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路徑研究

2024-05-10 23:00閆俊萍賈秋宇趙培育
農村農業農民·B版 2024年4期

閆俊萍 賈秋宇 趙培育

摘 要:保護和利用好農業文化遺產是實現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必然要求。河南省農耕文化底蘊深厚、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省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調研發現,河南省還存在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機制不夠完善、宣傳利用不充分、創新發展不到位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多措并舉,多途并進:一是完善機制,形成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合力;二是打造平臺,增強農業文化遺產宣傳推廣的針對性和科學性;三是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農業文化遺產的多功能價值。

關鍵詞:農業文化遺產;檔案保護;創新利用;農耕文明(化)

2022年7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的賀信中強調:“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璀璨的農耕文明,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責任?!?022年12月23日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擁有燦爛悠久的農耕文明,必須確保其根脈生生不息,做到鄉村社會形態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傳承弘揚,農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輝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廣大農民自信自強、振奮昂揚,精神力量充盈?!笨梢?,立足我國現實國情,充分挖掘農耕文化的歷史底蘊,發揮農業文化遺產的多功能價值,是實現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必然要求。河南省地處黃河文化腹心地帶,是黃河文化、農耕文明的集大成之地,是華夏文明、國家歷史脈絡、中華民族的“根”“魂”構成。在黃河文化、農耕文明中居于核心地位。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無論對河南省文化、社會、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調研發現,河南省農耕文化底蘊深厚、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省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近年來,河南省對優秀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越來越重視,2022年10月,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公布了第一批河南省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名單,南陽艾草種植與加工、三門峽陜州地坑院等7個項目入選。但調研也發現,河南省還存在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體制機制不完善、宣傳利用不充分、創新發展不到位等問題。

一、河南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體制機制不夠完善、保護力度有待提升

農業文化遺產類型眾多,表現形態各異,既有體現農業技術創新和發明的農業技術遺產;也有農業生產中形成的組織形式、農村社會關系和行為準則等農業制度遺產;還有在長期農業生產生活中保留下來的農村建筑、農田水利等有形農業物質遺產等。這說明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宣傳、利用需要政府組織協調、相關部門配合、各方力量參與,健全體制機制,才能取得實效。目前,聯合國糧農組織累計發布“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65項,分布在2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中國有22項,列世界首位。而浙江有5項,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河南省卻沒有一項入選。截至2023年9月,農業農村部先后公布了7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入圍的188項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布在全國31個?。▍^、市),其中數量最多的省份為浙江(14個)。但是,作為中國傳統農業核心區的河南省只有6處文化遺產(分別為靈寶川塬古棗林、新安傳統櫻桃種植系統、嵩縣銀杏文化系統、寧陵黃河故道古梨園、林州太行菊栽培系統)入圍,排名并列第12位。河南省的入圍數量不僅低于經濟相對發達的浙江、江蘇和廣東等東部省份,也低于經濟欠發達的云南、四川、內蒙古、新疆等中西部省份。這說明河南省對傳承保護和利用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沒有形成良好的體制機制,沒有形成合力,工作力度不夠大。

(二)農業文化遺產的宣傳推廣渠道單一、覆蓋面不夠廣

對農業文化遺產的宣傳、推廣是提升人們保護意識、增強保護力度的重要措施。調研發現,河南省在農業文化遺產的宣傳推廣上,互動程度不強、覆蓋面不廣。目前,河南省關于農業文化遺產的宣傳以官方推介為主,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位于河南省許昌市許昌學院校園內),但由于該館級別較低,傳播范圍和影響力有限。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雖然設立有河南省農業科技展覽館,但目前還是以承接各種農業成果展覽為主,而且該館網站信息基本空白,在傳承保護河南省農業文化遺產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一些農業院校雖設立有農業資源館等,但大多沒有對外開放,對河南農業文化遺產的宣傳保護作用比較有限;河南電視臺早在2014年就設立了《大豫三農》欄目,但每周只有一期半小時時間,從欄目結構和內容定位來看,鮮少涉及農業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內容。而與河南省毗鄰的陜西省,則建立了中國農耕文明博物館,屬于國家AA級旅游景區、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終南山鐘馗信仰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單位、陜西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此外,位于四川省的中華農耕文明博物館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專題報道;位于江蘇省的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更是被譽為中國第一個系統性展示農業歷史與文化的專題博物館,獲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非常重視農業文化遺產相關工作,省農業農村廳網站和今日頭條開展的休閑農業宣傳,突出休閑農業“精品景點”推介和農業文化遺產素材展示,將人文特色鮮明、歷史文化多元、休閑旅游設施完善的農業文化遺產設計融入其中,進行大范圍宣傳推介;省內各地紛紛結合各類農事節慶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農業文化遺產主題宣傳。相比之下,河南省農業文化遺產宣傳仍然停留在線下“口口相傳”的模式,傳播范圍較小,影響力較弱。

(三)農業文化遺產創新發展動力不足、成效不夠顯著

農業文化遺產只有“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才能有生命力。河南省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但除前述靈寶川塬古棗林等少數幾處被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外,很多都沒有專門的部門進行管理,缺乏地方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和規范,農業文化遺產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還沒有全面展開。比如缺乏有資質、有經驗的專家團隊專項挖掘優秀農耕文化思想內涵,相關職能部門及社會對優秀農耕文化遺產保護的緊迫性認知有待提高,形成分類、分層、分架構的科學評估體系迫在眉睫。

調研發現,河南省農耕文化的創新發展和開發利用程度不強,大多采用傳統的農業經濟形式,主要依靠小商小販售賣農耕產品,沒有規?;?、體系化的產業流程和宣傳手段,似乎每家每戶都在宣傳,但各家的宣傳并沒有將自身特色及與其他農戶之間的關聯性很好地表現出來。這種宣傳方式不僅成本高,而且效果一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農戶個體不想宣傳、不愿宣傳的局面。即使部分地區有意識地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開發利用,也極易陷入同質化誤區。也就是說在宣傳過程中,存在著對共性的集中宣傳,沒有充分挖掘自身的獨特性因子,缺少個性化宣傳,間接導致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力度偏弱。比如2018年與某高校簽約建立戰略合作聯盟的河南省信陽市明港鎮新集村,建設目標是形成集旅游度假、觀光游覽、教育幫扶、集團團建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名鎮。然而截至目前,僅看到2021年《中國商報》刊登的一篇題為《河南信陽新集村:靠人居環境整治走上鄉村旅游致富路》的報道,社會影響力有限。導致新集村影響力低的原因集中表現為尚未形成完整的旅游產業鏈、不具備區域鄉土特色和未能真正呈現農耕文化精神3個方面。

二、加強河南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具體路徑

(一)完善機制,形成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合力

一是加大培養農耕文化傳承與保護專門人才的力度。建議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科技學院、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等農業院校增設“文化遺產”本科專業,成立“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定期開展“農業文化遺產”培訓班,有計劃地培養農耕文化研究與管理的專門人才。二是成立農耕文化傳承保護的專門機構。建議成立由行政主管部門的農業文化遺產管理專家、長期從事農業文化遺產理論研究的高校與科研院所專家,以及基層一線的實踐專家等組成的河南省農耕文化傳承與保護專家組,開展農業文化遺產理論與政策研究,解讀國家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政策法規,為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方針政策提供決策咨詢和論證服務。三是開展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的普查登記,加強檔案保護。建議對河南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的類型、數量、地域分布、規模等開展全面摸底調查,利用文字、色彩、圖影、聲光等數字化信息技術,建立豐富多彩的全省農業文化遺產檔案庫,對各類、各級農業文化遺產資源進行體系化、全面性的統計錄入,并以此為依據分類管理全省的農業文化遺產。利用農耕文化數字共享平臺,實時監測和保護傳統農耕技術,力爭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入選數量上實現零的突破。四是制定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地方性法規。雖然目前國家已出臺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等涉農法律,但對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來說,還不夠全面系統。而在河南省地方性法規中,近兩年出臺的有《信陽市信陽毛尖茶保護條例》(2023年12月1日施行)、《鶴壁市辛村遺址保護條例》(2022年12月1日施行)、《洛陽市二里頭遺址保護條例》(2022年10月1日施行)等。這些地方性法規局限于一地一物,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建議結合河南省實際,盡快制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相關法規,進一步明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對象及其范圍,厘清相關職能部門的責任和義務等,使河南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逐步法治化、規范化。

(二)打造平臺,增強農業文化遺產宣傳推廣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一是營造傳承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輿論氛圍。建議以河南廣播電視總臺、《河南日報》等官方媒體為載體,開辦專欄宣傳河南省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努力營造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充分利用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網站、河南日報客戶端、大象新聞客戶端、大河網、映象網等省內網絡平臺和國內重點網站開展農耕文化宣傳。創立“農耕文化宣傳日”,助力農耕文化深入人心,改變年輕人對于農村的“刻板印象”,以更好地實現農耕文化保護傳承。此外,還可以將對農耕文化的宣傳與中華傳統節日銜接起來。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傳統節日均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而春節民俗更是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此,可以利用這些中國傳統節日,將傳統農耕社會中的農事活動再現與河南現代農耕文化宣傳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古與今的交匯中,不僅能宣傳農耕文化,而且能賡續中華民族精神。

二是建立層級分明的農耕文明博物館群。建議在河南省人民政府的統一規劃下,分別設立省級和地級市(及相關農業高校)農耕文明(文化)博物館,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建設農耕文明(文化)博物館,由省財政對其進行配套經費支持。同時,利用各地的農耕文明(文化)博物館,設立富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節會,如開封西瓜節會、焦作鐵棍山藥節會等,在宣傳推介農產品的過程中也能宣傳該地的農耕文化。

三是支持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等院校在農村設立“科技小院”,在推廣先進農業技術、助力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以科技賦能河南農耕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三)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農業文化遺產的多功能價值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的賀信中強調指出:“進一步挖掘其(農業文化遺產)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方面價值,助力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边@句話集中闡釋了深刻認識與深入挖掘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為我們深刻認識、深入挖掘河南省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指明了方向。一方面,針對“從自然條件方面看,河南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復雜多樣的特點”等農業生態特點,建議將河南省劃分為平原、丘陵、山區等不同農業生態功能區。對標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評選標準,實現農耕生產多元化、人與自然和諧化,充分利用生態環境空間,打造獨特的中原特色農業文化系統。另一方面,針對不同的農業文化遺產,要凸顯其不同的價值屬性。例如,要積極組織相關專家團隊論證具有地方鮮明特色和重大保護價值、具有較好保存價值的優秀農業文化遺產,助力實現“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以發揮其綜合價值。對于一些具有生產潛力和開發價值的農業文化遺產,要利用市場機制,吸收社會資金進行商業開發,做到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以充分發揮其經濟價值。對于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相對集中的地方,則可以通過建立農耕文明(文化)博物館的形式,收藏、保護、陳列和展覽文物,加強農耕文化宣傳和教育,充分發揮其社會價值。

三、結語

中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文明發展史。地處黃河中下游平原的河南地區,自古以來便是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生活在這片沃土之上的河南人,祖祖輩輩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這樸實無華的生活之中,形成了獨具河南本土特色的農耕文化,其中不僅蘊含著諸多的農耕文化資源,更留下了令后世贊嘆的農業文化遺產。這些農業文化遺產不僅見證著河南人民在長期與大自然的博弈之中所總結的農耕智慧,更體現了河南人民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在農耕文明發展史的長卷上繪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何更好地保護與利用河南省農業文化遺產,是擺在河南人面前的一道重大課題。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體制機制不夠完善、保護力度有待加大,農業文化遺產的宣傳推廣渠道單一、覆蓋面不夠廣,農業文化遺產創新發展動力不足、成效不顯著等問題,成為河南省在保護和利用農業文化遺產工作推進過程之中的“卡脖子”問題,隨著重要文化遺產名錄的陸續頒布,既為河南省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提供了重要遵循,也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伴隨著諸多舉措的陸續出臺,從相關職能部門到專家團隊組建,再到媒體宣傳以及數字化信息技術的運用,河南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工作也必將邁向一個新的紀元。不僅有社會大眾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共識的凝聚,還有農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專家的問診把脈,更有相關部門的牽頭引領。而在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潮流之中,河南必將有力促進農耕文化遺產的傳承、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助力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常潔,謝萍,趙川,等.四川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對策研究[J].決策咨詢,2023(4):4-9.

[2]隋牧蓉,張志靜,鄧謹.“三農”認同:鄉村人才振興的思想保障:兼論增進青年“三農”認同的對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6):50-58.

[3]張紅杰.河南省特色農業發展SWOT分析[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88(5):42-43,55.

[4]吳合顯.論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當代創新利用[J].中國農史,2018,37(1):115-121.

[5]李明,王思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什么與怎樣保護[J].中國農史,2012,31(2):119-129.

[6]韓凝玉,張哲,王思明.農業文化遺產傳播的媒體應用模式探析[J].中國史,2016,35(3):132-142.

[7]閔慶文,孫業紅.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特點與保護要求[J].資源科學,2009,31(6):914-918.

[8]魏天星,陳耀華,李楊.與農業文化遺產相適配的景邁山古茶林遺產監測方法探索與創新[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23,8(5):20-26.

[責任編輯:朱松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