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工會學理論創新需要厘清的基本概念:工人階級和中國工會*

2024-05-10 16:50王多吉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工會工人階級工會

王多吉

(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48 )

中國工會十八大報告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 “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要全 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怎樣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建設什么樣的工會、怎樣建設工會等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重大問題”[1],為新時代新征程上黨的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中國工會學研究,必須圍繞這兩個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展開,這就涉及兩個基本概念,即“工人階級”和“中國工會”。厘清這兩個基本概念,是深化新時代中國工會學研究的重要基礎。

一、什么是工人階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工人階級是我們黨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盵2]23科學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大戰略判斷,必須深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源頭,正本清源,準確把握“工人階級”的科學概念,正確認識工人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全面闡明中國工人階級的性質、地位和歷史作用。

(一)工人階級的原初語境和本質內涵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工人階級就是無產階級。工人階級是從職業特征上講的,無產階級是從社會地位上講的。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恩格斯以自問自答的簡明風格闡述了25 個有關“共產主義的原理”,其中第二個問題就是“什么是無產階級”。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是完全靠出賣自己的勞動而不是靠某一種資本的利潤來獲得生活資料的社會階級……一句話,無產階級或無產者階級是19 世紀的勞動階級?!盵3]295在恩格斯看來,凡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生活資料”的勞動者,都屬于“工人階級”。問題在于,“勞動階級一向就有”,是不是有了“勞動階級”也就同時有了“工人階級”?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是19 世紀的勞動階級。這里就涉及3 個問題:其一,工人階級是如何產生的?其二,19 世紀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其三,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工人階級是19 世紀勞動階級的本質界定在何種意義上至今依然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工人階級是如何產生的?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是由于工業革命而產生的,這一革命在上個世紀下半葉發生于英國,后來,相繼發生于世界各文明國家?!盵3]295工業革命使得“工人原來的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產生了兩個逐漸并吞所有其他階級的新階級”[3]296,即幾乎獨占了全社會一切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階級——資產階級和幾乎完全沒有任何財產,因而不得不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謀生的階級——工人階級。正是因為工人階級是由工業革命產生的,恩格斯才有了無產階級就是19 世紀的勞動階級或者勞動者階級的論斷。

19 世紀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稱其為“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盵3]40119 世紀,“隨著資產階級即資本的發展,無產階級即現代工人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發展;現代的工人只有當他們找到工作的時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當他們的勞動增殖資本的時候才能找到工作”[3]407??梢钥闯?,19 世紀就是一個由工業革命開啟的時代,是從“自然聯系占優勢”轉向“社會因素占優勢”的時代,是從自然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時代,是從“人的依賴性”轉向“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時代。與此相應,人類社會歷史也開始由地域性的歷史轉向世界歷史。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于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發展,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歷史任務也隨之產生,這就意味著,從19 世紀開始,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最終確立,人類社會也隨即進入了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時代。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工人階級是19世紀勞動階級的本質界定至今是否依然具有普遍的適用性?這一問題的闡明需要把握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問題的“抽象力”方法。馬克思指出, “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4]82。這種“抽象力”是一種思維抽象。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與自然科學通過理想的實驗環境得出結論的過程不同,在研究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時,必須采取“抽象力”。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就收入來源來看,除了完全依靠資本獲得收入的資產階級和完全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獲得收入的無產階級外,還有大量的中間階級——主要靠資本,輔以部分勞動,或者主要靠勞動,輔以部分資本。但由于大量的中間階級只有兩種轉化的可能,或者成為資產階級,或者淪為無產階級。因此,整個社會最后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恩格斯才說“無產階級是完全靠出賣自己的勞動而不是靠某一種資本的利潤來獲得生活資料的社會階級”[3]295。馬克思、恩格斯稱這種“抽象力”為一種“普照的光”[4]707,“好像是一個先驗的結構”[4]93。

正如把握了摩擦系數為零的勻速直線運動才能把握現實中復雜多變的運動過程一樣,只有把整個資產階級社會的階級結構抽象為兩大完全對立的階級這樣一個“先驗的結構”,才能把握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階級構成和階級變化。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從生活資料的來源看,現實的階級狀況可分為4 種情況:一是完全靠資本;二是主要靠資本,輔以少量勞動;三是主要靠勞動,輔以少量資本;四是完全靠勞動。第一種和第四種情況是這種“先驗結構”的兩極,需要把握兩者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第二種和第三種這兩種中間狀態都可以通過第一種和第四種的對立統一關系得到闡明。這正如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碳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的過程一樣,任何現實的氧化過程絕不完全是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進行的,也不一定是充分燃燒的,但任何現實的氧化過程都可以依據這一理想的“純粹形態”的結果得到說明。

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劇烈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人類歷史發展的整個過程和歷史趨勢來看,世界仍然處于馬克思、恩格斯所指明的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大時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芒。當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一定要和本國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與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與面臨的時代問題結合起來,“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3]376。因此,恩格斯對“無產階級”的定義,其蘊含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到今天依然適用。

根據恩格斯對無產階級概念本質內涵的界定,結合中國工會十八大精神①中國工會十八大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指出:“凡在中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社會組織中,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或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承認工會章程,都可以加入工會為會員?!蓖瑫r強調,“工會適應企業組織形式、職工隊伍結構、勞動關系、就業形態等方面的發展變化,依法維護勞動者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筆者認為,工人階級是指以工資收入或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勞動者階級,包括企業、事業單位、機關、社會組織中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勞動者,也包括以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以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

(二)工人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

作為共產主義革命的主體,工人階級承擔著解放自己并最終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使命。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是人類解放的“心臟”,為了揭示自己本身存在的秘密,“無產階級宣告迄今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體”;為了把社會的否定結果體現在無產階級身上的原則提升為全社會的原則,“無產階級要求否定私有財產”[5]17。因此,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承擔著兩大歷史重任:其一,宣告現存資本主義制度的解體;其二,否定私有財產。那么,無產階級為什么能夠承擔這兩大歷史重任,并最終完成人類解放的歷史使命呢?

從理論根基來看,無產階級的解放同人類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無產階級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它不是狹隘的利益集團,它不會像剝削階級那樣存在一種狹隘的統治利益,而是從根本上清除不合理的利益關系,真正實現全人類的利益。為此,它決不謀求自己對社會的統治,而是要消滅一切統治,因為奴役他人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獲得自由和解放。

從實際進程來看,工人階級所承擔的人類解放使命,是一個從全面受到束縛到部分解放再到更全面、更徹底解放的過程,也是一個由眾多人受到束縛到少數人的解放再到多數人的解放,最終實現整個人類解放的過程。所以,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一切階級對立和由階級對立引發的陳腐污濁的東西都將消亡,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們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社會的人和人的社會高度統一,將形成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一個完全自覺的人類歷史的新開端,個人的發展不再以奴役、壓迫、對抗為前提,而是以自由、合作為基石。換言之,“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6]。

(三)中國工人階級的性質、地位和歷史作用

毛澤東指出:“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盵7]309矛盾的特殊性意味著具體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及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各有不同的特點。中國工人階級的性質、地位和歷史作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黨在各個階段中心任務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百折不撓、浴血奮戰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工人階級是中國新生產力的代表,是革命的領導階級,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奮斗。毛澤東指出,工業無產階級是“中國新的生產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做了革命的領導力量”[8]8。雖然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都是中國革命不可或缺的動力,但革命的領導力量只能是代表中國新生產力的最有覺悟最有組織性的工人階級,“離開了工人階級的領導,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8]18。1926年5月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的《組織問題與其運用之方法決議案》,明確了無產階級在工會組織中的領導地位,指出:“一年來民族革命運動中,工人階級卻表現出了自己階級的偉大力量以及在這些運動中的領導地位?!盵9]167中國工人階級除了具有世界無產階級的基本優點之外,還具有最革命、最有覺悟以及和農民結成親密的聯盟等突出優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工人階級“團結自己和團結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為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而奮斗,這就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當前的任務”[8]24-25。

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而自力更生、發憤圖強

新中國的成立,使工人階級成為國家的領導階級,從根本上改變了工人階級在國家和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現代工業不發達,工人階級人數不多,占全國人口總數的比重較小。1949年,全國人口總數為5.4 億人,全國職工只有809 萬人,其中產業工人約300萬人。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工人階級隊伍迅速壯大,到1952年底,全國職工總數已達1500 多萬人。黨積極貫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注意提高工人階級的思想覺悟、培育工人階級的高尚情操,并結合實際斗爭需要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政治啟蒙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使得工人群眾的思想覺悟、勞動熱情大大提高,涌現出許多英雄模范人物。

1956年底,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初步確立。1957年召開的中國工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工人階級的歷史任務,指出中國工人階級要在10—15年的時間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強國”[9]194。

1978年10月召開的中國工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強調工人階級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重申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中國工會九大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工會召開的首次盛會,但由于工會九大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召開的,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大會通過的章程還沿用了一些“左”傾思想的提法。

3.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盡快富裕起來而解放思想、銳意進取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工人階級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作出了“把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10],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中心的戰略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1982年黨的十二大的勝利召開,指明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1983年,中國工會十大在北京召開,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文化知識、守紀律的職工隊伍,充分發揮工人階級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此后,1988年召開的中國工會十一大,提出要推進工會改革,團結億萬職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四大的勝利召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工會事業的發展明確了前進方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中國工會面臨一系列新問題:如何在搞好國有企業經營體制轉換的同時,維護好職工的合法權益;如何處理好國家、企業、職工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創新工會工作方向和工作方式以應對新形勢新問題;等等。1993年中國工會十二大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在“總則”第三段對我國工人階級的性質和地位作出了明確規定,指出“中國工人階級是我國的領導階級,是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是維護社會安定的強大而集中的社會力量”[9]228。中國工會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沿用這一表述,充分肯定了我國工人階級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偉大作用。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而踔厲奮發、奮勇前進

2012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的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中國工人階級繼續發揮主力軍作用,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就新時代鞏固工人階級領導地位、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方針等作了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黨和國家始終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方針,始終高度重視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2]26,“不論時代怎樣變遷,不論社會怎樣變化,我們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方針都不能忘記、不能淡化,我國工人階級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動搖、不容忽視”[2]23--24。

2018年中國工會十七大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在對工人階級性質、地位的表述上,增加了“是中國共產黨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的新定位,將中國工人階級的性質和地位完整表述為“工人階級是我國的領導階級,是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是中國共產黨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是維護社會安定的強大而集中的社會力量”[9]285。2023年中國工會十八大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繼續沿用了中國工會十七大的闡述,一字未變。

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工人階級會繼續以忠誠可靠賡續工人階級的政治本色,以勞動創造擔當工人階級的使命任務,以過硬本領展現工人階級的時代風采,以團結奮斗弘揚工人階級的崇高品格,以更加昂揚的豪邁姿態、披荊斬棘的擔當精神,為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而奮勇前進。

二、什么是中國工會?

從國際工人運動史來看,雖然工會是早期工人運動發展到罷工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工人早期按照職業實現聯合的必然產物,是工人階級由經濟斗爭轉向政治斗爭的必然產物,但各國工會的性質特點、職能作用卻不盡相同。中國工會十八大報告指出:“黨的中心任務就是中國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的主題和方向?!盵1]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史征程中,中國工會作為黨領導下的職工群眾組織,始終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使命為使命,以黨的方向為方向,宣傳、組織、動員廣大職工群眾,積極投身偉大事業,譜寫了雄美壯麗的工會篇章。深入中國工人運動的脈絡去梳理中國工會運動的變化歷程,是新時代中國工會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工會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營壘,以爭取民族和工人的解放為宗旨

關于工會的性質問題。1926年5月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的《組織問題與其運用之方法決議案》,第一次對民主革命時期工會的性質作了概括。該決議案指出:“工會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營壘,他的組織,只有兩種形式——產業的與職業的。他的原則是要嚴密的集中?!盵9]167作為工人階級斗爭的營壘,工會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1927年6月,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的《組織問題決議案》對此作了回答,強調工人階級要完成重大任務,必須做到:第一,盡可能吸收廣大工人群眾參加工會;第二,工會各級領導機關要深入群眾,深入工人斗爭的一線,與工人一起討論斗爭的方法;第三,在斗爭中培養和提拔有能力的工人參加工會活動,不斷發展壯大工會組織?!爸挥羞@樣,才能使工會組織健全有力,進而與國際工人結成聯合戰線,共同斗爭”[9]167。

關于工會的宗旨問題。1925年5月第二次勞動大會通過的《中華全國總工會章程》第一次明確指出:“本會以團結全國工人,圖謀工人福利為宗旨?!盵9]1671938年4月,陜甘寧邊區工人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成立“陜甘寧邊區總工會”,大會通過的《陜甘寧邊區總工會章程》進一步指出:“本會以團結全邊區工人、職員、雇農,擁護工人的利益,爭取民族和工人的解放為宗旨?!盵9]167這就將工會的宗旨從“圖謀工人福利”拓展提升為“爭取中華民族解放和工人階級解放”。1948年8月,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哈爾濱隆重召開,大會恢復重建了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勞動協會作為團體會員參加了中華全國總工會,實現了全國工會組織的統一。大會通過的《中華全國總工會章程》第一章第二條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工會的宗旨作了完整概括。該章程指出:“本會宗旨為團結全國工人,保護職工利益,爭取中國工人階級的解放,聯合全國一切被壓迫人民爭取中國人民的解放,聯合全世界工人為保衛世界和平與民主而奮斗?!盵9]167由此可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的工會堅持4 個宗旨:其一,團結全國工人;其二,保護職工利益;其三,爭取民族解放;其四,保衛世界和平。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工會是黨領導下的工人階級的自愿結合的廣泛的群眾組織,是學習管理、主持經濟、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廣大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工人階級和全國人民經過3年的艱苦努力,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更加鞏固。1953年是我國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為適應我國政治、經濟形勢發展要求,有效地組織職工群眾投入新的經濟建設工作之中,全國工會組織需要進一步總結第六次勞動大會以來工人運動的經驗,制定新的工運方針。為此,中華全國總工會決定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全總六屆三次執委會將第七次全國勞動大會更名為中國工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1953年5月,中國工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章程》對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建立后中國工會的性質作了新定位,明確指出:“在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建立以后,中國工會在黨的領導下成為工人群眾學習管理的學校,學習主持經濟的學校,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盵9]187

1956年底,我國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我們黨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年召開的黨的八大,對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了初步探索,認為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再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條道路、兩個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根據黨的八大的決議精神,1957年12月中國工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工會是“黨聯系群眾的引帶”和“人民民主政權最堅強的社會支柱”[9]194-195。該章程指出,“中國工會是工人階級自愿結合的廣泛的群眾組織”,“中國工會是黨領導下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是黨聯系群眾的引帶。在人民民主專政條件下,中國工會是職工群眾學習管理的學校,學習主持經濟的學校,學習共產主義的學?!盵9]194??傊?,工會八大在堅持中國工會七大“三個學?!倍ㄎ坏幕A上,第一次明確了中國工會作為黨聯系群眾的“引帶”和人民民主政權最堅強“社會支柱”的重要作用。

1978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工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撥亂反正的開始。大會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重申了1957年中國工會八大關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工會性質的界定,即“中國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人階級自愿結合的群眾組織,是黨聯系群眾的紐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支柱,是廣大職工群眾學習管理的學校,學習主持經濟的學校,學習共產主義的學?!盵9]204。從工會八大提出的黨聯系群眾的“引帶”到工會九大強調的“紐帶”,突出了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工會的重要作用。大會認為,各級工會要更好地發揮“紐帶”作用,必須做好以下5 項工作:第一,進一步落實工會是廣大工人群眾學習共產主義學校的定位,加強對工人的政治教育和技術教育;第二,發揮“紐帶”作用,吸引工人參加管理,保障工人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第三,把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第四,關心群眾生活,保護工人利益,工會應當成為保護工人利益的堡壘;第五,把各級工會組織切實整頓好、建設好。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工會作為黨領導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是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是會員和職工利益的代表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大幕也隨之拉開。這一時期,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發展,中國工會的特性和作用也不斷豐富和拓展。

1983年10月,中國工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在“總則”部分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盵9]210這一性質定位,強調了工會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突出了工會群眾組織的特色。1988年10月,中國工會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將工會的地位進一步提升為“重要的社會政治團體”。該章程指出:“中國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是重要的社會政治團體?!盵9]219這一性質定位,突出了中國工會的政治屬性,強調了工會的政治功能。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1993年召開的中國工會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明確規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中國工會的性質、職能、作用。1998年召開的中國工會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沿用了這些表述,在文字上未作修改。

關于中國工會的性質。 1993年10月中國工會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指出,“中國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是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是會員和職工利益的代表”[9]228。這一界定,進一步明確了工會的性質以及工會作為會員和職工利益代表者的身份,相應地,圍繞這一性質,中國工會十二大首次將工會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職能概括為維護、建設、參與和教育4 個方面。

關于中國工會的作用。1998年10月中國工會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將其概括為3 個方面:其一,在經濟生活方面,工會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在維護職工政治權利的同時,維護職工的勞動權利和物質文化利益,并參與協調勞動關系,努力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長期穩定;其二,在政治生活方面,工會維護國家政權,協助人民政協開展工作,發揮民主參與和社會監督作用;其三,在社會生活方面,工會通過組織廣大職工“自治、互助、互濟”和建立幫扶機制,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促進企業、事業的發展[9]239-240。

2003年9月,中國工會十四大第一次對中國工會的基本職責作了明確界定,指出“中國工會的基本職責是維護職工合法權益”[9]250。2008年10月召開的中國工會十五大、2013年10月召開的中國工會十六大都沿用了這一表述。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中國工會的性質定位,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018年召開的中國工會十七大和2023年召開的中國工會十八大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都在“總則”開門見山地寫道,“中國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是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是會員和職工利益的代表”。

從字面上看,自1993年中國工會十三大以來,歷次中國工會代表大會都沿用了中國工會十三大關于中國工會性質的定位和表述。但由于我國社會發展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因此,還需要結合中國工會十七大,尤其是中國工會十八大的相關表述來把握新時代中國工會的性質定位。

2018年中國工會十七大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寫入工會章程,增加了中國工會“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的內容,鮮明地強調中國工會“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承擔團結引導職工群眾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責任,提出中國工會的基本職責是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竭誠服務職工群眾,中國工會應“把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工人運動時代主題”[9]285-286。

中國工會十八大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強調工會要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推動黨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方針的貫徹落實,全面履行工會的社會職能,在維護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的同時,更好地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團結和動員全國職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三、基于兩個基本概念的新時代中國工會學理論體系創新

闡明“工人階級”和“中國工會”這兩個基本概念,有助于推動新時代中國工會學研究。新時代中國工會學研究需要圍繞“什么是工人階級、什么是工會”“什么是中國工人階級,什么是中國工會”“中國工會干什么”“中國工會怎樣干”“中國工會如何發展”這5 個問題,系統闡明馬克思主義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理論、中國工人階級和工會的性質理論、中國工會的職能和基本職責理論、中國工會治理理論、中國工會改革創新理論,形成一個內在關聯、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

(一)什么是工人階級、什么是工會—— 馬克思主義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理論,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構成新時代中國工會學的理論基礎。這一理論基礎需要系統研究3 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勞動的理論、關于工人階級的理論、關于工會的理論,重點闡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基本要旨、無產階級偉大歷史使命理論、工人運動與科學社會主義相結合的思想以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工會的起源、性質、地位以及工會國際聯合的思想,等等。

第二個問題是中國共產黨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理論的探索與發展,分別闡明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黨中央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理論。

第三個問題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國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的根本政治方向、根本方針、時代主題、政治責任、戰略任務、精神旗幟、基本職責、根本動力,形成了一個系統全面、邏輯嚴密、內涵豐富、內在統一的科學理論體系,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工人階級和工運學說。在理論闡釋上,要結合中國工會十八大精神,系統闡明這一重要論述的理論主題、根本問題、科學體系、理論特質、重要地位和重大意義。

(二)什么是中國工人階級,什么是中國工會——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工會的性質理論

工會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問題,是貫穿工會各項工作全部過程的、帶有方向性和原則性的大問題,也是每一個工會工作者工作中應遵循的基本理論原則。毛澤東指出:“大家明白,不論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關聯,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盵7]171同理,不了解中國工會的性質,就無法確定工會與其他社會組織的區別、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所謂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就是不同性質事物的結合。因此,只有正確認識中國工人階級的性質和地位,正確認識中國工會的性質和地位,才能進一步確定工會工作的理論原則和行動依據。

(三)中國工會干什么——中國工會的職能和基本職責理論

工會的性質地位通過工會的職能和基本職責來體現,離開工會的職能和基本職責,工會的性質、地位就成了無內容的空洞抽象概念。

工會的職能是工會通過自身職責的確定和履行所發揮的社會功能,即工會的社會職責與社會功能的有機統一。職責,所要說明的是工會這個社會組織究竟是干什么的,它有哪些社會責任,應該干什么,能夠干什么。功能,是指工會在履行自己的職責之后,會起到什么樣的社會效果和社會作用,具有什么樣的社會價值。因此,工會的職能是工會實踐活動的基本方向和內容,工會的基本職責是工會履行各項社會職能的基礎工作和首要任務。

中國工會的職能和基本職責是由工會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決定的,與中國工會的產生、目標和任務緊密相連。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勞動關系新變化,順應職工群眾的新期待、新需求,中國工會要通過履行職能、承擔基本職責,充分發揮職工利益代表者和維護者的作用。

(四)中國工會怎樣干——中國工會治理理論

中國工會應該怎樣干,怎樣才能干好,這事關工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事關工會治理體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健全聯系廣泛、服務群眾的群團工作體系,推動人民團體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把各自聯系的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11],這為工會參與國家治理指明了方向。

推進中國工會治理理論研究,需要闡明3 個問題:其一,宏觀層面,工會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工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必然要求提升工會治理能力。其二,中觀層面,工會治理的目標是要建立健全聯系廣泛、服務職工的工會工作體系。要在建機制、強功能、增實效上下功夫,使工會工作更貼近基層、更貼近職工群眾、更符合職工意愿。其三,微觀層面,夯實基層基礎,不斷增強基層工會的引領力、組織力和服務力?;鶎庸x職工最近,是工會工作的基礎和關鍵,要把力量和資源向基層傾斜,不斷賦能基層,激發基層活力。

(五)中國工會如何發展——中國工會改革創新理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化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改革和建設,有效發揮橋梁紐帶作用”[12]。工會要充分體現自己的性質,卓有成效地開展各項工作,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歸根到底取決于工會自身的建設、改革和創新。要根據中國工會十八大提出的“圍繞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深入推進工會改革創新,健全聯系廣泛、服務職工的工會工作體系”要求,系統推進工會改革創新。中國工會的改革創新理論,應該包括如下內容:其一,工會的組織建設與改革;其二,工會的思想建設與改革;其三,工會的工作方法、作風建設與改革;其四,工會的經濟、事業建設與改革。

總之,基于“工人階級”和“中國工會”這兩個基本概念,我們可以圍繞“什么是工人階級、什么是工會”“什么是中國工人階級,什么是中國工會”“中國工會干什么”“中國工會怎樣干”“中國工會如何發展”這5 個問題,構建一個邏輯統一、內在關聯的話語體系和學科體系,以推動新時代中國工會學理論體系的創新和發展。

猜你喜歡
中國工會工人階級工會
數讀·工會
創生與成長——中國工會的紅色足跡(三十二)
數讀·工會
數讀·工會
創生與成長——中國工會的紅色足跡(二十七)
重讀《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進行再認識
《曼斯菲爾德莊園》的政治經濟學:范尼·普萊斯與大西洋的工人階級
工會
從載體到理念:中國工會新媒體應用的實踐及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會維護職能的演進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