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粵臺高校交流合作探究

2024-05-10 16:41陳錫堅
肇慶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普及化階段交流

陳錫堅

(肇慶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廣東肇慶 526061)

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馬丁·特羅提出的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理論認為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精英化、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其具體的區分指標是毛入學率達到5%、15%和50%[1]。鄔大光教授研究指出:“馬丁·特羅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理論,從出發點來看,揭示的是‘量’的擴張,從其實踐價值來看,是提醒人們關注‘質’的變化,因此‘質的規定性’是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理論的核心”[1]。世界各國在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盡管跨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其時間先后不同、各自的特征有異,但是,教育教學質量始終是高等教育系統必須考慮的關鍵性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2019 年毛入學率達到51.6%,按照馬丁·特羅關于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理論,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1]。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教育規模擴大、信息技術發展和教育國際化進程加速等機遇和挑戰,作為高等教育區域,粵臺高校要圍繞國家高等教育的新發展格局,審時度勢,發揮地區發展的比較優勢,為推動普及化進程中兩岸高校交流合作、共同發展創造條件。

一、明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有關理論內涵,拓寬粵臺高校交流合作視野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發展,重視高等教育宏觀調控與微觀管理具有重要性。與西方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的情況有所不同,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生事業的關鍵領域,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是在高等教育類市場化治理模式下進行的,屬于“供給主導型”向“需求主導型”轉變的普及化。所以,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是重中之重,顧全大局、考慮區域高等教育結構與城鄉協調發展,以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正義作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的價值追求[2]。廣東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比大陸其他地方和我國臺灣地區都遲,盡管從時間和區域上有其特殊性,但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有關內容具有普遍性,因此,我國高等教育跨入普及化階段,高校整體發展規劃以及區域高校交流合作,重點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 樹立新的教育理念。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需要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多種類型的辦學層次和模式,因此,粵臺兩岸高校交流合作要充分把握高等教育普及化多樣化的有關內容,在交流合作的實踐過程中考慮雙方的有關要素,從而促進相關高校更好發展,為高質量人才培養和高水平學術成果產出做出貢獻。一方面要弘揚精英階段和大眾階段的相關理念,另一方面要樹立平民教育觀、人格教育觀、全納教育觀、開放教育觀等新的教育理念[3]。與此同時,為了體現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教育新理念,著眼未來,全方位建構全民高等教育體系,為深化高等教育模式改革,保證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建立切實可行的運行機制。

2. 明確辦學定位選擇。高等教育發展,不管處于精英階段、大眾化階段,還是進入普及化階段,質量問題始終是每所高等院校的重中之重,是立校之本。只有辦出特色和高水平,才能體現不同類型高等學校的綜合實力,從而使高等教育發展和社會發展良性互動。因此,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特別指出應用型大學,尤其是產業型大學,必須科學定位,重塑與企事業單位、產業部門和政府部門的關系,在社會發展與高等教育協調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建設和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建立與可持續發展相協調的辦學體系。

3. 聚焦新的特征內涵。發揮各類各層次的教育在普及化階段中的合力作用,推進高等教育普及化向縱深化方向發展。教育部吳巖副部長指出:“在普及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的新階段有多元化、學習化、個性化、現代化四個新特點。多樣性的辦學特點意味著我們不能以尺度和標準來衡量所有的學校。進入普及化后,大學形態發生了很多變化,形成了每個人都能學習,隨時都能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真正實現材料教育。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大學各層領導把高等教育和高等學校管理作為高級學問,不斷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現代化”[4]。廣西師范大學賀祖斌校長指出:“普及化階段主要有規模普及化、教育觀轉變、功能轉變、教育信息化、學習個性化、教育多樣性、生源開放性和治理多元化八大特征”[5]。由此可見,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發展領域更加廣泛,呈現多樣性、開放性與創新性等內容特色,面對新形勢發展,堅持立德樹人,加強高等院校內涵式建設、發展高質量而公平的高等教育目標任務是根本和競爭優勢之所在。

二、粵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現狀分析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入學人數激增,辦學規模隨之擴大,教育教學和服務設施等成為急亟解決的主要問題,為保持學校正常運行的良好態勢,重視發展規劃、加快推進校園建設,安排投資經費制定提升計劃,發揮各類各層次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強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順利進展履行時代使命與擔當。

(一)廣東高等教育跨入普及化階段的情況

廣東在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加快高校新校區規劃與投資建設,提高辦學的社會效益。除國家層面的“雙一流”高校外,重點培育省內高水平高校發展??缛敫叩冉逃占盎A段,廣東高等教育正朝著擴容、提質、上臺階的目標方向發展。未雨綢繆,著力實施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廣東省近幾年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職本??圃盒0l展規模大,進程迅速,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承擔著廣東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人才培養的重大任務,是廣東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力軍。

一是加快高校辦學規劃與建設。2020年,廣東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2%,標志著廣東高等教育跨入大眾化階段。為加快廣東省粵東西北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短板,為粵東西北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2021年廣東省力爭實現地級以上市本科高校(校區)、高職院校全覆蓋,從而擴大優質學位供給、提高毛入學率[6]。由此可見,辦學環境的加快發展,是廣東高等教育為迎接普及化階段的頂層戰略設計和重要實踐決策。二是推動公辦本科高校內涵式發展。研判和聚焦全省或當地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凝練學科方向,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增強高校核心競爭力。2021年廣東謀劃新一輪“沖補強”提升計劃,在新的起點上推進全省本科高校分類發展、內涵式發展[6]。三是重視職業教育的特色發展。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機構和專業團體,主要抓好重點行業和龍頭企業的規劃和建設進程,為滿足職業教育發展所需的實訓基地做好準備,為開展技術協同研發創造條件[6]。四是加快推進大灣區的大學建設。推進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等院校的建設,灣區的大學規劃建設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廣東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辦學創造環境條件[6]。

(二)臺灣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狀況

2013 年上半年,臺灣地區大學毛入學率達到50%,臺灣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臺灣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高等教育發展發揮了應有的支撐作用,從實際情況出發,臺灣高等教育強抓機遇,重視高等教育的分類發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產教融合,體現了專業特色辦學。臺灣地區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在發揮公立高校引領作用的前提下,政府鼓勵和支持私立高等院校的建設發展。

一是私立高等教育發展速度快。在臺灣高等教育體系中,雖然有一定數量的公辦高校,但是滿足不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特別是在經濟騰飛初期和發展穩定期,迅速發展民辦高等教育規模成為辦學的主力軍。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新技術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為緩解就業壓力和高等教育轉型發展,臺灣高等教育著力加強研究生教育,許多私立高等院校達到培養碩士和博士層次人才的水平,而且形成了各校的辦學特色[7]。二是重視高等教育質量建設。臺灣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進程不僅包括入學人數、課程設置、大學管理和教育理念的變化,而且伴隨著積極融入國際化、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追求學術卓越的種種努力[8],每一步的進展都是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好準備。為促進大學改革與整合,以提高大學競爭力,2002年,“臺灣清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臺灣陽明大學”“臺灣中央大學”四校簽署成立聯合大學系統意愿書,組成臺灣聯合大學系統(簡稱臺灣聯大)[8]。三是深化教育教學機制改革。在普及化階段,為了使更多的高中畢業生能夠接受高等教育,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政府特別增加弱勢群體入學比例,引進了高等教育“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注重私立高校的特色發展,重視評鑒規劃[7]。四是應對高等院校持續發展的壓力與挑戰。臺灣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辦學資源短缺、生源下滑、薪酬待遇、學術生態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為應對危機,提高教育質量,培育競爭優勢,政府推行“學術卓越計劃”、世界頂尖大學的頂尖研究中心的發展計劃和大學教學優秀獎勵計劃,頒布了《高等教育深耕計劃》,并提出了具體的行動方案。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粵臺高校交流合作的意義與機遇

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以祖國和平統一為使命,面對全球社會經濟的變革以及國家對臺政策的實施,粵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機遇與挑戰并存。高等教育普及化體現了高等教育規?;?、多樣性、開放性等特征,粵臺兩地高校交流合作前景美好。

(一)國家對臺政策助力粵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指出:“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認同,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不管遭遇多少干擾阻礙,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9]。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指出,“繼續致力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10]??梢?,粵臺高校為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高等教育創新與高質量發展,加強交流合作,使命光榮,價值意義深遠。研究指出,粵臺大學的校訓蘊含著豐富的辦學思想,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是兩地高校交流合作的源泉,是激勵著粵臺高校在新時代創造新輝煌的動力選擇。

(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為粵臺高校交流合作創造政策機遇

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審時度勢,將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中,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完善高等教育治理機制,探索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發揮更好的比較優勢,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11],體現了“一國兩制”新發展、全面開放新格局、創新驅動新跨越、高質量發展新篇章。2020 年12 月,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明確指出“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的方向,把大灣區打造成為國家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試驗區、建成世界領先水平的高等教育體系和國際教育示范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12]?;浉郯拇鬄硡^發展不僅考慮地域優勢、經濟綜合結構及實力,而且考慮有著共同語境的文化價值取向,臺灣與廣東毗鄰,同是中華文化,經貿活動頻繁,經濟發展為文化融合與交流提供了基本條件?;盍硡^為粵臺兩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進程提供保障,為粵臺高校交流合作與轉型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政策機遇。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高等院校不僅培養人才、進行科學研究,更是推動社會發展,傳播文化的重要陣地。

四、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粵臺高校交流合作的舉措

深化粵臺高校交流合作,加強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的頂層設計和規劃,建立健全制度機制,完善相應的配套支持政策,以論壇和平臺基地建設等為抓手,開展高等教育發展研討,推進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師資隊伍交流合作,運用“網絡+教育”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豐富和發展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形成長效機制,為兩地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方面發揮應有的推動作用。

(一)重視平臺基地建設,夯實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粵臺高校交流合作的基礎

1. 舉辦粵臺高等教育論壇。目前有影響力的“兩岸(粵臺)高等教育論壇”已經舉辦十七屆,由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東莞臺商育苗教育基金會、臺灣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主辦[13],論壇主題體現學術前瞻性、時代現實性和實踐指導性等特征。例如,第十六屆(2021 年)主題“普及化時代的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著眼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探討高等教育普及化與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謀劃粵臺高等教育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合作發展契機、政策和路徑,由廣州大學(廣東會場)和中華大學(臺灣會場)共同承辦。第十七屆(2022年)主題“高等教育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的策略和實踐”,由肇慶學院(廣東會場)和龍華科技大學(臺灣會場)共同承辦。通過舉辦學術論壇,開展交流,分享粵臺高校及有關企業行業的發展狀況,有利于為兩地進一步加強合作打下基礎。論壇期間,從實際情況出發,會務組組織粵臺兩地的專家學者到教育基地進行學習考察,開拓了視野。

2. 建構粵臺校際交流合作平臺。以嶺南師范學院為例,嶺南師范學院與臺灣十多所大學建立了姐妹校的合作關系,建立了“一營一專業四壇二中心”常態化、制度化的對臺交流合作平臺[14]。通過開展夏令營,為粵臺青年大學生加強交流合作、增進友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架起橋梁;通過開設特殊教育專業,創新粵臺高校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通過舉辦師范大學校長論壇等四類學術論壇,培育粵臺高校的學術共同體;通過創建粵臺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發展中心和臺灣教師教育資料中心,開展“粵臺鄉村教育比較研究”和“師生赴臺訪學”等內容[14]。

3. 建設相關粵臺學院。例如,粵臺產業科技學院是東莞理工學院與東莞臺商育苗基金會、臺灣高校合作建設的建設項目。通過開展協同育人和產教融合工作,建設生產實訓基地、教學實踐場所、師生交流平臺、科研合作平臺、創新創業平臺,創造合作愿景[15]?;浥_人工智能學院是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與財團法人東莞臺商育苗教育基金會聯合中華大學、龍華科技大學、佛光大學、明新科技大學等臺灣高校合作開展的辦學項目[16]。發揮各高校自身的學科專業、師資力量以及資源優勢,聯合企業開展創新創業培育,創新和豐富交流合作內容,產生更好的社會影響力。

4. 創設粵臺高校研究中心和教育聯盟。從學科專業和資源優勢的角度出發,開展針對性的交流合作,創設研究中心和教育聯盟,推進產教融合、技術開發,提供政策服務,產生積極的影響力,促進粵臺兩地的產業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轉型發展,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廣東近幾年的高職本??圃盒?焖侔l展,而臺灣地區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已經有相當的基礎,因此,通過成立粵臺高等職業教育聯盟、教師教育特色發展中心,設置粵臺產教融合示范試驗區,培育文化創意產業平臺等,相信合作前景更加廣闊。

(二)推進師資隊伍交流合作,提升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粵臺高校協同機制建設的辦學效應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17]。沒有教師,大學無以立;沒有大師,難成為好大學。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積極開展粵臺師資交流合作,前景美好。臺灣地區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在專業認證以及教師專業化建設取得較好的成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是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國際化程度高,這是優勢所在。隨著廣東產業結構調整,高等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升級發展,普及化階段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對于師資人才的需求日漸迫切?;诨浥_高校地緣條件,文化同根,語言相通,加強師資隊伍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促進兩地高校發展,必將產生明顯的辦學效果。

以習近平總書記“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人才觀為指導,廣開進賢之路,把各方面知識分子凝聚起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大陸正在吸納世界各國及地區優秀人才,擴大引進臺灣教師將是未來發展趨勢。以肇慶學院為例,學校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面向海內外選才用才,積極延攬臺灣高層次人才,為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提供人才支撐,將學校打造成“灣區新秀、省級方陣、嶺南名?!?,源源不斷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2018 年以來,學校按照國務院臺辦、國家發改委《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關于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等對臺文件的指引,經過多次遴選、聘用一批具有博士學位的臺灣教師。臺灣優秀教師的引進,極大地優化了師資隊伍結構,增強了教師隊伍整體實力,為地方經濟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皧^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2022 年9 月27 日在北京展覽館開幕,肇慶學院“聘用臺灣教師、優化師資結構”圖片入選主題成就展,充分體現了大力引進臺灣高層次人才來校任教、促進海峽兩岸青年交流的突出表現[18]。由此可見,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推動兩岸高等教育合作發展,進而推動兩岸經濟社會的成功融合,為臺灣民族認同感的長期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三)加強教育教學交流合作,構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粵臺高校協同育人新局面

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產生顯著的特征變化,因此,粵臺高等院校發展過程要把握關鍵問題,優化高等教育結構體系,加強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多元治理機制建設,拓寬辦學領域,推進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質量上臺階。

1. 建構課程,創造發展機會。目前臺灣由于少子化現象和生源下降,各類高校的規模和教師力量相對過剩,社會經濟不景氣,青年學生的就業形勢壓力大,廣東具有廣闊活力的市場空間,推進兩地師生協同培訓交流,交換招生與訪學、課程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深化校際之間教育教學改革,打造具有共同文化體系的課程,為粵臺高校青年學生求學就業創造發展機會。例如,臺灣的通識教育起步較早,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獨具特色,通識教育的理念、課程體系和教學管理等方面值得廣東高校學習和借鑒。隨著“網絡+教育”、慕課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交流合作變得越來越便利,粵臺高校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推進教育教學等方面深層次的交流合作。

2. 發揮專業認證作用。加強專業建設,開展專業審核評估是當前提升高校高質量發展的保證,通過培養高水平人才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臺灣高校在專業國際認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較有特色的評估體系,對專業建設和評估工作有實踐指導作用。廣東大部分高校正在迎接國家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在此期間,廣東高??山梃b臺灣高校專業認證的實踐經驗,邀請臺灣專家親臨學?;蛘咄ㄟ^網絡開展指導工作。

3. 秉承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理念。樹立文化自信,塑造兩地高校青年共同價值觀,培養青年核心素養,并使之成為青年普遍認同的精神支柱和共同的文化基礎[19]。通過加強文化交流,促進“兩岸一家親”,提升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引領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傳播到世界各地,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學習。把國際化教育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融入到粵臺的人才培養體系中,推動學生國際視野和中華文化認同意識雙向提升。

(四)重視產教融合交流合作,推進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粵臺高校協同創新的發展態勢

1. 重視職業教育發展。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出臺,職業教育受到空前重視。有學者研究指出,廣東技能教育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與國際產教融合發展先進地區比較,廣東仍存在短板,中高職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國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早,體系相對比較完善,已經形成中職高職教育以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銜接,有人力資源優勢。廣東重視對外開放,創業政策比較好,聚集了很多臺灣企業,對應用技術人才需求量大,可以發揮粵臺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比較優勢加強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粵臺高校人才培養與科研協同創新,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2. 積極開展技能競賽活動。臺灣高校師生參加世界性技能大賽有經驗,廣東高校通過交流受邀組織團隊前往參觀學習,拓寬國際視野,提升產教融合的實踐層次。廣東舉辦的有關比賽,成效顯著,影響力廣泛,可以邀請臺灣高校組織師生參加比賽和專家指導工作,例如,廣東省本科高校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廣東賽區)、“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廣東賽區)、“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廣東省“百歌頌中華”歌唱比賽等。因此,通過整合優勢資源,多層次、多途徑加強粵臺高校之間教學科研與產業融合等方面的開放合作,必將產生顯著效果。

五、結語

跨入普及化時代的粵臺高等教育,要加強兩地高校交流合作。一方面,通過對普及化階段的教育新理念、特征內涵、粵臺高等教育的現狀、國家對臺政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的探究,奠定交流合作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對粵臺高校的平臺基地建設、教師交流、教育教學工作、產教融合發展等實踐性探索,提高辦學效益,順應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

在國家高質量發展戰略背景下,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粵臺高校交流合作前景美好。加強兩地教育主管部門密切溝通,制定符合雙方高等教育發展的相關制度和運行機制,保證高等教育管理的有效對接,從交換生招生到招生就業一體化、學科合建、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教師互聘、科研互助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為人才培養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發展機遇。

隨著世界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把握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新使命,充分發揮粵臺高校的整體優勢,強化人才資源的互補效應,提升辦學效益,推動文創產業等經貿發展,提高兩岸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做出積極貢獻。

猜你喜歡
普及化階段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關于基礎教育階段實驗教學的幾點看法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在學前教育階段,提前搶跑,只能跑得快一時,卻跑不快一生。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及化和大眾化歷程
推動家庭影院4K普及化,4K HDR攝影機全面涌現
2015年預測:逐步普及化的私有云
大熱的O2O三個階段,你在哪?
兩岸婚戀邁入全新階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