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德育滲透的實踐與思考

2024-05-04 23:20張小慧
閱讀(教學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德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張小慧

【摘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在滲透德育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運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情境模擬、實踐操作、朗讀感悟、思考討論等環節中,實現學科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德育

小學階段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涵育優良品德的關鍵時期。小學階段的知識學習固然重要,但道德養成尤為關鍵。教師如何充分發揮漢語言文字的優勢,滲透學科育人呢?筆者長期工作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一線,對于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有一些實踐與思考。

一、創設情境,深入體驗,喚起情感共鳴

李吉林老師首創的情境教學模式,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基礎,創設學生熟悉的、親切可感的生活、活動、游戲、互動等場景,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深處,走近作者的心靈世界,從而更好地理解教材,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于潛移默化間對教材產生情感認同、道德認同。

1.多種方式創設情境,搭建情感橋梁

小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積累較少,理解抽象語言文字的能力有限,因此創設情境可以在教材和學生之間搭建橋梁。教師可以通過有趣的語言進行生動的描述,也可以借助課件、簡筆畫等展示包括聲音、圖像等信息的模擬情境,在學生與教材之間形成情感的聯結。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王維的思鄉之苦,教師首先利用課件展示唐代重陽佳節人們登高賞菊的熱鬧喜慶,再借助簡筆畫進行語言描述,幫助學生體會詩人獨居異鄉的孤寂。王維的家鄉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而京城長安就是現在的陜西省西安市。兩地隔著巍巍的華山,王維在華山的西面,親人在華山的東面。這么遙遠的距離,可以用什么詞來形容呢?這就是“天各一方”。通過語言描述與簡筆畫演示,學生更能夠走進王維的內心,感受他對家鄉、對親人深切的愛與思念,從而將愛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田。

2.增加探索研究體驗,加深情感烙印

小學生好奇心強,樂于探索,因此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增加實踐體驗的環節,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教師可以準備裝著半瓶水的細頸瓶、小石塊兒等道具,鼓勵學生當回“小烏鴉”,親自操作體驗,讓學生體會口渴的烏鴉內心逐漸升起的喜悅。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學生懂得了遇到難題要積極發現、思考,用智慧的眼睛看透事情的本質,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除操作實踐外,演一演也是學生喜愛的直觀方式,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和大人一起讀”版塊中的故事《拔蘿卜》,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團結的意義,可以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排練小型課本劇,在語文課堂上演一演,在排練、表演的過程中,“團結力量大”這個認識自然就深深烙印在學生心中。

二、溯源漢字,體悟朗讀,培養審美情趣

漢語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打造學生的漢語根基、精神根基和文化根基,如何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讓中華文化成為學生的精神脊梁?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關注學生的書寫,引導學生體悟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感受中華文化,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1.深入探究漢字理據,打造精神脊梁

漢字本身極具美感,書法也是一門藝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書寫本身就能幫助學生感受中華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如在低年段識字教學中,學寫“人”,引導學生觀察人的字形演變。甲骨文中,“人”字是一個低頭側身站立,垂臂或作揖或勞作的形象。金文與甲骨文基本相同,篆文則突出了人彎腰垂臂辛苦勞作的樣子。隸書中突出了人邁開雙腿行走的姿態。在楷書中,強調一撇一捺的支撐。在觀察字形演變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感受人應有的品質:低頭代表的謙遜、責任,勞作代表的辛苦、追求,邁步行走代表的堅持、協作,一撇一捺代表的支撐、扶持。

又如,學寫“德”字,可以引導學生研究字的演變。在甲骨文中,“德”左側的“彳”表示道路,右邊是眼睛直視的樣子。到了金文中,右下方又增加了“心”,解讀這個字時可以引導學生想得更多、更深入,可以是我們以正直的準則行走世間,待人接物,也可以是我們要想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就必須用雙腳行走各地,用眼睛觀察人間百態,用一顆赤子之心體驗民間疾苦。像這樣圍繞漢字進行德育的滲透,學生樂于接受,教育效果也深入扎實。

2.借助朗讀走進文本,陶冶高尚情操

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小學語文教材里有許多適合學生朗讀的篇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朗讀、吟誦中感受文字美、韻律美、意境美。

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人杜甫在詩中描述了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苦難,以及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后,自己與妻、子的喜悅之情。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誦讀來感受詩人強烈的情感,直接表達情感的語句如“涕淚滿衣裳”“喜欲狂”,通過動作、行為來表達情感的如“漫卷詩書”“放歌”“縱酒”“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鼓勵學生在誦讀中表現情感,走進詩人的內心,感受詩人對戰亂的厭倦,對和平的向往,雖然詩中準確的平仄搭配和精心的用韻安排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誦讀可以幫助學生感受這種音韻美,在誦讀中形成高雅的審美情趣。

三、深入思考,交流碰撞,拓寬感悟維度

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內涵很豐富:自尊自愛、誠實守信、禮貌待人、遵規守紀、勤奮學習、勤勞儉樸、孝敬父母、嚴于律己、遵守公德……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交流討論,在碰撞中加深認識,拓寬感悟的維度。

1.深挖教材延伸思考,涵育多維品德

教材中的一篇選文、日常教學中的一堂課,可能目標設定僅僅指向其中一個維度,但文章本身的內涵較之教學目標的設定要豐富得多、深邃得多,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深挖教材,引導學生將思維的觸角延伸到文本更深處。

如學習補充閱讀文章,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誠實與信任》一課時,學生是基于“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來思考和感悟的,但是對于“小紅車的主人是個怎樣的人”并沒有過多注意??梢怨膭顚W生們再好好想一想,“小紅車的主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如果學生覺得有難度,可以遞上一個問題降低難度:“想想看,小紅車的主人為什么自己支付了維修費?”學生們在討論與爭辯中逐漸領悟到更高的層次:“小紅車的主人自己支付維修費是因為他想表揚‘我的這種誠實的行為,他想把這種美好高尚的行為在社會上廣泛地傳播,讓社會上有更多像‘我這樣誠實的人?!?/p>

學生的表述雖然稚嫩,但已經接近時下提倡的“傳遞社會正能量”這個理念,這時,教師可以遞上問題鼓勵學生繼續思考:“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想向文中的誰學習呢?說說理由?!?/p>

可以看到,學生的感悟維度拓寬了,有的學生會從文中的‘我的角度表明態度“我要向文中的‘我學習”,他不小心犯了錯,但誠實地承擔應有的責任”;有的學生則會從“小紅車主人”的角度,表示愿意“向文中小紅車的主人學習,像他一樣鼓勵美好的行為,盡自己的能力傳播美好的品德”。

在這樣多維度的道德感悟過程中,學生不僅做到了傳統道德修養中的“獨善其身”,即做到自身的“誠實”“守信”等,同時也向“兼濟天下”跨出了一小步,在心中種下了“自覺打造社會美好風尚”的種子。

2.小組討論交流碰撞,養成善思品質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眰鹘y儒學中關于人際交往的智慧,我們的學生一樣需要習得。同學之間保持和諧友善的關系,但并不影響課堂小組學習過程中的交流與碰撞。智慧地對待與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輕易茍同伙伴,也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同學。

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手指》一課時,教學中有小組討論環節:“豐子愷筆下的五根手指分別指哪些人?請說說你的理由?!睂W生們討論的內容,得出的結論各不相同。有的說大拇指模樣粗笨,卻吃苦耐勞,是“老黃?!币粯印袄蠈嵢恕?,比如環衛工人、城市綠化師等,但馬上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各行各業都有這樣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老黃?!?,在環保領域,“老黃?!笨赡苁菕叩毓と?,在空軍部隊,“老黃?!笨赡芫褪堑厍谌藛T,不應該特指哪一個行業的人。類似這樣的爭論還有很多,在這樣的交流碰撞中,學生們并沒有輕易放棄自己的觀點去認同伙伴,也沒有輕易地去否定伙伴,而是在爭論中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下,與大拇指一樣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行業有很多,比如城市環保、城市電力維修等;而在某一個行業內部,從事工作量大的基礎工作的人也是能吃苦、講奉獻的,如空軍地勤部隊等。不管我們身處怎樣的集體,都要團結協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是十分必要的。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教師的言傳身教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碰撞,我們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的同時,涵育良好的道德品質,助力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的新時代好少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

猜你喜歡
德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讓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助力
撥動情感之弦,讓語文課堂綻放精彩
且行且思,讓批注式閱讀融入課堂教學
對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