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食物觀的人本性論析

2024-05-08 10:25田昭霖
現代面粉工業 2024年1期
關鍵詞:食物農業生產

田昭霖

(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曲阜 273165)

1 論析大食物觀人本性的必要性

1.1 學習和研究大食物觀正當其時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維護糧食安全、確保充足的食物供應事關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1]。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局勢動蕩使我國的糧食安全面臨著需求端的挑戰和供給端的壓力。從需求端來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食物消費結構由過去的主糧為主逐步擴展為主副并重,對副食的需求有進一步提升,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這對我國的糧食供應保障帶來了更多挑戰。從供給端來看,低效率、粗放式的農業生產模式不僅讓高糧食自給率的實現代價更為高昂,而且會影響未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嚴重沖擊了糧食、化肥等產品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對我國外部糧食供應造成負面影響[3]。因此,傳統的糧食觀已不再適應時代新需要,面對糧食安全的新問題和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大食物觀的提出正當其時。

大食物觀是我國在面臨糧食安全的新形勢、農業生產的新狀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要求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思想。在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大農業,大食物”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4]。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更是指出,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分領域制定實施方案。大食物觀是應對當前糧食安全問題、推進新時期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策略,學術界對大食物觀的研究與討論方興未艾,學習和貫徹大食物觀將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

1.2 人本思想為解讀大食物觀提供了獨特視角

大食物觀內涵豐富,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闡釋和解讀。人本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指導當今時代發展仍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目前,學界圍繞糧食安全已對大食物觀的內涵、意義及實踐路徑展開了深入的理論探討和分析,為本文提供了堅實的研究基礎。相較而言,以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為指導,深入闡釋大食物觀所蘊含的人本性,具有雙重價值:理論價值方面,對大食物觀的人本性進行深入探析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其內涵,并找到連接大食物觀各個要素的中心思想;實踐價值方面,目前對大食物觀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理論層面的探索,未來工作中必然要將大食物觀付諸實踐,深入探析大食物觀的人本性,能夠幫助堅守以人為本的工作導向,為大食物觀所指導的農業生產提供方向性指引,真正實現為民造福、為民謀利的目標。

2 大食物觀的生成邏輯:緣于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

2.1 糧食安全問題與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內在聯系

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人類與自然界之間進行著直接的物質交換,而最直接的物質交換體現在食物的獲取與消耗過程中。因此,確保糧食安全,充足的食物供應對人類的生存及其他生產活動至關重要。恩格斯指出: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5]。不論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還是人自身的生產,都需要充足的食物供應作為基礎,只有在有足夠食物供應的情況下,勞動者才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勞動能力,人類自身的生產和繁衍才能正常進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強調:“食物生產是直接生產者的生存和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發達的未開化的民族一樣,必須保證自己現有食物充足,然后才能去照顧其他事情”[6]。在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中,人的生存和發展被視為最重要的價值目標,而糧食安全涉及到人的生存本質,確保人民有充足的食物是貫徹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首要任務之一。保障糧食安全不僅是為了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更是為了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2 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任務仍很艱巨

當今世界,糧食安全依然是一個全球性挑戰問題,許多地區和國家都面臨著糧食不足、營養不良等問題。我國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以占世界約7%的耕地,生產出占世界1/4的糧食產量,養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全球安全穩定作出重大貢獻。2019 年,我國糧食自給率達到97.84%,其中小麥和水稻分別為97.68%和100.10%;2022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達到6.865 3億t[7],連續11年保持在6億t以上,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為486.31 kg,連續8年超過470 kg,遠遠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劃定的糧食安全警戒線。而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的糧食安全雖無“近憂”,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特別是在國際局勢動蕩、世界經濟下行等不利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任務仍十分艱巨。從供給端來看,耕地資源約束長期存在,且人均耕地資源極其有限;科技對糧食增產的邊際效益降低,導致農業單產增速放緩[8]。從需求端來看,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糧食需求仍然將呈剛性增長趨勢,同時面臨需求結構升級,供給端與需求端出現錯配帶來新的糧食供給壓力[9]。在這兩個因素綜合作用的影響下,我國的糧食供給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也意味著傳統的糧食觀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糧食安全所面臨的新挑戰,需要引入大食物觀來指導未來農業的發展,確保糧食安全可持續發展,充分尊重和保護人民的主體地位。

2.3 大食物觀構建了糧食安全與食物安全的新范式

大食物觀的基礎和前提是糧食安全,落腳點是食物安全[10],為新時期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大食物觀進一步理清了糧食安全的概念,拓新了糧食安全的內涵和外延。過去由于農業生產力水平限制,我國將國際上通用的“Food Security”(食物安全)通常翻譯為“糧食安全”,其中所指的糧食僅包括谷物(水稻、小麥等口糧及玉米等飼料糧)、薯類和豆類(主要是大豆)等主糧,而肉蛋奶及水果蔬菜等副食并未被包括其中[11]。大食物觀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將肉蛋奶、水產品、蔬菜、水果等全部納入糧食安全的范疇,從更高維度理清了糧食安全的理念。這一變革符合糧食安全的發展趨勢,也更貼合人們需求的變化和食品供給的多樣化發展,為今后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其次,大食物觀主在“保量”,即以現代化農業布局維持產業鏈和食物鏈可持續供應[12],在更高緯度上保障糧食基本安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堅守耕地保護紅線,節約耕地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耕地潛力。一段時間,我國部分地區存在耕地保護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在“保經濟增長、保耕地紅線”的任務要求下,部分地方政府在“非糧化”和“非食物化”之間的尺度拿捏不清,具體操作中采取“一刀切”做法,浪費了耕地資源[13]。大食物觀強調根據不同地區耕地的特點和環境資源稟賦,積極開發和利用耕地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資源優勢,有效維護基本糧食產量的穩定。二是強調最大限度地降低儲糧、加工、運輸過程中的損失,實現節糧減損,為食物可持續保供減負。據糧食相關部門統計,我國農戶儲糧損耗率達8%以上[14],運輸糧食損失率約5%,三大主糧的綜合損失浪費率為20.02%,約為1.2億t,相當于2.5億人全年的糧食需求,糧食浪費問題不容忽視。大食物觀強調完善農產品流通和儲存體系,通過建設高效的物流系統和儲存設施,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和監控,提高食品供應鏈的協同效率,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數據管理系統來實現供應鏈的信息共享和智能化管理來減少因信息不暢、調配不當而導致的食物過?;蚬蛔闱闆r。通過采取各種措施,提高全社會節糧減損的積極性,降低食物浪費,實現食物可持續供應。

再次,大食物觀重在“增質”,即因地制宜開展農業生產,最大限度地發揮耕地潛能。在新時期保障糧食安全需要新的農業生產模式,與“大食物”相對應的是“大農業”,習近平同志早在福建任職時就指出,“大農業是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農業。它區別于傳統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經營的、單一的、平面的小農業”[15]。大食物觀指導下的大農業要求改變過去單一、孤立的農業生產模式,轉向發展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大農業模式,從耕地資源擴展到整個國土資源利用,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匹配市場需求,實現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16],通過多種途徑全面開發各類食物資源,以擴展食物供應鏈并優化食物結構,增強我國糧食供給的質量和韌性。

3 大食物觀的價值取向:滿足人民更高層次的食物需要

3.1 滿足人的需要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核心命題

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揭示了人如何成為人,如何實現自身價值。從價值論的角度來看,滿足最廣大人民的現實需要是馬克思人本思想的核心命題,也是其現實追求的重要方面。在馬克思看來,人的需要關乎人的本質,是具體的、歷史的[17]。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18]。馬克思還指出,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19]。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認為人的需要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他將“現實的人”作為其“需要理論”的邏輯起點,指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化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20]。這表明人的需求是與特定社會形態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它們隨著社會變革和歷史進程而發展和改變。因此,人的需要具有社會歷史性,人是“現實的人”,這意味著需求的滿足要通過人的社會實踐來實現,人的需要的滿足,人的本質的生成和表達,與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一起,在實踐的基礎上達到了統一[21]。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中的“需要理論”為塑造和滿足人民的現實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和理論支撐,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就要求始終關注并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3.2 我國糧食供給端存在品種與品質等不合理問題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社會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長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食物供給領域,這種矛盾表現在兩個方面。從供給的“量”上來看,食物的供給端和需求端出現“錯配”問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2020年,我國居民人均蛋類、水產品、肉禽類、奶類、蔬菜及食用菌消費量分別增長54.8%、33.2%、14.6%、11.4%、6.3%,而人均糧食消費量則下降5.1%。城鎮和農村居民對動物性食物的需求都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而傳統的糧食生產模式往往側重于水稻、小麥等主糧種植,對飼料糧生產的投入相對較少。據《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2—2031)》顯示,到2031年玉米飼用消費需求可能達到2.1億t,大豆壓榨消費約為9 800萬t,這使得飼料糧的供應無法滿足人們對動物性食品的需求[11]。從供給的“質”上來看,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食物的健康和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方面,農業生產過程中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等造成了嚴重環境污染問題,對這些生產資料的過度依賴可能導致土壤質量下降、水體污染等環境風險,對人類健康產生潛在影響;另一方面,近年來農產品安全問題頻發,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擔憂。一些不合規的農業生產及加工環節可能存在著安全隱患,影響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活質量。

3.3 大食物觀錨定需求變化,讓“吃”變得更加多元、健康和安全

大食物觀緊跟人民需求的變化,順應新發展階段人民飲食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以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滿足人民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它致力于構建數量、質量、健康“三位一體”的安全體系和全食物體系,并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上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新的農業生產模式,充分展現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價值導向。

從“空間”維度上看,大食物觀將過去的“生產—消費”的單線供給模式轉變為”需求—生產—消費“的精準供給模式,以需求為導向,充分了解人民的飲食偏好和消費習慣,積極推動農業結構內部調整,使農業生產能夠更加精準地滿足人民的需求。在需求導向下的農業生產中,不再僅僅依靠耕地產量,而是盤活耕地資源,發展多種經營(如果樹種植、蔬菜種植、草原畜牧等),以實現農地的多功能利用,提高農地的綜合利用率和效率,并推動農業生產的空間拓展。除了傳統的糧食種植,大食物觀還主張向森林湖海要食物,開發潛在的食物資源,根據當地條件發展林下經濟、湖泊漁業、海洋養殖等,增加食物供給的多樣性。

從“時間”維度上看,大食物觀倡導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農業模式,為人民提供更加綠色、健康和安全的食物。大食物觀堅持產業生態化,在生產中注重保護環境和生態系統,采取科學的種植、養殖技術,減少對土地、水資源的污染和破壞,減少使用化肥、農藥等農業化學品,從而保障食品的品質和安全。大食物觀堅持生態產業化,即堅持生產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通過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土地可持續利用,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好的條件;通過保護生態系統,維持生物多樣性,減少對土地和資源的破壞,有助于建設“綠色糧倉”、耕耘“藍色牧場”[3];通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減少農業活動對土地、水資源和空氣質量的影響,可以實現農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為農產品的穩定供給提供生態保障。

4 大食物觀的實踐路徑: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尺度

4.1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大食物觀的實踐尺度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人的需要是人的固有尺度,這種尺度包括人的物質需要、精神需要和價值需要,人在需要的不斷產生和滿足中實現發展。特別要說明的是,人的需要有兩種,既有滿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全面發展的“真實需要”,也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類主觀上錯誤地判斷了自己的客觀需要而形成的“虛假需要”[22],在資本主義異化的生產方式下,生產的目的變為了占有,人的需要也就被異化為了擁有[23],“一切肉體的和精神的感覺都被這一切感覺的單純異化即擁有的感覺所代替”。這種異化的需要在食物生產和消費領域尤為明顯,資本主義商業邏輯下的食品生產者為了追求利潤,常常存在過度生產和過度包裝等情況,導致大量食物在供應鏈上滯銷。大食物觀的邏輯起點是人的需要,但是這里的需要是指真正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真實需要”,大食物觀指導下的農業生產實踐致力于建構一種以物質文明為基礎的全面發展的食物消費模式,為此就應超越單一的物的衡量標準,以人的全面發展的尺度培育新的食物消費觀,促進居民膳食模式健康轉型。

4.2 引導合理的消費觀念,促進居民膳食模式健康轉型是大食物觀的路徑選擇

我國居民食物營養素養較低,過度追求新鮮、多樣和高檔的食物,盲目購買更多食物而無法完全消費。我國居民在食物營養方面還有很大地提升空間,食物浪費問題相當嚴重,居民的膳食結構普遍不合理。此外,還面臨著多種形式的營養不良問題,與膳食相關的疾病發病率不斷攀升。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居民的幸福感,還給健康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負擔[24〗。大食物觀在為人民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食物選擇的同時,應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尺度,引導合理的消費觀念,減少食物浪費,改善膳食結構,促進居民健康模式轉型,確保新增加的食物能夠真正滿足人的需求。

首先要加強教育引導,倡導科學膳食。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居民的膳食模式逐步轉變為高熱量、高脂肪的“雙高”模式[25],而過度攝入高熱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可能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增加?!吨袊用駹I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中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膽固醇血癥患病率為8.2%,糖尿病患病率11.9%,高血壓患病率為27.5%,40歲及以上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為13.6%[26]。為了引導居民改善膳食結構,提升整體健康水平,提供科學的營養教育至關重要。政府、企業、社區等主體要通過定期舉辦營養講座和培訓、提供營養手冊和在線資源、合作開展營養教育活動以及增設食物營養類課程等措施,為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的相關知識和建議,幫助居民更好地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實現膳食平衡,并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茖W的營養教育將為居民提供實用的指導,使他們能夠作出更明智、更健康的食物選擇,進一步改善個人和社會的膳食結構,促進整體健康和福祉的提升。

其次要深化食物消費節約行為的教育,引導人們合理利用食物資源。我國食物浪費和損耗問題嚴重,據中國科學院測算,我國城市餐飲每年造成食物浪費約為1 700~1 800萬t,相當于浪費了3 000~5 000萬人口一年的食物。大食物觀的落實需要深化食物消費節約行為教育,引導社會合理的消費觀念,杜絕食物浪費現象。為此需要加強對食物浪費問題的意識啟發,通過公眾教育,提高人們對食物資源有限性和浪費行為的認知,增強他們對合理利用食物資源的緊迫性認識,通過宣傳活動、社會媒體和校園教育等形式,引起人們對食物浪費的重視。同時要建立全社會的合作機制,讓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積極合作,共同制定相關政策和標準,進行食物回收和再分配,以推動食物資源的有效利用,減少剩余食物的浪費。

另外要加強監測與評估,建立健康食品標簽制度。建立健康食品標簽制度是引導合理消費觀念和改善居民膳食結構的重要措施,通過標簽上的明確信息,消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食品的成分、營養價值和安全性,可以根據自身的膳食需求和健康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食品,從而幫助消費者作出更明智的購買決策。同時通過加強監督和檢測,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負責對食品標簽進行抽樣檢測和審核,確保標簽上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實性。加強對市場上食品標簽的監督和執法力度,堅決打擊虛假標注和誤導消費者的行為,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從而改善膳食結構和促進整體健康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歡
食物農業生產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用舊的生產新的!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生產交付
搞笑:將食物穿身上
食物從哪里來?
食物也瘋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