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媒體多元化發展融合研究

2024-05-03 12:08李江
新聞愛好者 2024年4期
關鍵詞:非遺保護政策

【摘要】媒體的多元化發展正在悄然改變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F結合媒體多元化發展的新特點,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好地實現向大眾的傳播,吸引更多人關心和保護非遺,為非遺的傳承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

【關鍵詞】非遺保護;媒體多元化發展;政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文明結晶。中國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8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與不斷更新換代,多元化發展的媒體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開辟了新的渠道。如今,非遺與文創、影視、短視頻以及各種新技術的跨界融合,正助推其以更開放、更時尚的姿態,登上國潮“頂流”。因此,應加強非遺保護與媒體多元化的融合研究,充分發揮多元化媒體在非遺保護中的作用,從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非遺保護與媒體多元化融合的現狀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2022年8月公布的資料,我國各級非遺項目達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傳承人9萬余名,其中國家級傳承人3062名。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傳統媒體時代,一些非遺項目是通過口傳身授的方式進行傳承的,但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大量的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需求。媒體多元化時代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新機遇。兩者加強融合的首要特征是傳播平臺的數字化。隨著科技的發展,多種類型的媒體傳播平臺都開始了數字化轉型,進入了數字化時代。媒體通過算法和推薦機制,可以將與非遺保護有關的內容推薦給廣大受眾,建立起不同媒體渠道對于部分非遺相關信息的整體推廣機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也搭乘媒體數字經濟的快車。

過去,很多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不清,認識模糊。一些人提起非遺,腦子里浮現的就是敲大鼓、踩高蹺之類的藝術形式,覺得現在時代變了,非遺過時了。究其原因,與一些非遺項目的長期“沉寂”有很大關系。當前我國許多非遺的宣傳與推廣方式仍舊比較單一,表演和展示舞臺少,特別是對年輕一代吸引力較小。在此情況下,發揮媒體多元化在非遺保護方面的優勢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是利用各媒體平臺,大力開發多種互動形式強的非遺產品,讓大眾直觀地感受到非遺的魅力,促進其參與和關注。[1]如河南音樂廣播推出的《大河記憶》非遺系列節目,特邀中原最具影響力的非遺傳承人講述非遺的故事,見證中原大地的文化傳承,通過廣播線上節目與互聯網平臺聯合播放,擴大了節目的受眾面。二是結合政府、媒體、社會力量等,形成系統的宣傳陣地,全面、深入地宣傳非遺,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非遺保護的行動中來。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攜手全國九座中華文明歷史文化遺產管理機構,邀請演員以話劇表演的形式將所要展示、守護的國寶的相關故事,通過影像化進行展示,探討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這既給用戶帶來視聽上的強烈震撼,又使廣大觀眾認識到了非遺保護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作為多樣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借助多元化的媒體力量不斷創新。藝術領域的非遺如舞蹈或地方戲曲等,嘗試與現代社會的熱門話題相結合,進行內容創新,然后以視頻形式發布在新媒體平臺上,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關注。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長項兆倫在上海圖書館“上圖講座·非遺大課堂”上曾說,2020年6月13日是第十五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1372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中,抖音上涵蓋1318項,涵蓋率達96%,相關視頻數量超過4800萬,播放超過2000億次,獲得點贊超過64.8億次。視頻內容的創作者大多是來自民間的個體,新技術賦能下的傳播平臺極大曝光了非遺“被看到”的可能性。而隨著公眾對非遺的了解和認知程度不斷提高,公眾對非遺保護工作的參與度和支持度也得到大大提升。

二、探索非遺保護與媒體多元化融合的創新路徑

過去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討論主要局限于“搶救”的范疇,缺乏對“互動”屬性的關注,難以發揮媒體領域的文化宣傳優勢,不利于營造非遺保護的良性循環。這既有非遺傳承人對媒體傳播重要性認識的不足,也有傳媒專業人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不夠、學習不夠,從而導致宣傳范圍不夠廣,宣傳力度不到位,宣傳效果不理想。要改變這種現狀,應從“三個結合”上下功夫,創新非遺保護與媒體多元化融合發展路徑。

(一)“學”與“傳”相結合

傳媒專業人士和非遺傳承人,需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教育理念,加強對非遺文化和傳播方式的學習。如可以攜手培養非遺傳承人,通過專題報道、人物訪談、技藝展示等形式,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和宣傳。還可以開發與宣傳非遺文化相關的在線課程,使新聞從業人員在線上課堂就能學習到非遺技藝,從而增進對非遺文化的理解和認知以及宣傳的技能。另外,還可以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展示一些非遺技藝的制作過程,讓受眾更直觀地了解非遺文化。在此基礎上,還應探索利用現代多元化媒體采集、整理、研究和傳播非遺文化遺產的規律,增強對非遺文化遺產的認知,并利用多種傳媒手段在傳播和保護非遺中發揮作用。

(二)“?!迸c“用”相結合

就“?!倍?,非遺保護的核心是對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保護。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可以借助多元化的媒體手段,如數字化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直播等,對非遺進行全面、深入的記錄和保存。[2]如建立非遺數據庫,方便查詢和檢索;制作非遺紀錄片,廣泛進行傳播和推廣;開展非遺主題活動,如非遺文化節、非遺展覽等,吸引公眾參與,提高非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對于可能會遺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是第一位,但保護的目的是傳承使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文化價值和精神享受。就“用”而言,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可以探索通過以下方式將非遺應用于現代社會:開發非遺文化旅游產品,如非遺主題旅游、非遺文化節慶等,吸引游客參與體驗;制作非遺文化創意產品,如非遺手工藝品、非遺文創產品等,進行推廣和銷售;開展非遺文化教育培訓活動,如非遺知識講座、非遺技藝培訓等,提高公眾對非遺的認識和了解。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河圖洛書傳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近年來經政府、群眾和媒體多方面挖掘傳播,豐富了內涵,其中的傳唱豫劇、汝陽折子戲、宜陽鼓樂等先后演出不斷,河洛文化中常見的面塑、草編、香袋等民間工藝品經媒體宣介也暢銷省內外,河洛文化的遺跡、場所等也經常在一些自媒體應用手機的APP和公眾平臺等被大家所看到,彰顯了“?!迸c“用”結合的效果。[3]

(三)“創新”與“發展”相結合

對非遺文化,挖掘使用上要創新,宣傳手段上更需創新,這樣才能隨著時代更迭賦予其新意,保持其生命力。比如,可以創新記錄與傳播方式,利用先進的媒體技術,如5G、物聯網、AI等,對非遺進行全面、生動、立體的記錄和展示,提高非遺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4]也可以創新非遺應用領域,例如可以將非遺圖案、技藝等元素應用于服裝設計、家居裝飾、文創產品等領域,推動非遺的商業化發展。另外,通過創新非遺傳承模式,推動非遺的數字化發展和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式和方法,促進非遺保護與媒體多元化的融合,為非遺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推動其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三、加強非遺保護與媒體多元化融合的政策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把其納入國家政策層面進行實施,才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綻放光彩。

(一)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

2017年發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現代產業、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北京、上海、河南等省市政府也分別出臺了做好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條例及實施意見,提出要利用新媒體、新技術等手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普及,對非遺保護與媒體多元化融合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從近年來的實施情況來看,由于這些政策宏觀層面較多,還需要進一步細化。有的地區與其他地區內容差別化較大,具體措施不夠全面;還有的僅停留在文件上,抓落實不夠;等等。為此,政府和有關部門可定期對有關文件下發后的落實情況適時進行督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制定和完善非遺保護與媒體多元化融合的法律和規定,為非遺保護與媒體多元化融合提供支持。

(二)為非遺保護與媒體多元化融合設立專項資金

公開信息顯示,2023年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預算合計為82598萬元,但作為專項資金僅限于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和修繕,以及非遺傳承人的獎勵。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媒體等參與非遺保護宣傳工作的積極性。對此,政府和有關部門可以考慮設立一部分非遺保護與媒體多元化融合的專項資金,或從非遺保護資金中明確部分資金專門用于新聞單位對非遺的記錄、整理、傳播、傳承和研究等方面,以促進非遺保護與媒體多元化融合的長期良性發展。

(三)推動合作機制的建立,提供培訓和指導

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積極推動非遺保護機構、媒體以及其他相關組織的合作,使他們聯合起來,建立合作機制。還應定期組織開展一些非遺保護與媒體多元化融合的培訓和活動,提高非遺保護機構、媒體以及其他相關組織的專業水平和能力,加強信息共享,共同推動非遺保護與媒體多元化融合發展。近兩年,河南廣播電視臺制作的河南春晚、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節氣唱游記等節目都采用了不少非遺文化元素。如在舞蹈《唐宮夜宴》中,演員的服飾和裝束中的賈湖骨笛、蓮鶴方壺、婦好鸮尊,音樂和樂器中使用了編鐘、古琴等,讓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了解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了節目的觀賞性,也讓河南廣播電視臺的相關節目迅速火爆出圈,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微信、微搏、抖音等多種融媒體聯動大力推廣,起到了轟動的宣傳效應。

(四)建立評估和獎勵機制

非遺保護、傳承、宣傳與發展面臨的問題是復雜的,有關部門應適時建立一整套相應的評估和獎勵機制,發現好的經驗及時進行推廣,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提供良好的環境。如漢服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文化自信的回歸和提升,在全社會已經有了較好的群眾基礎。在九朝古都洛陽,市委、市政府把漢服體驗作為發展旅游的一個手段,推出了穿漢服免景區門票等優惠政策,宣傳部門對以此為內容的宣傳稿件和報道加大獎勵力度,從而促成了“滿城盡是唐裝秀”的盛況。這不僅大大促進了當地的旅游熱,更為漢服出圈贏得不少流量,開辟了理想的展示渠道。[6]

參考文獻:

[1]張智妍,郭楓.新媒體環境下非遺敘事的“年輕化”策略[J].東南傳播,2021(1):100-102.

[2]唐婕.新媒體多元化形式下僑鄉非遺數字化保護研究[J].科技傳播,2021(18):4.

[3]楊建偉.河洛文化的傳播路徑探析[J].新聞愛好者,2022(3):67-69.

[4]王婷婷,劉煥利.嫩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媒體傳播策略[J].今古文創,2021(31):2.

[5]習近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https:

//www.gov.cn/xinwen/2022-12/12/content_5731508.htmeqid=dfa5e03d

000bbaa00000000664755b2c.

[6]李礪瑾,李曉楠,王曄璇.漢服體驗全齡化 新場景吸引回頭客[N].洛陽日報,2023-07-11(05)版.

作者簡介:李江,河南廣播電視臺主任編輯、河南省高層次人才(鄭州 450008)。

編校:趙 亮

封面人物·張紅軍

張紅軍,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江蘇紫金傳媒智庫執行主任,南京大學三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新聞教育史學會副會長,全國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常務理事、廣播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省新聞傳播學學會會長,江蘇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副會長,南京市記協副主席等。獲評第六屆全國廣播電視“十佳百優”理論人才。曾任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記者,江蘇電視臺記者、主持人,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對外交流處副處長、文藝處處長。

長期從事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全媒體傳播體系構建與發展路徑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國電視劇的跨屏傳播研究”,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重點社科研究項目“影視紀錄片產業鏈及產業政策研究”等。出版專著及教材多部,主要有:《中國影視紀錄片產業鏈及產業政策研究》《電視新聞采編教程》《紀錄影像文化論》《實用電視新聞采編》。在《新聞與傳播研究》《現代傳播》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獲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第八屆“學會獎”專著類、論文類一等獎。

猜你喜歡
非遺保護政策
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有些政策為何淪為“萬分正確、十分無用”
三大戰略中的豫文化產業發展與非遺保護研究
家族傳承保護“非遺”的職教路徑研究
江西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審計現狀及障礙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遺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