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學視角下鄉村學生學習共同體構建

2024-05-08 20:50姜傳偉
江蘇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關鍵詞:協同學學習共同體

姜傳偉

摘要:鄉村學生學習共同體構建是提升鄉村學校教育質量的一個有效途徑。當前,鄉村學生學習共同體構建仍面臨條件不足、環境制約、缺少載體等諸多現實困境?;趨f同學視角,鄉村學生學習共同體構建需要創建外部協同環境,包括加強鄉村教育支持、提升鄉村教師專業素養、培養鄉村學生交流意識、激發鄉村學生積極性等,同時需要打造內部協同文化,包括開發特色校本課程、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加大師生情感交流等。

關鍵詞:協同學;鄉村學生;學習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3-0104-04

“學習共同體”最早是美國教育家杜威所構想的學校模式,20世紀90年代,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將其引入自己的教育改革實踐,提出了“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愿景?!皩W習共同體”聚焦的是高質量的合作學習,學習者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1]。

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的“著力點”,也是補齊教育現代化“短板”的一個關鍵環節。長期以來,鄉村教育發展問題一直是困擾教育的難題。提高鄉村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改善當地的教育環境,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構建鄉村學生學習共同體。因此,構建鄉村學生學習共同體,是提高鄉村教育質量的重要方式,是深化鄉村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一、鄉村學生學習共同體構建面臨的困境與不足

對于鄉村學校而言,由于鄉村教育底子薄,學生學習共同體構建仍面臨條件不足、環境制約、缺少載體等諸多現實困境。

(一)鄉村學校邊緣化、認同度低,教師專業能力有限,成為構建鄉村學生學習共同體的阻礙

黨的二十大以來,我國對于鄉村基層的教育扶持工作越來越重視,取得的效果也非常顯著。但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鄉村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使得城鄉、縣域、校際的差距日漸拉大,具體如下:一是鄉村教師整體水平不高,鄉村教師結構存在穩定性與專業性不足的問題。二是鄉村教師參與實訓機會較少,教研討論活動專業性弱,使得教學模式和理論知識的更新時常延遲。三是鄉村教師教授的知識與鄉村本土化建設存在脫節現象,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受到忽視。四是教育幫扶政策落實不到位。比如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推出的“結對幫扶”政策尚未建立穩定的長效機制,使得結對幫扶疏于運用、流于形式。這些問題對鄉村教師能力和專業度都有所削弱,成為當前鄉村教育亟待突破和解決的問題。

(二)鄉村學生缺乏培養興趣的環境和條件,缺失互動與交流的平臺

鄉村學生有質量的學習共同體缺失,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外在的客觀條件,又有自身因素。與城市中小學相比,鄉村學校的教學環境較為簡陋。在教學配套設施上,圖書館、教學用具、學校操場跑道、體育設施、計算機、設備器材、美術教具等資源配置難以在鄉村學校實現普及。同時,由于鄉村師資力量不足,高質量的美術、體育、音樂等課程還是很難開展。外因與內因綜合起來,造成了目前這樣一種困境:鄉村學生在身體素質、吃苦耐勞等方面往往優于城市學生,在認知思維、學習品質等其他各個領域則容易落后于城市學生,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難以實現。

(三)鄉村學生缺少對時代發展的應變力與接受力,互動與交流意識偏弱

人的思想難以脫離周圍的環境而獨立存在。長期的城鄉二元化發展,導致鄉村和城市教育環境差距逐漸拉大。鄉村學生的交流空間不像城市學生那樣廣闊,學生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接觸的信息和資源相對較少。同時,鄉村學生因生活的封閉性,對自我意識、社會結構和秩序觀念、價值實踐態度和行為方式選擇的認識還處于淺顯的狀態,以至于難以樹立遠大理想,個人生涯規劃意識缺乏,互動與交流意識偏弱。

二、協同學的內涵及基本主張

協同學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發表《協同學:一門協作的科學》,提出“無論何種對立的雙方,只要在同一個統一體內,在同一目標下,都存在著協同發展的可能性和現實性,都可以實現協同發展”[2]2。哈肯教授指出:“一個由多子系統構成的系統,如果在子系統之間相互配合產生合作效應,系統便處于自組織狀態,從而在整體上表現出一定的結構和功能?!盵2]4

協同學理論的核心主旨是理解和揭示系統中的協同與競爭關系,強調個體或組織之間的競爭、合作、互動和共享,通過共同努力來實現共同的目標。它提供了一種理論框架和方法論,可以指導個體或組織在協同過程中的行為和決策。在鄉村學生學習共同體構建方面,協同學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將政府、學校、教師和學生看成四個子系統,依照協同學的原理,系統從無序到有序轉化的關鍵在于組成系統的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鄉村學生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需要在教育主管部門的統籌下,整合教育教學資源,使子系統實現整體系統的效益最大化,產生協同效應[3]。

三、協同學視角下鄉村學生學習共同體構建策略探析

根據協同學理論,構建鄉村學生溝通、交流、分享的各種學習資源,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學習共同體,需要政府、學校、教師和學生四方力量協同作用,以為鄉村學生提供合適的環境支持。

(一)創建支持鄉村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外部協同環境

鄉村教育不是“閉門造車”,只有對接校外資源,從外部資源中汲取有益力量改善內部環境,鄉村教育才有出路。根據協同學理論,我們可以將政府介入學校管理看作一個平等的協作環,通過空間演繹和學習活動引入,引導場地內不同人群之間形成交互與知識共享,在場地內實現社會關系協同,從而催生學習共同體的愿景。

1.加強鄉村教育支持,重塑鄉村文化自信

鄉村教育發展離不開鄉村社會的生態環境,需要地方社會的聚力支持。一是尊師重教的氛圍支持?;鶎咏M織要營造良好的尊師重教氛圍,要積極作為,切實解決鄉村學校的急難愁盼問題,加強對優秀鄉村教師的選樹和宣傳,開展鄉村教師慰問、獎教獎學等活動。二是全員協同育人的力量支持。要整合鄉村社會資源育人力量,讓鄉賢、返鄉創業青年等社會力量在思政課教學、傳統文化教育等方面貢獻力量,支持鄉村學校發展。三是社會資金的資助支持。鄉村教育除了政府的縱向撥款維持,也需要鄉土社會的橫向資助支持。同時,要積極呼吁和鼓勵社會捐助、企業贊助鄉村學校,為鄉村學?;A設施建設、文化建設、特色建設等提供充足的資金,進而助力振興鄉村教育。

2.打造城鄉學校協同平臺,提升鄉村教師專業素養

鄉村學校因相對封閉,缺乏一定的物質基礎和管理機制,導致師資相對薄弱。為此,可以從三個方面打造城鄉協作共同體,促進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第一,愿景協同。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厘清鄉村學校發展現狀與背景,確立學校發展愿景,制定質量提升路徑。第二,機制協同。協同構建鄉村教師交流培養機制,促進鄉村學校在制度建設、教育管理、隊伍建設、教學質量、課題研究等多方面協調聯動發展。第三,教研協同。成立共同體教研聯盟,定期開展集體備課、教學觀摩、名師講座、課堂比武等活動。創新教師研訓、校本研修的方式,促進城鄉之間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差異互補,推動鄉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3.打造城鄉學生協同平臺,培養鄉村學生交流意識

開放、多元、包容的樣態是未來教育的需要。為了讓鄉村學生能夠和城市學生一樣學習到優質的教育課程,城市學??梢詾猷l村學生提供線上“云課堂”,比如在線直播課程、教學視頻等。同時,還可以通過圖書捐贈、物品互換、結對聯誼,互寫一封信、互上一堂課、互換生活空間等活動,促進城鄉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協同進步和健康成長,讓鄉村學生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信任、友善、包容與理解,開闊視野,增強互動交流意識。

4.創設績效評價機制,激發鄉村學生積極性

教育主管部門可以通過設立鄉村學生獎勵機制,激發鄉村學生的積極性。第一,設立獎勵基金。用于獎勵在學習共同體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學生,如“學習之星”“優秀貢獻者”等,以激勵他們繼續保持良好的表現。第二,增加外出學習機會。給表現優秀的學生利用寒暑假參加更高級別的學習活動、參與高校項目合作等機會,以開闊他們的眼界,激勵他們不斷提升自己。第三,舉辦競賽活動。定期舉辦各種競賽活動,如知識競賽、技能競賽等,對于優勝者給予獎勵,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認可和尊重。

(二)打造支持鄉村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內部協同文化

協同學中,序變量能夠體現子系統參與協同運動的集中程度,由子系統的協同合作產生,同時又支配著子系統的行為。為形成推動整體發展的序變量,使鄉村學生學習共同體獲得有序運動的發展動力,形成各方面深度合作的協同共育機制,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1.開發特色校本課程,激發學生文化認同

鄉村很多孩子將來會到城市發展,脫離鄉村文化。所以,“認識腳下的土地”是鄉村教育一個重要的課題。依托鄉土文化設計的校本教材,可以培養鄉村孩子的文化認同感。學??梢岳卯數氐淖匀痪坝^、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資源,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生活動,如手工類課程、藝術類課程、科普類課程、心理類課程、安全類課程、鄉土文化課程等。以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文化的協同、融通和融合為校本課程的核心抓手,通過“學科課堂、活動課堂、環境課堂”三條路徑落實生長,形成鄉村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體系。

2.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形成學生共同愿景

鄉村學生經濟上的貧窮并不可怕,精神、眼界、閱歷等思想方面的“貧窮”更需引起重視。思想上的“貧窮”可以通過閱讀進行一定程度的彌補。在鄉村,學生面臨著諸多閱讀方面的挑戰,比如圖書館資源匱乏、缺乏有吸引力的閱讀材料,家庭背景和經濟條件也可能限制了學生接觸書籍的機會等。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培養鄉村學生的閱讀習慣,成為一項迫切而重要的任務。學??梢詮囊韵聨追矫嬷郑旱谝?,學校設立專門的閱讀角,擺放各類書籍、報刊,提供與學生年齡相符、興趣相關的在線內容。第二,教師成為榜樣,積極地展示自己的閱讀興趣,傳授閱讀的方法。通過親身示范,向學生傳遞閱讀的重要性和樂趣。第三,設定固定的閱讀時間,讓學生每天都有時間專門用來閱讀。多元化的閱讀體驗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慢慢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魅力,觸摸到時代發展的脈搏。

3.加大師生情感交流,激發學生發展內驅力

學生在學校里,不只是知識有所增長,更重要的是獲得情感、心靈、意志、人格的豐富和發展。鄉村群體中很多家長忙于生計,無法顧及孩子的身心健康,對孩子缺少理解和陪伴,所以教師在學生的情感培養、個性養成等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由此,教師需要通過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等方式,建立起親密的師生關系。學校還可以利用機會開展豐富多樣的情感教育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增強情感管理能力,提升學生的社會認知力。

鄉村學生是鄉村教育的核心受眾,其學習共同體的培養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在協同學視角下,鄉村學生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將通過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等序變量的協同運動,激發系統內部的自組織有序升級,從而實現育人目標。對教育工作者而言,有必要在教育的各個方面,不斷嘗試和評估自我,推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佐藤學.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M].鐘啟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13.

[2]赫爾曼·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M].凌復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3]桑國元,劉璐璐.協同學視域下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模式、治理及其資源配置[J].教育科學研究,2023(4):90.

責任編輯:丁偉紅

猜你喜歡
協同學學習共同體
基于協同學理論的寧波市土地利用結構協調性評價
學習共同體視域下高中生物課堂的“問題教學”
基于QQ群學習共同體的MOOC學習支持研究
基于“微信群”的大學生英語學習共同體建設
翻轉課堂中“學習共同體”構建初探
大學英語創造性學習共同體模式建構案例研究
協同學理論在圖書館開展嵌入式學科服務應用探討
論學習共同體下的教師專業發展
聚合物熔體脈振傳遞過程的協同學研究
政府審計協同治理:審計制度創新發展的新格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