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宗師》1

2024-05-09 04:00王景琳徐匋
古典文學知識 2024年4期
關鍵詞:古之許由宗師

王景琳 徐匋

【題解】

以篇義命題。

“大宗師”就是值得尊崇且有建樹的老師,字面意思并不難理解。但究竟誰是《大宗師》中的“大宗師”就有爭議了。自從崔譔、郭象以來,絕大多數莊學家都認為大宗師就是道。

這種說法并非沒有根據?!洞笞趲煛分姓f,曾在儒門修煉的意而子,不知是由于受儒家約束太緊,心里不舒坦,還是真心向往莊子世界的自得,找到無意功名的許由,欲改換門庭,投其門下學道。起初,許由拒絕了他,但意而子卻堅持請求他。許由最終為意而子的誠意所動,感慨道:“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焙笏木湓掞@然描述的是道的特征,于是解《莊子》者就把“吾師乎!吾師乎”解成了“我的大道??!我的大道啊”。這樣一來,“大宗師”也就成了“道”,“道”也就成了“大宗師”。

可是,此“師”非彼“師”。許由所說的“師”并不是“道”?!肚f子》中的“道”也從來沒有具體落實到老師身上。做老師,就要教書授徒,可“道”怎么教人呢?對此,《莊子》內篇特別是《大宗師》中論“道”的那段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自古以來,教書育人者才是老師。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無論韓愈的“道”與莊子的“道”是不是一碼事,“道”無疑都是要通過老師傳授給學生的?!肚f子》中有不少被樹立為標桿式人物的老師,如《逍遙游》中堯在藐姑射之山見到的“四子”,《德充符》中的王駘、伯昏無人,《大宗師》中的許由、女偊以及在諸多篇章中現身的誨人不倦的孔子等。這樣的老師都是具體的人,所以“大宗師”也應當是人,而不是看不見、摸不著、存在于萬物之中的“道”。

那么,到底誰才是《大宗師》中的“大宗師”呢?或者說,《大宗師》中最受尊崇的人又是誰呢?讀罷《大宗師》自然會豁然明朗。除了“真人”,還能是誰!整篇《大宗師》,記述的就是一部自古至今的真人發展史。它既是一首真人的贊歌,又是一部真人的悲愴曲。從對古之真人的聲聲禮贊開篇,到在快要餓死的子??尢鞊尩氐谋莅Q中結束,莊子的寓意再明顯不過了:那些承接古之真人的純粹的大宗師,在眼下已經瀕臨絕跡,再無生存的空間了,代之而來的,不過是些不學無術,整天虛張聲勢、自我吹噓、毫無廉恥之心的所謂“師者”罷了。

莊子說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今譯

知道自然可以做什么,知道人可以做什么,這是認知的最高境界。知道自然可以做什么,就知道天地萬物都是自然而生;知道人可以做什么,就可以憑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去順應人的認知尚無法企及的自然,這樣也就可以盡享天年而不致中道夭折了。認識到這個程度,也就達到了認知的極致。

雖然如此,仍然存在著弊端。知識是根據所憑借的對象產生的,并由此判斷知識是否正確。然而,知識所憑借的對象時時處于變化的狀態。那么,如何去判斷我所說的自然之所為不是人之所為?或者我所說的人之所為不是自然之所為呢?

說莊子

從《逍遙游》開始,莊子筆下大凡寫到“知”似乎都是負面的,特別是《齊物論》中那一大段對大知小知的撻伐,“知”簡直就成了人類最大之“惡”。而對那些追求“知”的文人士子,莊子在《養生主》一開篇,便明確地指出,人生有限,而“知”無限,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那太危險了。既然如此,還一定要去求“知”,最終必然陷于深深的危險之中。在《人間世》中,莊子更直接把“知”比作“兇器”:“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庇纱丝磥?,莊子是不主張人類有“知”或者去探索“知”的。那么,為什么在《大宗師》中,莊子一反常態,忽然對“知”有所褒獎了呢?

其實,莊子并不籠統地否定“知”,也并不對所有的“知”都大加討伐。在莊子的心目中,“知”就是“知”,并無善惡之分。但是“知”離不開人,而人也離不開“知”。所以莊子重視的是用“知”的人,他根據人如何去用“知”而作出評判。如果有人從《莊子》一書中得出了莊子徹底否定“知”的結論,那么不妨再仔細品味一下,莊子每每否定“知”的時候,是否把批判的矛頭指向的是用“知”、求“知”、有“知”的人,而不是“知”本身?

如此看來,問題不是出在“知”上而是出在了與“知”相關的人身上。那么,有“知”的人又有哪幾類呢?

大體上說,莊子把有“知”的人分為了三類。第一類是以“知”來搬弄是非、混淆視聽的,如《齊物論》中被莊子罵得體無完膚的大知小知。這些人不能不說是聰明人,但“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們把“知”用到了極致,最終卻是害人害己。一向重視個體生命的莊子對這類人甚至說出了“你們去死吧”這樣的話。對于這樣的人以及他們用“偏”了的“知”,莊子是徹底否定的。

第二類的有“知”之人是莊子在《齊物論》中所說的“知止其所不知,至矣”的人,莊子說,“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莊子認為能有這樣的“知”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這樣的人也就是《大宗師》中所說的“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的有“知”之人。對照《齊物論》與《大宗師》中的描述,兩者驚人地相似,顯然,對這樣的“知”,莊子非但不加以否定,反而是贊賞的。

第三類人是《德充符》中的王駘、伯昏無人以及支離疏、哀駘它。這類人表面上看整天不哼不哈,甚至就是從事“舌耕”,也“立不教,坐不議”,個個都像“悶葫蘆”一樣??墒怯钟卸嗌偃四苓M入這樣的境界?這樣的“知”必定是遠遠超乎常人的。否則的話,怎么可能做到“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想來后世多少高僧、高道就是讀多少書、修煉多少年也未必能接近其皮毛。你說這樣的人沒有“知”,傻子才信。這樣的“知”可以說是“大智若愚”之“知”的極致。

莊子不齒于第一類有“知”之人,罵過之后也就再懶得搭理他們了。第二類人屬于有資質做王駘等人的學生的人。而第三類才是莊子要在《大宗師》中大書特書的。他們就是《大宗師》中的主人公“真人”,也是名副其實的“大宗師”?,F在,答案才終于揭曉,原來莊子在《大宗師》開篇拎出《齊物論》中的“知止其所不知,至矣”的人作為引子,就是要引出本篇的核心人物“真人”與莊子所尊崇的“真知”。由此可知,對所謂“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看上去莊子是給了他們不少的褒獎,可他們的“知”還不是“真知”,這樣的人還配不上“真人”,莊子從寫他們入手,只不過借此做個陪襯,通過對他們的肯定而把“真人”與“真知”隆重地推到臺前。

莊子說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今譯

先有真人而后才有真知。

說莊子

這句話字面上不存在任何歧義:先有真人,才有了真知,真知來自真人。只有真人所傳授的“知”才可稱之為“真知”。對此,莊子已經說得十分明確了??删褪沁@么一句話,還是很讓人琢磨一番的。

首先,真人是從何而來的呢?

或許我們可以從下面緊接著說的“古之真人”一語下手,尋出些端倪?!肮胖嫒恕笔枪糯恼嫒?,古到什么時候呢?莊子沒有說。但《齊物論》中有一段關于“古之人”的描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边@段話,為我們打開“真人”與“古之真人”以及“真知”之間關系的大門提供了一把鑰匙。

真人最大特點之一便是有“知”?!肮胖恕币灿小爸?。其“知”的精髓便是理解“未始有物”這一有關人類認知發展的“真知”?!肮胖恕笔窃趺凑J知這個世界的呢?概括起來說,就是物我不分,物與我之間不存在任何分別,物是我,我也是物,物我一齊。能把世界認知到這個地步,“古之人”已經達到認知的極致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古之人”對世界的認知也隨著外在世界的變化而改變,人與物之間的區別越來越清晰,人不再是物,物也不再是人,人與物逐漸分道揚鑣,最后進入了“是非”的時代。

“是非”的出現,導致“知”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標志,便是“知”從此分裂成為兩種不同的“知”,一種“知”是人們用來區分“是非”的“知”,也就是“大知小知”那樣的“知”;而另一類則是傳承“古之人”的“知”,視萬物為一的“知”。后者,莊子又稱之為“真知”,而那些具有“真知”的人就是“真人”。真人與“古之人”一脈相承,真人之“知”來自“古之人”,所以莊子說先有“真人”而后才有“真知”。而“真知”又來自“真人”,源于“古之真人”。

那么,莊子為什么在論說“古之人”時,不點出他們就是“真人”呢?道理很簡單。古之人的時代,人人都是真人,人人都有“真知”。這是一個不存在虛假,一切都是純真、無虛飾的時代,自然用不著冠以一個“真”字。而到了“真人”的時代,有關“是非”的“知”出現了,“大知小知”你方唱罷我登場,到處彌漫著與“真”相對的虛假的東西,只是在這樣的社會狀態下,才有了區分“人”與“真人”、“知”與“真知”的必要。

猜你喜歡
古之許由宗師
30萬元的MPV攪局者來了!傳祺M8宗師系列為什么定價貴?
廣汽傳祺新一代M8豪華MPV宗師系列
棍法宗師
也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心誠
26.98萬元起售,傳祺M8宗師系列正式上市
“箕潁之志”和許由
名家筆下的恩師
天亮之前
天亮之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