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程呼喚教師創新

2008-09-10 06:21黃正瑤沈文濤曹茂昌盧廷順
中學語文教學 2008年7期
關鍵詞:新課程文本目標

黃正瑤 沈文濤 曹茂昌 盧廷順

黃正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我們教師就應該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注意營造一種新的課程文化。即合作、對話、探究的課程文化。要營造這樣的課程文化,教師就必須創新。實施新課程,首先呼喚的就是教師的創新。今天,我們名師工作室就以下這幾方面進行一些探討。

基于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的創新

黃正瑤:新課程要求我們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知識與能力作為一個維度的目標,它有獨立的要求;但在整個目標體系中,它又是其他兩維目標達成的載體,也就是說知識與能力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以實現的物質外殼。如何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教學目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盧廷順:過去我們制定教學目標主要指向教材,忽視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脫離社會生活,脫離學生實際。實施新課程以后,仍然存在只注意知識目標的落實,而忽視能力目標,更忽視另外兩個維度的目標的情況。比如我們集體備課《燭之武退秦師》時,就有老師這樣設計教學目標:一、了解《左傳》的文學常識;二、掌握本課的文言字詞;三、學習燭之武說服秦君退兵的技巧。這樣的教學目標指向實際上背離了新課程的要求。

曹茂昌:還有一種情況,我們一些教師對新課程的理念沒有真正把握,對“三維目標”的理解比較膚淺、較片面。有位老師在說課時對《我與地壇》的學習目標作了如下表述:

知識與技能目標:1掌握“坍圮”“蒼幽”“玉砌雕欄”“熨帖”“意蘊”“猝然”“雋永”等詞語的形、音、義;2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學習作者積極的人生態度;3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1掌握誦讀散文的技巧與方法;2通過對文章主題的分析體會學習散文的過程;3通過文章藝術手法的學習掌握散文學習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通過文章內容的學習,學會正確對待人生的挫折;2感受母愛,懂得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3培養主動關心殘疾人的思想感情,

我覺得這樣設計教學目標不是創新的表現,而是通俗化、機械化的表現。

沈文濤:這是對新課程“三維目標”理念形而上學的理解。這樣的目標看起來似乎嚴格按三個維度來制定,實際上是把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為割裂開來。過程與方法是學習和掌握知識與能力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也不可能脫離知識與能力而獨立存在。實際上,“三維目標”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原則和方向,不能靜止、孤立地操作。對于大多數教學目標的達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別是涉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的達成,應該是一個漸進的螺旋上升的達成過程,不過在具體操作上,我們有時候也把握不準,黃老師,您能具體指導一下嗎?

黃正瑤:教學目標的制訂,一要切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和文本的內涵,即具有科學性;二要具體化,不能空洞;三要具有可操作性,要盡量使用行為動詞。教《我與地壇》,我們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從學生最受感動的角度設計教學目標,如“體會并能口頭表述作者殘疾后對生命產生的新理解、新感悟”,“梳理作者認識生命意義的變化軌跡”等,緊扣文本,既具體又容易把握,還容易達成;再如“從把握文章的線索人手,進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分析景物描寫與作者思想感情的關系”等,通過比較具體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逐步掌握散文學習的一些基本方法。

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與教學個性化處理

黃正瑤:教學目標的創新必須立足語文教學的本源,文本是語文學習的主要載體,是語文教學的根基所在。準確把握課文內容,提倡個性化解讀是實施語文新課程教學創新的基礎。傳統的語文教學,考慮共性過多,重視個性不夠。用僵化、教條的模式禁錮學生的思維。束縛了學生的個性,湮沒了學生靈性的光亮,所以要提倡個性化解讀。但是,創新并非胡亂猜想,更不能隨意歪曲。它必須建立在正確、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礎之上?,F在的教學實踐中,存在著借“多元”解讀之名,行“隨意解讀”之實的現象。這個問題對語文教學的創新非常有害。

沈文濤:文本固然可以多元解讀,但首先要弄清作者創作傾向,而后才能進行個性化解讀,否則就可能謬以千里。一次聽公開課《荷花淀》,老師要求學生就小說中人物對話談閱讀體會。同學們圍繞水生臨行前囑咐水生嫂“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們拼命”這句話展開了討論。有的說水生不愛水生嫂;有的說水生有濃厚的封建思想,把女人的貞操看得太重了;還有的說水生嫂不過二十五六歲,年輕漂亮,死了多可惜,“好死不如賴活”。討論確實熱烈,學生發言也很踴躍,但那位教師未對學生的討論作出應有的評價。只是表揚學生有創新。我認為這樣解讀文本會把學生引向歧路。

盧廷順:新課程要求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閱讀文本的主體意識,啟發學生盡可能多維、多向、多層面地去揣摩感受課文的內涵。通過感受、領會、體悟等形式形成比較穩定的、個性化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體系。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我引導學生對“這幾天心中頗不寧靜”的原因進行個性化解讀,學生能夠結合寫作的時代背景、作者個人的經歷展開討論。有人認為是作者對大革命前途的憂慮,有人認為是作者對現實的不滿,有人認為是作者不滿現實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悶,也有人認為可能與作者個人的遭遇有關……這些理解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但又沒有背離對文本的基本理解。

曹茂昌:閱讀鑒賞是閱讀主體(讀者)與客體(作品)共同完成審美認識的過程。閱讀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無限的,存在著審美差異性;另一方面是有范圍的,存在著社會的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讀”并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地亂解亂讀,必須有一定的“規范”。必須有公眾認同的價值取向。

黃正瑤:是的,解讀文本要尊重文本和閱讀規律:第一,解讀必須由文本出發,“多元”的解讀應當是有理有據的。即既要符合人之常情,也要符合事理邏輯;第二,解讀文學作品必須遵循知人論世的原則。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生活實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搞“簡單確定”,也不能無原則認同。新課程閱讀教學在掙脫傳統閱讀教學“簡單確定性”的枷鎖之后,同時需要對無邊際的多元解讀。即“過度解讀”保持警惕。否則,教師就是嚴重的失職。

體現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模式創新

黃正瑤:實施新課程,就是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應當有新的教學模式。我們看到,有些課堂的教學形式是比較新,但存在不少問題。

曹茂昌:這主要是機械、教條、形而上學地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出現了一些放任自流、沒有內在體驗的“自主”,表面熱鬧、沒有實質內容的“合作”,還有所謂的“探究”變成了偏離“語文”的東拉西扯。

沈文濤:還存在一種傾向。為了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語文課變成了政治課,變成了科普課,為了強調過程與方法,超越學生能力地將整個學段要求達成的目標下放到某一具體課文的教學中。出現架空的方法指導等。

黃正瑤: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我們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教學模式,請彼此交流一下。

盧廷順:主要有三種課型:活動體驗、文本研習、問題探究?;顒芋w驗教學應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設計活動,使學生結合自我體驗更深入地與文本對話,并學會與他人共享自己的經驗和感受。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向青春舉杯”專題中的《十八歲和其他》,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我安排學生課外完成“親情難忘”的記敘文寫作,回到課堂上交流各自的故事,談談自己的體驗,再結合課文分析“兩代人的矛盾(即代溝)”形成的原因,作為子女的自己應該怎樣處理“代溝”,課后要求每位學生再選擇一種合適的方式與父母交流并寫下交流體會。通過從課外到課內再到課外的學習過程,學生完成了與文本、與作者、與編者、與老師、與同學、與家長、與自己心靈等多重對話,不僅充實了個體精神生活,而且提升了人生境界。

曹茂昌:語文教學的活動形式應該是豐富的,如影視觀摩活動、朗讀活動、資料搜集活動、專題研討活動、創作活動、文學社團活動、課本劇表演活動、辯論活動、采訪活動、調查活動等等,這些活動只要和語文學習有機結合,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沈文濤:文本研習就是通過作品的語言表述、創作北京資料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做到“知人論世”;還要與“其他讀者”(包括老師、同學和其他讀者)對話,或產生共鳴,或產生碰撞。這樣立足文本,精讀文本,由內而外,就能開拓學生的思路,增加他們的見識,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我在組織學生學習《孔子世家》時,緊緊抓住孔子作為政治家和教育家這兩個要點,組織學生進行文本研習。學生就兩個問題進行了合作研討:作為政治家的孔子,他的核心思想“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作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教育理想是什么。通過研習,學生不僅對文本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而且從《論語》《札記》《左傳》等古典文獻中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在研習過程中,有學生認為孔子的一些行為(如贊成“刑棄灰”)與他的“仁”是矛盾的,經過碰撞,學生有了自己的解讀。

黃正瑤:其實文本研習就是以文本為平臺,創設閱讀對話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對話,進行合作學習,表達交流閱讀的體驗、感受和思考,通過質疑、討論消化理解課文,側重于提高學生解讀文本、鑒賞作品的能力。

曹茂昌:文本研習的深入,必然促生問題探究的課型。問題探究就是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問題引導下進入專題學習。在探究中發展理性思維和批判意識,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在《雷雨》教學中,“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到底是真是假”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我做了這樣的設計:首先讓學生充分閱讀選段。并讓持不同觀點的同學分別讀周樸園的臺詞(不同的理解,人物的語氣、語調就不相同);然后鼓勵他們看全劇(包括看改編的電影),進行第二次探討;第三次探討則要求他們結合書后相關資料進行;最后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再次探討。經過從選段到全劇,再到劇評,最后到生活這樣多次的閱讀、探討、交流,學生對怎樣認識人性中的真與假的復雜關系問題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

盧廷順:問題探究可從不同的角度展開,其中,延伸拓展式探究和創新發現式探究最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延伸拓展式探究是由文本中的某一點延伸拓展開去,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開闊視野,訓練思維,它的指向也是多維的,歷史或現實、個人或集體、中國或世界都可以。創新發現式探究是對延伸拓展式探究的再延伸拓展??梢钥紤]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探究問題的提出可以是教師預先設計的,也可以是學生在“活動體驗”“文本研習”或“問題探究”過程中發現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可以是個人解決,也可以是小組或班級的合作解決,甚至可以暫時不作解決。

黃正瑤:要引導學生學會主動預習,教師不需要布置預習題,而應讓學生自己進行預習閱讀。但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檢索資料,要對閱讀方法進行指導,特別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進入文本研習和問題探究的學習活動中。

評價方式的創新

沈文濤:實施新課程以來,最困難的就是評價方式的創新。目前,人們習慣于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的方式,我覺得,由于種種原因,評價方式的創新成了實施新課程的瓶頸。

盧廷順:我們學校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嘗試。設計了學生學習過程評價方案。學習過程評價包括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學習方法的改變,創新意識的深化等幾個方面。學習方法的改變包括主動預習的效果,課堂筆記的效果,學習反思的撰寫等方面;創新意識的培養包括質疑的深度,文本解讀的新意,探究問題的角度和深度等方面。學習過程評價等級由學生自己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三方面各占一定比例組成。當然也有考試成績評價,但它只占學生學科總成績的50%,另外50%是學習過程評價。

曹茂昌:其實考試成績評價也不應該僅僅是筆試的成績。語文能力是多方面的,口頭表達能力就不是筆試能夠考核的。英語教學可以有聽力和口語測試,語文為什么只能是筆試呢?我認為,完全可以有多種考試形式,如聽力、口語、朗讀、答辯等都可以嘗試。

黃正瑤:語文評價的方式可以多樣化,即使考試也可以多樣化。我們要特別注意對學生的發展性評價,要用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這就需要評價方式的創新。上面提的幾種評價思路很有新意,我們可以進行實驗,大膽創新,走出一條評價的新路子。

猜你喜歡
新課程文本目標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淺議高中化學新課程必修模塊的主要教學策略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搭文本之橋 鋪生活之路 引習作之流
2019年全國高考新課程Ⅰ卷生物試題分析與啟示
文本與電影的照應閱讀——以《〈草房子〉文本與影片的對比閱讀》教學為例
第二屆“我即語文”教學獎頒獎典禮暨新課程研討會在福州一中舉行
2009年語文新課程《考試大綱》修訂記略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