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定古蓮花池的“水史”

2024-05-10 20:51瀟,王
保定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蓮花池水門行宮

盛 瀟,王 騰

(1.蓮池書院博物館,河北 保定 071000;2.保定軍校紀念館,河北 保定 071000)

古蓮花池簡稱蓮池,亦有古蓮池、蓮花池等稱呼,地處保定古城中心,始建于公元1227 年重建保州城之時,原名“雪香園”?!八笔巧彸氐撵`魂所在,正因為有水的存在,中國傳統古典園林的造園思想和精湛技術才得以完美體現,清代蓮池書院、蓮池行宮才得以在此選址建立。然而學術界對蓮池的水重視程度不高,亦未將蓮池的水作為保定大水系的一部分進行整體規劃①在眾多論及保定水系的文章中,鮮少會提及蓮池的水。即便有所提及,也僅限于追溯元代保定城市水系產生的歷史或強調水利景觀的作用,比如保定水利博物館僅將蓮池作為“景觀水利”的一部分,展示了其建成時間之早以及“蓮漪夏艷”的美景,并未對蓮池與保定城市水系的互生關系進行說明。。目前還沒有文章系統地介紹蓮池水史,本文拋磚引玉,希望能夠通過對蓮池水史的相關探究,填補空白的同時引發更多學者的重視。

一、水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里的源頭有兩層含義:一是歷史之源,二是水流之源。

宋元之交的保定古城因受兵火波及,已是廢墟一片,元大將張柔因滿城地狹,決定移駐保州、重建州城。據元好問所寫的《順天府營建記》記載,張柔在“畫市井,定民居,置官廨”的同時,引一畝泉、雞距泉水進入城中,“度地之勢,作為新渠,鑿西城以入水,水循市東行,由古清苑幾百舉武而北,別為東流,垂及東城,又折而西,雙流交貫,由北水門而出”。城建之初,保定水系雛形初顯,飲水、灌溉、防御、航運以及景觀營造皆因活水的到來而得到極大改變。蓮池作為“渟滀之所,澄清蕩漾,雖方塘而有巨澤之觀”②見清李紳文“重修保定府蓮花池碑記”,現藏于蓮池書院博物館。,建造者便因地制宜地借其水泊開辟為了私人園囿,數百年來作為官紳百姓的宴游之所,漸為一方名勝。

何人開鑿?志書記載“蓮花池,在府治前,元大帥張柔鑿兩沼對開,一橋曲度,盛夏荷繁”[1]卷五,然志書中同樣記有“治之南向者,曰蓮花池,元張弘范鑿渠引水由西城而繞其第”[1]卷一、“苑德……助筑郡城有功。復疏掘舊渠,引雞泉灌城中”[2]卷五十一之語。這并不矛盾,張柔作為重建州城的決策者,引泉入城、引水入池的功勞,勢必要歸于其身,然具體到疏掘施工人員,自是委派給得力之人。張弘范,字仲疇,張柔第九子,其人智勇雙全“善馬槊,頗能為歌詩”[2]卷五十一,曾被安排“攝府事,吏民服其明決”[2]卷五十一。苑德,字順道,保定本地望族出身,因悉知保定的人文地理、歷史風貌,在重建州城的過程中亦出力甚多,“張柔復立保城,命董其役,誅蒿萊、平瓦礫,市井屋宇,不期月告成。柔器之,復命疏決舊渠,引雞泉灌城中,居民戴之”[3]。

二、水道

(一)入水道

保定古城的四個水門①據元好問《順天府營建記》記載,張柔重建保州城時,只有西、北兩個水門,西水門名曰通津,北水門名曰朝宗。中,西水門是唯一的入水門,水入城后“別為東流”者,即古蓮花池。水自西水門進城后,南偏東流動,至西門南馬道一段,名曰三角地(三甲地);隨后繼續東流至唐家胡同,這一段被稱作荷包營,中段南折,整體東西走向;水繼續東流,沿西河沿越紅關帝廟到東河沿(清末統稱這一段為西河沿),從蓮池西北角進入到蓮池內部。

隨著城市的發展,入水道漸漸由明渠改為暗溝,再由暗溝直接斷流,進而導致蓮池水源斷絕:三角地段在日偽時期改為暗溝,1953 年拓建裕華西路時被兼并;荷包營段在1950 年后被陸續填平河道,逐漸建起了中醫門診部和裕西百貨大樓;西河沿段于1953 年填平河道,現為中新街[4]139-140;東河沿段“自辛酉(民國十年,即1921 年)以后,城內河道易為暗溝,積久淤塞,池水遂涸”②見于振宗“重修保定古蓮華池記”,現藏于蓮池書院博物館。,最終也被現代建筑所覆蓋。

(二)蓮池內部

蓮池內擁有入水口一處,位于蓮池西北角的響琴榭。水進入蓮池后流入西側池塘,一部分經曲徑橋、宛虹橋而達東側池塘,另一部分由太平橋下繞藻泳樓、篇留洞,所有的水同匯于水東樓下,水東樓位于蓮池東側,也是東出水口所在的位置,水由此處向外排至南大街。

清末時,蓮池內增加了一處出水口——南出水口。光緒二十九年(1903)袁世凱為迎接從西安回鑾的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在永寧寺修建行宮,并在行宮與蓮池之間的御路下“修建暗溝,引蓮池活水至行宮內以植荷”[5]9,此條暗溝自蓮池西南角流出,過菊胡同、縣府大街(今興華路),自行宮西北角流入,在行宮內整體呈東西走向,于河中部開闊處成池,隨后水出東墻,入暗溝流走至南水門匯于府河。

隨著時間的變化和城市的發展,兩個出水口相繼被填平。這就導致了蓮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既無入水,也無出水,成為一潭死水了。

(三)出水道

與入水道線路明晰且自始至終沒有大的更易不同,出水道則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初建之時的水,自蓮池東出后,垂及東城又折回西流,再由北水門而入護城河;隨后,出水道改為從北水門、南水門雙出,這一點在志書中多有體現,如康熙《保定府志》載“蓮花池……始從南北水門出”[1]卷一,光緒《畿輔通志》載“由城北水關、南水關雙流分出(其舊渠名紫河套)”[6],光緒《保定府志》載“引泉水穿城西入,南北出”[2]卷十九等;再后來,經北水門而出的水道逐步讓渡,至遲在康熙十九年(1680)時,蓮池的出水道已經完全變為自南水門而出了,“別為東流,夾南街雙流交貫,至府學泮池,由南水門出,及城外東南隅,仍歸清苑河”[1]卷五。

保定古城地勢以東西大街一線為高點,南北兩側自然成坡,而蓮池位于此線的南坡,加之地勢低洼,若水由北水門出,勢必需要通過最高線,極易因行水不暢而致淤塞。事實也的確如此,“其北流久湮,惟府治北至于北水門河形猶有存者。而所云‘別為東流,垂及東流,又折而西’之舊跡,不可復識矣”[7]?!鞍磁f志,循市東行轉北,久湮。今北街之西遺跡尚存”[2]卷十九,紫河套作為北出水道舊跡的一部分,正是因為水流到此停滯不通,漸成臭水,顏色呈現紫黑而得名。若水流從南出水道出,則按地勢沿南大街向南流動,“經過文廟、泮池及關岳廟前,以達南水門(南門之東)出,繞南關天水橋而歸府河焉”①參見民國賀宗儒“修浚保定蓮花池東出水道及南街甘石橋清穢二溝碑記”,現藏于蓮池書院博物館。。只可惜,因南出水道采用的是暗溝排水的方式,湮塞問題也時有發生:康熙時,出水道“湮塞為衢”[1]卷五;雍正時,“池水閼不東注”②參見清李衛“蓮花池修建書院增置使館碑記”,現藏于蓮池書院博物館。;乾隆時,出水道“伏流地中,其淤不可得見”③參見清方觀承“重浚蓮花池東西二渠記”,現藏于蓮池書院博物館。;光緒時,“東出水口亦湮……知縣蕭世本疏浚,然地高溝淺,水由西水門入蓮花池勢難東出,循街南行逕泮池出南水門工未成”[2]卷十九;民國時更是“乃因年久失于疏浚,出水之甘石橋及南街清水溝既形湮塞”④參見賀宗儒“修浚保定蓮花池東出水道及南街甘石橋清穢二溝碑記”。,昔日的文化名勝之地日漸荒廢。

三、疏浚和管理

“蓮漪夏艷”作為蓮池美的概括,其關鍵要素在于水,保定古城人文之盛、風化之美,咸與此水有關。為保持蓮池水的活力,歷朝歷代會對其進行疏浚和管理。

(一)元時期

雪香園建成后歸張柔的副將喬惟忠所有。彼時的雪香園“茂樹蔥郁,異卉芬茜,庚伏冠衣,清風戛然,迥不知暑。澄瀾蕩漾,簾戶疏越,魚泳而鳥翔,雖城市囂囂而得三湘七澤之樂,可謂勝地矣”[8]。元末,保定地區發生一場大地震,雪香園毀圮。此時喬家已經失勢,該園后來修復與否,未見記載。

(二)明時期

雪香園殘垣敗瓦,狐兔出沒,唯塘內荷花歲歲盛開,“廣衍可數十畝許,或曰‘古蓮花池’云”,成為百姓士人飲宴賞景的必選之地。有鑒于此,保定知府張烈文、張振先先后對園林進行“重構”“充擴而潤色之”。萬歷十五年(1587),知府查志隆取“以水為鑒”之意,將蓮池辟為“水鑒公署”,并“葺其所壞,益其所未備……舼舟與夫芘舟之水廬,罔不具飭”,此次修繕使得蓮池池塘達到“紅渠翠荷,錦繡燦然滿地面”的效果⑤以上內容參看明查志隆“重辟水鑒公署記”,現藏于蓮池書院博物館。。有明一代所記載的三次修繕,均由保定知府主導。

(三)清時期

至清代,蓮池逐步繁盛,官員士紳對蓮池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疏浚工程多次開展??滴跛氖拍辏?710),保定知府李紳文因蓮池“池既就淤,屋宇亦在在傾圮,久無當年勝概”,于當年一月開始重修,大建房舍的同時“又浚其池而加深,為東、西水閘,以時蓄泄”⑥參見李紳文“重修保定府蓮花池碑記”。。入水口和出水口水閘的修建,便利了蓮池內部水文系統的微調節。

雍正十一年(1733),直隸總督李衛在此建立蓮池書院和使館。書院是直隸省的最高學府,乃育才之所,使館則用來應對因公事往來而產生的住宿問題。在建設過程中,李衛針對“池館就荒,池水閼不東注”的問題予以疏浚,使得建成之后的書院與使館呈現出了“面清流為限,跨石梁為閾,使節應酬與匡坐吟誦不相妨雜”⑦參見李衛“蓮花池修建書院增置使館碑記”。的畫面,好不美哉。

乾隆十年(1745),直隸總督那蘇圖將蓮池使館改建為行宮,稱蓮池行宮(乾隆十年至道光二十六年)。蓮池行宮作為清代直隸行宮的代表,規制齊備、豐奢無比。為了能呈現出蓮池最好的一面,直隸總督方觀承專門對蓮池的入水道和出水道進行了疏浚,這是有資料記載以來的首次,意義重大。由于出水道“伏流地中,其淤不可得見”,工程難度較大,所幸施工徹底有力,自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始至五月工竣,短短兩個月,便讓蓮池恢復了“清流蕩漾,輸委自然,由是啟西渠以入,盈盈不窮,開東渠以出,渟污去而不滯,而渠之制已頓還其舊矣”①參見清方觀承“重浚蓮花池東西二渠記”。的效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工程后不久,經直隸總督的批準,由保定府組建了行宮委員會,全面負責蓮池行宮的管理工作,并對蓮池水系進行監管,確保水系的流暢干凈。根據《蓮池行宮管理規條》的規定:“蓮池之水停頓日久易致穢濁,委員須不時知會水利縣丞妥為蓄泄,務使清澈。如上下溝渠淤塞,委員隨時秉明該府,飭工(縣)疏?!雹谝娗濉吧彸匦袑m保護管理文告”刻石,現藏于蓮池書院博物館。。比較徹底的疏浚加之得當的管理,從根本上保證了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蓮池的水沒有再進行過大規模的疏浚。

道光二十六年(1846),皇帝下詔裁撤行宮,“蓮池行宮恢復為使館,蓮池園林歸蓮池書院管理”[7]8,其間多有修繕,記載較為詳細的一次發生在同治七年(1868),直隸總督官文見蓮池“池之涸也亦久矣”,又逢舊友唐訓方統領練軍駐于保定,想到“勇眾不宜終日散處,尤不可一日逸居,必使束筋骸,任操作,以充其樂事勸功之氣,舍重修蓮池無便于此者”,于是乎,駐保士兵紛紛“持斧荷鍤、披蒙葺、浚淤塞、整傾欹、補殘闕”,僅用三個月的時間便使得蓮池“就湮之跡復于今日”③參見“重修蓮花池碑記”,現藏于蓮池書院博物館。。

(四)1921 年至今

隨著國運衰頹,遭逢水災、兵禍的蓮池已不復當年盛世模樣。民國十年(1921),直隸省省長曹銳曾為“保存古跡,光大名區”,特命保定警察廳廳長張汝桐董其事,“池沼淤塞朽腐,鑿溝以通之”,蓮池景貌得以些許改善④參見劉春霖“重修古蓮花池公園碑記”,現藏于蓮池書院博物館。。

之后的十年間,保定兵禍不斷,蓮池成為“列幕宿營之地”,園內“樓閣橋梁,垣墉戶牖,摧殘不遺余力,慘黷狼藉,不堪言狀”,更為嚴重的是,此時的蓮池不僅出水道早已湮塞,入水道也因改為缸管暗溝而有斷流之勢。商震等有識之士不忍一方名勝就此淹沒,各有捐款,希圖重修,恰逢“庚午之秋,東北陸軍獨立第十三旅旅長李振唐來保駐防,治軍之瑕,協議興修,并允率全旅士兵擔任浚河工役,不受地方津貼。于民國二十年(1931)四月興工,胼胝畚鍤,將久經湮塞之渠道逐段挑浚,河水得復暢流”。入水道的疏通,成為隨后展開的重修蓮池工程的先鋒和關鍵。重修工程在河北省主席王樹常等軍政紳商的倡導下,遴選了監修員,設置蓮池整理委員會,對蓮池內部建筑、景物、池塘等各處進行維修,僅耗時三個月,“昔日頹圮晦暗之蓮池,至是輪焉奐焉,均復舊觀”⑤參見于振宗“重修保定古蓮華池記”。。

然而蓮池的東出水道,卻“因限于款,仍未得通”。彼時南大街上有一橋,名為甘石橋(乾石橋),“甘石橋往南以至南街南端,計有清水溝、穢水溝共二道。甘石橋本穢溝聚所,蓮池清水在下經過,從此分流,清、穢二溝并行南趨,至南街南端,復東折為一,合流至南水門”。民國二十二年(1933),在保定公安局長于錫藩的倡議下組設了“整理路政委員會”,負責此次“挑浚二溝及修整甘石橋之分流與南街南端之合流兩地”的工程。此次工程科學合理,根據南大街復雜的街道情況,有針對性地新修了井眼、泄水溝等輔助工程,解決了水源淤塞問題的同時,還起到了調洪泄洪的作用:“清水溝舊共有井眼十座,惟距離均遠,工作既感困難,而尤不易徹底,因于舊井外議增修井眼八座,以利通聯”;“又以南街道路多坎,且路旁向無明溝,每遇雨水,苦難宣泄,乃于清水溝上橫修泄水溝十二道,通入穢水溝,并兩旁各留溝眼十二座,覆以鐵板,俾遇雨水,啟而泄之”;“鼓樓北雖有道旁明溝,而流至鼓樓下則無法南行。復由鼓樓下至甘石橋,亦加修泄水溝一道,明留溝眼一座,以便同時宣泄”;“二溝合流之東以迄南水門,悉屬明流河道,且為清、穢二溝尾閭,亦并挖深培高,資其通暢”。自此之后,蓮池出水、進水均流暢照常。

1949 年,“修建全市明暗水溝 9 條(全長 2 460 米),整修古蓮花池”[4]481。1963 年 9 月,保定市蓮池管理處成立,對池塘和出水渠進行了清淤和疏浚,對塘岸四周進行壘石加固處理并飾以欄桿。1967 年打深水井一眼和購置相關設備,解決了水源斷絕的問題。在2002 年及之后進行的蓮池復原修繕工程中,對池塘進行了統一的清淤、防滲漏處理。目前,古蓮花池由蓮池書院博物館負責,池塘的日常維護和生態營造等相關工作科學有序開展,實現了抽取府河水作為水源補充的目標。

四、蓮池水系的作用

(一)造就了蓮池的美景

一汪清水,澄波蕩漾,春時藤花滿地,夏則荷香襲人,秋天落英繽紛,冬季松柏聳立,水與景就這樣在四季的變化中交互融合了八百年的時光。在古木周遭、蔚然深秀的蓮池,池水掩映于亭臺樓閣之中,更添了幾分絕妙。響琴榭,池之關鍵,作為入水口,泉水涌入池內擊打著岸邊的疊石,泠泠之聲如弦音般美妙,道是無琴勝有琴。宛虹亭,池之靈魂,作為蓮池的中心景觀,將池面一分為二,毫無吝嗇地展現它的宛宛身姿,“卻是清波無我見,亭橋入影惣沄沄”。藻泳樓,池之生氣,“樓正踞池上,前矗孱顏,后臨芳渚,池水三面環之”①以上內容參見咸豐年繪《蓮池行宮十二景圖詠》之《藻泳樓》的圖詠和圖贊,現藏于蓮池書院博物院。,登樓極目迥望,可見春波蕩漾,藻影粼粼。水東樓,池之總匯,游人至此,或坐或站,滌蕩塵俗,心曠神怡。

(二)成就了一地文風

蓮池的水瀠洄城市,育物鐘靈,是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之所在,帶動了一地文風蔚起?!按怂畞碜远》?,委蛇南北,匯河歸海,不止資溉田畝,實蔭一郡之文風。以故,任斯土者率皆循卓聲聞,崇階洊陟;黌宮之士蔚起科名者,指不勝屈”②見李紳文“重修保定府蓮花池碑記”。,這句話代表了當時世人的想法,作為畿輔勝地,蓮池書院建于蓮池內,勸學興德,聚引八方學子,四方賢俊,擔簦負笈而來,正所謂“其以勛光文曜彪炳于仕途、議院、學校者,不可勝數。是以蓮池書院之名,洋溢乎中外。然則古蓮花池者,不僅為保定名勝之巨擘,且為北方文化之淵泉,豈虛語哉?”③見于振宗“重修保定古蓮華池記”。書院因蓮池而得名,蓮池因書院而聞名,二者相輔相成。乃至于今時今日,提及“蓮池”二字時,既指園林,亦指書院。

(三)代表了一座城市

蓮池美,美在水的清澈盈盈;蓮池古,古在水的經久不竭。作為保定的城市名片,“省會景物之美萃乎池,池之潤分乎渠”④見清官文“重修蓮花池碑記”。。水之于蓮池,好比血脈之于人體:“滯必導之,郁必宣之,滌瑕蕩穢猶后焉,而孤虛之說無足論矣?!鄙彸刂诒6?,“斯土近在郊畿,溝洫之利,王政首重,滯而不行,豈獨一渠之病哉?是舉也,宣郁達滯,滌穢鏡清,用以和民氣而瀹士心”⑤見清方觀承“重浚蓮花池東西二渠記”。。所以,水關系到蓮池風景美麗與否的同時,更關乎整個城市的內涵是否深邃,畢竟,二者一脈同源。

(四)塑造了幾世人文情懷

士人愛景,更愛寄情于景,景色卓然的蓮池,寄托了文人八百年的情懷。早在蓮池園林初建之時,元代大儒郝經面對參與蓮池宴會的滿堂賓客,提出了“己樂矣思吾民有未樂者,己安矣思吾民有未安者,其不負于此亭矣。不然則有負于此亭矣”的靈魂拷問⑥此亭即臨漪亭,臨漪亭是元代及其以后文人對蓮池整座園林的習慣稱呼。該句出自郝經《臨漪亭記略》一文。,賦予了蓮池肩負天下蒼生的職責。到了明代,知府查志隆表述得更為明確:“豈徒以便游觀而已?”蓮池位于保定府治之南,“不越數十武”的距離似乎是上天有意為之,要求保定府的官吏們以水為鏡,“鑒于心,因以鑒于水”①參見查志隆“重辟水鑒公署記”。。清代李衛創辦蓮池書院,乃是秉持著希圖實現士人治國平天下這一宏愿的目的而設,“今茲之舉,既以宣朝廷樂育之雅化,而益以廣皇上惠使臣軫原隰之盛心,且以瞻王畿都會之中巍乎煥乎,有以廓大古人之遺跡而更新之”②見李衛“蓮花池修建書院增置使館碑記”?!T如此類,不勝枚舉。

結語

八百年前,一汪活水自西而東穿城而入,賦予了保定水的底色,歷史向前,時代不棄,蓮池因水而生,因水而榮,是保定大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的古蓮花池園內“河水清淺,魚荷交暉……雖無大山大水天然風光之盛,然在此平原城市中,作為游人欣賞休閑之所,可從喧囂的城市中享到出靜的意趣”[9],是人民群眾品質生活認同感和獲得感的所在。

猜你喜歡
蓮花池水門行宮
英雄群像、歷史真實與“出圈”營銷——多方位解析《長津湖之水門橋》
志愿軍六天三炸“水門橋”
京西郊野"蓮花池"
過水門
論元稹《行宮》的主題意蘊
飛機“過水門”儀式
蓮花池畔歌舞飛揚
蓮花池的“二絕五怪”
基于《南巡盛典》版刻圖像的清帝南巡行宮御苑空間格局探析*
項城袁世凱行宮(故居)園林藝術特色及文化內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