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維向度

2024-05-02 06:00孫艷秋
教育評論 2024年1期
關鍵詞:研究者學科政治

●孫艷秋

自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正式設立以來,伴隨著學科結構調整以及宏觀教育政策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然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匾曀枷胝谓逃芯繗v程,不難發現,思維方式是規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走向與科學水平的核心基點。由此,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維向度進行探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保有確當的功能定位、積極的發展方向、較高的研究水平的重要支撐,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實現科學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緣起:思維方式約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學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不僅存在“研究什么”的問題,而且存在“怎樣研究”以及“研究得怎樣”的問題,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維向度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或曰如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問題,是研究者在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研究中秉承的相對定型化的思維方式。它決定研究者在研究中怎樣提出問題、提出什么樣的問題以及怎樣展開研究,決定研究者如何分析、綜合和歸納研究中的各種問題,決定研究據以推進的論域與論題,決定研究的廣度、深度與向度等等。因此,從根本上說,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究的圖景由“思維方式”約制,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想構架”或“概念框架”“程式”或“方法”。任何一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是在特定思維活動指引下展開,思維方式問題是研究的前提性要素,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扒疤嵝詥栴}解決不好,科學理論的基礎就不牢固,就有被從根本上顛覆的可能?!盵1]故而,思維方式問題事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產生、存在和發展,不容回避,也無法回避。

二、宏觀向度:基于哲學的思維

哲學被稱為“智慧學”“聰明學”,是一種大智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維方式在宏觀向度上指立足于哲學層面,以哲學思維統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維。

(一)熟知與真知

黑格爾在《小邏輯》中有一句名言,“熟知并非真知”。熟知指對事物的表面認識、感性認識,真知則是一種本質認識、理性認識。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言,有些研究謂“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因習以為常而不做深入研究,未能深刻揭示其本質。如,在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這一元問題的理解上,本應清晰實則并未明晰。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竟成為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各說各話,未成定論?!耙皇菑墓δ芙嵌日撌?,陸慶壬、王勤從‘實現目標,轉變思想,指導行為’進行定義;二是從內容角度來論述思想政治教育應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內容,以陳秉公、邱偉光等為代表,利于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拓展更寬一些;三是從目的角度論述,如袁禮周從‘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為當前和長遠目標而奮斗’的角度進行論述;四是從主客體價值關系來論述,如張耀燦從主客體需要的滿足關系的價值角度來進行論述;五是從目的和內容結合角度論述,如孫其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育新人,動員大家為當前和長遠目標而奮斗的社會實踐活動’”[2]。在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研究方面,有學者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對象。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類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而思想政治教育學是“研究人們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發展以及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的科學”[3]。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對象理應有所區分。以上表明,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可能仍屬于“熟知”而非“真知”,尚待進一步推敲。研究的旨趣在于從熟知尋求真知,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需要樹立的思維,即在研究中立志于在“熟知”中求索“真知”,不斷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元問題。

(二)反思與批判

反思與批判是哲學的基本精神。反思是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譯為反省或反映,指不同于直接認識的間接認識。批判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以高嚴的標準自覺清晰地審查和監控某項活動過程,以區分好壞優劣并著重指出、分析和糾正缺陷,從而實現“更好的思考”“思考的更好”。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反思與批判思維指自覺地從反思、批判的維度分析、對待相應研究,不斷追究“前提”、批判“前提”。這種思維傾向要求研究者對認識進行再認識,對研究進行再研究,以更高的合理性、目的性和理想性反觀自身及他人的研究。一方面,注重對“熟知”的各種研究成果進行“前提”與意義的追問。如,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應當研究什么、誰來研究、如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的評析、檢驗等等。另一方面,注重對具體研究成果的追究與反省。如,研究成果的科學性、邏輯性、價值性、可操作性等。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學、持續與發展需要反思與批判,它們不是徒然的否定,而是創造性的建構,以揭示新的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憑借這樣一種反思與批判的思維方式對據以形成其“是什么”和“怎么樣”的前提提出質疑和挑戰,以確保相應研究經得起時間與空間的考驗。一定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是現實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超越現實的存在,研究者理應以某種超越現實的理想性審度和引導研究。

(三)慎思與明辨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呈現方式主要是專著、學術論文或調研報告。這種文字型的表現方式,多需要受眾自己閱讀、理解和思考,是一種單向度的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要想真正的掌握人、影響人,主要靠理論的說服力。恰如“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4]。這里的徹底,除了指抓住事物的根本,還需要經由一種科學的解析方式,即慎思明辨。為此,研究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應當謹慎思考、明確分辨,做出客觀、正確的判定和解釋,科學的解說、書寫相應的研究成果,使每一句話、每一個論點、每一段論證、每一個結論都能切實經得起推敲與質疑。具體說來,慎思需要研究者對某項研究的前提、邏輯、目標、價值等進行認真思考,這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明辨需要研究者明確分辨研究涉及的具體命題,知曉其特殊性,以便更好、更科學地認知有關事物,為下一階段的研究奠定基礎。無論慎思還是明辨,都需要研究者全身心地投入、思考、鉆研和探索??偟膩碚f,慎思明辨既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研究態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學化需要慎思明辨,以強化研究成果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實現以理論的徹底性掌握受眾、展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魅力。

三、中觀向度: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思維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維向度在中觀層面上,指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體,研究者應該具備的思維與視野,決定著研究的視域、視界與境界。

(一)世界眼光與中國氣派

“如果僅就學科名稱的用語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確是中國學科體系中所特有的學科,自然帶有突出的中國特色;然而,就其所指稱的實踐活動領域而言,卻并非中國所獨有,而是世界各國社會共有的現象,從學科視角看,也應具有國際共通性?!盵5]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的普適性不言而喻,不同的只是表述方式與表現形態。故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之路應當是一條世界眼光下的中國氣派之路,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普適性的基礎上尋求中國視野、中國立場和中國風格的思想政治教育之發展圖景。沒有了世界眼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包容性和超越性就相當有限,時而面臨思維閾限與實踐桎梏的考驗;沒有了中國氣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針對性、獨特性就會日益消亡,實際解題能力必將會弱化。世界眼光指考量世界范圍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現實狀況與發展趨向,進行有益借鑒,以謀求自身的合理定位與科學發展。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理應養成的胸懷與氣魄。中國氣派指“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研究成果要有大氣魄、大胸懷、大視野,不僅要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還應該向世界展示理論的包容性、超越性和實際解題方案的高效性,并努力以理論突破和實踐創新對人類面臨的普遍問題和解決提供有益借鑒,從而為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做出貢獻”[6]。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以中國的問題域為基礎,立足中國立場、中國視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體現中國文化價值訴求同時關注其在世界范圍內的存在與發展,追尋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領域內的“元意義”。

(二)理論自覺與學科先覺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創立以來,取得快速發展,研究成果突出。但是,從整體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量上的成果累累,在質上的成果則寥寥。

其一,理論自覺度有限。理論自覺不僅關乎大局,而且關乎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究竟該如何發展之類的大問題,還關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應當如何開展、如何推進。因而,研究主體要具備一定的理論自覺意識,著眼于時代脈搏、學術脈搏,從職業、生活和生命意義的層面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入研究、詮釋和把握,以不斷提升自身的研究視野、學術素養與解題能力。

其二,學科先覺思維不足。這種先覺表現為對學科基礎性問題的多度追問,如對“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追問與再思考,視角不同解答就有所區別。這種學科先覺還表現為危機意識,一種自覺的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與憂患感。它要求研究者養成“未雨綢繆”的思維,自覺預見思想政治教育或研究中現存或可能存在、面臨的問題,積極且較早地發現問題,實現“未而綢”非“已而應”。如,思想政治教育志在促進政治發展,但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卻只關注政治穩定而忽視政治發展。這是不是問題?如果是當如何解決?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面臨論域的無限泛化、特質上的空場、主體的龐雜(專業、身份寬泛等)、成果的同質與交疊等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臨的困境與危機,相應的解困需要研究者具備學科先覺思維。

(三)時間與空間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一定的時間思維與空間思維,以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切實存有的時間感與空間感。

其一,需要歷時性與共時性共存的時間思維。歷時性,著重指從縱向上動態地梳理某一事物不同時期的發展歷程;共時性,偏向于從橫向上靜態地針對某一時期事物的發展狀況進行解析。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來說,一方面,要有厚重的歷史感,既要對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史進行研究,全面梳理不同時代、不同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歷程、研究進程,又要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整體狀況進行分析,如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對象、本質等的研究在不同時期其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意義等有何不同、如何評價等。另一方面,要有鮮明的現實感、時代感,著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性,對同一時代、同一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進行現狀分析與趨向探察,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現實性、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同時代因研究主體發展程度以及與客體發生關系的方式有所差異,導致由以進行的觀察、評價、解讀、書寫的思維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研究者要注重樹立一定的時間思維,不僅要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本身的時間性,而且要重視主體思維方式的時間性。

其二,需要特殊空間與一般空間交織的空間思維。特殊空間指學校,學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既承擔了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思想政治素質的任務,也擔負了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的使命。一般空間指社會公共空間,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地存于社會的公共空間,任何群體、組織或個人都直接或間接地接受著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不同層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應立足于社會大視野,深入廣闊的社會領域,對學校、機關、社區、企業、軍隊、農村等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研究。遺憾的是,現有研究重學校輕社會,研究的論域、論題主要集中于學校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學生事務管理等),成果的運用情況也大體如此。而社會公共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卻相當稀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亟待矯正這種帶有“偏見”的研究思維,樹立特殊空間與一般空間交織的空間思維,既重視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要重視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能把為高校服務這個首要任務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任務。

四、微觀向度: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思維

微觀向度層面的思維方式基于每一個具體的從業人員,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理應具備的研究思維。

(一)學科思維

此謂的學科思維包括學科意識、專業意識與歸屬意識三層涵義。

其一,學科意識。要求“研究者和學界同仁需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獨立的學科,從學科的高度予以建設與對待,將之作為學者的學術基地和精神家園,避免隨意突破學科邊界、混淆概念、刻求新意的學風”[7]。唯有旗幟鮮明的學科意識,方能確保相應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性。學科意識的端正與堅守,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必然要求,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學化的重要引路人。

其二,專業意識。學科意義上的專業指一類專門的學問及學科內部成員對本學科的透徹理解與深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專業化程度極高,客觀上要求研究者養成鮮明的專業意識,在任何情境下都能顯示出身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這一特殊角色的專業意識,“時刻保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視角與學科立場,以思想政治教育視角觀察、分析理論和實踐,自覺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會現實和日常生活”[8]。

其三,歸屬意識。研究主體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或思想政治教育人而存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理應具備歸屬意識,意識到自身及其實踐都是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存在,并逐步培養起堅定的學科歸屬感與科學的學科自信,即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價值的實現為根本取向的對理論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全心全意地為實現學科的長遠發展而努力、奮斗和付出,自覺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特殊使命。

(二)學術思維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有工作思維和學術思維兩種傾向。前者指在研究中尤其關注實踐層面,從解決現實問題出發思考問題,致力于解決現實中每一個問題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固然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但深深束縛了研究者的研究視野。后者指在研究中始終秉承學術思維,既能夠對實踐予以高度關注,又始終處于科學研究的立場,避免被實踐束縛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立足于實踐又超越實踐,不僅關注現實問題的解決,準確地說是不急于對現實問題的解決,而且基于一種更高遠、更科學的思維對待相應研究。那么,工作思維對應教育(工作)類研究即以具體工作為領域的研究,主要為教育或工作服務,解決難題和重點問題;學術思維對應科學研究即以一定知識為領域的研究,主要為知識體系建設服務,解決基礎理論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研究取向上應當是在教育(工作)研究的基礎上轉向科學研究。強調學術思維,并不意味著拋棄工作思維,要注意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綜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應當秉承學術思維,“包括問題的學術定位、致思的學者立場、研究的學術精神,以及對學術責任和社會責任的自覺擔當”[9]。

(三)邊界思維

任何一個獨立學科都是基于本學科獨特的領域或范圍。遺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邊界卻并不明朗,不少人仍將其與教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混為一談,這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依托式發展思路直接相關。雖然在依托其他學科中謀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綜合性學科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但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依托的意圖在“借船出?!?。而不少研究者的邊界意識模糊,“研究范圍和對象廣闊無邊;學科人員龐雜,沒有學科‘籬笆’,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員五花八門;研究方法琳瑯滿目”[10];研究方向繁雜,如跨文化教育方法研究、法制教育與法治理論研究、醫患關系與醫院建設等。思想政治教育儼然成了“口袋學科”,什么都可以裝進去。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邊界需要重勘,畢竟明晰正確的學科邊界才是一個學科發展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須要著重解決專業學術槽的拓深與建構問題,核心領域堅決秉承“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理念。

五、期許:以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究為志業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從動機的角度把科學研究分為三類:第一種是為了娛樂,也就是為了精神上的快感,顯示自己的智力和才能;第二種是為了達到純粹功利的目的,也就是一種謀生的手段;第三種是為了一種“抑制不住的渴望”,即希望以最適當的方式畫出一幅簡化的、易領悟的世界圖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最高境界是在一種“抑制不住的渴望”下從事學術研究,成為有見地的研究者,關切與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期待越來越多的學者在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時,能夠以科學的思維方式為指導、能夠以一種“抑制不住的渴望”為引導、能夠以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究為志業。

猜你喜歡
研究者學科政治
【學科新書導覽】
高等教育中的學生成為研究者及其啟示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研究者稱,經CRISPR技術編輯過的雙胞胎已出生??茖W將如何回應?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研究者調查數據統計
“超學科”來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