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的資源》

1984-07-15 05:54朱嘉明黃江南
讀書 1984年6期
關鍵詞:人口能源資源

朱嘉明 黃江南

自從羅馬俱樂部的第一個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一九七二年發表以來,包括能源在內的資源前景,引起了各國人們的普遍關注。在這個問題上,目前西方除了以這一報告為代表的悲觀派觀點外,還有以西蒙的《最后的資源》(TheUltima-teResource)為代表的樂觀派觀點。為了使讀者能夠了解國外在這一問題上的不同見解,這里選刊了《最后的資源》中主要關于資源的部分論述,供參考。

朱利安·林肯·西蒙(JulianLincolnSimon)是美國伊利諾大學的經濟學和工商管理學教授。他在一九八○年九月出版的這本書里,以《增長的極限》的悲觀觀點為靶子,廣泛而系統地論述了作者所代表的樂觀派觀點對人類社會的資源、生態和人口等問題的看法。與此書出版幾乎同時,美國政府機構發表了對上述問題的前景抱悲觀情緒的《公元二○○○年世界情況報告》,于是西蒙又以本書中的基本觀點,與該報告的編寫人在報刊上展開了長時間的論戰。

有關人類社會的資源前景的預測,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梢灾赋龅氖?,西方的悲觀派們過分強調了這一問題上的自然因素,低估了科學技術進步的速度;而樂觀派盡管看到了科學技術在解決資源問題上的前景,卻幻想技術進步會維持資本主義經濟的高速增長和永久繁榮;兩者的共同之處,則是都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這一問題中所包含的社會因素。西蒙的這本書,對于工業污染、資源消費和人口增長抱有一種“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觀點,認為僅憑技術進步和市場調節就會圓滿解決資源問題,因而對人類社會對此采取的積極措施頗不以為然。這多少暴露和反映出壟斷資本為追求無限利潤而與人類利益的對立。但我們也應看到,該書所提出的問題和資料,有助于我們從正反兩個方面打開思路,研究對策。

馬克思主義者是樂觀主義者,也是現實主義者。我們認為,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無限的,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也是無限的;但在人類社會的一定歷史時期內,由于技術的、經濟的、社會的、自然的種種因素的限制,這種可供人類利用的資源又是有限的。我們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只要制定和實施正確的發展戰略,大力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智力開發,并對現有資源合理開發使用,厲行節約,我國的資源前景無疑是樂觀的。

需求的增長將推動人們去尋找新的資源,發現新的開采、加工和使用的方法,發掘代用品。這方面的潛力是無窮的。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嗎?從實際和哲學的角度來看,“有限”這個詞用在自然資源上,不僅是不合適的,而且容易使人誤解?!坝邢蕖币辉~源于數學。它有兩個主要含意。例如,一段一英寸長的線,就其兩端的界線而言是有限的。但是,在端點以內的線含有無限的點,這是因為它們沒有規定的尺度。因而,在一英寸以內的點數是無限的。同樣的道理,可提供給我們的某種資源的數量可以說是無限的,因為沒有方法來作出合適的計量。而且,正如一位能源專家所說的那樣,“不知道罐子有多大,就試圖猜測罐內有多少豆子”。我們無法肯定一種資源體系的界限,甚至說不出這種界限是否存在。對于一個生活在孤島上的人來說,他的界限就是島的海岸。而人類為探索新的資源,越走越遠,從一個大陸走向另一個大陸。當美洲被發現時,對以歐洲或亞洲為界限的人來說,世界一下子擴大了。一種資源體系界限的變動在每一個時期都發生過。每次對界限內資源極限的估計都因之而成為假設?,F在,人們已經開始對海洋進行探查。海洋蘊藏的各種資源數量,使迄今為止被人們發現的陸上的任何礦藏相形見絀。同時,人們也開始了對月球的探索。為什么我們取得資源的界限不會象以往一樣繼續延伸擴大呢?

糧食供應的總趨勢在好轉?,F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土地供應量的增加及使用潛力的提高,會使將來世界生產的糧食比今天更多。

盡管公眾和輿論工具認為我們正走向農業危機。但農業經濟專家的主流卻認為事情恰好相反。他們認為總趨勢是糧食供應的改善。歷史的記載也是支持這種樂觀態度的。近幾十年的統計表明,人均糧食產量在增長?,F在,受饑荒威脅的世界人口比例很可能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小。有人問糧食生產有沒有一個終極界限,討論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但是可以肯定,將來世界能夠生產的糧食會比今天多。這是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只為本身的需要生產糧食這種情況將越來越少?,F產量很低的國家提高生產水平,世界糧食產量將急劇增長,足以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需求的增長還會使農民對農業生產投入更多的勞動,通過改良土壤等手段提高生產。而且,許多大有希望的科學發明正在逐步取得進展,比如巨型天體反射鏡,它能把陽光反射到地球的陰面,從而延長光照,也即縮短生長期,增加收獲次數。另外,還可用大豆做成蛋白肉,它與真肉一樣富有營養,鮮美可口,而投資較少。有一些想法在我們看來如同科學幻想小說一樣不現實。但是我們必須記住,在一百年以前,我們今天大量使用的拖拉機、流動灌溉系統,在當時看上去也是很不現實的。這些新的發明和發現,在短期內會使費用升高,但從長遠看,則會降低生產費用和改善糧食供應?,F代科學技術的能力與現代交通運輸相結合,將大大減少糧食生產和供應受自然因素干擾的可能性,增強人類抗災能力。災荒對人類的威脅將越來越小。

土地也和其它自然資源一樣,是人類創造過程的產物。有人擔心,由于人口增長,城市擴大,交通發達,以及娛樂設施的增加將會使耕地面積下降,從而影響糧食生產。事實并非如此。人類不斷開墾荒地,甚至通過圍海筑堤創造土地(比如荷蘭),土地供應量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據有的經濟學家對八十七個國家的土地情況作的統計,一九六○年的土地供應量比一九五○年增加了百分之九。增加農作物的復種指數,提高產量,變相增加了土地。隨著知識、機械以及新能源的發展,土地的使用潛力也在提高。

從任何意義上講,能源都不是有限的。社會需求的增加,發現新的資源和新型能源,改進提煉技術,使能源供應一直在增長。

能源會枯竭嗎?我們所面臨的能源供應及其價格前景如何?這是當前的一個敏感問題。能源經濟的歷史表明,盡管每個時期都擔心當時任何重要的能源資源會枯竭,但事實是能源供應一直在逐步增長。其原因在于發現了新的資源和新型能源,以及改進了提煉技術。這種局面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由需求增加引起的。人口增長則是造成需求增長的原因之一。很長時期以來,存在著一種“資源有限論”。這就不可避免地將會使能源變得更加珍貴和昂貴。

自然科學不斷發現借助能源可使物質從一種形式變為另一種形式,能源就更顯得重要。因此,如果使用能源的費用很低,那么其它資源就可以大量制取,比如開墾大量的土地,海水淡化可以普遍進行,許多干旱地區可以得到灌溉,可以從海水中提取原材料,等等。反之,假如真的出現能源短缺,那么我們的一切經濟活動勢必將陷于停頓?;蛘吣茉措m有而價格昂貴,我們生產的消費品和提供的服務將少得多。正因為如此,至關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發現能源和使用能源。只要我們對能源問題進行更充分的分析,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能源與其它資源的最大不同之點在于它被一次“消耗掉”,也就是說不能重復使用。這種特性就使消費迅速增長引起價格急劇上漲。這些可能使能源前景變得暗淡。不過,如果看一看幾個世紀以來,所謂的能源“短缺”如何使那些即使是最明智的分析家們感到惶惶不可終日,是會有好處的。

例如所謂英國“缺煤”的問題。一八六五年,一位很知名的科學家曾經預言,由于英國缺煤,工業將停產,連石油也解決不了英國的難題。后來的情況怎么樣呢?因為預感到對煤炭的需求將增長,以及可能由此而來的利潤,勘探家發現了新的儲藏,發明家找到了更優越的采煤手段,交通部門發展了廉價的運煤方法。于是,所謂“煤炭不足”,就成了陳腐的概念。這種情況在別的國家也是一樣。比如在美國,已探明的煤炭儲量,即使以比現在高得多的水平消費,也可供應數百甚至上千年。

再一個是長期以來關于“油源枯竭”的論調。油源將枯竭,一直是人類的噩夢。以美國為例,一八八五年美國地質調查認為,加利福尼亞有油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或很小。一八九一年對堪薩斯和德克薩斯作出了同樣的預言。一九○八年,地質調查還對石油供應前景作過最高限度的估計,但從那時以來,這一限度早已被超過。此后地質調查部門、礦務局、內政部及國務院等都正式發表過種種預測,結果被證明是錯誤的。這表明專家們的預測往往過分悲觀。一位現年七十多歲的美國統計學家曾說過:按新聞報道的已知儲量,當他遠是孩子的時候,石油早就該用光了。但能源供應的歷史統計清楚不過地表明,總的趨勢并非短缺,而是可以獲得更多的能源。

那么,美國為什么轉向國外尋求大量石油呢?其主要原因是“利潤遞降律”在作怪。有人認為,每從地下抽出一桶原油,就使得下一桶原油更難獲得。其經濟后果是成本不斷增加。還有的環境專家認為,我們現在不得不從礦藏中提取原材料,而這些礦藏是日益減少并難以得到。這就是說,我們社會極珍貴的投資必須更多地轉向這一方面,而用于消費和真正增長的就不多了,現在我們必須多投資數十億美元去開發阿拉斯加油田,才能獲得與過去同樣數量的石油。按經濟學家的說法,這就叫作資本生產率下降,即“利潤遞降律”。而從外國進口反而便宜得多。另外,想保留美國本國的資源,也是原因之一。

總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過得硬的理論上的理由說明能源最終會枯竭。分析能源與分析其它自然資源及糧食有其相似之處,但也有著特有的奧秘需要探討。從消極意義上說,能源幾乎不可能重復使用;從積極意義上講,我們的能源供應并不限于地球。太陽就是我們一切能源(除核能外)中最后的能源。因此,從任何意義上講能源都不是有限的。

核能是一種“清潔”、安全、廉價、無窮、技術前景樂觀的可取的能源。

核電站現在特別引人注意,因為它為能源的成本提供了長期上限。我們必須討論這個上限的高度以及核電站的實用價值和危險性。

通過十多年來許多核電廠的運行,現在已經有足夠的經驗證明,核發電的成本與現在用礦物燃料發電的成本大體相當。

我們還應考慮技術的發展?,F在核發電用的是裂變法。從長遠看,一種更“清潔”的核能即聚變法可能完全實用。不過尚有許多技術問題有待解決。一九六七年有一位專家說過,用重氫聚變而不是裂變發電,最終將是可能的,這可能要化很長的時間,也許要二十年,甚至一百年,但我們總有一天會解決。最近,對聚變的控制技術似有進展??茖W家們預言,一個在商業上可行的巨大聚變系統,可能在九十年代初建成。一旦成為現實,就有極大的潛力。有人估計,即使能源消耗量比現在大上百倍,世界重氫為我們提供的動力將足以維持十億年,其價格可能只相當于現在裂變發電的成本。

但是,至今人們對核發電仍有一種厭惡情緒,認為核電站危險。然而,在對核電站的安全問題作出評價的時候,應當記住十分重要的一點:其它能源生產過程中也對人體產生危害,如打油井和開煤礦的事故及職業病等等。核電站的危險最關鍵的是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影響,特別是對胎兒的影響被認為是最危險的。但對長崎、廣島在胎兒時期受原子彈爆炸輻射影響的兒童進行調查表明,死于各類癌癥者并未明顯增加,而那時在該地區妊娠婦女接受的放射量比和平時期核電站發生事故時人們所受的放射量不知要大多少倍。盡管在核電站的安全問題上專家們的意見很不一致,但有兩點是錯不了的,即第一,核電站不會輕易爆炸;第二,對于核廢料的監視,并不比保衛諾斯堡的黃金更困難,也不比防備恐怖分子引爆核武器承擔更大的風險。

盡管核發電相對便宜和安全,但公眾反對冒風險的心情還是有的。這可以從下面這樣的事例得到證明:一個人寧愿把一元錢保存在自己手里,也不愿冒險試試運氣,要么賺一元,要么損失這一元錢,雖然贏的可能性大于百分之五十。只有當他不怕冒險,而且當下賭注獲勝的“希望值”大于他所放棄的東西,他才會下決心。一個怕風險的社會,寧肯以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死十個人,也不愿意以百萬分之一的可能性死十萬人(甚至只死一萬人)。也就是說人們更愿接受大量的小悲劇,而不愿看到極少可能發生的大悲劇。于是,社會將避開核能。然而事實的真相是核電廠發生使上萬人喪生的大災難的可能性幾乎等于零。

預測能源前景,推斷能源成本的長期歷史趨勢是最可靠的方法。而它使人們看到,能源短缺的現象將減少,其成本將不定期地繼續保持下降的趨勢。

預測自然資源的成本(及價格)和供應前景,有兩種方法,即工程預測法和經濟預測法。前者使用技術方法預測自然資源的狀況,即(1)估計目前在地球上某種資源的已知數量;(2)根據現在的使用率推斷出將來的使用率; (3)用(1)除以(2)。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往往是錯誤的。因為所謂“已知儲量”只是地質學家們肯定其客觀存在,而對于私人企業或政府來說則是化錢了解儲藏情報,從而弄清開采哪個地區才是有利可圖的。因此,“已知儲量”更多的是告訴我們資源的利潤率,而不是其總量?!耙阎獌α俊边€好象是我們家庭置放在廚房里的食物,并不能說明社會上到底有多少食品。

工程預測法本身所產生的結果也是千差萬別的,其原因在于:(1)技術專家們引用的科學數據不同;(2)各種政治力量的不同估價;(3)意識形態的差別;(4)是否相信“資源有限論”;(5)科學的想象力豐富多彩。

經濟預測法是根據過去的成本、價格和供應的長期歷史數據,推斷未來的形勢。這是最靠得住的方法。能源資源除了不能重復使用這一條以外,與其它自然資源一樣,因此其供應和價格、成本的前景也應使用這種方法進行預測。但當前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論往往還是集中在“已知儲量”方面。還有的人在估計需求的增長時,假設價格不變,然后把這種估計與已知儲量相比,從而表明需求即將明顯超過供應。更有一些人以石油或其它能源的生產不會有發展作為推理的基礎,從中得出錯誤的結論。對能源進行全面預測的最佳方法應綜合經濟和工程兩種方法,即對石油和煤等當前主要的能源進行經濟估計,對核能、頁巖油、太陽能、風力等能源則必須以工程估計為主,因為在這方面我們的經驗不足,還存在著大量不肯定因素。用這種綜合方法,根據大量數據,得出的結論是能源供應不會短缺,成本將下降。

衡量某種資源成本的基本方法是根據其價格與其它產品價格的比例。這種比例告訴我們它與其它非采掘產品之間的貿易條件。這種方法要考察資源相對于工資的價格。而且應是長時期的歷史趨勢,而不是某個短時間的市場價格。因為后者的人為因素很多。價格的歷史趨勢表明資源是否短缺。比如,從一八○○年迄今,在美國,一小時的勞動可換越來越多的銅。其它原材料的趨勢也與此相同。銅價的下跌,意味著現在用較少數量的買內衣或理發的錢,就可買到與一個世紀之前等量的銅。

現在,專家們對能源問題的看法差距很大。這里不妨簡單歸納一下他們的異同,以及當能源問題與利益、政治和思想矛盾糾纏在一起時的形勢。

關于石油問題的一致意見是:中東可以生產供全世界幾十年消費的石油。一九八○年石油市場價約三十五美元,今后不大會大幅度上漲。世界大部分地區迄今尚未系統地開采石油,這可從到一九七五年為止的油井數看出:美國二百四十二萬五千零九十五眼,蘇聯五十三萬眼,拉美十萬眼,加拿大十萬眼,澳大利亞、新西蘭二千五百眼,西歐二萬五千眼,非洲和馬達加斯加一萬五千眼,南亞和東南亞一萬一千眼,中國九千眼,中東一萬眼。關于“原油”的定義,對估計其儲量關系重大。美國地質調查只能在常壓下引上地面的油流。如果把加壓之后能開采出來的油,以及含在巖石和油沙中的非流質油也算進去,那么估計儲量要大得多。

關于煤炭問題的一致意見:世界上煤的儲量與石油儲量相比仿佛是大巫與小巫。在能源效益方面,煤比石油或天然氣便宜。一九七六年十一月,每百萬“英國熱量單位”(BTU)煤是八十七美分,石油是二點零四美元,天然氣是一點一三美元。但煤運價高,再加上消除污染的開支,將超過石油。

關于石油代用品的一致意見是:石油的市場價格可能影響其它燃料市場價格。比如一九七三年石油出口國組織提高油價,煤和鈾價格立即暴漲。這是因為擁有這些資源的人感到需求將增長、而在煤礦和核電站的投資又要冒風險。

關于核電站的一致意見是:核發電成本低廉。從純粹物理學的角度看,地球上的核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下面一些問題上有分歧。

關于石油供應前景。一些專家認為,按現在價格和消費水平,石油生產將于一九九○年達到頂點,然后就開始下降。對于礦物燃料的總數也說法不一。

關于天然氣供應前景。美國天然氣協會說,按現在的消費水平,天然氣足可維持一千年至二千五百年。而卡特總統引用美國地質調查估計數說,只能供應十年。十比一千至二千五百,如此巨大的差距把人弄得暈頭轉向。

關于節油措施的潛在影響。有些人認為可以大幅度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益,減少浪費;但另一些人則懷疑這樣做有什么好處。把汽油價格提高到最高水平當然會大量影響消費,但是否有經濟意義也有爭論。

關于其它能源是否實用。如果石油價格長期保持目前水平(三十五美元/桶),則其它能源如潮汐發電、海洋溫差發電、地熱發電、常規太陽能發電、沼氣發電等在近年或不久的將來可與石油競爭。另一種意見認為,即使油價再漲一倍、二倍甚至三倍,其它能源也起不了重要作用。

對于太陽能利用方法的前景,現在還是推測性的。

結論:推斷能源成本的長期歷史趨勢是估計能源前景最可靠的方法。這種方法使人們看到能源短缺的現象將減少,成本將不定期地繼續保持下降的歷史趨勢。在最壞的情況下,核電力的最高成本將保證電力成本不可能漲得比現有能源的成本高出太多。政治原因當作別論。

許多人主張節約,即使所得小于開支,以便使我們的后代有足夠的資源。實際上,由于新技術的發明是可以預期的,因此要我們限制使用資源,無異于要窮人向富人施舍。

是否要節約資源?對于木材、銅、石油等資源,個人或社會是否應當少用,甚至于作出特別的努力不使用這些東西呢?答案是:除非出于國家安全考慮,或者有國際約束,我們無需這樣做。

比如在你家里亮著一盞燈,你會不會關掉以節約能源呢?如果僅是一舉手之勞,你會這樣做。但,如果你在十英里之外,就不會返回去關燈。因為來回消耗的汽油,或步行化費時間的價值比這盞燈點幾天還要大。這里有一個規律,即從節約獲得的好處要比我們實行節約的化費大,這時候避免消費就是合情合理的。

在物質方面的節約,與經濟方面的節約兩者之間經常發生混淆。比如,有人建議不要每次使用廁所后放水沖洗,而是改用別的辦法。但幾乎所有的人寧愿化錢獲得更多的水??梢?,以不沖廁所的辦法節約水在經濟上是不合理的。

盡管有人呼吁人們“生活得更簡樸一些”,但這樣做的費用之高是令人吃驚的。有一個學生曾作過計算,如果美國農民以一九一八年的耕作方式取代現代技術,放棄拖拉機和化肥以節約能源和資源。我們就需要六千一百萬頭騾馬,要用一點八億英畝土地種草喂養這批牲口,其面積相當于現在用于生產的草原的一半。我們還要外加二千六百萬至二千七百萬農業工人,才能達到一九七六年的產量。

節約能源是另一個喜歡談論的目標。比如有人敦促我們不要吃龍蝦,因為捕捉龍蝦消耗的能源是捕捉鯡魚的一百一十七倍,而所得到的蛋白質是一樣的。但是一個集團的節能萬靈藥方往往受到另一集團的責難。

重復使用資源,其工程費用往往超過省下來的錢。有一個學生奉命搜集廢玻璃瓶子,十八周內共得一萬零一百八十磅。但他開車八百一十七英里,耗日費時,用去汽油五十四加侖,排出了大量污染物質??傊蚁胩嵝岩痪洌涸诜磳υ械睦速M時不要造成更大的浪費。

為什么節約論者認為必須推動人們節省比他們自然而然做到的更多呢?顯然他們不相信人們對資源是否易于獲得及其價格狀況所具有的應變能力。但是,一九七三年以來電力消費增長速度放慢,就是消費者對成本和短缺極為敏感的有力證據。七十年代后期,隨著汽油價格迅速上漲,消費趨于下降,這是又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

許多人主張節約,即使所得小于開支,以便使我們的后代有足夠的資源。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現在使用資源是否以犧牲后代的利益為代價呢?回答是否定的。如果自然資源的相對價格有希望將來比現在更便宜,這就意味著后代并不會面臨比我們更嚴重的短缺,而是會獲得與我們一樣多,甚至更多的資源。我們今天使用資源,從其數量方面考慮,如果對后代有什么消極影響的話,也是很少的。更重要的也許是現在的消費刺激生產,提高生產率,從而提高我們的生活,并將造福后代。

市場趨勢會防止過分使用資源而造成短缺。當前的市場價格不僅反映現時的狀況,同時也反映可以預見的將來的供求形勢,因而當前的市場價格自動地為我們的后代留出了資源分額。如果存在合理的根據預示將來價格上漲,投資者將收購所有的油井、礦山及企業。這就會促使當前的價格上漲。因而也就是不鼓勵人們使用這些資源。

實際情況是,新資源的發現,新的開采和使用技術的發明是可以預期的。因此,我們用不著擔心我們的后代會由于我們現在的消費格局而受到損害。同時,當前的市場價格也包含可能出現的人口增長因素。

一旦情況有變,技術停滯使得資源價格上漲,預示將會出現供應不足,而市場又無能為力的時候,一個深謀遠慮的政府可能出面干預,以減少資源的使用。但這種干預現在不需要,也是不合適的。因為通過致力于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每一代人將一個生產性的世界移交給下一代?,F在的情況正是如此,正通過積累增加資本,通過增加有用的知識,通過使這一代人更加健康和受到更好的教育,通過改善經濟形勢來實現這一目標。因為我們可以預期后代將更加富裕,因此,要我們限制使用資源,無異于要窮人向富人施舍。

為了國家安全和國際貿易而節約資源,有可能使一個國家貯存夠幾個月乃至數年消費的敏感的戰略物資。這已超出通常討論的范圍,而且與人口增長無關。

這里要提一下窮國與富國在資源問題上的關系。有一種概念認為富國掠奪了窮國的資源,這種說法不考慮智力的現狀。資源在工業不發達的窮國使用價值不大。一旦賣給富國,其收入可以幫助窮國進行建設,為窮國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如果不賣又會怎么樣呢?請看一九七四年印尼出現的情況:在一月份許多印尼人上街抗議日本開采印尼資源,八個月之后有些人卻開始抱怨日本開采不積極。由于日本經濟衰退,削減從印尼進口資源的數量,比如木材就減少了百分之四十,結果印尼木材價格下降百分之六十,有三十家木材企業倒閉,失業增加。

現在的窮國并沒有因出售資源而犧牲后代的利益。窮國為其后代節省資源的做法要冒很大的風險,因為資源的相對價值在將來會下降。

同時也要記住,美國及其它富國向窮國出售大量的初級產品,如窮國需要的糧食。這種交換使雙方得益。當然,在這里并不暗示富國向窮國購買資源的價格是公道的。貿易條件確實是個道德問題。但問題的解決要靠供求、市場力量和政治力量這些因素。

從長遠的觀點看,人口的規模與生產率相適應,并不是不可控制的怪物。中國出生率的下降,使人們相信,貧窮而人口眾多的國家,遲早會仿效富國的人口格局。

有人認為,人口增長失去了控制,除非發生異乎尋常的事阻止人口的幾何級數增長,我們很快就只會有“立足之地”。

自從創世紀以來人們就擔心人口的增長。但人口的增長并非是穩定的和一成不變的,統計表明,迄今為止,有過三次人口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長。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一百萬年,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使人類可以最大限度地采集食物和狩獵,人口因此迅速增加。但當原始工具的潛力被用完之后,人口增長接近于停滯。大約在一萬年以前,人口增長出現了第二次飛躍。當時出現了畜牧業和農業耕作。但當新技術帶來的好處過去之后,人口增長再次接近停滯。這兩次使我們有理由認為,已知的謀生手段使世界人口增長到一定規模后就會限制繼續增長而接近停滯。

前兩次人口增長速度升而復降的過程,表明從十七世紀工業革命開始的人口增長,很可能也會降下來。當然,目前的知識革命可能繼續下去而看不到盡頭,人口的增長可能會繼續,也可能不會。不管怎么說,從長遠觀點看,人口的規模與生產率相適應,并不是不可控制的怪物。

大量的歷史事例證明,人口規模和增長速度是受政治、經濟和文化力量的影響,并非僅僅受饑餓和瘟疫的影響。在許多窮國出生率已經降下來了,其中有的是交通發達而人口稠密的島國。但中國不是島國,其人口占全人類的四分之一,近一、二十年來出生率已顯著下降。這種下降使人們相信,現在貧窮而人口眾多的國家,遲早會仿效富國的人口格局,死亡率和出生率都要下降。

人的思想較之于口與手,同樣或更能左右經濟。從這方面看,人口的增長規模有兩種:經濟的與非經濟的。

生產率的提高的根源是人的智能。由于進步都來源于人,那么似乎有理由設想:進步的程度取決于能夠運用大腦的人的數量。一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曾說過,核能的成本和可得性,在有更多科技工人的條件下前景會美妙得多。譬如核聚變問題,錢并不是限制因素,限制進步的倒是有沒有受過高度訓練的工人。

一些研究告訴我們,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個單位的人力資源和資金越多,革新就越多。不同的調查者都得出這樣的結論:從迅速接受新型事物的意義上講,組織規模的大小及財富是進行革新的最有力的征兆。

人口增長的結果,不僅刺激新技術的發明,而且也推動現有技術的應用。(1)如果其它條件相同,較多的人口意味著較大的市場,推動更大工廠的出現。這樣的大廠比小廠效率高,持續生產時間長,從而使單位產量的成本降低。(2)更大的市場也使更大規模的勞動分工成為可能。(3)人口越多,生產的東西也越多,這就能保證人們在干中學習。這是提高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因素。(4)眾多的人口能使許多重要的社會投資如鐵路等獲利,這在人少的情況下無利可圖。在人口多的情況下,公共服務項目如防火機構等也將成為人均負擔很低的社會設施。

然而這里也存在著許多非經濟的增長規模,如人口擁擠。商業活動的增加造成混亂和困難。每增加一個人,就會減少別人的活動范圍,把一些污染因素(煙、噪音等)強加在別人頭上。于是,生活中的安寧和歡樂減少了,物價上漲了。只要有某些生產因素,如土地之于農民,市場之于商販,繼續保持固定不變的規模,這種情況總是要發生的。但是如果這種因素增長了,即擴大市場和耕地,那么,非經濟增長規模就可以避免或減少。

猜你喜歡
人口能源資源
我給資源分分類
第六章意外的收獲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資源回收
人口最少的國家
坐井觀天石頭國
豐富的能源
激活村莊內部治理資源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國
好大的方塊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