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海洋碳匯資源及潛力評估

2024-05-09 12:21過夢倩吳正杰單亦軻
海洋開發與管理 2024年2期

過夢倩 吳正杰 單亦軻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并對其進行一系列重要部署,為未來我國碳匯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方向指引。

海洋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領域,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體,海洋碳匯(藍碳)與陸地碳匯相比無疑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近年來,為建設海洋生態文明以及實現“雙碳”目標,自然資源部不斷完善與國際接軌的藍碳標準體系———2023年印發實施6項藍碳系列技術規程,填補藍碳生態系統業務化調查監測技術規程的空白;2024年印發實施《藍碳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項目增匯成效評估技術規程(試行)》,推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與固碳增匯協同增效。在自然資源部的指導和支持下,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開展相關工作,包括牽頭編制我國首個綜合性海洋行業標準《海洋碳匯核算方法》(HY/T0349-2022)、牽頭編制我國首個碳匯分類行業標準《海洋碳匯分類與代碼》、參與編制《中國海洋藍碳技術發展路線圖》、牽頭承擔“杭州灣南岸海岸帶碳匯調查、評估與價值核算”項目、合作建設“海洋低碳技術研究室”等,在藍碳調查監測與評估、藍碳價值核算、藍碳標準制定和負碳技術評估等方面積累了較強的研究基礎和研究成果。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對我國發展碳減排和碳匯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我國碳市場也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配額成交量市場;與此同時,我國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貢獻者和積極踐行者,正在實現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為此,有必要在藍碳摸底調查和監測評估、藍碳交易試點和市場建設、藍碳經濟全產業鏈發展以及藍碳發展科技支撐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力爭在藍碳領域取得原創性重要成果,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積極參與多層次的藍碳國際合作,并在藍碳領域貢獻理念、技術和實踐方法的“中國智慧”。

本期《海洋開發與管理》特別設置專欄,圍繞上述研究領域遴選4篇學術論文,內容涉及藍碳潛力評估、藍碳空間布局、藍碳技術及其應用、藍碳產業發展等方面,從不同尺度和角度豐富我國藍碳研究成果,助推藍碳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劉大海

期刊副主編

教授、博士生導師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帶中心主任

摘要:在實現“雙碳”目標背景下,研究浙江省海洋碳匯資源及潛力對于浙江省努力打造海洋碳匯交易“浙江樣板”、搶占全國海洋碳匯交易戰略“高地”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將浙江省海洋碳匯資源分為海水養殖碳匯與濱海濕地碳匯2個部分,分別測算當前碳匯能力和未來碳匯增長潛力。其中,海水養殖碳匯采用2010—2021年浙江省海水養殖貝藻類產量數據,基于《海洋碳匯經濟價值核算方法》測算碳儲量;濱海濕地碳匯采用碳密度與濕地面積乘積法測算碳儲量。研究結果表明:目前貝藻類養殖碳匯是浙江省海洋碳匯的主體,而濱海濕地碳匯規模較小;貝藻類養殖碳匯近年來增長較為穩定,而濱海濕地碳匯擁有巨大的增長潛力;貝藻類養殖碳匯可以通過優化經營規模等方式提高養殖產量,濱海濕地碳匯可以通過增加紅樹林種植面積等方式提高碳儲量,從而增強碳匯能力。

關鍵詞:海洋碳匯;藍碳;海水養殖;貝藻類;濱海濕地

中圖分類號:P74;X1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9857(2024)02-0003-12

0 引言

當前,由于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大量排放,造成溫室效應使全球氣溫上升,并引起海平面升高和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造成威脅。緩解能源危機、實現節能減排等的重要性逐漸引起世界各國關注,碳中和、碳達峰正在成為全球性的關鍵議題。截至2020年,全球已有54個國家實現碳達峰,同時有29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頒布政策和立法的方式做出碳中和的承諾。海洋是碳固定和碳儲存的重要場所,據估計,在每年約7.8Pg的人工二氧化碳排放中,約2.3Pg被海洋吸收[1]。相對陸域碳匯,海洋碳匯儲碳能力穩定[2],海洋不僅可以緩解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多重環境脅迫,而且有著巨大的增匯潛力和負排放研發前景,在支撐國家碳中和目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浙江省海域面積遼闊,海洋碳匯的增匯潛力巨大。省內海洋碳匯交易的實踐探索已逐漸展開,但仍存在評估體系薄弱、交易主體模糊、交易平臺缺失等問題。浙江省應努力打造海洋碳匯交易的“浙江樣板”,搶占全國海洋碳匯交易的戰略“高地”,為加快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浙江經驗”和“海洋力量”。

本研究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統計在我國具有重要地位的貝藻類海水養殖碳匯以及所有對海洋碳匯產生影響的各類濱海濕地碳匯,同時補全此前被忽視的灘涂碳匯的重要意義,從而以全面翔實的數據助力浙江省制定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路線圖”。

1 文獻綜述

國內通常將海洋碳匯稱為藍碳,而藍碳的概念最早來源于200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藍碳報告》。劉紀化等[3]指出藍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Tang等[4]指出藍碳需要沿海生態系統中高等植物、浮游植物、藻類和鈣化生物的共同參與。藍碳具體包括濱海濕地碳匯和海水養殖碳匯,二者均能儲存海水中的碳,從而有效緩解氣候變暖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6]。與此同時,濱海生態系統對于調節水質和養分循環、減緩海平面上升和海岸侵蝕、維持濱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7-9];近海地區的海水養殖能夠攔截來自陸地的養分輸入,從而緩解海水富營養化,研究表明海水養殖能夠將海水養分含量降低50%[10]。此外,海藻光合作用直接向近岸海域注入氧氣和去除二氧化碳,有助于緩解海水富營養化導致的缺氧,提高海水pH 值并緩解海洋酸化[11-12]。

當前研究表明,雖然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僅占海洋面積的0.2%,但其吸附的碳沉積物約占海洋總碳沉積物的50%,其中植被和土壤儲存大量的碳[13]。在某些條件下,這種藍碳可能會再次釋放到大氣中,使這些生態系統成為陸海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14]。目前公認被納入海洋碳匯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包括紅樹林、鹽沼、海草床和灘涂等[15-18]。以紅樹林為例,學者們針對其碳儲量和碳匯能力進行測算。武高潔等[19]基于紅樹林胸徑估算紅樹林生物量;張莉等[20]利用異速生長方程法和遙感反演法測算植被碳儲量,并通過測定植被凈初級生產力和土壤呼吸消耗測算紅樹林濕地的碳匯;劉紅曉[21]通過野外樣方調查,將紅樹林碳密度分類為生物量碳密度、地被層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估算3種情況下的紅樹林碳匯潛力,并比較不同地區的紅樹林碳匯能力。

海水養殖碳匯主要集中于貝藻類,其具有養殖周期短、靈活性強、碳匯潛力方便核算的優點,國內學者對此進行豐富的研究。張麋鳴等[22]對福建省海水養殖貝藻類的含碳量進行測算,并用回歸模型預測2030年全國和福建省的海水養殖碳匯潛力;徐敬俊等[23]在測算沿海地區貝藻類養殖碳匯量的基礎上,考察海水養殖碳匯量的時空分布特點,并選取相應空間計量模型探討漁業碳匯的空間外溢效應與影響因素。

上述關于海洋碳匯概念、機制和測算的研究為政策管理提供堅實的基礎。由于海洋生態系統在碳固存和養分積累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4-25],許多擁有藍碳資源的國家都提倡通過系統了解影響藍碳生態系統固碳功能的關鍵驅動因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建立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法律機制,并利用碳融資和碳交易機制加強固碳能力[26-27],實施最大限度地發揮藍碳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生態管理方案,以市場機制促進濱海濕地恢復[28]。

盡管關于藍碳的研究日漸深入,但不同研究課題之間仍存在明確的界限,為制定管理措施以維持和改善藍色碳匯帶來阻礙。海洋生態系統是水圈、巖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針對某種單一生態系統的碳匯測算難以全面衡量某地區的碳匯現狀與潛力,必須全面考量所有影響藍色碳匯的生態系統,從而更加科學地量化和預測藍色碳匯能力。

2 研究方法

2.1 浙江省貝藻類養殖碳匯估算方法

2.1.1 已有貝藻類養殖碳匯估算方法

目前國內對海水養殖碳匯的估算方法還未形成統一的標準。由于海水養殖碳匯主要包括貝藻類養殖碳匯,已有文獻對貝藻類養殖碳匯的估算方法包括室內培養法、海-氣界面二氧化碳通量估算法、站點觀測法、樣方調查法、稱重法等。本研究通過論述各種估算方法的特征與優缺點,為貝藻類養殖碳匯估算方法的選擇提供理論依據。

室內培養法是將貝藻類置于室內培養池進行特征性分析的估算方法,如Jiang等[29]利用箱式培養法對貝類的攝食、排泄和呼吸過程進行追蹤,并通過測算箱體內各種元素的變化估算貝類濾食、排泄、呼吸等過程對碳的移除和釋放作用;這種方法能夠全面評估養殖生物的固碳能力,但無法準確模擬復雜的現實生態系統環境,在估算碳匯能力時存在較大誤差。海-氣界面二氧化碳通量估算法通過測算一定時間范圍內養殖水體上方密閉箱體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根據截面積、時間梯度變化等估算養殖水體吸收二氧化碳的程度[30];這種直接估算的方法簡單便捷,但只能以點帶面表示整個養殖區域,且通量的測算會受溫度、光照等因素的干擾而造成結果偏誤[31]。站點觀測法與樣方調查法分別通過在養殖區域設置觀測點與樣方,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得到沉積物中被埋藏的碳組成及其含量,進而推導養殖環境碳埋藏速率;這種方法能夠獲得較精確的數據,但成本較高。稱重法的原理是通過捕撈、計數、干燥、稱重等方式獲得養殖貝藻類的干重和含碳量,再通過養殖海域面積、養殖密度、養殖產量等參數估算養殖、捕撈活動從海水中移除的碳匯;相比其他方法,稱重法使用較為普遍,且操作簡單、性價比較高,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此方法估算浙江省海水養殖貝藻類的碳匯能力。

2.1.2 藻類養殖碳匯的估算方法

海水養殖的大型藻類可通過光合作用將溶解在海水中的無機碳轉化為有機碳并儲存于植物體內,從而將海水中的碳移出。同時,藻類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海水中的無機鹽,使海水pH 值升高,促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向海水擴散。根據張麋鳴等[22]對貝藻類移出碳匯量的研究,大型藻類養殖碳匯的估算公式為:

式中:ACO2 為藻類的二氧化碳吸收量;M 為藻類養殖品種的產量(濕重);WD 為不同品種藻類的干濕比系數;WC 為不同品種藻類的含碳系數;3.67為轉換系數,取44(二氧化碳分子量)/12(碳分子量)。

2.1.3 貝類養殖碳匯的估算方法

貝類主要將濾食和同化浮游植物固定的碳,轉化為自身貝殼和軟組織的碳。根據稱重法的計算原則,貝類在海水中固定的碳匯應為不同貝類的軟組織和貝殼含碳量的總和。本研究參考張麋鳴等[22]采用的稱重法估算貝類養殖碳匯:

式中:CB 為貝類固定的總碳匯;CS 為第i 種貝類的軟組織固定的碳匯;CK 為第i 種貝類的貝殼固定的碳匯;n 為貝類種數。

CS 和CK 的計算公式為:

CS =MB ·WD ·RS ·WS

CK =MB ·WD ·RK ·W K

式中:MB 為第i 種貝類的年產量(濕重);WD 為第i種貝類的干濕比系數;RS 和RK 分別為第i 種貝類軟組織和貝殼的干質量比;WS 和W K 分別為第i 種貝類軟組織和貝殼的含碳系數。

不同貝類和藻類的系數分別如表1 和表2所示。

本研究結合浙江省海水養殖的實際情況,選用牡蠣、貽貝、扇貝、蛤、蟶子5種含碳量較高的貝類以及海帶、紫菜、江蘺3種含碳量較高的藻類作為統計對象,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漁業統計年鑒》《中國海洋統計年鑒》以及《海洋碳匯經濟價值核算方法》,分析2010—2021年浙江省貝藻類海水養殖數據,估算碳匯能力及其發展潛力,為浙江省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貢獻“浙江經驗”和“海洋力量”提供數據支撐。

2.2 浙江省濱海濕地碳匯估算方法

本研究通過整合一系列關于浙江省紅樹林、鹽沼、海草床和灘涂藍碳固碳能力及其各自面積的統計結果,匯總各種濱海濕地的固碳量,得出浙江省濱海濕地碳匯的總和。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以紅樹植物為主體,由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濕地木本植物群落。紅樹林生態系統是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類型之一,其土壤儲存生態系統49% ~98%的碳,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紅樹林一般分布于隱蔽的海岸、風浪較小的曲折河口港灣和潟湖等淤泥沉積、淺灘廣布的生境,其分布受到溫度、鹽度、洋流、潮汐等的影響。由于紅樹林處在陸海交界的位置,能夠控制陸海之間的碳循環。參考《海洋碳匯經濟價值核算方法》,紅樹林碳匯的估算公式為:

式中:Cmangroves 為紅樹林生態系統固定的總碳匯;PECOi 為第i 種紅樹林類型生態系統的碳密度;Si為該紅樹林類型的面積。

PECOi 的計算公式為:

PECOi =PBIO +PGL +PSOIL

式中:PBIO 為紅樹林生物量的碳密度;PGL 為紅樹林地被層的碳密度;PSOIL 為紅樹林土壤的碳密度。

本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杜群等[28]的研究以及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浙江省紅樹林面積。采用自然或人為管理狀態下紅樹林的最大碳儲量表示紅樹林的碳匯潛力,估算3種情況下浙江省紅樹林的碳匯潛力。

(1)情況1。假設紅樹林現有成林面積不變,林木固碳能力提高,碳密度達到最大:

CSP =PMAX·SC

式中:CSP 為紅樹林的碳匯潛力;PMAX 為紅樹林的最大碳匯密度;SC 為紅樹林現有面積。

(2)情況2。假設紅樹林碳密度不變,紅樹林面積則達到最大潛力面積:

CSP =PAVR·SMAX

式中:PAVR 為紅樹林的平均碳匯密度;SMAX 為紅樹林的最大潛力面積。

(3)情況3。假設紅樹林面積達到最大潛力面積,紅樹林碳密度達到最大:

CSP =PMAX·SMAX

鹽沼的面積數據參考Gu等[32]的研究,海草床的面積數據參考Zheng等[33]的研究,灘涂的面積數據參考Mao 等[34] 的研究。由于Mao 等[34] 對2015年浙江省紅樹林和鹽沼面積的測算結果與其他學者有所偏差,本研究采用其中較為保守的數據。碳埋藏速率參考Wang等[35]和Wu等[36]的研究,同樣采用其中較為保守的數據。將面積和碳埋藏速率相乘,得到浙江省各類型濱海生態系統的年均碳埋藏量。此外,根據Zheng等[33]的研究,浙江省無大面積海草床分布,考慮到海草床的碳埋藏速率較低,可認為海草床碳埋藏量對浙江省碳匯潛力評估的影響較小。

3 實證結果

3.1 浙江省貝藻類養殖碳匯

本研究根據歷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經過數據統計估算2010—2021年浙江省海水養殖貝藻類的碳匯能力。2010—2021年浙江省海水養殖貝藻類產量如圖1和圖2所示。

浙江省海水養殖貝類產量從2010年的66.14萬t增長至2021 年的109.28 萬t,其中2016 年和2017年增長率較高,分別為9.0%和13.8%,2018—2021年處于增長率穩步提高階段。浙江省貝類養殖以牡蠣、貽貝、蟶子為主,這3種貝類的年均產量占比達到74%,其中蟶子的年均產量比最高(29.4%),其次是牡蠣(22.7%),此外,浙江省扇貝的產量從2010年的2142t下降至457t,占比逐年降低??傮w來說,浙江省貝類養殖產量正以較快的速度增長,表明近年來浙江省在海水貝類養殖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且重視程度不斷提高。

浙江省海水養殖藻類產量從2010年的4.2萬t增長至2021 年的11.4 萬t,年均增長率為11%。2016—2018 年增長率較高,2017 年達到峰值39.1%。2013年較2012年的增長率為負,產量有所下降。2019—2020年雖仍有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與其他藻類相比,紫菜在浙江省藻類養殖中占主體地位,總增長率約為187%,養殖產量從2010年的2.3萬t增長至2021年的6.6萬t。其次是海帶,總增長率約為102%。江蘺養殖產量占比始終不高,2010—2014年養殖產量逐年增長,此后逐年下降,2018年開始產量為0,表示浙江省不再養殖江蘺。近年來浙江省海水藻類養殖產量增長迅速且潛力巨大,但也暴露其養殖種類單一的缺陷。

以2021年為例。2021年浙江省海水養殖總產量約為139.3萬t,其中貝類和藻類是浙江省海水養殖主體,其產量分別達到109.3萬t和11.5萬t。在貝類中,牡蠣、貽貝、蟶子占比較高,約占貝類產量的74%;在藻類中,紫菜占比較高,約占藻類產量的63%(表3)。

2021年浙江省海水養殖貝類總碳匯量為10.6萬t,其中軟組織總碳匯量為2.11萬t,貝殼總碳匯量為8.51萬t。從不同品類來看,蟶子的碳匯量最高,為3.20 萬t,占比30.2%;其次是牡蠣,碳匯量為2.55萬t,占比24.1%;第三位是貽貝,碳匯量為2.44萬t,占比23.0%。海帶、紫菜等藻類的總碳匯量為6461t。貝藻類總碳匯量達到11.27萬t,相當于固定二氧化碳41.33萬t(表4)。

根據海水養殖貝藻類的系數(表1和表2),對2010—2021年浙江省海水養殖貝藻類的碳匯量進行估算。2010—2021年浙江省海水養殖貝藻類碳匯量呈遞增趨勢,從6.63萬t增長至11.27萬t,總增長率為70%;2016年與2017年的增長率達到峰值,分別為9%和15%,正好對應貝藻類產量的增長峰值年份(圖1和圖2);2018—2021年的增長率有所放緩,但仍穩步提升,碳匯量年均值達到8.24萬t且逐年增加(圖3)。

3.2 浙江省濱海濕地碳匯

參考杜群等[28]的研究以及歷年《中國海洋統計年鑒》,浙江省共有3 種紅樹林和半紅樹林樹種,其中紅樹林僅秋茄1種且屬人工引種,半紅樹林有海濱木槿和苦檻藍2種。浙江省紅樹林面積包括紅樹林面積和未成林紅樹造林地面積,其中紅樹林指由紅樹或半紅樹木本植物組成且郁閉度不小于0.2的林地,未成林紅樹造林地指人工造林后保存株數大于合理保存株數50%以上但郁閉度未達到0.2的林地。浙江省紅樹林面積分布如表5所示。

目前浙江省共有紅樹現有林256.7hm2,其中紅樹林20.6hm2,未成林紅樹造林地236.1hm2。在紅樹林中,秋茄林3.4hm2,占紅樹林面積的16.5%;半紅樹林海濱木槿林0.7hm2,占紅樹林面積的3.4%;半紅樹林苦檻藍林16.5hm2,占紅樹林面積的80.1%。在未成林紅樹造林地中,秋茄234.6hm2,占未成林造林地面積的99%;苦檻藍1.5hm2,占未成林造林地面積的1%。宜林地指達不到紅樹林、未成林紅樹造林地和天然更新紅樹林地標準,但適宜紅樹木本植物生長的林地,浙江省紅樹林宜林地5195.6hm2,其中秋茄的宜林地面積最大,海濱木槿和苦檻藍由于適合生長于陸海交界處,不能在海涂大面積發展,宜林地面積較小。

浙江省現有紅樹林品種的碳密度如表6所示。其中,秋茄林的生物量碳密度為49.04±19.76t/hm2,生態系統碳密度為349.52±74.39t/hm2;海濱木槿林與苦檻藍林的生物量碳密度均取紅樹林平均碳密度即84.61±30.67t/hm2,生態系統碳密度為355.25±82.19t/hm2。

由于浙江省紅樹林與未成林紅樹造林地的林地郁閉度不同,可將紅樹林的碳密度取較大值、未成林紅樹造林地的碳密度取中間值,測算得到浙江省紅樹林植物碳匯量約為13850.8t,生態系統碳匯量約為91495.6t。

浙江省紅樹林現有林資源較少,而紅樹林宜林地面積較大,發展潛力很大。如果以提高林分碳密度為主要方法(情況1),浙江省紅樹林植物碳匯潛力約為18530.1t,生態系統碳匯潛力約為10.907萬t;如果以增加紅樹林面積(假設全部種植秋茄)為主要方法(情況2),浙江省紅樹林植物碳匯潛力約為26.864萬t,生態系統碳匯潛力約為190.746萬t;如果紅樹林面積和紅樹林碳密度同時達到最大(情況3),浙江省紅樹林植物碳匯潛力約為37.598 萬t,生態系統碳匯潛力約為231.154萬t(圖4)。由此可見,浙江省紅樹林擁有巨大的碳匯潛力,隨著紅樹林的生長、碳密度的提高以及林地面積的擴大,浙江省紅樹林的碳匯能力會不斷增強。

從理論上講,浙江省所有紅樹林宜林地均可供種植紅樹林之用,但紅樹林發展情況還受經濟發展水平等社會因素的制約,同時與海水養殖、圍墾等產業存在爭地矛盾,因此現實中不能將所有宜林地均劃為規劃林地。

浙江省鹽沼、灘涂等濱海生態系統的碳埋藏率和碳埋藏量如表7所示。浙江省紅樹林的碳匯能力最強(91495.6t/年),其次為灘涂(36523.2t/年),再次為鹽沼(15166.8t/年);海草床由于自然條件限制,在浙江省分布較少,碳匯量也較小。從總體看,浙江省濱海濕地碳匯擁有巨大潛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的濱海濕地并沒有區分野生濱海濕地與人工濱海濕地。自1950年以來,我國野生濱海濕地約有87%已消失,總體消退速度年均高達3.2%。近年來我國已經在濱海濕地修復和保護方面投入巨資,同時建設大量的人工濱海濕地,其相應的碳匯能力可能得不到體現。因此,如果同樣以2021年為基點衡量浙江省濱海濕地碳匯能力,表7所示的碳埋藏量總體偏小。

4 結論與對策建議

4.1 結論

低碳經濟是浙江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浙江省是經濟強省,同時面臨巨大的減排碳匯任務,然而浙江省土地資源相對緊缺,限制其陸域森林的碳匯潛力,因此海洋碳匯及其潛力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估算浙江省海水養殖貝藻類和濱海濕地碳匯能力并預測其碳匯潛力,從結果來看,浙江省碳匯能力逐漸提高,截至2021年海水養殖貝藻類碳匯量為11.27 萬t、紅樹林碳匯能力為91495.6t/年、灘涂碳匯能力為36523.2t/年、鹽沼碳匯能力為15166.8t/年,其中貝藻類碳匯量增速明顯,2010—2021年的年均增長率為5.02%。由測算結果可知,貝藻類養殖產業對推動浙江省海洋碳匯增長做出巨大貢獻,這與已有研究結論基本一致。預測到2030年,浙江省海水養殖貝藻類的碳匯能力約為17.94萬t,創造的經濟價值為2691萬至1.0764億美元;到2060年,浙江省海水養殖貝藻類的碳匯能力約為38.54 萬t,創造的經濟價值為5781萬至2.3124億美元。浙江省濱海濕地碳匯集中于紅樹林和灘涂,由于紅樹林面積有限,其碳匯能力較弱,但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4.2 對策建議

4.2.1 推進藍碳科學研究,激發藍碳發展潛力

一方面,應深化海洋碳匯基礎研究,針對浙江省海水養殖、濱海濕地等海洋碳匯資源,開展系統的調查研究,明確海洋碳匯的生態系統面積、分布及固碳機理,推動碳匯形成機制研究。探索發展海洋碳匯的核算方法,對海洋碳匯進行科學分類和定量評估,遴選可交易碳匯的類型和有效的碳匯量化指標,為開展浙江省海洋碳匯交易提供技術規范;另一方面,應推進海洋增匯核心技術突破,聚焦海洋固碳調控與增匯、海底碳封存、藍色可再生能源等領域,開展海洋碳儲量與碳通量實時精準監測、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海水養殖提質增效等方向的關鍵技術研究,為浙江省碳交易體系建設提供科學保障。

4.2.2 健全藍碳政策體系,優化水產養殖結構

以我國關于“雙碳”目標的戰略規劃以及海洋碳匯的相關政策為契機,健全適合浙江省海洋碳匯和海水養殖發展的政策體系,科學制定具有浙江省特色的海洋碳匯發展規劃,如完善海洋碳匯生態補償機制、推進綠色發展財政獎補機制和將生態補償理念延伸至海洋碳匯領域,進一步發揮政府財政政策的激勵約束作用,為海洋碳匯能力提升提供資金支持。同時,構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海水養殖基地,依托專項資金和扶持政策,促進海水養殖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通過打造產業集聚“高地”、塑造交流共享平臺、營造良好養殖環境等手段,穩步實現海水養殖產業結構的優化完善以及效率效益的全面提振,政府與企業共同引領和帶動海水養殖碳匯能力的提升。

4.2.3 實施海洋生態修復,重視濱海濕地養護

基于浙江省濱海濕地碳匯占比較低但具有巨大潛力的特征,應加大重要海洋生態環境功能區的建設力度,提高海洋生態系統的固碳增匯能力。推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開展濱海濕地養護和受損河口海灣生態修復,加強退化鹽沼、灘涂等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改善濱海濕地碳匯生態系統質量;在鰲江口、甌江口、樂清灣和蒼南沿浦鎮等區域新增與修復紅樹林,擴大紅樹林種植面積,進一步提升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與固碳水平;探索以加強海洋生態承載能力和提升海洋碳匯增量為導向的海洋生態保護新模式,為實現“雙碳”目標打造“浙江樣板”。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STOCKERTF,QIND,PLATTNERGK,etal.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Ⅰtothefif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J].ClimateChange,2013,5:1-1552.

[2] 陳武.中國海洋碳匯漁業發展對碳效益的影響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1.

CHEN?Wu.TheimpactofthedevelopmentofmarinecarbonsinkfisheriesonmarinecarbonbenefitinChina[D].Changchun:JilinUniversity,2021.

[3] 劉紀化,鄭強.從海洋碳匯前沿理論到海洋負排放中國方案[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21,51(4):644-652.

LIU Jihua,ZHENGQiang.FromthefrontiertheoryofoceancarbonsinkstotheplanforoceannegativeemissionsofChina[J].ScientiaSinica(Terrae),2021,51(4):644-652.

[4] TANGJianwu,YEShufeng,CHENXuechu,etal.Coastalbluecarbon:concept,studymethod,andtheapplicationtoecologicalrestoration[J].ScientiaSinicaTerrae,2018,61(6):637-646.

[5] FOURQUREANJW,DUARTEC M,KENNEDY H,etal.Seagrassecosystemsasagloballysignificantcarbonstock[J].NatureGeoscience,2012,5(7):505-509.

[6] CHMURAGL.Whatdoweneedtoassessthesustainabilityofthetidalsaltmarshcarbonsink? [J].Ocean & CoastalManagement,2013,83:25-31.

[7] BARBIEREB,HACKERSD,KENNEDYC,etal.Thevalueofestuarineandcoastalecosystemservices[J].EcologicalMonographs,2011,81(2):169-193.

[8] SOUSAAI,LILLEB? AI,RISGAARD-PETERSEN N,etal.Denitrification:anecosystemserviceprovidedbysaltmarshes[J].MarineEcologyProgressSeries,2012,448:79-92.

[9] CULLEN-UNSWORTH L,UNSWORTH R.Seagrass meadows,ecosystem services,andsustainability[J].Environment:ScienceandPolicy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2013,55(3):14-28.

[10] XIAOXi,AGUSTIS,LINFang,etal.NutrientremovalfromChinesecoastalwatersbylarge-scaleseaweedaquaculture[J].ScientificReports,2017,7(1):1-6.

[11] CHUNGIK,OAKJH,LEEJA,etal.Installingkelpforests/seaweedbedsformitigationandadaptationagainstglobalwarming:Koreanprojectoverview[J].ICESJournalofMarineScience,2013,70(5):1038-1044.

[12] DUARTEC M,WUJiaping,XIAOXi,etal.Canseaweedfarmingplayaroleinclimatechangemitigationandadaptation? [J].FrontiersinMarineScience,2017,4:100.

[13] MCLEODE,CHMURAGL,BOUILLONS,etal.Ablueprintforbluecarbon:towardanimprovedunderstandingoftheroleofvegetatedcoastalhabitatsinsequesteringCO2[J].FrontiersinEcologyandtheEnvironment,2011,9(10):552-560.

[14] CHMURAGL,ANISFELDSC,CAHOONDR,etal.Globalcarbonsequestrationintidal,salinewetlandsoils[J].GlobalBiogeochemicalCycles,2003,17(4):1111.

[15] PHANGVX H,CHOU L M,FRIESSD A.Ecosystemcarbonstocksacrossatropicalintertidalhabitatmosaicofmangroveforest,seagrassmeadow,mudflatandsandbar[J].EarthSurfaceProcessesandLandforms,2015,40(10):1387-1400.

[16] MACREADIEPI,HUGHESAR,KIMBRODL.Lossof“bluecarbon”fromcoastalsaltmarshesfollowinghabitatdisturbance[J].PloSOne,2013,8(7):e69244.

[17] FOURQUREANJW,DUARTECM,KENNEDYH,etal.Seagrassecosystemsasagloballysignificantcarbonstock[J].NatureGeoscience,2012,5(7):505-509.

[18] CHUNGIK,BEARDALLJ,MEHTAS,etal.Usingmarinemacroalgaeforcarbonsequestration:acriticalappraisal[J].JournalofAppliedPhycology,2011,23(5):877-886.

[19] 武高潔,郭志華,郭菊蘭,等.紅樹林異速生長方程估算生物量研究進展[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4,10(3):61-65.

WU Gaojie,GUO Zhihua,GUO Julan,etal.Progressinstudiesofbiomassestimationusingallometricequationofmangroveforest[J].WetlandScience& Management,2014,10(3):61-65.

[20] 張莉,郭志華,李志勇.紅樹林濕地碳儲量及碳匯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2013,24(4):1153-1159.

ZHANG?Li,GUO?Zhihua,LI Zhiyong.Carbonstorageandcarbonsinkofmangrovewetland:researchprogress[J].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2013,24(4):1153-1159.

[21] 劉紅曉.中國紅樹林的碳儲量及其固碳潛力[D].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2013.

LIU?Hongxiao.CarbonstorageandcarbonsequestrationpotentialofmangrovesinChina[D].Beijing:University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2013.

[22] 張麋鳴,顏金培,葉旺旺,等.福建省貝藻類養殖碳匯及其潛力評估[J].應用海洋學學報,2022,41(1):53-59.

ZHANG Miming,YAN Jinpei,YE? Wangwang,etal.CarbonsequestrationanditspotentialityofmarineshellfishandseaweedculturesinFujianProvince,China[J].JournalofAppliedOceanography,2022,41(1):53-59.

[23] 徐敬俊,張潔,佘翠花.海洋碳匯漁業綠色發展空間外溢效應評價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0,30(2):99-110.

XU Jingjun,ZHAN GJie,SHE Cuihua.Evaluationofspatialspillovereffectofgreendevelopmentofmarinecarbon-sinkfisheries[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20,30(2):99-110.

[24] KUSUMANINGTYASM A,HUTAHAEANAA,FISCHERH W,etal.Variabilityintheorganiccarbonstocks,sources,andaccumulationratesofIndonesianmangroveecosystems[J].Estuarine,CoastalandShelfScience,2019,218:310-323.

[25] MATOSCRL,BERR?DOJF,MACHADO W,etal.Carbonandnutrientaccumulationintropicalmangrovecreeks,Amazonregion[J].MarineGeology,2020,429:106317.

[26] MACREADIEPI,NIELSENDA,KELLEWAYJJ,etal.Canwemanagecoastalecosystemstosequestermorebluecarbon? [J].FrontiersinEcologyandtheEnvironment,2017,15(4):206-213.

[27] WYLIEL,SUTTON-GRIERAE,MOOREA.Keystosuccessfulbluecarbonprojects:lessonslearnedfromglobalcasestudies[J].MarinePolicy,2016,65:76-84.

[28] 杜群,陳征海,孫孟軍,等.浙江省紅樹林資源調查及其發展規劃[J].林業調查規劃,2004(3):9-12.

DU Qun,CHEN Zhenghai,SUN? Mengjun,etal.InvestigationonmangroveresourceanddevelopmentplaninZhejiangProvince[J].ForestInventoryandPlanning,2004(3):9-12.

[29] JIANG Zengjie,DU? Meirong,FANG? Jinghui,etal.SizefractionofphytoplanktonandthecontributionofnaturalplanktontothecarbonsourceofZhikongscallopChlamysfarreriinmaricultureecosystemoftheSanggouBay[J].ActaOceanologicaSinica,2017,36(10):97-105.

[30] 蔣增杰,方建光,韓婷婷,等.大型藻類規?;B殖水域海-氣界面CO2交換通量估算[J].漁業科學進展,2013,34(1):50-56.

JIANG Zengjie,FAN GJianguang,HAN Tingting,etal.EstimationofCO2exchangefluxattheseaairinterfaceinlarge-scalealgaeaquaculturewaters[J].ProgressinFisherySciences,2013,34(1):50-56.

[31] 姚驍,李哲,郭勁松,等.水-氣界面CO2通量監測的靜態箱法與薄邊界層模型估算法比較[J].湖泊科學,2015,27(2):289-296.

YAO? Xiao,LI? Zhe,GUO? Jinsong,etal.ComparisonbetweenstaticboxmethodandthinboundarylayermodelestimationmethodformonitoringCO2fluxatwatergasinterface[J].JournalofLakeScience,2015,27(2):289-296.

[32] GUJiali,LUO Min,ZHANG?Xiujuan,etal.LossesofsaltmarshinChina:trends,threatsandmanagement[J].Estuarine,CoastalandShelfScience,2018,214:98-109.

[33] ZHENGFengying,QIUGuanglong,FAN?Hangqing,etal.Diversity,distributionandconservationofChineseseagrassspecies[J].BiodiversityScience,2013,21(5):517.

[34] MAODehua,WANGZongming,DUBaojia,etal.NationalwetlandmappinginChina:anewproductresultingfromobject-basedandhierarchicalclassificationofLandsat8OLIimages[J].ISPRSJournalofPhotogrammetryandRemoteSensing,2020,164:11-25.

[35]WANGFaming,SANDERSCJ,SANTOSIR,etal.Globalbluecarbonaccumulationintidalwetlandsincreaseswithclimatechange[J].NationalScienceReview,2021,8(9):296.

[36] WUJiaping,ZHANG Haibo,PAN Yiwen,etal.OpportunitiesforbluecarbonstrategiesinChina[J].Ocean & CoastalManagement,2020,194:10524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