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胃喜潤惡燥”理論探討胃酸分泌減少對胃內微生態系統的影響

2024-05-01 01:32杜鵬飛趙鯤鵬張秋菊張銘何霞
中醫藥信息 2024年3期
關鍵詞:胃液中醫學胃酸

杜鵬飛,趙鯤鵬,張秋菊,張銘,何霞

(1. 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2. 甘肅省成縣中醫醫院,甘肅 隴南 742500)

中醫學一直重視脾胃的作用,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鹅`樞·營衛生會》云:“中焦如漚?!薄墩f文解字》言:“漚,久漬也”,指長時間的浸泡,生動地闡釋了胃為燥土,其正常受納腐熟水谷需賴陰液的滋潤。然脾與胃雖同處中焦,互為表里之臟腑,但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主降濁,脾主升清,二者生理特性卻有著顯著區別,如《中醫基礎理論》[1]載:“與脾喜燥而惡濕相對而言,胃有喜潤而惡燥的生理特性?!边@與中醫學對脾和胃不同生理功能的深刻認識密切相關。其中,“胃喜潤惡燥”理論更是與現代醫學對胃內微生態系統維持平衡的某些因素相契合。筆者嘗試進一步闡明兩者之間的關聯。

1 中醫學對“胃喜潤惡燥”理論的認識

飲食入胃,必賴胃液的浸漬和腐熟,若胃液不足,漚腐難成,久則導致消化不良諸癥。清代葉天士在其所著《臨證指南醫案》中說:“知饑少納,胃陰傷也”“陽明陽土,得陰自安”,并指出:“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用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矣?!保?]這些無不體現“胃喜潤惡燥”之生理特性,以及確立治療當以甘涼柔潤或甘寒生津的藥物作為生津養胃的基本方法。中醫運氣學說則認為胃與大腸皆稟燥氣,如《傷寒論淺注補正·卷二》言:“人身稟天地之燥氣,于是有胃與大腸,二者皆消導水谷之府,惟其稟燥氣,是以水入則消之使出,不得停胃”;又曰:“胃與大腸,在天屬申酉二辰,申當坤方屬土,酉當兌方屬金,在四時當七八月,為燥金用事之候。蓋天地只是水火二氣化生萬物,水火相交,則蒸而為濕,濕與燥反,乃水火不交之氣也?;鸩徽羲?,則云雨不生,水不濟火,則露澤不降”[3]??梢?,“胃喜潤惡燥”的特性應源自運氣學說的標本中氣理論,即《素問·天元紀大論篇》中關于“陽明之上,燥氣主之,中見太陰”之論。胃為陽腑,喜潤而惡燥,體陽而用陰,陰陽互根互用,缺一不可。胃受納腐熟水谷功能的正常發揮離不開胃陽的蒸騰氣化和胃中津液的濡潤,只有胃液充足,胃中氣機調達,方能消谷化積,維持其通降下行之性。狹義的胃陰,指胃腑本身的組織,是胃腑功能的物質基礎;而廣義上的胃陰還應包括胃氣中能助胃腑和降及濡潤作用的功能部分[4]。高鼓峰在其著作《醫宗己任編》中闡明了胃陰實質上為“滑膩稠粘,如液如脂,如膏如澤”的物質[5]。因此,筆者認為人體所分泌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等物質便是胃陰的重要組成部分。

2 現代醫學對胃內微生態影響因素的認識

目前研究認為,胃內微生態系統的平衡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其中胃酸的分泌便是調控胃內菌群、決定胃內環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6]。據統計,人體胃中長期寄居著約100 種細菌群,包含5 種優勢菌門,分別是擬桿菌門、厚壁菌門、梭桿菌門、放線菌門和變形菌門。與腸道菌群相比,這些胃內固有菌群具有密度小、特異性低、穩定性差、波動性高等特征。正常情況下,胃內微生態具有維持內分泌平衡、免疫調節、促進消化和吸收等重要功能。胃內微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即胃黏膜環境,其分泌的胃酸能夠調控胃內菌群,胃液中含有免疫系統成分,黏液層可發揮生物屏障功能[7]。而胃內微生態系統的平衡離不開胃酸的調節,胃酸分泌過多或者過少都會引起胃內微生態系統的紊亂,從而導致相應的胃?。?]。

2.1 胃酸分泌減少對胃內微生態環境的影響

胃酸是構成胃液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它的分泌過程十分復雜,涉及多種生理和化學反應。胃酸的主要成分是鹽酸,由位于胃黏膜下部胃壁上的壁細胞分泌產生,并受到神經和激素的共同調控。當人體攝入食物時,神經會向壁細胞發送信號,促使它們分泌鹽酸。同時,胃內的化學物質也會刺激壁細胞分泌鹽酸。胃酸的形成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胃內的pH值和胃壁上的其他細胞。當胃內的pH值過低時,壁細胞會停止分泌鹽酸,以避免胃酸過多。此外,胃壁上的其他細胞也會分泌一些物質,例如黏液和碳酸氫鹽,以保護胃黏膜不受胃酸的侵害。胃酸對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殺滅隨食物進入體內的細菌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常人體胃酸維持在pH 值 1.0~2.0 范圍內,對于部分萎縮性胃炎患者或老年人,若胃中腺體萎縮比較嚴重,胃酸分泌過少則會打破胃內微生態平衡,致使細菌更容易通過食物進入胃內黏附侵襲,造成胃部感染,也可通過胃下行至腸道造成腸道感染,抑或逆向定植于肺部。研究顯示,胃液pH值是胃內細菌數量的決定因素,胃液pH 值升高相應的將引起胃內細菌的定植[9]。實驗表明,胃內pH 值升高使大鼠胃內大腸桿菌增加,經熒光顯微鏡觀察及質粒酶切電泳鑒定,證實了含pGEX - 4T - 1 - EGFP 質粒的大腸桿菌可以逆行定植于肺部[10]。也有學者認為,需氧條件下,人體胃內細菌培養數量隨胃內pH 值的增高而升高;厭氧條件下,細菌培養數量也隨胃內pH值的增高而升高[11]。此外,胃酸分泌減少,還會導致胃蛋白酶的生成減少,人體消化功能減弱,B 族維生素和鎂元素的吸收不足,從而造成營養不良。

2.2 胃內微生態環境對胃酸分泌的影響

胃內微生態環境的穩定往往和胃酸的分泌保持著微妙的平衡,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胃酸分泌減少能導致胃內微生態環境的失調,反之,胃內微生態環境的失調也可進一步加劇胃酸分泌的減少。例如幽門螺桿菌作為革蘭氏陰性微厭氧菌,是人類胃黏膜中最常見的一種致病菌。胃酸的分泌減少會導致幽門螺桿菌等致病菌的大量增殖,進一步破壞胃黏膜,導致胃的腺體萎縮,甚至腸化。其機制可能是幽門螺桿菌定植于胃黏膜上皮細胞表面以及胃黏液的底層,使胃黏膜屏障遭到破壞,胃黏膜上皮細胞發生變性、壞死。而炎癥細胞的浸潤則可引起胃腺體的破壞、萎縮或消失,甚至導致黏膜變薄,出現糜爛或出血。胃小凹上皮細胞也可能出現增生和發育異常,甚至發展為不典型增生。但幽門螺桿菌過度增殖又可干擾胃內微生態環境,引起胃黏膜異常,導致胃內菌群失調,防御屏障破壞,繼而引發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胃黏膜相關性淋巴瘤等一系列疾?。?2-13]。HARUMA 等[14]研究結果顯示,幽門螺桿菌所引起的萎縮性胃炎能夠促進腫瘤壞死因子(TNF) - α 和白介素(IL) - 1β 等炎性因子的釋放,繼而抑制壁細胞的功能,使胃酸分泌減少。因此,維持一定水平胃酸以及胃中pH 值相對穩定對于胃內微生態系統的平衡至關重要。

3 “胃喜潤惡燥”理論對維持胃內微生態穩定的意義以及對臨床的指導作用

中醫學關于“胃喜潤惡燥”的生理特性與現代醫學中胃酸對胃內微生態系統的影響有著極為相近的認識。具體而言,中醫學的胃氣是個籠統的概念,可分為胃陰、胃陽兩類。西方醫學言胃是消化器官,上接賁門食管,下通幽門十二指腸,是食物的貯運場和加工廠,能分泌大量強酸性的胃液,其主要成分是鹽酸、胃蛋白酶和具有保護胃黏膜不被自身消化的黏液。經過口腔研磨后的食物進入胃中,在胃的蠕動下被充分攪拌、混合,同時胃內的消化液含有大量的酶,最終將食物分解為粥糜狀的混合物,便于腸道吸收。而中醫學言胃主受納腐熟水谷,東西方醫學實則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受納對應胃“消”的功能,腐熟水谷則對應胃“化”的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消”和“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跋笔侵肝傅奈锢碜饔?,即胃能通過蠕動,研磨和打碎食物,使其成為乳糜狀;而“化”則是指胃的化學作用,即胃通過胃壁分泌各種消化酶等分解食物,使其溶解出營養成分以供人體吸收。故“消”的功能更依賴“胃陽”的推動,“化”的功能則更依賴“胃陰”的滋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往往會損傷胃氣,比如貪涼飲冷多傷胃陽,喜食辛辣刺激食物,過服辛燥藥物,或熱病后期,溫邪久羈耗傷人體胃液,則多損胃陰。胃陽受損則以胃脘冷痛,喜溫喜按,畏冷肢涼為主要臨床表現。其胃體蠕動、受納腐熟功能也會減退,出現水谷不化、胃氣上逆、食少、嘔吐清水或夾雜不消化食物,舌淡胖嫩,脈沉遲無力等一派虛寒之象。而胃陰虧虛則多見胃脘部隱隱灼痛,似饑而不欲食,消瘦乏力,口渴思飲,口燥咽干,五心煩熱,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等一派陰虛內熱之象。兩者雖一寒一熱,但只要按照中醫理論,結合“胃喜潤惡燥”予以辨治,就可以運用相應處方或中藥以調節人體胃酸的分泌及胃內pH值的穩定,最終達到維持胃內微生態平衡的目的。

因此,臨床在治療脾胃疾病時,多采取脾胃同調的方法,健脾的同時佐以和胃。脾與胃雖同屬中焦,但其陰陽屬性不同。脾喜燥惡濕,胃卻喜潤惡燥,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故治脾的同時若不詳加審查,用藥稍有不慎便可能損及胃陰。胃又是陽土,其病多成燥熱之害而耗傷胃陰,故治胃的同時必當顧護陰液,即便是非用苦寒瀉下之劑不可,也要中病即止,以祛除實熱燥結為度,不可妄施苦寒以釀化燥傷陰之弊。因此,臨床在辨治胃陰不足型胃病時不可一味單獨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如質子泵抑制劑和H2 受體阻滯劑,而應該在抑酸治標的基礎上適當配合養陰潤燥的中藥,從根本上調節胃內微生態系統平衡。對于胃酸分泌減少所引起的疾病當進一步養陰生津,顧護陰液,促進胃酸正常分泌,讓胃回歸“柔潤惡燥”的本性,標本兼顧,才不至于顧此失彼,使病情惡化。

4 小結

綜上所述,胃喜潤惡燥之性不僅表現在胃的降濁需賴胃陰的濡潤,還體現了脾胃陰陽二土的燥濕相濟、納運相依,從而斡旋中焦氣機升降保持動態平衡。而胃內微生態系統的穩定也依賴于胃中環境的“燥濕”狀態,胃酸的正常分泌,有助于維持胃中一定水平的酸性環境,從而抑制病菌的增殖。若胃酸分泌不足,胃液的pH值升高,胃內環境由“潤”變“燥”,則有利于幽門螺桿菌、大腸桿菌等胃內致病菌的大量滋生,破壞胃內微生態環境,造成胃部感染。同時,胃酸分泌減少又能抑制胃蛋白酶生成,降低胃液的酶解活性,引起消化不良等癥狀。

總之,臨床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應時刻關注胃中津液對維持胃內微生態穩定所起的重要作用?!拔赶矟檺涸铩崩碚摷确狭酥嗅t學關于胃的生理功能的闡釋,也與現代醫學對胃內微生態環境維持平衡的基本條件相一致。故將中醫學“胃喜潤惡燥”理論與現代醫學中胃酸對胃內微生態系統的影響相聯系,能幫助我們打破固有思維,在中西醫結合研究中重新找到新的契合點和新的思路,進而闡明傳統醫學的科學內涵,使中醫辨證更趨微觀化,臨床論治更加精準化,選方用藥更為高效化,古為今用,更好地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

猜你喜歡
胃液中醫學胃酸
如何讓胃酸“老老實實”?
中醫學關于“瘀血”的用法
中醫學關于“證”的用法
8個月的胃酸反流經歷 苦難終于熬出頭了!
常覺得胃酸燒心,五種食物可以調理
藏藥佐太在模擬胃液、腸液中的汞溶出差異
早產兒胃液培養在早發性感染診斷中的價值
瘤胃液在牛羊疾病中的臨床應用
三種檢測方法在胃液隱血試驗中的臨床應用評價
中醫學對腦心的論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