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基層矛盾糾紛的分類化解

2024-05-08 22:12羅濤
西部學刊 2024年8期
關鍵詞:社會資本

摘要:基層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村基層矛盾的化解有利于基層社會秩序的穩定,矛盾糾紛化解機制有多種形式,主要分為訴訟和非訴訟兩種形式。借鑒帕特南的社會資本理論,選取浙西D鎮作為調研地點,主要從信任、規范、網絡三個角度分析社會資本。信任是矛盾化解的心理基礎,規范是矛盾化解的制度保障,參與網絡是矛盾化解的路徑依賴。

關鍵詞:社會資本;矛盾糾紛;分析框架

中圖分類號:C912;D4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8-0039-04

Classification and Resolution of Conflicts and Disputes at Rural ?Grassroots

—An Analysis Based on Social Capital Theory

Luo Tao

(Party School of Jiangsh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 Quzhou 324100)

Abstract: Grassroots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When the rural areas are stable, the country is at peace. The resolution of contradiction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s conducive to the stability of social order at this level and there are many mechanisms for the resolution of conflicts and disputes, mainly divided into litigation and non-litigation forms. Drawing on Putnams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this paper chooses D town in western Zhejia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site to analyze social capital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rust, norm and network. Trust is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conflict resolution, norm i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resolu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network is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he resolution.

Keywords: social capital; conflict and dispute; analysis framework

本文將從信任、規范、參與網絡三個維度分析社會資本與矛盾化解之間的關聯性。筆者選取浙西D鎮作為調研地點,通過調研梳理矛盾糾紛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權力型矛盾糾紛,二是利益型矛盾糾紛,三是一般型矛盾糾紛[1]。運用社會資本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社會資本是指個人在一種組織結構中所處的位置的價值。于群體而言,社會資本是指群體中使成員之間互相支持的那些行為和準則的積蓄。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濟學、社會學、行為組織理論以及政治學等多個學科都不約而同地開始關注一個概念,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資本理論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前沿和焦點問題,社會學、政治學等許多學科都從學科的角度對社會資本進行了研究,以用來解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社會資本甚至被西方國家的決策圈看成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新思路,即所謂的“第三條道路”。論證矛盾糾紛與信任、規范、社會網絡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以便更好地指導實踐。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嘗試運用社會資本理論來解釋基層矛盾產生的原因,探析基層矛盾糾紛化解機制路徑。從目前國內外大量的文獻看,關于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的研究主要是從政治學、法學視角出發,從社會資本理論視角研究基層矛盾化解機制的研究實屬小眾[2]。本研究運用社會資本理論,從信任、規范、網絡三個角度分析社會資本的存量對基層矛盾化解成效的影響,信任和可信賴性能夠減少個體之間的沖突,而規范則為補貼的交往行為提供了相同的準則,以提高協調程度。根據社會資本理論的框架,規范維度是通過增強社會規范意識、約束主體行為,包括強化非正式制度的心理約束力;信任維度則是通過培育社會信任以加強各主體間的合作治理,包括村民與村民間的信任、政府與村民間的信任以及社會組織與村民間的信任;網絡維度則是通過構建多元主體互動的網絡增強各主體間的溝通、交流,擴大網絡的廣度。

二、社會資本與矛盾化解的理論框架

(一)信任是矛盾化解的心理基礎

社會信任是指一定范圍內行為人評估其他行為人將會采取某一特定行動的主觀概率,這種評估先于對特定行動的監督,并影響行為人自身的行動。社會信任是創立維護社會團結的一個綜合性機制。社會信任通過表達與維護它所基于的共同的基本價值觀念,維護著社會團結[3]。社區成員之間相互信任,包括行動者之間相互信任、行動者與組織之間相互信任,信任是社會資本的主要測評依據,社區成員之間相互信任,集體間的效率就能提高,這樣的社區社會資本存量就豐富。

社會信任能起到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的功能。一個社區是由若干的社會結構組成的,一個社區內成員基于某種共同的基本價值觀念組成社會網絡,信任度高的社區,社會秩序穩定,社區內成員之間的集體性選擇一致度較高,發生糾紛概率就低,如果一個社區的信任度低,社區成員之間相互不信任,無論做何種交易都要付出極高的成本,在做集體性選擇的時候,往往會難以達成一致。

帕特南認為,社會信任是社會資本產生的先決條件之一,在一個組織中,信任水平的高低,往往決定著社會成員之間相互合作的成功性,社會信任與社區成員之間的相關合作存在著正相關[4]。社會信任度高,社區成員合作的可能性加大,成員之間以合作來解決公共事務或個人事務,那么相應的社區內部成員之間的矛盾糾紛便會隨之減少,這就是社區成員之間信任度高,社區矛盾糾紛發生概率較低的原因。

(二)規范是矛盾化解的制度保障

社會規范是人類建立秩序和增加社會結果可預測性的努力的結果,社會規范規定了什么樣的行動是被允許或被禁止的。社會規范在實踐中表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根據社會規范的產生途徑,一般可以將其分為“外力驅動型”社會規范和“內生驅動型”社會規范[5]。外力驅動型的社會規范有多種形式,主要來源于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外力驅動型社會規范具有剛性。而內生驅動型社會規范則是來源于居民與社區本身達成的契約,如社區內部的村規民約,一個村民不僅要遵守法律、紀律等剛性的社會規范,還有內部的村規民約要遵守。社會規范制約著社區成員,社會規范引導社區成員合作,成員遵守社會規范。外力驅動型社會規范應當在方向引導、法律正當性等方面為內生驅動型社會規范提供輔助,而內生驅動型社會規范應當在具體操作層面提供補充。帕特南認為互惠的規范能夠約束個體投機,解決集體行動的問題。規范特別是互惠的規范是社會資本產生的必要條件,社會資本又是解決集體行動的鑰匙之一[6]。中國農村基層是“熟人”社會,有自身的運轉邏輯,就是以道德、人情等內生型規范來治理農村社會。而現代社會主要依靠法律規范來治理社會。當外力驅動型規范——國家法律“失靈”時,內生型規范起到補充作用。如果社區內有完善的規范,包括完整的村規民約,也有傳統的道德、人情來約束社區成員的行為,可以減少矛盾糾紛,規范便是化解矛盾糾紛的制度保障。

(三)參與網絡是矛盾化解的路徑依賴

帕特南認為,互惠的規范和公民參與網絡產生了社會信任,社會信任又是社會資本產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會信任又能減少社區矛盾的產生,最后得出公民參與網絡能夠有效減少社區矛盾發生的結論。公民參與的網絡孕育了一般性交流的牢固準則,促進了社會信任的產生,這種網絡有利于協調和交流,提高聲譽,因而也有利于解決集體性行動的困境。一次成功的合作會建立起聯系和信任,矛盾糾紛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成員之間缺乏信任,然而公民參與的網絡能促進社會信任的產生,社會信任有利于社區成員之間的協調和交流,社區內矛盾發生的概率就會減少[7]。

社會資本理論的公眾參與網絡其實就是傳統意義的“關系”。不同的公眾參與網絡化解矛盾糾紛的方式不同,不同的公眾參與網絡產生的社會資本不同[8]。社會資本是矛盾糾紛化解的關鍵因素。

公眾參與網絡必須建立在信任、互惠和合作等基礎上才能認為具有社會資本,參與網絡專指共享某些相似特征并因為這些相似特征(如共同的血緣、共同的興趣、共同的職業、共同的地域等)而建立聯系的人所結成的共同體網絡。

三、D鎮基層矛盾糾紛的原因分析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矛盾糾紛的化解主要依賴以宗族網絡所形成的社會資本,這種參與網絡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它是以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社會資本,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以功能性組織(村黨支部、村委會)為基礎的功能性網絡所形成的社會資本成為了農村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的主要力量。法律賦予了農村黨組織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領導地位,特別是黨支部書記,一定是“能人”“強人”,他的社會資本豐富,才能帶領本村村民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這樣的村矛盾糾紛才能實現矛盾糾紛不出村。一般人際關系所形成的社會資本是社區成員之間小矛盾調解的一般性力量[9]。每個行動者都需要擴大參與網絡,以實現社會資本的增量,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建立互惠合作的信任關系。

(一)信任的缺失

1.村民與村民之間的信任缺失

社區成員之間信任是影響社會資本存量關鍵。社會信任在社會生活中具有整合社會秩序的作用。信任度低一般表現為社區成員之間不信任,破壞社會資本的存量[10]。社區成員之間不信任容易讓行動者的合作成本增加,如果一個社區內部成員之間是相互不信任的,鄰里之間的糾紛就會增加,村民之間往往會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升到互相不來往。村民之間的不信任,容易導致猜忌盛行。在農村建房是大事,兩個相關鄰居A和B,A先蓋好了房子,后來B也完成新房的建造,因為兩家不信任,A認為B的房子比自己建得高,是因為B想比自家過得好,就用房子來壓低自家,因為相互不信任,兩家產生了很深的矛盾[11]。

2.村民與村級組織之間的信任缺失

村民與村級組織之間的信任缺失是當下基層社會亟需破解的社會治理難題。信任是社會資本的最關鍵因素之一,筆者通過在D鎮的調研,驗證了社會資本與矛盾糾紛化解之間的內在聯系,社會信任越高,社區內發生矛盾糾紛的概率就越低。D鎮在開展“三改一拆”“三改一拆”:是浙江省政府領導下的一項旨在促進轉型升級的專項行動。具體內容包括:三改,指的是對舊住宅區、舊廠區和城中村的改造,這些區域的改造旨在改善居民居住條件、調整產業結構以及提升城市整體風貌;一拆,即拆除違法建筑,這一措施是為了消除侵占公共資源、損害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同時也是為了節約土地資源、降低城市建設成本,并最終提升城市品質。這項行動從2013年開始至2015年結束,為期三年。工作中,H村是社區成員對村級組織信任高的村,該項工作開展就很順利,在違章建筑的認定上村民幾乎沒有異議,他們認為該村黨組織的書記是一個值得村民信任的好干部,社區內的村民對接下去的違章建筑拆除工作也非常支持。相反D鎮S村,因為社區成員對村黨組織和村干部不信任,村里存有大量違章建筑,村里也沒有公開違章建筑的標準和從哪一年開始算起,上報了一些認為容易拆除的違章建筑到鎮政府。該名單一上報,就引起村民不滿,認為違章建筑認定存在問題,導致該村“三改一拆”工作無法開展。上述兩個村的情況很好地驗證了社會信任與矛盾糾紛之間的關聯性,社會信任度高,社區矛盾發生概率便呈下降態勢[12]。

在D鎮的調研中,無論是開展“三改一拆”工作還是“生豬整規”工作,如果一個村村民與村級組織之間信任不夠,這項工作往往很難開展下去。

(二)制度的懸空影響基層社會穩定

1.拆違的標準不統一

社會規范制約著社區成員,社會規范引導社區成員合作,成員遵守社會規范。社會規范能夠促進社區成員互惠合作,互惠合作的結果是社區成員互相信任度增加,如果一個社區沒有統一的社會規范(村民公約)或者社區成員不遵守社會規范,社區成員之間不是合作而是相互猜忌或者升級為相互對抗,那么該社區的社會秩序就會發生改變,矛盾糾紛也會上升。在本文案例中D鎮兩個村,H村的村委會在開展“三改一拆”工作中,以法律和法規為準繩,平穩推進該項工作,沒有發生矛盾糾紛;S村因為村委會沒有按照規范推進,村委會按照自我的理解來推進“三改一拆”工作,使該村民與村級組織之間發生了矛盾糾紛。D鎮X村開展“三改一拆”工作時,及時向村民公布違章建筑的認定標準,哪些屬于合法的一戶多宅,哪些屬于非法的違章建筑,對有些違章建筑拆除可能影響到公共安全的,列為暫緩拆除對象。X村按照統一的標準去推進工作,遇到特殊情況斟酌對待,遇到的阻力就相對較少。

2.制度約束的缺失

在社會治理中,完善的制度能約束政府的權力。D鎮S村在開展“三改一拆”工作中,沒有按照上級政府的文件要求召開村民代表大會來確定本村違章建筑的統一認定標準,哪些是“一戶多宅”、附屬用房的標準是多少,而是以完成上級政府的任務,找一些容易拆除的違章建筑,那些違章面積大,但是比較難以拆除的,就不去執行,激化了村民與村委會的矛盾[13]。

(三)公眾參與網絡不發達

1.缺少多元主體的參與

公民參與網絡是公民通過建立各種民間組織而形成的密切聯系,這對于共同價值觀的維持具有重要作用,是信任、合作、規范形成的重要途徑。在農村存在著四種公眾參與網絡,即以血緣、姻緣、親緣關系為基礎的家族宗族網絡所形成的社會資本、以功能性組織為(村黨支部、村委會)基礎的功能性網絡所形成的社會資本、以習俗宗教信仰等為基礎的象征性活動網絡所形成的社會資本、以地緣和業緣等同樣經歷為基礎的一般人際關系所形成的社會資本。不同的參與網絡需要各種主體的參與,行動者的血緣、親緣關系的公眾參與網絡是在短時間穩定不變的,個體也很難改變這種參與網絡,這種社會資本是固定的。社區居民對農村公共事務不夠關心或根本不予過問,村民很難參與村級公共事務?;鶎咏M織缺少與村民互動的媒介或者活動。擴大公眾參與網絡,能夠提高村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的積極性。

2.村民與政府互動不足

本文的功能性參與網絡一般以村級組織為代表,村民與村級組織積極互動能夠讓公眾網絡發揮最大效益。在D鎮S村的案例中,該村委會沒有及時與村民互動,對村民反映的附屬用房認定標準問題沒有及時處理,導致矛盾糾紛發生。

3.公眾參與網絡不夠健全

很多村級組織,開展工作時,特別是涉及部分村民利益的時候,往往沒有征求涉事對象的意見。公共議事會的成立,開辟了村民與組織之間雙向溝通的渠道,為農村社會秩序的穩定立了一功。

發揮農村婦聯、共青團等群團組織的作用。婦女能頂半邊天,婦女在農村的社會地位不低。今日農村,留下的多是婦女、兒童和老年人,青壯年基本外出打工謀生。婦聯要調動廣大在家婦女,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鄉村振興出一份力。

四、結束語

社會資本理論把信任、規范、互惠和合作的參與網絡看作是一種社會資本,這種社會資本既可能有利于參與網絡中的個體成員實現自己的工具性目標,也可以促進參與網絡共同體集體行動目標的達成。一個社區往往有好幾個參與網絡,每一種參與網絡的成員在集體行動時目標達成一致。信任是集體行動一致性的關鍵因素,規范、互惠和合作能夠促進成員之間相互信任,因此,培育社區成員之間的信任,建立社區內部的規范,引導社區成員互惠合作是社區社會資本的關鍵指標,社會資本又影響著社會秩序的穩定,矛盾糾紛的化解在于培育社區內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這種信任是以社區規范來保證成員之間互惠合作的。

參考文獻:

[1]蔡立輝.政府績效評估的理念與方法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5):93-100.

[2]布萊克.社會學視野中的司法[M].郭星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77.

[3]孫立平.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35.

[4]郭星華,陸益龍.法律與社會:社會學和法學的視角[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86.

[5]鄭杭生,楊敏.社會實踐結構性巨變下的社會矛盾[J].探索與爭鳴,2006(10):19-22.

[6]李培林.社會沖突與階級意識:當代中國社會矛盾問題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49.

[7]賀雪峰.農民價值觀的類型及相互關系:對當前中國農村嚴重倫理危機的討論[J].開放時代,2008(3):51-58.

[8]賀春蘭.基于現代治理—公眾參與視角的輿論研究:內涵與啟示[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8):64-68,74.

[9]蔡文成.改革發展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建構[J].行政論壇,2014(4):11-16.

[10]曹正漢.中國上下分治的治理體制及其穩定機制[J].社會學研究,2011(1):1-40,243.

[11]陳光金.中國社會發展推動了哪些理論創新[J].人民論壇,2009(5):51.

[12]陳治國.社會風險與風險社會:貝克風險社會理論建構探源[J].前沿,2010(23):125-129.

[13]陳光金.中國收入不平等:U型變化與不確定的未來[J].江蘇社會科學,2010(5):1-13.

作者簡介:羅濤(1983—),男,漢族,浙江衢州人,中共江山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為鄉村社會治理。

(責任編輯:趙良)

猜你喜歡
社會資本
基建領域加速推進PPP模式的策略探析
社會資本與農村環境治理模式創新研究
影響醫學貧困大學生就業的社會資本因素探析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投資PPP項目的財務分析(一)
社會資本參與公益事業的地方政府信用研究
對當前我國推進PPP模式的探討
注冊會計師社會資本及其對審計質量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與PPP模式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