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道尊嚴”溯源及本義
——兼論宋代師道文化的興盛

2024-05-10 09:46黃啟兵丁汶萍
教師發展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師道師道尊嚴學記

黃啟兵, 丁汶萍

(蘇州大學 教育學院, 江蘇 蘇州 215123)

一、問題的提出

關于現代教育文獻中的“師道尊嚴”,學界對其含義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主張甚至相互矛盾:或將其等同于“師嚴道尊”,或將其理解為“尊師重教”,或用其指稱教師的絕對權威?;趯Α皫煹雷饑馈钡牟煌忉?人們有不同的教育主張:或高度贊揚“師道尊嚴”,或極力批判“師道尊嚴”;或要求維護“師道尊嚴”,或主張放下“師道尊嚴”;或呼吁打破“師道尊嚴”,或要求重建“師道尊嚴”;等等。在中國教育史上,人們也曾對“師道尊嚴”進行過不同的意義解讀,然而在古代文獻中,“師道尊嚴”其實是高度贊揚某人為師有道的褒義語。密爾曾說:“在實際使用一個詞之前,在認同一個命題之前,必須清楚地理解這個詞的意義和這個命題的意義?!盵1]通過追溯歷史,“我們不僅將有能力更好地理解現在,還有機會重新回顧過去本身,將那些我們很必要予以認識的失誤揭示出來”[2]。因此筆者以為,首先應該弄清楚的是“師道尊嚴”源起與本義如何,這將有助于了解這一說法產生的時代背景,理解師道文化的發展脈絡,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傳承其中的思想精華。

二、“師道尊嚴”溯源及本義辨析

對于“師道尊嚴”的起源,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師道尊嚴”源于《學記》;一種觀點認為“師道尊嚴”源于《荀子》。也有學者認為同時出自于這兩者:“‘師道尊嚴’一詞源自《荀子·致士》和《禮記·學記》?!钡詈筮€是歸于《學記》:“‘師嚴然后道尊’在后世演化中逐漸被重構為‘師道尊嚴’?!盵3]甚至有學者將“師道尊嚴”思想追溯得更早,如張世欣認為“對師道尊嚴思想提得較早的是《尚書》”,但其也承認“荀子的師尊思想提得較明確,而在理論上論述得較系統較具體的是《禮記·學記》?!盵4]基于對“師道尊嚴”不同歷史源頭的認定,人們對其含義的解釋也不同:認為“師道尊嚴”源于《學記》的學者多將其等同于“師嚴道尊”,解釋為尊師重教;認為“師道尊嚴”源于《荀子》的學者多將其解釋為教師的絕對權威。

(一)“師道尊嚴”源起《學記》“師嚴然后道尊”說

當前許多詞典皆認為“師道尊嚴”起源于《學記》。例如張振德主編的《中華實用成語詞典》對“師道尊嚴”的解釋是:“老師受到尊敬,其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才能得到尊重。語見《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盵5]張英沛主編的《漢語成語詞典》、張壽康主編的《新編成語多用詞典(修訂版)》、吳小維編著的《常見典故千條釋譯》亦持此論。[6-8]眾多專著、文章亦持此觀點。例如廣少奎在其著作《中國教育活動通史》中明確表示,《禮記·學記》中的“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后世“師道尊嚴”的最早出處。[9]樊浩、田海平指出“思孟學派的《禮記·學記》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思想,明確提出‘師道尊嚴’的命題:‘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10]。焦育、信江、程惠蓮等學者的觀點與此類似。[11-13]可見,許多學者認為“師道尊嚴”源于《學記》,意義等同于“師嚴道尊”。

《學記》一般被認為是戰國時期作品,其中有“師嚴而道尊”之語。鄭玄注“嚴,尊敬也”;方愨注“嚴,即尊也”;俞正燮注“嚴,敬也?!盵14]155所以“師嚴而道尊”形容的是尊重師,尊重師所講之“道”的一種學風?!秾W記》以“師嚴而道尊”說明師之地位,即使是國君,對待師也不得用君臣之禮,以示尊師:“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盵14]155后來的各種文獻多延用此義?!秲愿敗防镉小胺驇焽赖雷?民乃貴學?!盵15]歐陽修在《答祖擇之書》中表示“聞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后道尊”??梢?“師嚴道尊”起源于《學記》,并且自唐宋及以后,在各種文獻中仍被頻繁使用,并且與其最初的含義一致,指社會尊師重道的風氣,多用于描述群體。

(二)“師道尊嚴”源起《荀子》“尊嚴而憚”說

王玉波認為,最早和最明白地提出我們今天所說的“師道尊嚴”思想的,當屬荀子,其云:“師術有四……尊嚴而憚,可以為師?!逼渲械暮x就是“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師道尊嚴’,是指師生關系上的一種錯誤思想:認為師長與學生有上下尊卑之分,師長擁有某種特權(如可以打罵學生),為師就要使學生敬畏,學生必須對師長絕對服從?!盵16]李軍等人指出“荀子在看待師生關系時,不像孔子那樣注重學生的學,注重教學相長,而是高度強調教師的尊嚴和權威。他說:‘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內,朝士大夫遇諸涂不與言?!?《大略》)可見,荀子的‘尊嚴而憚’并非虛語。他的這些觀點,成為‘師道尊嚴’的理論依據?!盵17]可見,學界亦有一些學者認為“師道尊嚴”源于《荀子》。

持此論者,忽視了《荀子》“尊嚴而憚,可以為師”的語境?!盾髯印ぶ率俊菲f:“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故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笨梢?荀子對于“尊嚴有憚”的論述,意在分析“師術”。楊倞注:“術,法也。言有四德則可以為人師,師法不在博習也?!盵18]167又“憚,敬也”,“尊嚴”指“不容侵犯、褻瀆、莊重威嚴的儀表神態和崇高肅穆的意志精神”[19],所以,這里的“尊嚴而憚”就是要求師儀態莊重,使學生有所敬畏,是在“術”的層面分析,并沒有提升到“道”的高度。事實上,荀子不談“師道”?!盾髯印芬粫杏小熬榔薄俺嫉榔薄白拥榔?但無“師道篇”。荀子多次談到“師”,多次強調師很重要:“師者所以正禮也”,“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18]16,“君師者,治之本也”[18]229,“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18]344;荀子也多次論及“道”,他說“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道也,君子之所道也”[18]70,“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18]150,但荀子并未對“師道”進行過詳細闡述。然而,《荀子》卻多次談到師法,據統計,“師法”一詞在《荀子》書中共出現10次,《修身》《儒效》《性惡》等篇皆有提及。[20]26

另外,荀子眼中理想的師生關系是以“道”“義”為先,他并不贊成師的絕對權威。荀子雖未直言這一觀點,但就君臣關系來說,他認為“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盵18]359可見他認為在道義面前,臣子可以不從君。又如他談到敢于向君王諫、爭、輔、拂者皆是逆命,但“逆命而利君謂之忠”,并稱贊這些臣子是“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明君所尊厚也?!盵18]157就父子關系來說,荀子認為孝子在三種情況下可以不從命:“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盵18]359既然荀子在君臣、父子關系中,都始終主張“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那么師生關系中,更不應該談及師的絕對權威。事實上,荀子有個基本原則即“道”,他說“以道觀盡,古今一度?!盵18]45既然如此,師也并非絕對權威,而是要符合“道”“義”才可以。

(三)“師道尊嚴”源起及其本義解析

無論是《學記》還是《荀子》,均未正式出現“師道尊嚴”的說法。從現已掌握的資料來看,它最早見于南宋時期孔煒為陸九淵撰寫的謚議。其本義是指“師”與“道”合一,師代表“道”,自身莊重肅穆、為人師表,這里的“道”指的是堯舜以來的圣人之道。

《象山集》收錄有宣教郎太常博士孔煒為陸九淵撰寫的謚議,說陸九淵“天稟純明,學無凝滯,服膺先哲,發揮憲言,非敏而好古乎?抗志洪毅,師道尊嚴,記久傳遠,言皆可復,非貌肅辭定乎?”[21]238另外,在《(寶慶)四明志》卷九《先賢事跡》中,舒璘評價自己“師道尊嚴,璘不如叔晦。若啟迪后進,則璘不敢多遜?!盵22]李心傳所編《道命錄》中的《伊川先生程正公謚議》,內有“不幸而明道先生早世,斯文之責,又將誰屬?猶辛師道尊嚴,天下學者以其事明道者,事伊川焉?!盵23]就此來看,“師道尊嚴”表示的是為師之道的秩序和嚴謹,通常用來形容某位賢師。

此后,在元朝蘇天爵撰寫的《滋溪文稿》中有《靜修先生劉公墓表》,稱贊劉因“于人先生,師道尊嚴,學者造門,隨其材品而教焉?!盵24]62在明朝李紹文撰寫的《皇明世說新語》中,有“丘文莊掌太學逾十年,論者謂師道尊嚴,無愧李時勉而綜理微密過之?!盵25]在清朝張夏撰寫的《雒閩源流錄》中,贊揚俞汝輯“友教諸生,以身為鵠,師道尊嚴,遠邇推服?!盵26]用法類似,都用“師道尊嚴”來稱頌學者為師有道?!皫煹雷饑馈斌w現的是“師”“道”合一,“師”代表“道”,莊重肅穆,為人師表。

另外,宋明理學家大多否定荀子之說,程頤說:“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盵27]262“才高學陋,以禮為偽,以性為惡,不見圣賢,雖曰遵子弓,然而時相去甚遠。圣人之道,至卿不傳?!盵27]403朱熹講“不須理會荀卿,且理會孟子性善……荀揚不惟說性不是,從頭到底皆不識?!盵28]宋儒認為荀子大本已失,更不可能繼承其“尊嚴而憚”的思想生成“師道尊嚴”之說。

綜上可知,《學記》“師嚴然后道尊”強調教師的崇高地位和社會尊師重教的風氣,《荀子》“尊嚴而憚”是從教學方法的角度強調師教學要注重儀態莊嚴,直至南宋孔煒為陸九淵撰寫的謚議中,才真正提及“師道尊嚴”,而后多以此褒揚賢能之師的莊重肅穆、為人師表。

三、宋代師道文化興盛的表現

(一)儒學興盛強化了師德至上的觀念

錢穆說:“唐末、五代,佛學則幾全歸入禪宗。然盛極轉衰,繼之則宋學之崛起,而為新儒學之復興,另辟新局?!盵29]1胡適也認為到了南宋時期,印度哲學與中國固有的思想結合,發生“新質料”[30],這種“新質料”,便表現為儒學興盛。宋朝丁端祖也說“儒學之盛,自三代以來,未有如我本朝者也?!盵21]238王夫之說:“三代以還,道莫明于宋?!盵31]558

首先,儒學重視推己及人,強調要以身作則;而教育乃上施下效,也需要師以身作則,可見儒學與教育在本質上對人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儒學經典中常見此類論述,如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捌堈渖硪?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32]112-113孟子說:“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32]243,強調“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盵32]285《大學》有云“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盵32]9錢穆說:“孔子乃以身教,以行教,以己之為人教?!盵33]所以,儒學的興盛勢必使師德至上的觀念深入人心。

其次,宋朝儒學興盛,促使社會重視師道。胡適曾說:“漢至唐之儒學以《孝經》為主,自宋至明之儒學以《大學》為主。以《孝經》為主者,自天子以至庶人均因我為我父之子,故不能不做好人,我之身但為我父之附屬品而已?!盵34]漢至唐儒學以《孝經》為主,以父為師,重的是父,而不是師;宋明理學以《大學》為主,強調的是“道”,王夫之所謂“道莫明于宋”,那么誰代表“道”,誰來傳“道”呢?師代表“道”,師來傳“道”,所以重師。趙園論及“三統”(政統、親統、道統)時稱,“政統”指君臣;“親統”指父子;“道統”“主要是靠師弟子來維系的,至少是被認為主要靠這種關系來維持?!盵35]重視道統,就要重視師道的弘揚。

因此,宋朝特別強調師道。錢穆在《宋明理學概述》中指出:“宋學最先姿態,是偏重在教育的一種師道運動。這一運動,應該遠溯到唐代之韓愈?!盵29]2韓愈作《師說》,倡師道,但未能興盛。至宋朝,儒學興盛,師道振興?!皫煹琅d起的浪潮在唐代僅濫其觴,直到宋代方始波瀾壯闊,蔚為大觀?!盵20]37薛瑄認為,原“師之名,雖是而其實則非”,“至濂溪周元公,始以一理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之妙,作為圖書,以發二程。二程復因圣賢遺籍,推究而擴大之,以覺當世之學者。及紫陽朱子,上得伊洛之傳,以道自任,一時及門之士,莫不去暗即明,去邪即正,由是師之名與實,殆不異乎鄒魯之盛?!盵36]陸九淵說:“秦漢以來,學絕道喪,世不復有師,以至于唐,曰師、曰弟子云者,反以為笑,韓退之、柳子厚猶為之屢嘆。惟本朝理學,遠過漢唐,始復有師道?!盵21]10歐陽修在《胡先生墓表》中表示:“師道廢久矣,自景佑、明道以來,學者有師,惟先生(筆者注:指胡瑗)與泰山孫明復、石守道三人?!盵37]193

宋明理學中的“師道”究竟何指呢?蕭承慎曾經考察過“師道”一詞,認為其“昉于漢代”,并將之歸納總結為“為師之道”“尊師之道”以及“求師之道”[38]。韓愈有《師說》,強調師要傳“道”,“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并指出“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盵39]3宋明理學“師道”中的“道”,正是此義。程頤在《明道先生墓表》中說:“周公沒,圣人之道不行;孟軻死,圣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鄉人士大夫相與議曰:道之不明也久矣。先生出,倡圣學以示人,辨異端,辟邪說,開歷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為功大矣?!盵27]640“師道尊嚴”中的“師道”是“師”與“道”的合一,“師”是“道”的承擔者,肩負著任“道”與傳“道”的重任,所以要莊重肅穆,為人師表;求學者以圣賢為師,師往往以師道自居。

(二)政策的積極推行促進了文化教育的興盛

宋代治國之策的基本要點之一便是興文教、抑武事。但宋初,朝廷重科舉而輕學校,官學發展不佳,中央官學只有國子監,而且監生多系籍不至,導致國子監教學作用無法發揮;地方官學則由于沒有朝廷頒布興學詔令,更是處于一片空白。[40]此后,歷經“慶歷興學”“熙寧興學”“崇寧興學”三次規模較大的興學運動,諸多教育改革舉措得以推行,如王洙向朝廷建議實行“聽讀日限”制度,加強對國子監的教學管理;推行王安石的太學“三舍法”,規范太學的教學、教材、官員選拔制度。同時,宋朝積極發展地方教育,地方官學得以大規模興建和增擴,新的教學方法如胡瑗主持的“蘇湖教法”得以出現和推廣。從私學來說,宋代很多造詣極高的大儒憑借自己深厚的學術根基,開辦私學,講學授徒,涌現出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石鼓書院等很多著名書院。宋代對文化教育的重視促使教育蓬勃發展,師道文化大興,求學者以圣賢為師,為師者以師道自居,尊師重教之風盛行。

求學者往往以圣賢為師。王栐在《燕翼詒謀錄》里說:“師、傅、保輔佐人主,其名甚重,非道尊德重,不可以居也?!盵41]王安石說:“教授必可以為人模范者?!盵42]袁甫在《跋丙戌御書》中說“師道不尊,學者安仰?端榘矱,揭模范,師以正率之,弟子有弗正乎?”[43]就官學來說,司馬光在《直講乞不限年及出身札子》中強調“學官正宜取德行經術可為師表之人,不當限于苛法。若不察其人之賢愚,而惟年齒出身之問,則雖有德行如顏回,經術如王弼,皆終身不可為學官也?!盵44]熙寧二年呂公在《上神宗答詔論學校貢舉之法》中表示,“所謂學校之法者,天子自立太學于京師,取道德足以為天下師法者主之。自開封府及天下州縣皆立學,取道德足以為人師者主之?!盵45]歐陽修在《孫明復墓志銘》說:“翰林學士趙槩等十余人上言孫某,行為世法,經為人師?!盵37]212就私學來說,兩宋私學發達,尤其書院鼎盛。書院在選擇師時,“非名足以厭時論,學足以任師道者,弗與是選?!盵46]學生來去自由,可以自由擇師。例如舒璘少從張拭問學,后又求學于陸九淵、朱熹、呂祖謙等。學生在擇師時,往往追隨名師,以圣賢為師。陸九淵說:“學者須先立志。志既立,卻要遇明師?!盵21]248在《宋史·孫固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人當以圣賢為師,一節之士不足學也?!盵47]

師往往以師道自居,莊嚴肅穆。周敦頤認為“故先覺覺后覺,暗者求于明而師道立矣?!盵48]師要先覺,為明者,這樣師道才能立。胡瑗“居學嚴條約,以身先之,雖大暑,必公裳終日延見諸生,以嚴師弟之禮?!盵49]《范文正公年譜》描述范仲淹:“公常宿學中,訓督學者,皆有法度,勤勞恭謹,以身先之?!盵50]歐陽修在《徂徠石先生墓志銘》中稱:“先生自閑居徂徠,后官于南京,常以經術教授。及在太學,益以師道自居,門人弟子從之者甚眾。太學之興,自先生始?!盵37]271在胡寅撰寫的《致堂讀史管見》中記有“王珪為魏王泰師,泰見珪則拜,珪亦以師道自居?!盵51]程頤任宋哲宗之師期間,“以師道自居,侍上講,色甚莊,以諷諫,上畏之”,人們問他為何如此,他說“吾以布衣為上師傅,其敢不自重?”[52]錢穆說“二程兄弟以心教心,以身教身,以生活教生活,是標準的道學家?!盵29]97

(三)師道的弘揚要求教師內修德性,外有威嚴

有學者認為“確立道德標準,君子人格,亦是宋代儒學復興的內容之一?!盵53]甚至有學者認為:“在宋代,道德的要求變得第一重要?!盵54]可見宋人對師之德行的強調。

首先,宋明理學強調存誠主敬,知行合一。程頤曾說“識道以智為先,入道以敬為本”[27]1183,“力學而得之,必充廣而行之”[27]1184,“未有知之而不能行者。謂知之而未能行,是知之未至也?!盵27]1191宋儒不僅如此要求學生,師自身更要存誠主敬,知行合一。王陽明在《箴一首》中表示,師要“莊敬自持,外內若一”,“施教之道,在勝己私”,“毋事于言,以身先之。教不由誠,曰惟自欺?!盵55]1084陸九淵“七八歲時常得鄉譽,只是莊敬自持,心不愛戲?!盵56]

其次,宋人強調社會道德,強調道德熏陶。顧頡剛認為:“漢代的道德是家庭道德,便是君臣也從父子上推出去。宋代的道德是社會道德,大家要做好人,于是《感應篇》等就因之而起了?!盵57]由于強調社會道德,師是社會道德的主要代表,所以“師道”變得更為重要。就道德熏陶來說,要求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韓愈強調師要傳道、授業、解惑,俞文豹認為這還不夠,師在為學生解疑解惑之外,還要提升他們的氣質,陶冶他們的情操,他說:“蓋古之所謂師弟子者,皆相與而終身焉。難疑答問之外,則薰陶其氣質,矯揉其性情,輔成其材品。如良工之揉曲木,巧冶之鑄頑金,蜾蠃之咒螟蛉,使物物皆曲成,人人皆類我,而后為無歉……然則以傳道授業解惑為事,則世俗訓導之師,口耳之學爾。時而化之,德而成之,材而達之,而傳習不與焉。如孟荀所云,則夫子之為師也,知此而后可與論師道?!盵58]

最后,宋人還重視師之尊嚴肅穆之貌。尊嚴表示莊重肅穆,莊重而有威嚴,早在漢朝時即有此種用法,如《漢書》卷七十一有雋不疑的傳記,描寫他“進退必以禮”“容貌尊嚴,衣冠甚偉”[59]。后此義在傳記中屢見不鮮,如柳宗元的《南岳云峰寺和尚碑》有“有來受律者,吾師示之以為尊嚴整齊,明列義類?!盵60]《詩纘緒》里有“體貌尊嚴則有令望,德行純潔則有令聞?!盵61]

師道強調“師”與“道”合一,“師”是“道”的承擔者,所以師要莊重肅穆;強調“師”是“道”的傳承者,師要任“道”、傳“道”,所以要為人師表。為師者,從內在要求其德高望重,能為人師表;從外在則希望其以師道自居,莊重肅穆。因此,師道與尊嚴相結合體現的是賢師表里俱佳的道德風貌。

四、余 論

宋朝時期大興文教,儒學興盛,師的地位得到重視。宋朝的師代表“道”:師傳授的內容是“道”,求學者學的內容是“道”;師的行為要符合“道”,師要知行合一,以身作則;且師往往以師道自居,有莊嚴肅穆之貌。因此,“師道尊嚴”源起南宋,其本義既不是“師嚴道尊”,也不是尊師重教,更不是強調師的絕對權威,而是“師”與“道”合一,“師”代表“道”,師自身莊重肅穆,為人師表,這里的“道”指的是堯舜以來的圣人之道。自宋朝至清朝,“師道尊嚴”多為此義,鮮見他解;民國時期,“師道尊嚴”變得多義,但本義未失;后來,該詞多用作貶義,其本義盡失;當下的各種文獻中,該詞又變為多義,但其本義基本被遺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時期“師”和“教師”意義是有區別的,“教師”往往是指宗教里的傳教之人,例如宋朝釋普濟的《五燈會元》卷三有“教師曰:非心非佛,或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62],宋朝李新的《跨鼇集》里有《送空源二教師序》。[63]后人稱呼宋朝時期“教師”,往往是指傳“術”之人?!端疂G傳》里就多次出現“教師”,例如第七回有“這位教師喝采,必然是好”[64]。

猜你喜歡
師道師道尊嚴學記
游園學記——北京君誼中學國際部
尊重學生維護師道
以“師道”重塑社會風尚
淺議“師道”
《學記》的教育理想國——看《學記》教我們如何讀經
試論“師道尊嚴”對構建雙向型師生關系的積極意義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讀懂《學記》,讀通自己
從《師說》看唐代“師道不存”的現象
我眼中的“師道尊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