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標教學理念下的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探索

2024-05-10 12:53殷君義
課堂內外·初中教研 2024年3期
關鍵詞:文化底蘊新課程標準初中語文

殷君義

摘? 要: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我國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對學生在知識、情感等方面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古人智慧與情感的再現,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學生通過古典詩詞的學習,能夠豐富文化底蘊,感受古代文明智慧,豐富情感經歷,最終實現全面成長?;诖?,文章詳細闡述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初中古典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并論述了在新課標指導下的優化措施,望予以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文化底蘊

古典詩詞或含蓄婉轉,或熱烈奔放,是古老的文明再現。中國歷史悠久,誕生了無數詩壇名人,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優秀詩詞,這對后人而言是不可估量的文化瑰寶。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能夠讓學生在朗讀詩詞的過程中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學習古典詩詞獨特的韻律,感受字里行間的深厚文化底蘊,豐富自己的學識和情感。但是傳統的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模式重背誦輕理解,不僅降低了教學質量,還影響了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熱情。因此在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下,教師應當轉變教學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熱情,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一、現階段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語文教師自身的古詩詞積累與素養不夠

對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師的古詩詞素養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很多教師的古詩詞水平不高,他們對古詩詞的了解、積累,還停留在所授教材的范圍之內,或者還是在學生時代學習、接觸到的古詩詞。有的教師掌握的古詩詞篇目僅略多于學生,甚至與學生相當。

(二)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氛圍枯燥

目前,多數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古典詩詞的教學活動中,仍然固守于介紹作者—介紹創作背景—朗讀—背誦的模式,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教學氛圍枯燥,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熱情,也無法加深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記憶和理解,因此學生常常出現背過就忘、記憶混淆等現象,影響了古典詩詞的教學質量。

(三)重背誦,輕理解

初中古典詩詞是中考的基礎內容之一,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更注重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背誦,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詩詞內容以及創作背景等方面的理解和認知。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學生既無法對作者的生平事跡感同身受,也無法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更無法體會詩詞中蘊含的深厚情感,只能不停地背誦。長此以往,勢必導致學生對古典詩詞產生厭學心理,影響教學質量,對學生的日后成長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四)重知識點學習,輕情感體驗

古詩詞的學習與其他文體不同,教師不能只是單純向學生介紹詩人所處的歷史背景和創作背景,學習詩詞中常用的表現手法,分析詞句意思,最后在此基礎上得出詩詞的主題思想。有些教師在教授古詩詞的過程中,基本采用以上的教學方法,生搬硬套解析詩詞,講評內容,沒有在創設特定教學情境的前提下,帶領學生理解、體會、品味古詩詞的詩情畫意。試想,在課堂上,如果學生將絕大部分時間與精力用于字詞句的解釋上,忽略了對詩詞內涵的思索,將無法體會到詩詞所描繪的詩情畫意。

二、新課標教學理念下提升初中古典詩詞教學質量的措施

古典詩詞是初中語文的重要教學內容,對學生文化底蘊的積累以及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因此,語文教師應當詳細分析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優化措施。

(一)提升初中語文教師的古詩詞專業素養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結構優美、修辭精妙、內涵豐富,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古詩詞修養。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語文教師僅熟悉自己所教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廣博的知識作為前提支撐。語文教師要想教好古詩詞,一方面,必須成體系、廣泛地學習傳統文化經典,熟讀《詩經》《離騷》、唐詩宋詞元曲等古典詩詞典籍;另一方面,古詩詞的創作背景與歷史有著緊密關聯,所以語文教師同時要具備較為豐富的歷史知識,閱讀歷史方面的著作。語文教師如果能長期堅持閱讀這些書籍,就能成為有才華的教師,就能輕松駕馭課堂,課堂一定富有創造性。這避免了古詩詞教學就詩論詩的單調枯燥,詩中的時代背景、詩人境遇、詩中典故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情趣。

(二)加強學生對詩詞作者的認識,重視作者簡介

古典詩詞教學不僅要教授學生對字詞的理解,還要幫助學生感受作者的生平事跡,了解作者不同環境下詩詞情感的變換。因此語文教師在介紹詩詞作者時,應當做好充足的備案,向學生詳細闡述作者的生平經歷以及創作風格的變換。以曹操為例進行分析?!洱旊m壽》創作于曹操53歲南下征討荊、吳之前。他回首往事,評估一生事跡,想起了人生的路程,因此詩文開篇便點名了“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初讀有消極、頹傷之意,再次細讀發現,這體現了作者正視生命的勇氣和憂患意識,恰恰是一種質直的人生感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下面豪邁的氣概的勃發“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曹操出征烏桓取得了大捷,正是意氣風發之際,才有了借著碣石山抒發自己遠大志向的“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由此可見,作者不同階段的人生經歷,對詩詞的寫作風格以及蘊含的情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師只有讓學生加強對作者生平事跡的了解和認知,學生才能更精準地把握詩詞蘊含的情感,加強對一字一句的了解,在背誦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古典詩詞興趣

古詩詞教學中,如何使學生與作品產生共鳴呢?首先,教師可以從古詩詞的自身特點出發,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對應的場景、色彩、形象等表現出來。這樣可以讓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所學詩詞內容,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積極性與主觀性,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從音樂渲染情感、畫面呈現意境等方面入手。

如教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時,教師可以借助《送別》等背景音樂表達詩中的離愁別緒,也可以借助《遙遠的旅途》等曠達磅礴的背景音樂體現詩人的曠達胸襟。在音樂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很快領會詩中比較復雜甚至微妙的情感意境。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圖畫、PPT呈現相關畫面,使學生直觀、具體地感受到詩詞內容,從而進入詩歌意境,感受到詩人當時的情感。由此,學生才能在對詩詞獨有理解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生發出學習最需要的思考、感悟。這樣在課堂上,教師就能讓學生置身于詩歌所描述的場景中,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其次,教師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營造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新課標理念下,語文教師應當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和創新,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古典詩詞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在將信息技術與古典詩詞教學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信息技術的使用與新課標教學理念相吻合,創建良好的教學氛圍,增加古典詩詞教學活動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時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教學效果,并合理把握信息技術的應用時機,對本次教學活動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和評估。

例如,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兩個小兔子并地走的圖片,讓學生填寫詩句,進而加深了學生對《木蘭詩》的記憶,學生能夠回想全篇內容等?!蛾P雎》是《詩經·周南》中的一篇詩詞,學習難度和理解難度相對較大,因此在開展詩詞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詩詞的創作背景,讓學生對《關雎》產生初步認識;隨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朗讀詩詞,加深學生的印象;最后,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展示與《關雎》有關的動畫片、歌曲以及漫畫等,讓學生的心情隨著動畫展示不斷波動搖擺,學生隨著歌曲哼唱,進一步加深了對詩詞的印象。在學習后,教師可以展示動畫片段,如男女雙方夜晚輾轉難眠等,學生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或者是展示小河邊悠然自得的關雎,學生可以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如此一來,教師便利用了動畫片段或圖片加深了學生的記憶,提升了背誦效果。

(四)明確意象,深化理解

“意”是古典詩詞中最為重要的內涵之一,或熱烈奔放,如“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或寄情于景,如“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因此在開展古典詩詞的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應當著重加強學生對詩詞“意”的理解與認知。以《天凈沙秋思》為例。教師要向學生講述作者生平以及創作背景:馬致遠具有遠大的抱負,但是由于元朝統治者的昏聵無能,致使作者一生漂泊不定,心中理想難以實現,郁郁不得志,于是在途中創作了這首詩詞??萏?、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都是詩句中用以表達意象的詞匯。詩句上聯中,“枯藤老樹昏鴉”點明了背景的蕭條,奠定了詩詞的基調。而夕陽落下游子盼歸家的情緒也難以抑制、撲面而來。一匹瘦馬出現在一處荒涼的古道上,可以想象馬背上淪落天涯的游子是何等消瘦。整首詩透露出令人孤獨憂傷的情調,一個漂泊天涯的游子在秋天倦于漂泊、思念故鄉的愁苦之態躍然紙上?!皵嗄c人在天涯”更是升華了詩詞,作者將情寄于秋景中,情景交融,訴說了思鄉之情。這樣寂寥的情感引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提升教學效果。

(五)重視范讀,提倡理解基礎上的誦讀

指導誦讀要重視范讀的作用。教師既可以通過自身的朗讀、背誦發揮示范作用,也可以借助高水平的朗讀錄音給學生做示范。這在給學生提供示范的同時營造了課堂上良好的誦讀氛圍,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誦讀興趣。教師還可以通過視頻播放讓學生同時感受聽覺和視覺的沖擊。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教師要分層次提出具體的朗讀目的與要求,注重整體感知,要求學生誦讀字音準確、讀懂詩意、讀出韻味、讀出情感;全面、準確地體會古詩詞所描述的意境,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理解是記憶的基礎,學生只有對古典詩句理解透徹,才能讓記憶停留時間更長,對詩詞把握得更加精確。因此,語文教師應當拋棄傳統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古典詩詞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再進行背誦,方能避免學生出現記憶混淆、古詩詞篡改以及默寫出錯等現象。例如,“爾(而)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只有加深理解,學生才不會出現張冠李戴,將“爾”寫成“而”的現象。

古詩詞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情感,是通過簡練優美的語言組合在一起形成的,這種美是一種整體的美。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過分一字一句地解釋、分析,要避免詩詞的完整和諧意境被硬性破壞,使整首詩支離破碎。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整體把握之后,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對詩詞核心命意的深入挖掘上,使學生真正領悟詩歌表達的內在情感;引導學生從此處出發進行反復誦讀,品味作者表達的情感,抓住主旨,最終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古典詩詞是初中語文的重要教學內容,對學生文化底蘊積累以及價值觀念形成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因此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當積極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手段,采用加強學生對詩詞作者的認識、重視作者簡介、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古典詩詞興趣以及在理解基礎上背誦等方式,加強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理解,促使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創作背景,加強與作者情感的溝通與連接,真正感受到古典詩詞中隱含的深厚情感,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實現提升教學質量的目標,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林淑惠. 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策略應用探析[J]. 名師在線,2019(06):5-6.

[2] 茹作喜. 沁潤古代詩詞,提高審美能力:淺談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J]. 新課程:中,2018(09):39.

[3] 謝晶. 試談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J]. 課外語文,2017(09):44.

[4] 劉晉. 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審美素養培養研究[J]. 學周刊,2020(34):65-66.

[5] 劉國良,李繼珍,張繁珉,等. 中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審美素養培養研究[A]∥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 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三期座談會資料匯編[C]. 大連市普蘭店區第一中學,2019:11.

(責任編輯:向志莉)

猜你喜歡
文化底蘊新課程標準初中語文
如何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例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微寫作”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做法
“一壺春秋”壺的創意設計和文化底蘊
植文化底蘊 辦特色學校
雒三桂:文化底蘊下的優雅
“趣”說英語
新課程理念下“數學問題解決”的生活教學
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