黨的百年歷程、祖國的千秋偉業都是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中不斷推進,作為當代青年,你我又怎能“躺平”,蜷縮“無為”呢?

教師追問:革命戰爭年代,胸懷天下、挺膺擔當的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難險阻,在血與火、苦與累的淬煉中,激蕩起橫刀立馬的豪氣、敢打必勝的底氣、舍我其誰的勇氣。作為新時代青年,你應當如何接過“有為”接力棒呢?

學生A思考后回答:新征程,青年有為,于奮斗中夯實基礎,于創新中嶄露頭角;新時代,于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價值,奉獻社會以成就自我。

教師總結:生逢盛世,青年一代當不負可為時代;正值韶華,青年一代當勇立潮頭,心懷寥廓之志,身踐跬步之行,爭做時代弄潮“后浪”,勇做時代開路“先鋒”。

有效對話可在學生思維“賭點”處發生,以延展思維的深度。以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作文為例。材料的情境核心是探討古人用射箭比喻追求理想的深意。學生在審讀時有如下困惑:為何選擇射箭作為追求理想的比喻?在當今社會,這種比喻是否仍具有相關性和實用性?教師可先追問射箭與理想追求之間的關聯性,引導學生思考射箭作為一種運動所體現的專注和堅持的品質,與追求理想需要具備的精神特征之間的契合程度。接著,教師可以借助具體案例分析,讓學生思考這種比喻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場景,如成功創業的過程、科研工作中的堅持,以及逐夢路上面臨挑戰時等。這種對話不僅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古人思想,還能促使他們思考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現代生活的實踐中。

基于材料情境和學生困惑的有效對話,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積極尋找答案,幫助學生理清思維鏈條,更好地分析材料中的復雜情境,拓展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2.構建思維導圖,拓展學科認識情境,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構建學科認知情境,離不開語文學科思維的培育。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厘清哪些思維方式是專屬于語文學科的,如邏輯思辨、辯駁推理、交流表達等”[4]。而思維導圖是一種對語料進行概括、綜述、批評、重構等深層轉化加工的有效支架,能夠有效構建學科認知情境。

在拓展學科認知情境中,括號圖和樹形圖是兩種行之有效的思維導圖。括號圖指向邏輯思維中的整分思維,通過對寫作主題或材料情境進行拆分分析,揭示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學生能夠對寫作主題或材料情境的微觀構成形成清晰的認識。以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題為例。教師創建層次性的括號圖,能夠引導學生對材料情境形成更加立體、全面的理解;創建并列式的括號圖,能夠引導學生對分論點的擬寫有更加直觀、清晰的把握(如圖1所示)。

三種題名方式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忌苫谶@三種方式引發的啟示,從文學作品的情節內涵出發,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拓展到諸如科技、文藝、經濟和哲學等更廣泛的學科領域??忌部稍诒菊摬糠謴囊饬x或價值層面分別闡述不同的取名方式在傳承文化、藝術創新、科技發展等領域的作用,提煉出中心論點“身處不斷變革的時代,我們仍需移用、化用與大膽創新齊飛,為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提供多種可能,開辟多元通道”(如圖2所示)。

樹形圖指向邏輯思維中的分類思維,通過對寫作主題或材料情境進行分類和歸納,學生對寫作主題或材料情境的層次關系形成清晰的認識。以2022年高考全國乙卷作文題為例。教師創建樹形圖能夠幫助學生對“跨越,再跨越”寫作主題進行分類和歸納,引導學生在特定情境中綜合應用學科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圖3所示)。

樹形圖的使用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體育的發展歷程,增強學生對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提升的認識,還能夠讓他們在寫作中展現出對國家跨越發展和國際地位變遷的深層次思考。

簡明扼要的結構化表達和學科知識的邏輯化體系建構,不僅有助于學生準確解讀材料指令,拓展學科認識情境,還有助于學生打開思路,理清脈絡,培養融會貫通的思維能力。

3.樹立關聯意識,緊扣社會生活情境,發展學生辯證思維能力

在作文中凸顯寫作主體,樹立關聯意識,要求考生有關聯社會生活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感悟,避免矯揉造作的空洞議論和胡編亂造的虛假事例。在社會生活情境類作文中,因果關聯和彼此關聯是兩種常用的思維路徑。

對于時評類、現象類材料,可以由果溯因,建立因果聯系,由原因生發寫作角度,使文章提出的方法更具針對性。以2023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題為例。材料的情境核心是探討技術發展在人與時間的關系中所起的作用??忌晒菀?,探源究底,從原因切入立意??忌舭言驓w于正確利用技術發展,可以寫“利用科技的便利,讓時間更有質量”,如先進的機械制造、快捷的交通出行、便利的在線支付、5G社交娛樂、智慧學習平臺等橫空出世,把人帶進智能化、信息化時代,在拓寬人的認知邊界、轉變人的思維方式的同時,也明顯改善了人的生活質量。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內,時空維度得到了極大豐富??忌舭言驓w于對科技發展的不當認識,可以寫“莫被科技異化心靈,成為時間的奴隸”,手機、社交網絡的快速普及帶來信息過載,如果不能控制自己,而沉溺其中,迷失自我,揮霍時間,就會因為過度依賴技術,讓生活走向麻木、機械的無聊狀態??忌舭言驓w于對科技發展的辯證認識,可以寫“科技浪潮勢不可擋,當審視生活,張弛有度”……

對于概念類、觀點類材料,可以由此及彼,建立整體關聯,運用辯證思維確定寫作角度。以2023年高考全國乙卷作文題為例。材料的情境核心是探討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兩則材料實則是“一體兩面,正反表意”。材料一側重反向取意,不把自己的光明與吹滅別人的燈對立,不把自己行穩致遠與阻擋別人的路對立:不管是國與國的交往,還是人與人的相處,都應該努力追求合作共生,互幫互助,共同進步。材料二則從正面立意,借“一花”和“百花”闡述了部分和整體的辯證關系:“一花”可以是一個個體、一個國家,而“百花”可以是一個集體、一個國家、整個世界;“一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顯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的基礎上的。思維向縱深開掘,考生就會思考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不同國家之間的聯系、人與集體及社會的關系等問題。諸如“擎燈攜手,赴遠共行” “美美與共,和諧相生”“讓個人發展與時代芳華共振”之類的立意和認識無疑深刻高遠,也更契合材料情境要求。

考生要強化關聯意識,培育辯證思維,既要看到事物的優點、亮點,也要看到其局限性和不足之處,既關注材料呈現的觀點和立場,也要考慮時代背景、社會生活等因素,以形成更為全面、深入的理解。

高考作文命題已呈現“無情境,不成題”的特征。加強作文情境創設的開放性、探究性和創新性,將是未來高考作文命題的基本趨勢。在思辨性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有效追問、構建思維導圖、樹立關聯意識等教學策略,搭建情境支架,驅動學生基于問題尋找解決策略,形成自己的知性認識與理性觀點,避免學生出現面面俱到卻淺嘗輒止或簡單羅列正反兩面卻沒有主見的寫作,培育學生辯證、邏輯和批判性等思辨能力,最終達到提升學生寫作核心素養的目的。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高階思維視域下的高中議論文支架式教學策略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JKZX23-084)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8.

[4]陳 喆.重視學科認知情境,培養真實語文能力——由2023年高考語文新課標I卷談起[J],語文建設,2023(8):59-62.

猜你喜歡
寫作教學
淺談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自主合作學習策略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實踐
芻議農村中學寫作教學
民族預科生寫作教學的對策探究
淺談如何提高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趣味性
小學高段語文寫作教學
職高語文寫作教學研究
試議如何提高高中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研究
積累,為學生寫作增光添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