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青年教師主體自覺的缺失與建構

2024-05-08 20:50胡西萍
江蘇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關鍵詞:鄉村教育

胡西萍

摘要: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主體自覺是人作為主體的內在規定性,鄉村青年教師的主體自覺是認同自覺、信仰自覺、實踐自覺三種層次結構的辯證統一。當前鄉村青年教師主體自覺缺失現象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從認同自覺偏差、信仰自覺失落、實踐自覺不足等方面分析鄉村青年教師主體自覺的缺失機理。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鄉村青年教師主體自覺的建構路徑包括:引領成長動機,培育認知自覺根源;厚植教育情懷,夯實信仰自覺基礎;完善各方條件,加強實踐自覺保障。

關鍵詞:鄉村青年教師;主體自覺;鄉村教育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3-0033-05

鄉村要振興,教育需先行。為鼓勵廣大青年積極投身鄉村教育事業、造就一支穩定的高質量鄉村青年教師隊伍,近年來國家出臺了系列措施為鄉村青年教師的成長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如恢復“免費師范生”政策、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職稱評聘向鄉村教師傾斜等。在此背景下鄉村青年教師的比例在鄉村教師隊伍中逐年擴大,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下得去”這一目標,但鄉村青年教師在后續工作中主體自覺缺失問題仍然突出。如何培育建構鄉村青年教師的主體自覺,實現鄉村青年教師“留得住”“教得好”,成為實現鄉村教育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鄉村青年教師主體自覺的結構層次

鄉村青年教師專指接受了城市高等教育和城市文化熏陶,畢業后到鄉村學校(全國鄉中心區、村莊學校[1])從事教學工作的青年教師群體,年齡原則上在35周歲(含)以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主體自覺是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2],包括主體對所處社會位置有著明晰確證的認同自覺、主體勇于承擔使命任務的信仰自覺以及能動活動指向的實踐自覺。以主體自覺為研究出發點,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深入考察鄉村青年教師的現實境遇,可以更好地把握鄉村青年教師主體自覺的結構層次。

(一)認同自覺:清晰的角色定位

認同是一種辨識過程,目的在于達到對“我是誰”的角色確認。認同自覺是認知基礎上的體認與歸屬,不能跳脫主體之外。完整意義上的認同自覺具有主觀與客觀的雙重屬性,內在包含著自我認同自覺與社會認同自覺兩種面向,既包括主體對自身存在特殊性的理解與審視,也包括主體對于自身歸屬社會關系下的成員、制度、環境等的尊重與認同。鄉村青年教師的自我認同自覺是指鄉村青年教師能夠將自己有意識地歸類為鄉村青年教師群體,對“我想要成為怎樣的鄉村青年教師”擁有明晰的自我確證,尊重自身從事的社會職業規范,認同鄉村教育場域中其他社會成員,能實現鄉村教育共同體內部向心力的生產與再生產。認同自覺是鄉村青年教師的自我反思與體認,是建設一支扎根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教師隊伍的必然要求。

(二)信仰自覺:堅定的理想信念

信仰的本質是人類在意義追尋中對于歷史性自我的超越與升華[3],是信任與價值的所在,是關乎社會、個人發展的重大問題,于內是主體精神世界的升華,于外是主體行為舉止的準則。信仰自覺不僅是主體對信仰客體自發形成的極高尊崇的感性認識,而且是對信仰的內容、本質、轉化機制、知行要求深入認知的理性認識。鄉村青年教師信仰自覺的本質要求是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為人民服務的立場,具體表現在鄉村青年教師對“為什么要選擇鄉村教師這一職業”“為誰培養人”擁有堅定的目標信念,把扎根鄉村、為民服務、奉獻祖國的價值追求作為第一位的自覺意識。信仰自覺是鄉村青年教師奉獻與堅守的力量源泉,是指引他們真正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內在驅動力。

(三)實踐自覺:能動的活動指向

實踐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社會性物質活動。鄉村青年教師的實踐自覺體現在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身為鄉村青年教師我應該做什么”“怎樣培養人”擁有科學的實踐方法。實踐自覺作為一種理性認識和自覺行動,與認同自覺、信仰自覺共同建構了主體自覺。認同自覺、信仰自覺為實踐自覺提供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實踐自覺是認同自覺、信仰自覺的價值旨歸和更高發展階段。一方面,認同自覺、信仰自覺只有轉化為實踐自覺才能形成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教學理論表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和地域性,因此實踐自覺可以用于檢驗教育教學理論的價值合理性和現實適切性,以更好地服務本地鄉村教育發展。實踐自覺要求鄉村青年教師以新理念為引導、以問題為中心、以鄉村教育情境為載體,批判性檢視自我的專業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加強教學反思,組織探究合作學習,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傳承優秀鄉土文化,自覺參與鄉村公共治理。實踐自覺是鄉村青年教師立德樹人的專業要求,是助力鄉村振興的社會使命。

二、鄉村青年教師主體自覺的缺失機理

在我國鄉村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鄉村青年教師的主體自覺還存在著缺失現象,嚴重制約著鄉村教育質量提升、鄉村文化傳承、鄉村振興進程。鄉村青年教師內在認知偏差的主觀因素、歷史進程中鄉村教師身份變遷的客觀趨勢以及當前鄉村教育發展具備的現實條件,三者的共同作用構成了鄉村青年教師主體自覺缺失的運行機理。

(一)認同自覺偏差

鄉村青年教師的認同自覺偏差體現在對“我究竟在鄉村教育場域中處于什么位置”感到懷疑,部分鄉村青年教師處于身在鄉村、心在城市的游離狀態,雖然從事鄉村教師這一職業,但從內心深處并不真正認可自己是鄉村教師,而是在等待合適時機隨時準備退出鄉村教育場域。究其原因,第一,在自我認同自覺上求同。 師范院校是鄉村教師的主要供給來源,近年來隨著師范生擴招,一系列優惠政策出臺,許多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由于缺乏明確規劃、信息資源閉塞、盲目從眾跟風等因素報考師范專業,大學畢業后通過特崗教師招聘、考編入職等途徑進入鄉村教育場域,整個過程缺乏對自身是否適合、是否真正熱愛該職業等問題的審慎思考,盲目求同他人行為,從事鄉村教育工作并不是基于自我認同基礎上的自覺能動選擇。第二,在社會認同自覺上存異?,F代社會的流動性不斷沖擊著傳統鄉村共同體具有的先天和諧性,鄉村人際交往工具性明顯,熟人關系陌生化、半陌生化。接受過城市高等教育的鄉村青年教師積累的慣習并不能很好地適用鄉村教育場域的運行規則,與本地居民、學生、教師之間不具備生活環境、鄉土文化、道德情感的相通性,難以建立起共同的話語模式、場域慣習,成為鄉村生活的“異鄉人”“邊緣人”。鄉村共同體的精神屬性、功能屬性不斷削弱,難以為鄉村青年教師提供安全感、歸屬感、認同感,讓鄉村青年教師無所適從,迷失在鄉村教育場域之中。

(二)信仰自覺失落

當下部分鄉村青年教師缺乏對自身專業發展的長遠謀劃,囿于自我利益得失的狹隘空間,未能站在更加寬廣的視野格局下審視這份職業對于教育現代化、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消解了鄉村青年教師本應承擔的使命任務。

從歷史變遷看,身份轉變淡化了鄉村青年教師的信仰使命。在依靠長者宗法與師者倫理維系的中國傳統鄉村社會中,鄉村教師往往兼具學高為師與身正為范的雙重特質,他們既是鄉村公共教育的專職人員,同樣是鄉村優秀文化的引領者、鄉村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而在人口、資源快速流動的現代社會,經濟運行邏輯打破了溫情脈脈式的傳統鄉村運行模式,道德準線有時由“義理”轉換為“利益”,當下的鄉村青年教師是經過城市化規訓后的返鄉者,鄉村居民不再通過賦予鄉村教師身份道德規定性來實現鄉村社會治理、鄉村力量凝聚,鄉村教師這一職業的道德榮光逐漸暗淡,被視為工具性存在。角色危機導致鄉村青年教師的專業性與公共性被抽離,在鄉村發展中承擔的職能范圍不斷縮小,信仰使命淡化。

從現實社會看,不良價值導向挫傷了鄉村青年教師的信仰意志。鄉村青年教師在大學期間受到“向城性”思想浸潤,加之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影響,鄉村教師職業的神圣性往往被“保底選項”“養家糊口”等現實性的價值觀所遮蔽,部分社會成員傾向于將職稱等級、社會聲望、經濟待遇作為評價教師成功與否的標準,居高臨下地用憐憫俯視的眼光看待鄉村青年教師的現實境遇,刻意弱化的職業形象潛在地擴大了鄉村青年教師的心理落差,導致鄉村青年教師深受外界信息的同化,逐步喪失自信、消極倦怠直至最終信仰磨滅。

(三)實踐自覺不足

實踐主體、實踐客體、實踐中介構成實踐的基本要素,實踐自覺需要依賴一定的主客觀條件展開,而當前鄉村教育條件不完善制約了鄉村青年教師實踐自覺的實現進程。

第一,客觀因素限制。由于地理位置、財政條件、生源質量等現實因素影響,鄉村學校教學設施有待完善,鄉村學生綜合素養相對較弱,家校溝通難度大,鄉村青年教師往往“身兼數職”,承擔許多隱形的非教學任務。如留守兒童問題導致鄉村青年教師承擔了監護人的部分職責。剛入職的鄉村青年教師基本工資收入低,面臨著贍養老人、婚姻支出、養育子女、交通費用等較大的經濟壓力,鄉村學校的補貼具有不穩定性。鄉村生活文化娛樂活動單一,人際交往異質性不強,鄉村青年教師面臨較為突出的婚戀難問題。同時,在家校之間來回奔波,兼顧個人、家庭與工作讓許多鄉村青年教師深感力不從心。

第二,主觀心理落差。鄉村青年教師大多剛完成從學生向教師的身份轉變,帶著高等教育中掌握的豐富理論知識初入鄉村教育場域,卻在鄉村教育的實踐中面臨著理論與現實相脫節、理論與經驗相矛盾的困境。在職業發展初期,鄉村青年教師往往選擇順從各方關系以謀求未來發展,如耗費大量精力協調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花大量時間處理師生關系,非常在意學生對教師教學、課程質量的評價,更多考慮學生“愛不愛聽我的課”“對我滿不滿意”等問題,而較少關注到自我專業發展,專業超越的需求與現實的無助成為鄉村青年教師實踐自覺的“無形羈絆”。

三、鄉村青年教師主體自覺的建構路徑

針對鄉村青年教師主體自覺缺失的問題,需要從源頭培育鄉村青年教師認同自覺的能動性,進而從更高維度激發主體信仰自覺,同時要完善各方條件,保障其主體實踐自覺有效地發揮,真正培育一批扎根鄉村、甘于奉獻、一專多能、素質全面的本土化的鄉村青年教師。

(一)引領成長動機,培育認知自覺根源

馬克思從人類歷史活動和發展的視角揭示了人類成長動機的本質,即人的需要?!靶枰侨祟愋睦斫Y構中最根本的東西,是人類個體和整個人類發展的原動力”[4],需要系統是“一種內在聯系,把各種不同的需要連接成一個自然的體系”[5]394,主體認知自覺形成的根源在于明確自身需要并以此為動機引領成長。而當前部分鄉村青年教師對自身需要模糊不清,或處于“較低的需要系統”[5]59之中,即鄉村教師職業對于他們而言,僅僅是解決低層次生存的需要,當需要得到滿足之后,這一職業便不具有實質性意義,較弱的需要強度難以激發他們投身鄉村教育的認知自覺。

因此,亟待通過制定客觀標準引導鄉村青年教師明確自身需要、矯正成長動機,從源頭著手把好入口關,為鄉村教育事業輸送一批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優秀青年。第一個環節是師范生招生階段。師范生生源篩選應設置嚴格標準與規范程序,多角度考查報考學生的從教特質,將職業意愿、職業潛力等作為選拔招生錄取的關鍵要素。建立生源動態調整機制,注重并持續強化師范生的職業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定位,實現自我認同自覺。第二個環節是鄉村教師招聘階段,構建合理的師資來源結構,堅持定向招收和精準選拔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定向招收本土優質生源,適當擴大本土教師比例;收錄本地青年學子的基本信息與就業需要,建立當地人才數據庫;建立“家鄉情”網站,定期推送家鄉新貌、人才政策等信息,對應聘回鄉任教的本地畢業生采取傾斜政策;精準選拔有獻身鄉村教育意愿的外地生源,促進外來鄉村青年教師本土化,讓鄉村青年教師更好地融入鄉村共同體之中,實現社會認同自覺。

(二)厚植教育情懷,夯實信仰自覺基礎

教育情懷是鄉村青年教師基于教育理性認同,在認識與承擔鄉村教育使命的過程中產生的鄉村教育熱忱,是鼓舞鄉村教師將認同自覺轉化為信仰自覺的場域媒介,是踐行與延續教育信仰不可或缺的中介力量,凝結著多重情感因素。

第一,社會層面筑牢馬克思主義思想根基,培植鄉村青年教師愛國情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引導鄉村青年教師堅定理想信念、涵養為民服務的高尚師德、厚植愛國情懷。

第二,師范院校加強職業理想使命教育,激發鄉村青年教師愛崗情懷。師范院校不僅承擔著對未來教師進行專業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培訓的本職任務,而且要將“職業理想”的塑造貫穿師范教育始終,引導師范生樹立獻身鄉村教育事業的崇高職業理想,鼓勵練就過硬師范技能,培植爭當“四有”好老師的愛崗情懷。

第三,鄉村學校融入鄉土文化特色,喚醒鄉村青年教師鄉土情懷。費孝通提出“文化是人類集體為了適應自然處境而形成的系列存在規則”[6],鄉土文化具有匯聚民意、化育民心、正化民風的文化感染力,喚醒鄉村青年教師對鄉土文化的批判性認同是形塑信仰自覺的必然要求。鄉村學校應依托本地文化資源、民風民俗開展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邀請家長與鄉親鄉鄰積極參與,促使鄉村青年教師由鄉村教育場域邊緣逐步走進場域中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與其他社會成員建立穩定的社會關系,以群體文化培育鄉村青年教師的道德理性與公共精神,重塑鄉村青年教師的鄉土依戀感,通過文化浸潤培育信仰自覺。

(三)完善各方條件,加強實踐自覺保障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是二重化的存在物,人的物質性存在與精神性存在決定了人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鄉村青年教師并不是處于絕對理想狀態下的“經濟人”,而是具有強烈自信心、自尊心和榮譽感的“復雜人”。因此不僅要關照鄉村青年教師合理正當的物質利益,也要關注其精神需求,為鄉村青年教師實踐自覺提供物質條件與精神條件的雙重保障。

第一,加強政策傾斜力度。規范效績分配依據,鼓勵多勞多得,更加注重鄉村青年教師的個人能力和業績水平,而非資歷和崗位類別,提高教齡津貼標準,讓鄉村青年教師的薪酬水平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依據實際情況增設交通補貼、住房補貼等項目,強化鄉村青年教師的公平感與物質保障。

第二,彰顯人文關懷。各級部門深入走進鄉村青年教師的工作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聯誼活動、積極推進“教師安居工程”,切實解決好鄉村青年教師的婚戀難、家校遠等問題;開拓優質社會資源,提供跨域聽課、異地培訓等機會鼓勵鄉村青年教師“走出去”,利用網絡優勢把優質學習資源和專家“請進來”;遴選本地優秀教師講解示范,展現本土人文風貌、本地教育現狀、本校學生特點,讓鄉村青年教師掌握鮮活真實的文化資源和教學素材,以便在教學實踐中將理論知識與本地實際相結合,豐富教學實例,提升教學效果,增強教學效能感。

第三,創新體制機制。完善鄉村教師榮譽制度,構建體現鄉村青年教師教育生態獨特性和鄉土文化的教師榮譽評選制度,凸顯鄉村青年教師在鄉村公共治理、鄉村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特殊貢獻,舉行莊重的榮譽證書頒授儀式,廣泛宣傳報道鄉村青年教師的先進事跡與高尚品德,提升鄉村青年教師的榮譽感。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的通知[EB/OL] . (2015-06-08)[2023-11-27].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78209.htm.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3]姜永建.“信仰”范疇的馬克思主義解讀及其當代啟示[J].科學與無神論,2020(3):16-2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41.

責任編輯:顏瑩

猜你喜歡
鄉村教育
例談鄉村小學的發展
鄉村特色學校創建熱的冷思考
現代化進程中村小發展的現實反思
“棲霞新村”:黃質夫先生的鄉村教育實踐
反思鄉村文化與鄉村教育
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認識論根源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教育治理的困境與突破
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
民族地區鄉村教育要重視文化
撤點并校對農村教育發展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