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原則遵循、現狀審視及路徑考察

2024-05-10 01:13瑜,張
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虛擬空間虛擬現實主體

張 瑜,張 悅

(1.同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92;2.西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虛擬現實技術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逐步融入大眾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從某種意義上講,現代人處于現實和虛擬相嵌而存的社會生活之中,虛擬現實技術的跨時空性和虛擬性對大眾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虛擬現實技術可以通過建構靈活多變的虛擬情境,使晦澀的理論問題以直觀、形象、立體化的形式呈現,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說服力、可信度,這種現象被稱為虛擬現實技術為思想政治教育賦能。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內在邏輯,原則遵循為賦能提供規范保障,在明晰賦能原則的基礎上對現狀進行審視可為賦能提供現實依據,進而為考察賦能路徑提供學理規范及實踐依據,促進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挖掘其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中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著重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1]虛擬現實技術是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變革的手段,正在越來越廣泛地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在機理、外在機制、傳播模式、呈現方式的全新變革。虛擬現實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實質是為思想政治教育賦能。賦能需遵循以下原則:

(一)媒介德育與政治引導的統一

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是媒介德育與政治引導的統一。近年來,媒介德育興起。媒介德育通過審視與探究“人與媒”之間的關系,提升人的媒介素養,完成對人道德教育的目的。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征,是給予媒體德育施展的空間,使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成為政治生活的能動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圍繞政治生活的時代需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圍繞政治生活的現實需要優化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圍繞政治生活的實踐活動同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之一是階級性,正如列寧所說:“從原則上說,對于應該有共產黨的領導這一點,我們不能有任何懷疑?!盵2]446列寧在領導風起云涌的思想文化階級斗爭中,將“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置于極端重要的地位。由此可知,政治引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追求。虛擬現實賦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層次挖掘政治引導創新渠道的積極探索。信息化時代,虛擬現實技術作為中介,將媒介德育與政治教化有機結合起來,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完成了兩者的有機統一。

(二)教育空間虛擬性和意識形態隱育性的統一

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更能體現教育空間虛擬性和意識形態的統一的特征。其一,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賦予思想政治教育虛擬多維空間,虛擬多維空間能直觀形象地構筑立體理論視野。這將極大地變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傳播模式,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二元空間向三元空間思維的轉變,構建人自由全面發展的三元虛擬空間融合新格局。其二,虛擬現實技術開拓了虛擬活動空間,改變了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和觀念價值,從而使得意識形態構建發生變革。虛擬現實技術如何建構為主流意識形態服務的虛擬空間,是國家重要的戰略任務之一。其三,虛擬現實技術建構的虛擬信息空間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占領的新高地,主流意識形態觀念若能以其特有的形式建構在虛擬信息空間之內,容易被受眾自然接受,意識形態構建也會水到渠成,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也會增加。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認為,“超真實離開了想象的庇護,離開了真實與想象的差別,它只為模型的軌道重現和仿真的差異生成留出空間”[3]330,電子媒介的影像技術在制造虛擬世界的同時,也構造了一個真實與虛假合成的信息世界,意識形態得以用擬象方式構建。大規模類型化的擬象和仿真取代了真實和原初,世界變得擬象化。虛擬現實技術作為載體,通過建構為主流意識形態服務的虛擬空間,實現教育空間虛擬性和意識形態隱育性有機統一。

(三)主體技術和客體技術的統一

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通過使用虛擬仿真工具,建構虛擬空間,從而影響人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品質,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北京師范大學李芒、金林按照技術的作用對象將技術區分為“主體技術”和“客體技術”。[4]8客體技術是指通過制造、使用工具來改造自然客體,借以解決物質問題的技術。主體技術是指改變人的思想、知識和道德的技術,用來解決精神問題。解決人的精神問題,需要通過對人的改造來進行,而對人的改造需要借助工具來完成。但是在這一改造過程中,施教者更注重主體技術的運用,而忽視客體技術對人的改造。虛擬現實技術構建的虛擬空間是現實物理空間的投射和延伸。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建構橫跨時空的沉浸式模擬教育情境,打破傳統物理限制,使體驗者“穿越歷史、穿梭未來”成為現實。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傳授形式陳舊、宣講理論艱澀、內容缺乏吸引力等問題,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創設靈活多變的多維虛擬情境,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從平面模塊化向立體完整化的更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從“人力型”向“科技型”轉變。因此,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顯著特征便是主體技術和客體技術的統一。

(四)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

馬克思·韋伯(Max Weber)“把人的行動分為工具(合)理性行動和價值(合)理性行動”[5],提出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概念,他認為工具理性堅持“理性—自利人”的假設,價值理性則堅持“反思—利他人”的假設。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價值存在兩種認識維度,其一,工具理性維度,即虛擬現實技術作為一種技術工具在思想政治教育運用中的可能性。其二,價值理性維度,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的目的、價值等合理性。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的理性認知也存在兩層解讀。其一,從理論層面講,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是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辯證統一的體現。其二,從實踐層面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在虛擬現實技術中的運用存在片面追求工具理性,忽視價值理性的傾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終將理性回歸作為著力點,并以辯證的態度對待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一方面要堅持工具理性,不斷拓展對虛擬現實技術優勢的運用創新,另一方面還要堅持價值理性,不斷催化對虛擬現實技術應用的價值明晰、優勢轉換。

二、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審視

虛擬現實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融合,是科學技術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表現形式,兩者結合開辟的新研究視域正在逐漸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新的突破點,在明晰原則遵循的基礎上對賦能現狀進行審視是深入解析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基礎及學理規范的前提條件,可為賦能的路徑考察奠定現實基礎。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審視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原有敘事方式滯后,新型敘事方式躍升

思想政治教育敘事通過故事的方式對思想政治教育現象進行深度描述、解讀,人類經驗的故事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敘事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敘事方式經歷了口頭敘事向文本敘事的轉變、文本敘事再向圖像敘事的轉變,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敘事的研究多傾向于圖像研究的層面。圖像敘事改變了傳統口頭、文本敘事以聽、說、讀為主的認知方式,轉向以“看”為核心的認知路徑,從而“把話語的抽象思維邏輯轉變為圖像的觀看認知邏輯”[6],認知特征轉變暗含著思想政治教育敘事方式的圖像化變革,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敘事方式的重要轉向。圖像敘事擺脫了傳統敘事所要求的“作者必須在場”的束縛,升華出現代敘事的開放性和自覺性。圖像敘事可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敘事的微觀細節和宏觀架構,使受眾在圖像信息的敘述過程及傳播情境中獲得浸入式情緒體驗。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浸入感體驗較差,隨著虛擬現實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敘事方式正在逐步從圖像敘事向立體沉浸敘事轉化。立體沉浸敘事是指通過立體影像技術以及聲音、互動元素等多種手段,將用戶帶入沉浸的虛構世界中,并為其提供更加多元的敘事路徑及更為豐富的故事體驗。而虛擬現實技術可通過頭戴式顯示器、感應設備和控制器等硬件及軟件設施,使用戶沉浸式體驗虛構的三維環境,這為立體沉浸敘事創造先決性技術條件。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需要與虛擬現實技術的技術支持的深度交融,開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立體沉浸敘事的新場域。思想政治教育立體沉浸敘事具有直觀形象、多維立體、全景沉浸的特點,囊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所有優點,還能針對性彌補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缺點?!皥D像景觀的全面展開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挑戰,構成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現實困境?!盵7]其現實困境主要體現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理性建構被快餐化感官體驗破壞、大眾價值體系被商業化圖像資源供給破壞、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辨析能力被不完全事實呈現破壞。思想政治教育立體沉浸化敘事可以使得瀏覽式感官體驗轉化為多維沉浸式體驗,充分調動教育主體理性建構的自覺性;使得娛樂化圖像資源轉化為價值化立體資源,全面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沉浸平臺;使得片面化事實呈現轉變為全方位信息展示,大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敘事資源的辨析能力,從而有力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系列困境。

(二)舊有空間認知遲延,新型空間認知躍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側重時間化的文字文本,而忽略了空間化思維的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研究中也存在著輕視空間維度的傾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研究具有一定的學理價值?!八枷胝谓逃臻g轉向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8],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著力點在于通過凸顯被時間遮蔽的空間,將在場空間維度帶入大眾研究視野,逐步實現時間維度向空間維度的轉化。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經歷了由日常生活空間向網絡空間的轉變,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空間體驗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身體缺場、意見在場的網絡空間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多重阻滯與兩難”。[8]網絡空間雖然使受眾接受信息更為便捷,但也使得受眾迷戀于瀏覽感官式體驗,而讓渡自我親歷、思考的權利,造成盲目跟風、集體無意識的社會問題,因此社會呼吁網絡空間的再次轉向。網絡社會崛起產生的缺場交往、傳遞經驗、網絡社會認同等展現了社會新的變化,社會新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科技與思想深入交融對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的影響層面,虛擬現實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便是“社會新變化”的表征之一。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指出:“一旦一種新技術進入一種社會環境,它就不會停止在這一環境中滲透,除非它在每一種制度中都達到了飽和”。[9]226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對于虛擬空間的進一步研究,為網絡空間向虛擬空間轉向確定了新的現實路向。依托虛擬現實技術建構的虛擬空間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場所并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的虛擬實踐。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虛擬空間展開研究,可以為人的主體性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數字新領域,進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優化革新。其一,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空間格局,開辟思想政治教育虛擬空間資源,創新身體、意識雙在場的虛擬互動模式;其二,可以開闊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視野,全方位展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在機理、外在機制,立體式地激發受眾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情緒、情感共鳴。其三,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境界,助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人格。

(三)過往主體說遲滯,新型主體說躍升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說主要分為單主體說、雙主體說、多主體說、相對主體說。單主體說有兩層含義,一層指教育者主體說,將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受教育者為客體,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受制于教育者的施教理念、方式。另一層為受教育者主體說,將受教育者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教育者為客體,教育者存在的意義便是為受教育者提供服務。單主體說將受教育者與教育者割裂看待,忽視兩者之間的協同互動關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雙主體說認為教育者與受教育互為主客體,兩者相輔相成,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未能將環境因素、介質因素納入考量的范圍之內。多主體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介體[10]、環體[11]都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范圍的狹隘限制,但是卻未能將多主體之間的關系闡釋清楚。相對主體說認為只有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中才可進行主客體的劃分,具體模式有主體、客體、多元中心模式。相對主體說將主客體關系進行了限定,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卻側重于對現實主體的研究,忽視對虛擬主體的探析。虛擬現實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使得虛擬主體逐漸進入大眾視野。虛擬主體的產生和發展,加速了舊有現實主體說滯后,新型虛擬主體說躍升的進程。虛擬相對主體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虛擬主體與虛擬客體可以根據虛擬情景的遷移而不斷動態轉化,在一定的條件之下,兩者可以實現互逆轉化。思想政治教育相對現實主體逐步向相對虛擬主體轉化,有利于推動原有現實主體說向虛擬主體說的轉變。

(四)陳舊中介滯后,新型中介躍升

目前學界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對思想政治教育中介類型進行劃分。張世貴將思想政治教育中介劃分為環境、內容、方法中介等;邵獻平將思想政治教育中介劃分為載體、組織、內容、關系中介等;康志龍將思想政治教育中介劃分為環境性、結構性、過程性中介等。以上類型劃分多傾向于現實外中介范疇,而唐芳云、王文南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中介有內、外中介之分,“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研究應該實現從‘外中介’到‘內中介’轉向?!盵12]思想政治教育的外中介以技術手段、物質載體為中介,而內中介則將思想、情感、感覺等視為中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中介既可以存續思想、情感、感覺等內在因素,又可以通過外化情感、思想、感覺等來影響人的行為。目前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內中介的研究較少。思想政治教育內中介揚棄了以往對中介孤立、靜止、片面的認知,以動態綜合的形態出現,并鮮明地反映出意識形態抽象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與虛擬現實技術的結合,可以為認知、思想、情感、感覺等創設虛擬存續空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內中介在虛擬存在之中化歸為虛擬內中介,從而有力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介質研究由現實外中介向虛擬內中介轉化。

三、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考察

原則遵循為賦能提供規范保障,現狀審視為賦能提供踐行依據,原則遵循與現狀審視皆需為路徑考察服務,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更好地推進賦能進程。賦能應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智能性的特性,并在遵循賦能原則、剖析賦能現狀的前提下,從空間轉化、敘事轉化、主體轉化、中介轉化四個方面進行具體研究,具體路徑如下:

(一)空間轉化:封閉物理空間向開放虛擬空間轉化

從教育進步層面來看,封閉物理空間的主體地位已經逐步讓渡給開放的虛擬空間。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現實物理時空維度的限制,理論傳播囿于封閉的物理空間。傳統“講解—接受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不利于調動接受者的主體積極性,造成了課堂教學的沉悶局面。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的統一,而虛擬現實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可以營造出與真實世界相似的虛擬空間,借助想象性特點,構建不同時空維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虛擬現實技術能將“已經存在”和“尚未存在”的真實情境建構在虛擬空間中進行傳輸、保存和展示。人可以在虛擬空間里自由移動、并按照自己的意識去觸碰并且操縱虛擬空間里的物品,經歷虛擬空間里的模擬事件。虛擬現實技術可以顛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為體驗者提供生動、逼真的學習環境和無限真實的虛擬體驗,從而加速和鞏固學習知識的過程。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實現由封閉物理空間向開放虛擬空間的轉化,轉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向虛擬道德空間轉化?!皣鵁o德不興,人無德不立”[13],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尤為強調加強道德建設的重要性,黨的二十大報告著重提出要“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盵14]在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宏觀背景下,為推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關注并深入探討新時代數字化環境下虛擬道德空間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與虛擬現實技術的結合,推動了虛擬道德空間的建構,從而加速了封閉物理空間向虛擬道德空間的轉化。虛擬現實技術可營造高度沉浸的、可供道德實驗行進的、相對低風險的虛擬道德空間環境,使人身臨其境地體驗模擬場景下不同道德決策所引發的潛在后果。虛擬道德空間中,置身于不同道德及倫理挑戰場景內的學生可在虛擬道德空間中自主進行道德決策并展開道德反思來加深自身對倫理道德的深層感知,并在虛擬道德實踐中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教訓,從而進一步推動虛擬道德空間的建構。虛擬道德空間是數字化生存的信息倫理空間,“數字化生存的道德空間”[15]28的建設,與信息教學活動、信息教學主體權利、信息教學資源開發、信息教學管理、信息教學理論傳播、信息教學資源消費過程中的道德規范密切相關。思想政治教育與虛擬現實技術的結合,可以為虛擬教學信息活動的正常開展提供可行的道德規范,為虛擬信息教學主體權利的有效保障提供協同的倫理準則,為虛擬信息教學資源開發提供適配的倫理考量,為虛擬信息教學管理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配套的道德制約,為虛擬教學理論信息傳播的普及提供有效的道德監控,為虛擬信息教學資源消費提供牢固的道德防線。因此虛擬現實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融合,不斷推動著封閉物理空間向虛擬道德空間轉化。

其二,向虛擬思想空間轉化。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盵16]668虛擬現實技術的蓬勃發展便是滿足社會及社會中的人們思想交流需要的產物。虛擬現實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突破了單純的信息與思想交流渠道的范疇,使得信息與思想的集聚、傳播、開發與利用融合在一起,形成虛擬思想空間,更好地為思想交流開辟新的空間。虛擬思想空間是對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空間”[17]的場域擴展及視域延伸,囊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虛擬思想空間。虛擬現實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可以促進虛擬的教育者思想空間實現從“導向、保障”向“育人、創新”的轉變,促進虛擬的受教育者思想空間實現從“灌輸、控制”向“科學、參與”的轉變、促進虛擬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思想空間實現從“實體、現實”向“虛擬、動態”的轉變。因此虛擬現實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不斷加速著封閉物理空間向虛擬思想空間的轉化。

其三,向虛擬政治空間轉化?!皶r間與空間作為人類實踐活動的尺度,是正確認識和全面把握人類實踐活動的兩個基本維度?!盵18]隨著高校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以及大思政工作格局建構,開拓育人政治空間、整合政治空間資源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著力點。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穩步推進,虛擬現實技術廣泛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了虛擬政治空間的發展。虛擬政治空間是人們在虛擬世界或數字環境中參與政治活動、進行政治互動、表達政治觀點、參與政治決策的虛擬空間場域。虛擬政治空間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構成要素,是其依托載體,也是其需要占領的陣地。虛擬政治空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虛擬實踐場,需“有組織地或安排或協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各構成要素并維持其構成因素的相對穩定的互動關系,在物質空間、精神生活空間、社會空間的互通協調中促進人的思想政治素質與社會主流思想要求相統一的和諧狀態”。[19]“三全育人”機制的完善也需要虛擬政治空間的介入,虛擬政治空間可以從深層次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空間樣態,呈現出新的政治空間化圖景。虛擬現實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可以深化政治空間認知,全面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內部虛擬空間資源;立足現實政治空間,多方協同思想政治教育外部虛擬空間實踐;完善政治空間運行機制,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空間結構多維耦合,從而促進封閉物理空間向虛擬政治空間的轉化。

(二)敘事轉化:淺表平面敘事向多維立體敘事轉化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傾向于將理論以淺表平面的敘事方式進行展示,淺表平面的敘事形式使人與理論所揭示的情感核心保持一定的距離。接受者若要完整連貫地接受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國際著名電影社會學家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認為“文字與圖像之間的差距就像大洋的此岸與彼岸?!盵20]1同樣,圖像與虛擬空間中立體模擬情境的差距也是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來自于鮮活的歷史實踐,而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創設虛擬空間,還原歷史活動全貌,將微觀模塊理論以宏觀實踐敘事的方式整合起來,給體驗者帶來親身經歷般的震撼。虛擬現實的敘事不同于常規淺表平面的敘事方式,作為觀看的參與者身處敘事場景內,甚至參與敘事。參與者不再坐在座位上以旁觀者的方式移情,而是走入屏幕中身臨其境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參與者的敘事選擇可以觸發多個情節沖突,改變敘事走向,進而完成完整敘事,虛擬現實技術建構的多維立體敘事方式,可以誘發使用者的感知情緒,并對情感、記憶進行加工。思想政治教育敘事成為一種體驗和經歷,這種動態化敘事結構重新建構了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和探索。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淺表平面敘事向多維立體敘事的轉化,轉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向虛擬多線敘事轉化。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多線敘事提供全新的擬態環境,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之間的因果關聯作為敘事動力推動敘事進程,同時以多角度展開敘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多線敘事按照時間單線性邏輯展開思想政治教育故事敘述,使敘事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生活的實際流程緊密相扣,以適應觀眾的先天理解經驗,進而拉近觀眾與所敘故事的距離,使觀眾最終進入虛幻的真實世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多線敘事遵循戲劇沖突展開的規律,從多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敘事情節進行完善,進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多線事件序列環環相扣,有機結合,達到敘事情節跌宕起伏、震撼人心、引人共鳴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多線敘事旨在沖破思想政治教育敘事時間上的單一向度,基于時間單線性的時空重組、多視角彌合是其主要特點,且由于形式混亂的表象下潛伏著特定的秩序,故而思想政治教育多線敘事多而不亂。

其二,向虛擬立體敘事轉化?!皥D像敘事是圖像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敘事的必然轉向”[7],而虛擬立體敘事是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必然路徑轉向。圖像符號是“是以視覺為中心的空間思維模式”[21],打破了文字符號系統所塑造出來的信息隔離。但同時要“注意合理把握圖像親和力和思想性之間的張力,既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枯燥乏味,更要防止圖像遮蔽價值內核”。[22]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虛擬立體敘事的原因是圖像敘事存在諸多弊端,譬如“瀏覽式感官體驗阻礙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理性構建”“娛樂化圖像資源供給沖擊民眾的價值信仰體系”“片面化事實呈現考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辨別能力”。[7]因此必須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虛擬立體敘事構建中的主體性需要、話語表達需求、實踐策略、資源供給。思想政治教育虛擬立體敘事資源的精準性供給必須依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旨歸、內容體系進行分配,并針對性彌合思想政治教育敘事創新發展的虛擬維度空缺。虛擬立體敘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敘事更加生動有趣、形象具體、直觀震撼,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敘事提供全新的虛擬操作平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敘事由平面圖像敘事向虛擬立體敘事的更迭。

其三,向虛擬沉浸敘事轉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敘事方式多為淺層的,受眾更多看到的是二維的圖文、圖像、視頻,而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很大程度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敘事方式不再局限于淺層的二維平面、視頻圖像,而是成功地為受眾營造了全立體場景,通過多形式、多維度呈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讓受眾置身其中,身臨其境,獲得沉浸式體驗。例如北京理工大學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建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新形式“重走長征路”,通過將長征過程中的系列事件以虛擬現實的形式展現出來,使體驗者帶上頭盔即可成為一名“紅軍戰士”,從而獲得全沉浸的“穿越歷史”的真實體驗。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不僅能為體驗者提供立體化、真實化的觀感,還可以引導體驗者從虛擬立體敘事中捕捉更多的細節,獲得更為飽滿的情緒體驗。例如紐約時報曾利用VR制作了一部名為《流離失所》的紀錄片。受眾通過《紐約時報》的VR應用程序或者虛擬現實設備進入觀看,觀看過程中,受眾能夠直觀地與故事中的人物一起親歷故事情節,并通過VR操作設備自主調節自己所處位置,進而對信息進行自主選擇,獲得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由以上事例可知,虛擬沉浸敘事可以使得受眾獲得更飽滿的情感體驗和更多樣的價值選擇。

(三)主體轉化:單一現實主體向多元虛擬主體轉化

虛擬現實技術通過創設虛擬空間,建構模擬情境,可以建構多層次的立體化虛擬教學資源。構建一個虛擬情境往往比構建一個對應的真實情境成本更低。虛擬現實技術建構的思想政治教育虛擬空間,可以為多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提供不同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突破教書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授方式,為不同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提供對應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為全員育人提供技術可能性,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公平。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轉變,實現單一現實主體向多元虛擬主體的轉化,轉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向虛擬交往主體轉化?,F實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交往的缺失”[23]困境,具體呈現為占有式教育使得學生主體自主活動缺失、教育過程的主客兩極模式、現行教育中教師和學生交往關系的扭曲、學生主體與學生主體間交往活動的匱乏?!皡⑴c—合作”型教育模式體現著平等的交往主體關系。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由個人主體向交往主體的轉變極為必要。作為交往主體,“人在歷史中不是一種獨立的活動者”[24],而現實的交往主體又希望在圈層內獲得更多自由表達、互動的空間,故而虛擬交往主體應運而生。思想政治教育與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促進了虛擬交往主體的發展。虛擬交往雙方既是思想互動的主體又是思想互動的客體,既是政治理念傳播者又是政治觀點接受者,既是道德品質影響者又是道德品質受影響者。思想政治教育虛擬交往主體要求教育主體積極轉變角色身份,作為虛擬交往互動的實時參與者,快速融入虛擬交往主體的虛擬語境之中。

其二,向虛擬幻想主體轉化。拉康(Jacgues Lacan)提出了幻想主體的概念,即從幻想中的崇高客體闡述主體的構境,通過穿越幻想和質詢真實來重構主體。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為“幻想”的建構提供可行性手段和沉浸式平臺,為思想政治教育虛擬主體提供“穿越幻想”的客觀條件和“質詢真實”的主觀可能,使得虛擬幻想主體剝離于幻想主體而存在。虛擬幻想主體分裂、閹割,在虛擬思想、道德、政治空間之中通過心理認同和移情等方式不斷切換主體意識,使得虛擬幻想主體通過崇高客體重新獲得自我。虛擬幻想主體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全新的思考轉向,在虛擬幻想主體不斷解構和重構自身的同時,使之獲得虛擬幻想主體對思想政治教育更為全面深刻的理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虛擬現實技術的緊密結合,可以促使現實單一主體向虛擬幻想主體轉化。

其三,向虛擬多元主體轉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是師生間一種教與學的單向關系,由于虛擬信息建構由多中心構成,因此多方使用者都成為了信息發散、匯集的交點,使得主體呈現出泛在化、多維化、流動化的特點,由此產生了虛擬多元主體。虛擬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包括虛擬接受主體、虛擬游離主體、虛擬不接受主體,而虛擬現實技術所建構的多維立體空間可以滿足不同虛擬主體的差異性需求,最大程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虛擬多元主體的協同接受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虛擬多元主體協同要考究多元虛擬主體的整合秩序,兼顧虛擬現實技術的工具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性雙重屬性、實踐與理論相統一的本質特征,促成虛擬多元主體間良性協同并進。虛擬現實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以一種形式創新,優勢在于可以借助虛擬現實技術這一載體,充分發揮虛擬平臺優勢,創新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滿足虛擬多元主體的不同需求。虛擬多元主體也可以通過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打破多元接受主體的時空限制,構建共享虛擬資源,持續對虛擬游離主體、虛擬不接受主體的可接受性轉化,推動虛擬多元主體的不斷優化、自我更新。

(四)中介轉化:現實外中介向虛擬內中介轉化

思想政治教育中介有內外中介之分,目前學界關于思想政治中介的研究更多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外中介,而鮮少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內中介的研究。虛擬現實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可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外中介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內中介的運用,從而深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內中介的運用,并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由現實外中介向虛擬內中介轉化,具體轉化如下:

其一,向虛擬情感中介轉化。情感是培育個體德性的重要中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個體情感的參與。虛擬現實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使得虛擬空間之中存在的虛擬情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虛擬內中介之一。虛擬情感是參與者在虛擬空間之中對技術建構的擬態事實是否符合個體內在要求而產生的相關體驗,是對擬態事實的內在反映形式。虛擬情感是參與者思想觀念萌芽的感性基礎、政治觀點發展的核心要素、道德品質充盈的關鍵因子。虛擬現實技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過程是充滿虛擬情感的,虛擬情感通過悲喜、愛憎、好惡等情緒體驗,表達對擬態事實的態度與評定。虛擬情感內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構建需要明晰以下幾點: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要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內容建構要始終堅持貼近現實生活的原則,方法施予要注重發揮參與者的主體作用。虛擬空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架構需要虛擬情感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實效依賴接受者的情感認同,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延伸離不開虛擬情感的持續跟進。

其二,向虛擬美感中介轉化。新時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美學的觀點,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審美藝術方法,對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25]。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是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的核心在于美感的呈現,美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內中介之一,以美啟德才能更好地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將藝術教育特色恰當地運用到理論教育中可以增強理論教育的吸引力。美最容易喚起人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應該是一個有意識的求善、逐美的過程。虛擬現實技術建構的虛擬空間可以引導體驗者從審美視角體驗思想政治教育的虛擬美感,讓體驗者在美感刺激下收獲審美感受,并從中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審美氛圍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構建美的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語言等環節來營造,使體驗者在無意識中發現暗含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內的理性因素,然后以理性認識去感知思想政治教育,激發特殊的虛擬美感共鳴。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轉化,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現實外中介向虛擬美感中介的轉化。

綜上,虛擬現實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賦能過程中技術客觀性與人的主觀性的沖突、技術決定論和技術無用論的雜糅、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僭越、技術倫理體系的闕如和責任主體的缺位等使賦能面臨著主客體自我異化、產生理念誤區、深陷價值漩渦和倫理困境、難以突破技術瓶頸等挑戰。為此,應用一分為二的辯證立場去客觀地看待虛擬現實技術對思想政治教育質效的影響,將虛擬現實技術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助手段加以合理應用,通過賦能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達成,實現信息遷移向學習遷移轉變,將人文關懷輸入技術運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構建教學、社會、勞動三位一體的實踐育人體系,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效。

猜你喜歡
虛擬空間虛擬現實主體
虛擬空間設計中的關鍵技術分析
基于虛擬化的相向行駛車輛間通信機制的研究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REALITY BITES
風口上的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技術向科幻小說借靈感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淺談室內設計中虛擬空間的表現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奇聞趣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