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話在海外播遷散記

2024-05-08 07:23郭熙
博覽群書 2024年3期
關鍵詞:檳城華語華人

郭熙

中國人走出國門

中國人移民海外歷史悠久,移民次數很多。按照一些學者的研究,大概它們可以分成五個階段:(1)發軔階段(秦至隋);(2)自發階段(唐宋元明);(3)過渡階段(明末清初);(4)高潮階段(晚清);(5)持續階段(民國時期)??梢钥闯?,這實際上是跟中國整個的社會發展是連在一起的。從華語傳承的角度出發,前邊幾個階段,秦到隋,唐宋元明甚至明末到清初,不是我們的關注重點,我們更關注的是從晚清放以后的移民情況上。中國人移民海外歷史悠久,與當今語言傳承話題有關的主要集中在晚清以來的移民身上。

晚清以來,中國大體上發生了5次較大的向外移民潮。一是晚清開始,民國持續,主要流向為南洋、北美、南美。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分別從大陸和臺灣流向北美、南美。三是香港回歸前從香港流向歐洲和北美。四是改革開放初期出國留學進修,主要流向北美和歐洲。五是全面改革開放后,大陸的商務勞務流動,流向世界各地。

這一次次的移民,形成了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海外華人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華商型;(2)華工型;(3)華僑型;(4)華裔或再移民型。其中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洋地區?!澳涎蟆?,在中國傳統上主要是指南洋群島(現稱馬來群島)地區。歷史上大批華人移居這里,經過一代代華人的努力,中華語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形成了獨特的南洋華語社會,區別于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

南洋華人社會的典型代表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從來源來看,新馬華人主要來自中國的福建省及廣東省。較早大規模進入馬來西亞的多為福建廈門、漳州、泉州一帶的移民,大約占37%??图胰苏?2%,廣府人(或廣東人,來自廣東粵語區)19%,潮州人占12%、海南人占4%,另外還有廣西人、三江人(包括江西、江蘇、浙江)等。

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方有:檳城、吉隆坡、柔佛、霹靂,此外還有登嘉樓(丁加奴)及吉蘭丹等。其中福建人最多的是檳城和馬六甲。廣東人最多的地方是吉隆坡、怡保和沙巴的山打根等;潮州人集中在新山和麻坡等地;客家人則分布很廣,主要聚居在東馬的沙巴和沙撈越(當地華人寫作“砂勞越”)。我們還發現了不少來自中國北方的華人,住在東馬的沙巴,下面會專門介紹。

考慮到歷史的因素,我們先從馬來西亞的檳城說起。傳說早在1405年,鄭和曾踏足檳城。檳城又稱檳榔嶼,中心城區又稱喬治市(因英王喬治三世而得名),位于檳榔嶼的東北。島上40%的人口居住在這里,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具有古老歷史文化的城市。華人在檳城的定居則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8世紀后期。當時的華人為數不多。公元1790年前后,當地的華人不超過200人;到了1804年,檳城12000人口中,華人占五分之二,華人多聚居在市區,1821年,檳城的華人數為7558人。由此可見華人增加的速度。檳城出現華人有三個高潮:一是辛亥革命失敗后的軍閥混戰時期;二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三是抗日戰爭時期。

檳城華人有移民華人和土生華人之分,土生華人又可以分成兩類:一是華人后裔,一是早期移民華人同當地人通婚者的后代,即所謂峇峇(baba)和娘惹(nonya)。后者受西洋文化的影響很大,但日常生活中也保留了一些華人的傳統,他們相當注重華人的傳統禮節、風俗和信仰。由于他們并不向馬來民族認同,馬來社會也不接受他們為馬來人,而仍舊把他們看成華人社會的一部分,華人社會也接受這一點。

中國話落地全球

中國人在走出國門的同時,也把中國話帶到了世界各地。

從晚清開始的移民以勞工為主,多無教育背景,基本上都說自己原來的方言,主要是福建和廣東的一些方言。他們把所謂“福建話”“廣東話”以及客家話等,帶到了新的環境;下一代也自然地習得掌握和使用這些南方方言,形成了當時華人社會語言使用的一大特點:方言流行。

當地主要方言有福建話(馬來西亞華人對來自福建廈門、漳州、泉州一代的閩南方言的指稱。以下的漢語方言名稱,均為馬來西亞華人習慣稱呼)、廣東話(指廣東粵語)、客家話、潮州話(指廣東潮汕平原一帶的潮汕話)、海南話(指海南閩語)、福州話、莆仙話、廣西話(指廣西粵語)。由于福建人較早進入馬來亞,而且人口在華人中也占優勢,所以他們的方言成了馬來亞最強勢的漢語方言,其次是廣東話。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香港粵語電影、電視、歌曲等的不斷涌入,學習和掌握廣東話的華人越來越多,在40歲以下的人士中尤甚。福建話在檳城、新山和巴生等地區有自己的天地,而廣東話在吉隆坡和怡保比較通用。與馬來西亞一水之隔的新加坡,主要方言是福建話,而菲律賓歷史上曾經有很多廣東話,后來的方言也主要是福建話。在印尼,主要流行各種福建話,包括福清話、閩南話;在西加里曼丹,情況則類似于馬來西亞沙巴、沙撈越的情況,廣泛流行客家話。

經過或者從中國臺灣出去的移民,主要使用“國語”,而從香港出去的移民,無論在歐洲、北美還是澳洲,基本上是使用粵方言??傮w上看,這兩類移民受教育程度已經比較高。他們在書面上更傾向于使用繁體字。

改革開放后從大陸出去的新移民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移民,以技術移民為主。主要是研究人員、研究生和大學生,被選派出國學習或進修。他們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基本都會說普通話,英語也非常好,在下一代教育方面跟歷史上的移民表現出很大不同:家庭中多使用普通話,書面上使用簡體字,不少地方也形成了普通話言語社區。

二是新時期的勞務商務移民,主要是務工人員,還有一些經商者。教育和語言背景復雜多樣。這些移民形成了海外華人社會新的語言景觀:主體方言由傳統的閩粵客3種轉為其他,其中說浙江溫州方言的為多數。許多溫州人的下一代多曾在溫州家鄉上學,既會溫州話,也受過國家通用語言教育。我們對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國的華人社會實地考察發現,溫州移民或僑民是當地華人社會的主體,溫州話也成為當地華人社會的重要交際工具。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華人社區甚至可以看作是溫州一些地方的整體搬遷,他們中的許多人很少跟當地人接觸,甚至不會使用當地語言。北美也有類似情況,而南美一些國家,這種情況甚至更普遍。在巴西,新“華二代”在中巴兩國之間流動,是比較典型的“流動生”。在他們的觀念上,華語地位高于當地主流社會語言,家長們正在為下一代學不好當地語言焦慮。

幾種海外“中國話”

中國人把中國話帶到世界各地后,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狀況。下面選幾種有歷史和地域特色的做些簡單介紹。

1.印尼的“爪哇華語”

爪哇是印度尼西亞的一個重要區域。爪哇島是印尼的主要島嶼,面積僅占印尼全國 7%,人口卻占比 55.34%,達 1.45 億之多。爪哇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爪哇島上的主要城市包括雅加達、萬隆、泗水、三寶壟、梭羅等,它是印尼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很早就有華人移民爪哇的記載,根據 2010 年人口普查,超過五分之一的印尼華人居住在雅加達,整個爪哇島居住的華人超過印尼華人總數一半(51.8%)。

爪哇華人與當地民族不斷融合發展,為當地的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 世紀中期,中國對印尼的華僑教育是“國語”教育的延伸,各科目大都采用中國大陸、香港或臺灣地區編著的教材,比如新華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香港文化供應社版等。因為地理和歷史等因素,爪哇島和外島在華語傳承方面有不小差異。1965年以后,爪哇島受到禁華政策影響最深,爪哇華人大都放棄了華語,而當地的華語也因此被“冷凍”起來,長達 32年,直到1998年“解封”。它使爪哇華語成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尼西亞華語的“活化石”,一筆“失而復得”的重要研究資料。爪哇華語使用者的華語習得是在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完成的,現在說出來的是那個年代印尼華人使用的口語。就我所看到的資料,世界上曾有過著名的語言“復活”案例——以色列的希伯來語。二戰后,以色列復國,希伯來語被定為官方語言之一,作為口語在猶太人中“復活”,逐漸取代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和意第緒語。

爪哇華語解禁后重新恢復活力,重回華人的語言生活,當年學習使用華語的人成了當今華校的骨干,而系統掌握這種華語的人已經不多。他們的華語不同于新加坡、馬來西亞,是唯一在過去幾十年中沒有得到發展的華語。那一代華語的書面文獻或許可以通過當時的報紙或文學作品找到,但“口頭語言”只能通過實際搜集才能獲得,其價值不用多說。

2.馬來西亞的“居鑾華語”

所謂“居鑾華語”,是一種帶有四川口音的華語。居鑾(Kluang)是一座山城,位于西馬來西亞南部,屬柔佛州,據最新人口統計(2020),人口大約30萬,其中華人占35%(歷史上曾經約占50%),客家人最多,其余依次為福建人、廣府人、潮州人和海南人。居鑾開埠上100年,“居鑾華語”則有80多年的歷史,被當地人稱為“山城一怪”。居鑾華語大概始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得到快速擴大,在市中心區毛申大道以南,華族人口聚居的地區,除客家話外,是人們日常最通用的語言。

“居鑾華語”的成因有多種說法。根據我們的調查,比較可信的是,該地早期的華語(當時稱為“國語”)教師來自中國四川,當時教師的國語語音帶有“川腔”,也就傳給了學生,進而影響到當地的語言生活,發展成為另一種日常市井語言。在居鑾,后來形成了兩個華語社區,一邊帶四川口音,一邊不帶。在毛申大街以南地區流行“居鑾華語”,而大街以北的哈芝馬南區,大部分人不會講居鑾華語,會講的只是極少數的女性。這種華語整整影響了兩代人,成為一種代際華語。再往后來,“居鑾華語”成了一種社會語言變體,只有一部分人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才說。如今,這種華語已經式微,只有少數人,主要是中老年華人還說。

曾在北京大學就讀的馬來西亞華人學者邱克威曾經對居鑾的華語進行過深入的調查。我們也于2019年3月對居鑾華語的使用者進行了實地訪談,通過社會語言學和方言學的調查方法,綜合居鑾華語的聲韻調系統等,確認了它的來源是四川話?!熬予幦A語”對于我們認識華語在海外的傳承和傳播具有重要的價值。值得一提的是,與此相似的華語曾在印尼棉蘭的先達地區發現過。

3.婆羅洲的“山東村話”

婆羅洲是加里曼丹島的舊稱,這里沿用舊稱,是因為當地華人所念念不忘的是先人們當年是如何南下婆羅洲的,用這個稱呼更有歷史縱深感,更有文化韻味,更能反映出這些“語主”的心境。所謂“山東村話”,是我們在海外看到的海外華人使用人口最少、歷史和發展過程最短的一種中國北方方言,它的使用地域在婆羅洲的沙巴。沙巴是今馬來西亞東部(東馬)的一個州,首府是亞庇,又稱哥打京那巴魯。亞庇人口以華人為主,通行客家話。一個說北方話的“山東村”,如何會在沙巴的客家話環境中出現呢?

“山東村”其實名不副實。村中真正來自山東的沒有幾戶,他們實際上多來自天津、河北等地。因為歷史的原因,他們的先人們隱瞞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后來才敢公開說自己是華北人、天津人或津僑,還漸漸地將“山東村”改為“天津村”“津僑村”?!吧綎|村”也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聚居型村莊,而是一個分散居住的區域?!恶R來西亞沙巴華北同鄉會族譜》真實地記錄了當年 108 戶華北鄉親南下婆羅洲的歷史。據記載,根據當時英國公司跟中國政府的協議,1913 年 9 月 20 日,山東村的祖父輩108 戶 439 人來到亞庇修鐵路,把中國北方話帶到了這里。目前,這種北方話還在部分“村民”中不同程度地保留著,第四代津僑有一些會說天津話,但更多的是說客家話和華語了。在跟我們的交談中,被調查人甲必丹本人仍然說沙巴的北方話,而他跟當地人交談時,時而客家話,時而當地的杜順話。今天的山東村話中仍然存在天津話的影子,例如普通話開口呼零聲母前加 n,平翹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等?!吧綎|村話”也受到當地華語和客家話的影響。村民已經失去了保留這些家鄉話的興趣,而客觀上的散居,跟外村人的通婚,都導致了北方話失去了生存空間,他們的后代正在融入當地的華人社會。

在馬來西亞,華人的墓地稱為“義山”,而天津村的墓地則明確顯示為“津僑墳地”,而就在津僑墳地的旁邊,還有一片墓地“津僑回教義山”,墓碑上清晰地刻著祖籍河北天津等字樣。墓碑上逝者的來源地各種各樣,例如天津滄縣、山東省凌縣(應為陵縣)、河北獨留縣、河北省天津文安縣、河北固安、河北省深州縣、河北靜海、河北省北京宛平縣、河北天津縣等字樣。這些都成為“山東村”和“山東村話”留給我們的珍貴記錄。

4.中亞的東干話

東干話是漢語陜甘方言在中國境外的域外變體,通行于中亞一些國家的東干人中間,學界統稱東干語。今天的東干話使用西里爾字母拼寫。東干人是19世紀末遷移到中亞的中國原陜西、甘肅(包括今天青海和寧夏)及新疆的回族后裔。他們認為自己與中國回族同源,稱呼自己為“中原人”“中國西北老回回”。1924年,蘇聯在進行民族識別和民族劃界時以“東干族”給他們定名,目前總人口約10多萬余,分別生活在吉爾吉斯、哈薩克、烏茲別克、俄羅斯諸國,成為這些國家的少數民族。大多數東干人都講東干話,語調中仍帶有濃重的今陜西、甘肅、寧夏、新疆伊犁方言和一些北方漢語成分。食品大多也保留著原來的名稱,如蓮花白、黃瓜、涼粉、鹵面、面片兒、饃饃、胡椒等。詞語方面,主要融會了俄語詞語,也吸收了阿拉伯語、波斯語和突厥語部分詞語。近年來,由于和中國交流的增加,也吸收了不少當今的中文詞語。例如把“風船”(東干語自造的新詞)也叫“飛機”,“特拉克托爾”(俄語音譯借詞)也叫“拖拉機”,此外還用“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等取代了原來的俄語音譯詞語。他們還用普通話統一原來的方言詞。例如“火柴”一詞原來陜西籍的東干人用“取燈子”,甘肅籍的東干人用“火挖子”,有人來中國后認為應該以現代漢語的普通話詞語為準,現在一律稱“火柴”。一些東干人就把自己學到的漢語新詞語在東干人中宣傳,并在報紙、廣播、電視中率先使用。如原來東干語廣播中在節目最后用東干話說“好在的”,現在改稱“再見”。

20世紀20年代后期以后,開始出現大批東干語文學作品,亦成為其語言的語法規范。近年在東干話研究方面成果頗多。最近,林濤等中國學者編纂的《東干語詞典》正式在國內問世,值得一讀。

5.馬來西亞檳城的“峇峇話”

與上面幾種中國話不同,峇峇話是一種綜合中國閩方言和馬來語的混雜式語言?!皪Q峇”泛指東南亞一帶的“土生華人”(peranakan)或“僑生”,包括稱為峇峇(baba)的男性和稱為娘惹(nyonya)的女性。峇峇的最大特征是講峇峇話,但在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卻十分中國化。檳城的首任華人領袖(甲必丹)辜禮歡是辜鴻銘的祖父;辜鴻銘是檳城出生的峇峇。

峇峇話是中國福建人與馬來人接觸的結果。19世紀中至20世紀中的100年間,它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專家認為它是一種全新的獨立性語言,也有人覺得它是馬來語的一種方言,還有人覺得是另一類漢語方言。事實上,峇峇話有不同的類型。按照鐘天祥的研究,檳城的峇峇福建話屬于漢語方言,它沒有峇峇馬來話那么混雜。當然,檳城峇峇們創造出來的峇峇福建話跟中國閩方言也存在不少差異。南京大學的鐘天祥在他的碩士論文中舉了如下的例子:

講到我那位伯呀,真者舌六甲,唐山來到實叻坡,就來郎邦在我阿爸的吉黎店。吃到胡聾大了,還真須甲和人尖薄,峇魯來不多久,就和一個娘惹交寅。達比交寅了后,一日到晚常常起牙路,吵到我阿爸不搭旱,只好叫伊兩個自己出外找路萬。找呀找,找到惹蘭勿殺對面的巴剎里,就在那里開打北。后來不知買到什么沙拉貨,政府即派發給伊人一張三萬,達比伊人無勃柳利。結果媽打、大狗、暗牌和清丁,全部來勃利沙。兩個沙媽干乃搭旱外,又再媽蘇羅呷,最后得密查拉,查拉密輸了,兩個沙媽中烏公。因為無鐳還,最后得民踏我阿爸替伊人丹公。

翻譯成華語,就是:“說到我那位伯父呀,真的是糟糕,從中國來到新加坡,就到我父親的雜貨店去寄宿。吃到年紀大了,卻喜歡跟別人打交道,剛來不久就和一個混血女郎結婚??墒腔楹髤s整天吵架,令我父親無法忍耐,叫他們自己到外頭去自尋機會。尋找后終于找到大馬路的菜市場,就在那里開攤檔。后來不曉得買到什么非法貨物,政府即派發一張罰單,可是他們并不理會。結果警察派一批人前來檢查。兩人一齊被捕,又關進監牢,最后得受審,而且輸了,兩人都遭罰款。由于沒錢,最后得要求我父親替他們擔保?!?/p>

全篇文章216個字,有32個馬來語借詞。這種混合式語言,除了檳城峇峇,在檳城的一般福建人也能聽懂。實際上,在鐘天祥看來,在今天華人人口占七成的檳城,峇峇福建話跟檳城福建話幾乎混為一體,是公認的中國閩方言一種,唯一差別是彼此混雜馬來語的程度有多少。它成為檳城福建話的特色以另一種變體語言繼續流傳。

順便提一下峇峇文化中的漢字。峇峇文化中使用一些漢字,但并不使用漢語,只是一種文化符號。

上述幾種處于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域的“中國話”,是一筆寶貴的語言文化遺產,它是觀察中國人在海外播遷的歷史見證,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真實記錄。至今仍然活躍的各地華語,則是華人對歷史上的華語傳承、使用和發展的結果。它們是不同文明互鑒的產物,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一種成功實踐。

(作者系暨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語委海外華語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歡
檳城華語華人
俯瞰檳城:華人南洋拓荒的明珠
何為“華人”?
曹景行:華語新聞界里一個響當當的名字
海外華僑華人詠盛典
華僑華人慶“國慶”度“中秋”
檳城:時光滋味
新加坡華語的語音與流變
華語大片經典改造的迷失與救贖
心靈幽暗處的懸疑風景——2013年華語驚悚片述語
檳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