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路徑選擇
——兼論當前肇慶學院實現轉型升級的策略

2024-05-10 16:41吳業春
肇慶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辦學轉型學校

吳業春

(肇慶學院,廣東肇慶 526061)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教育現代化既是重要的前提和動力,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極其重要的表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和人才融合發展的重要陣地,在促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因此各級各類大學都發揮著不同的價值和功能。地方高校大多屬于應用型大學,如何按照國家分層分類辦學要求,加快向應用型的轉型發展,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強化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是當前地方高校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內涵及意義

轉型發展大致指事物為達成某種目標、實現組織功能,從某種既定的結構與形態向另一種結構與形態的整體變革。高校的轉型發展就是高校為適應教育生態環境的變化、實現辦學目標和服務功能,主動進行內部結構要素及相互關系調適,以形成新的結構、形態及運作模式的變革過程,是響應政府指令、實現辦學功能、滿足社會需求的一種主動調適行為。在分層分類辦學中,高校要遵循教育規律,準確定位,最大限度地發揮辦學功能,追求其最大價值。高校的轉型發展是對現有模式的轉變和創新,通過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生態環境和實現教育目標,實現高校的可持續發展[1]。這是一個不斷適應學生需求、提高教育質量和效果的過程,以更好地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期望。

轉型發展代表兩種行為動作,但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變化過程。轉型是一個中性詞,是內部結構要素及關系的調整;發展通常是指積極的變化,包括量的增長、質的飛躍、特色的呈現以及優勢的突顯等。轉型發展是主動求新求變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從“結構決定功能”的組織行為學原理來看,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就是指高校根據政府指令、根據社會需求和期待、根據高校層次和類型等在辦學理念、內部結構、組織方式和運行模式等方面進行調整,以實現數量的增長、質量的躍升、特色和優勢的迸發。對每一所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最重要的是在按既定方向和目標堅持轉型發展的同時,結合自身的辦學基礎和服務面向,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形成自身辦學特色和比較優勢[2]。

眾所周知,早在2014 年2 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做出了“引導部分普通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戰略部署。隨后,教育部等部委陸續出臺政策,明確提出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要向應用型高校轉型。

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其中即包含“持續推動地方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這一重要戰略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這為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實施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是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轉型發展使高校改變千校一面狀態,分層分類辦學,找準賽道,準確定位且各安其位,突顯特色和優勢,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通過各自的特色發展妝點我國高等教育大花園,通過在區域內形成的相對優勢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進而為實現教育強國目標做出地方高校應有的貢獻。

二、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應堅守理性、特性和韌性

從教育本質、辦學特色和發展歷程三個維度上看,地方高校要實現轉型發展,應堅守“三性”原則:即理性、特性和韌性?!叭浴痹瓌t從不同維度對高校轉型發展提出要求,確保轉型發展取得成功?!叭浴痹瓌t構成一個整體,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促進轉型發展取得預期成效。

所謂理性,就是規律性,在轉型發展過程要遵循知識創新的規律,遵循人才培養的規律,遵循高等教育的辦學規律。辦學治校既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性質,也要根據高校自身資源稟賦、歷史傳統、層次類型等量力而行,不能超越現實條件盲目追求“高大上”“大而全”。改革發展也要實事求是,不能窮折騰、“翻燒餅”,要堅持守正創新。

所謂特性,就是個性和特色,在轉型發展中要注重培育并形成各自的辦學特色與優勢。這是高校的生命力,也是高校的核心競爭力。高校應在學科專業分布、人才培養的規格與模式、辦學體制機制、服務地方的方式等諸多方面形成特色與優勢,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因而具有不可替代性,并在各層次或類型高校中要有較好的區分度和顯示度。

所謂韌性,就是持續性,保持定力,堅持“長期主義”。即認準目標,契而不舍,直至成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世界一流大學基本上都具有較長辦學歷史,很多更是百年老店。沒有對辦學使命的堅持,對辦學定位的清醒認知,對辦學理念的執著,對大學精神的堅守,就難以打造獨具特色的優秀大學。只有將先進的辦學理念、深邃的教育思想、成功的發展戰略持續貫徹落實,通過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精心打造,將制度優勢轉化為大學精神,這樣的大學才能在遭受外部環境沖擊時內部運行依然從容不迫,井井有條,始終保持發展定力。

三、以十大轉變促進地方高校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既遵循著一般高校的辦學規律,也要根據自身實際及所處區域社會環境找到合適的轉型發展、提質增效的路徑。肇慶學院是地方高校中的典型代表,她有著50 多年辦學歷史,特別是升本以后的20 多年,一直處于轉型發展過程中,也取得不錯的業績和成效。黨的二十大召開后,全國掀起高質量發展的熱潮。應該說,肇慶學院的轉型發展正處于進行時,特別是在獲得碩士學位授權后,如何遵循理性,培育特性,保持韌性,在轉型發展中提質增效,繼續打造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還需繼續探索,不斷實踐、持續創新。

肇慶學院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的方向是堅定的,任務是長期的,改變也是多維的。在此,謹從十個大的方面談談如何主動求變,以重大改革促重大轉變,推動學校發展實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從而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產出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撐。

(一)實現從“省市共建”到省屬辦學體制的轉變

2021年廣東省內肇慶學院等五所地方高校完成從省市共建到省屬的管理體制調整。管理體制的轉型對于學校理順機構編制、穩定財政保障,實現在更高平臺上開展辦學活動,更好地服務地方乃至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省屬也意味著學校面臨的社會期待和目標要求更高,責任更大,任務更重。因此,學校辦學思想、管理體制機制、服務面向、能力水平等都必須隨之作出相應調整。

肇慶學院要立足地方、融入灣區,成為粵西北高等教育的重要陣地,更好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要做好產業和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地方高層次人才的“蓄水池”、科技創新的“引擎”、政府決策的“智囊”。更要對標省內高水平大學,以“省隊”的標準和責任來要求自己,在省級方陣發揮應有的協同作用。要認真落實中共廣東省委“1310”工作部署和“百千萬工程”,在服務國家和省級重大工程、在建設教育強省戰略中體現肇慶學院的貢獻和擔當。

(二)實現從以專業建設為主到學科建設引領專業建設的轉變

專業建設主要面向本科教學和人才培養,而學科建設則包含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及國際化等內容,層次更高、涉及要素更多、學術要求更高。高水平的學科建設對專業建設具有引領和帶動作用,專業建設也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轉型發展中應注重的是,要以學科思維去引領和強化專業建設,構建應用型為主的專業體系,為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奠定專業基礎,同時又以專業建設豐富學科建設內容,培育學科特色。

當前,肇慶學院學科發展面臨的形勢比較嚴峻,存在著學科建設整體水平不高、學科布局結構不盡合理、高水平學科領軍人才相對缺乏、優勢學科和重大標志性成果不足等問題。要進一步深化對學科建設內涵和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明確學科引領的實質、邏輯和路徑,主動適應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時代發展需要,從過去被動適應的建設形態轉變到主動引領、主動探索的形態,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結構,根據學科布局來謀劃以應用型為主的專業設置,豐富學科專業體系建設的目標和內涵。要認真實施“沖補強提升計劃”,實現高水平學科的突破和學科排名的“進檔升位”,以強有力的學科支撐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

(三)實現從單一層次的本科教育到本研兩層次貫通式培養的轉變

肇慶學院在開啟研究生層次學歷教育后,學校要在強化本科教育質量的基礎上加強研究生教育,從理念、制度、措施、辦學條件等方面高起點辦好研究生教育;各部門、各學院都要熟悉并習慣兩個層次的教育,積極從各自分管部門角度探索本研貫通式培養的有效途徑,力求實現應用型本科教育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養、創新創業、科技文體活動、創新創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有效銜接,培養本研貫通的高水平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學校下屬各學院各學科要以擴展碩士點覆蓋面為動力,做好學科規劃,優化碩士學位點布局,形成結構合理、規模適宜、富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體系,促進研究生教育實現數量與質量的跨越式發展。要有新思路,主動開拓,在現有碩士層次教育基礎上按照相應標準和條件謀劃博士點的培育工作。

(四)實現從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轉變

50多年辦學歷史的積淀,研究生層次教育的增設,以及粵港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打造,省屬高校的辦學定位,這些都呼喚著肇慶學院今后要強化科技創新,更進一步加強科研工作,提高科技成果產出。以高水平創新新型教師培育高水平人才,以深厚創新氛圍涵蓋創新意識、培育創新能力,因此,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變是大勢所趨,也是人心所向。

由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轉變,體現在辦學理念和定位、教師能力素質、教學科研組織、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學術交流與合作等多方面。要把提升科研水平、強化科技創新能力作為今后一段時間內學校的重點工作。唯有強化科研,加強科教融合,才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唯有強化科研,才能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提升學校品牌和社會地位。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探索產教融合創新,鼓勵教師勇挑重擔,矢志科研創新和技術攻關。這對學校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科技工作的“四個面向”為指針,堅持“頂天”與“立地”相結合,堅持有組織的科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社會服務質與量在二級單位績效考核和教師個人考核中的占比。地方高校大部分教師主要以解決區域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瓶頸問題為主,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同時也要鼓勵部分有較好基礎研究潛質的青年教師特別是剛畢業的博士教師,應先夯實基礎,率先在基礎研究領域突破,盡力向“頂天”邁進,不斷增加學術積累,待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視情況逐漸過度到以應用研究和技術服務為主,實現厚積薄發。

高??茖W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還是以濃厚的學術氛圍滋養學生,以科研資源、創新平臺和創新團隊反哺高素質人才培養,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五)實現從注重學科專業數量到注重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培育品牌和特色的轉變

學科和專業是高校教學科研的重要依托,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水平實質上體現了高校的學術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由于學科專業水平在國內外都具有較為成熟的深化體系,有較強的可比性,因此成為大學排名的重要依據。學科專業除了水平比較外,其實還有一個特色和優勢的比較。因此,當高校歷史和規模發展到一定階段,追求品牌、特色和比較優勢就成為高校發展戰略的重點。

肇慶學院學校經歷53年的建設,本科在招專業達到60 多個,綜合性大學的基本辦學格局已形成,因此品牌打造和特色發展是今后追求的重點。過去是以師范教育為基礎,現在師范教育仍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國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專業特色上應繼續予以保持和發揚。當前,為滿足省市對高端制造業和發展實體經濟的需要,要加強理工類學科專業的建設,積極發展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相關專業,以便對制造業強省建設形成有效的人才和技術支撐;同時要進一步優化原有專業結構,改造地域所長、地方所需的文史、藝術、經管、政法等人文社科類專業。近年來,學校提出“做優新師范,做強新工科,提升新文科,發展新農科”的專業建設思路,就是既要全面發展,又要有所側重。針對傳統的教師教育、國家急需的理工科及基礎學科、與西江歷史文化高度契合的文史、旅游和藝術學科,要進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彰顯學科特色和品牌優勢。

此外,要追蹤學科前沿領域,注重學科交叉和融合,敏銳感知教育數字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培育學科專業新的增長點。

(六)實現教師隊伍從職業型向事業型的轉變

大學是學術共同體,也是發展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大學之大,首先在于有“大師”。大學的高度是由大師來代表的,一是學術高度,代表學術水平,二是精神高度,代表大德大愛。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大學教師當然也是一類特殊的群體,肩負知識創新、價值塑造和文化傳承的使命。進入大學任教,不僅是謀得一份教職,而是要肩負起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同時還要探索未知、豐富知識的海洋,為科教興國、教育強國建設,為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做出貢獻。沒有這一份使命與責任,就難擔此大任。

肇慶學院在獲批碩士學科授權后,現有教師隊伍從規模上看,完成教學工作基本足夠,但從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師要承擔更多科研任務、以科技成果服務社會來看,則規模還可逐年適度增加。師資隊伍建設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實施新強師工程,培育大國良師。一是激發成就動機,增強事業心,強化責任感和使命感,培育獻身教育和學術的教育家精神;二是優化隊伍結構,提高教師中優秀博士教師的占比;三是大力引進學科領軍人才和骨干教師,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四是注重培育有潛質的青年教師,通過配導師、進團隊、參與項目研發,在實踐中鍛煉和提高;五是注重行業兼職教師和境外優秀教師的聘用,構建多元化的教師隊伍;六是強化創新團隊的培育和打造,突出“目標共建,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創新共贏”,開展有組織的教學、科研和服務,打造事業共同體。

(七)實現學校管理重心從學校到學院的轉變

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大,管理層級的增加,指揮鏈條隨之延伸,學校層面管理難度也逐漸加大,很容易使管理事權集中于機關部門,而學院權責利不能實現統一。院系是處于教學科研一線的運行主體。二級學院的運行效率和辦學效益,決定著學校事業的成敗。因此,在向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轉變中,必須適應辦學規模和管理層級的變化,需要適度減少管理縱深,實現管理重心下移,充分激發二級單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校要制定年度目標和任期目標,并實施績效考評,以考評結果投放資源、發放績效獎勵,使責權利相匹配。

機關職能部門要根據學校年度和中長期發展規劃,代表學校制定教學、科研、人事、資產、國際化和信息化等各項目標任務,分解到各學院,讓二級學院直接承受壓力,擔負起改革、創新和發展責任。二級學院領導及管理團隊要根據學校學科專業建設總體規劃,自主制定發展藍圖,完成學校規定的目標任務。學校對各二級學院實行年度考評,對中層干部實行任中和期滿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對各學院發放績效,對學院領導兌現獎懲。

學校將機關部門在教學、科研、人事等辦學指標的增長情況作為評定職能部門及其負責人工作成效的依據,并與負責人職業發展和單位績效發放掛鉤??傊?,通過降低管理重心,明確二級單位及其負責人年度和任期目標任務,使各二級單位由被動應對到主動出擊,加強謀劃統籌、組織協調和貫徹落實,使學校的發展由校領導發力的“前驅”變成上下共同發力的“四驅”,形成強大合力,增強學校整體發展動能。

(八)實現學校管理方式從粗放式向制度化、科學化和數字化的轉變

現代大學需要強化現代管理。要從經驗式、粗放式向制度化、科學化和數字化轉變。要實現學校管理方式的轉變,需要全體師生齊心協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強化內控體系建設,積極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不斷改進管理方法和策略,以適應教育領域日新月異的發展和挑戰。這樣的轉變將推動地方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進一步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

要堅持依規辦學、依法治校。一方面要建立以《章程》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體制度相互銜接、協調一致、互相支撐、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體系,煥發制度的規范作用和激勵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也要重視大學精神的培育[3]。從理念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轉化,是一個大學成熟的標志。

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聚焦信息網絡、平臺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可信安全等方面強化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實現智能管理[4],加強“數字校園”“智慧硯園”建設。要強化現代管理科學理論的運用,實現科學管理、精細化管理,注重內部控制的量化細化,注重管理過程的現實針對性和層次系統性,注重過程監控與激勵考核,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強化規范和效率,不斷提高辦學治校能力,提升辦學水平和層次。

(九)實現由內向型發展向外向型開放辦學轉變

要堅持全方位開放辦學發展戰略。開放既是一種態度,一種理念,也是一種辦學動力。這里的“開放”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面向社會開放和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學校與社會之間存在廣泛的聯系,學校辦學必須高度依賴社會[5]。從人才培養上來講,要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從科研上來講,強化校地合作,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以貢獻求支持、服務求發展;從辦學資源獲取上來講,必須多種渠道從社會廣泛籌集辦學資源。只有與社會實現積極互動,學校發展才能進入良性循環。

開放辦學的另一層意義就是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進一步加強與境外、國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在學?,F有國際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合作辦學范圍,豐富合作交流的內涵和形式,深化合作交流的層次,打造特色合作項目,構建特色鮮明、全方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全面提升學校國際化辦學水平。

(十)實現辦學經費從主要依賴財政撥款到多元化籌資辦學的轉變

學校發展依賴于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也依賴于良好的辦學條件,要不斷拓寬多元化籌資辦學渠道。地方高校實現從主要依賴財政撥款到多元化籌資辦學的轉變,旨在通過增加籌資渠道和提高財務自主權,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當前學校校區校舍建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的更新改造,都需要增加辦學投入。而目前在一般地方高校辦學經費中,學生學費收入及生均撥款占到很大部分,用于教學科研運行和設施設備購置的經費有限,遠遠滿足不了學校事業發展對資金的需要。要轉變思維,調整制度,增強資源統籌能力,開拓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建立辦學經費來源的多元化路徑,通過廣泛的社會服務,引導各類社會資金投入到學校教育事業。尤其是要通過申請國家和省市政府各類專項、科研成果轉化、科技咨詢與服務、人才培訓、社會捐贈等方式增加辦學資金,為學校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總之,地方大學的轉型發展是形勢發展的必然,也是大學自身提升的必然要求。轉型發展必須從辦學理念、體制機制、管理隊伍、辦學條件等多方面予以保證,并對標建設,持續堅持,方能完成轉型使命,達到高質量發展的辦學目標。

猜你喜歡
辦學轉型學校
轉型發展開新局 乘風破浪向未來
航天器在軌管理模式轉型與實踐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轉型
學校推介
灃芝轉型記
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中外合作辦學大有學問可作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