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多元統計分析

2009-01-12 08:42張艷芳
出國與就業·就業教育 2009年11期
關鍵詞:縣域經濟濟南市

【摘要】山東省區域差異問題較為突出,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之間的差距在逐年拉大,縣域經濟發展緩慢是阻礙山東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主要原因。為了盡快提高縣一級的經濟實力,削減城鄉二元結構的差距,實現協調發展,縣域經濟的發展是關鍵。本研究以濟南市縣域經濟發展為立足點,對轄區內的區縣進行實地調研并進行多元統計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同時結合落后地區的特點,提出適合各區縣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其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為濟南市縣域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濟南市;縣域經濟;多元統計分析

縣域經濟是我國最基出的區域經濟,是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是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以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為發展主題和方向。近年來,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有了較大提高,2006年,全省縣域范圍內達到18183.5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5年上漲18.96%,占全省GDP總量的83.23%[1]。作為省會城市的濟南市在山東省17地市的縣域經濟發展并沒有處于優勢地位,縣域國內生產總值11216248萬元,遠遠落后于青島市和煙臺市全省排名第七。本文將就濟南市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如何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進行探討性分析。

1.濟南市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濟南市轄區內1市三縣六區,除了市區內的四個區農村人口較少以外,歷城區、長清區、平陰縣、濟陽縣、商河縣及章丘市內均擁有較大數目的農村人口,本文主要是對濟南市的以上兩區三縣一市進行縣域經濟研究。濟南市擁有648.37萬人口,其中縣域人口數占到了393.5萬人。近年來,濟南市的城市經濟發展較為理想,但是由于縣域經濟發展相對較弱,因此與東部沿海城市相比濟南市的經濟綜合實力處于次要位置。濟南市縣域 GDP所占比重僅為 25.5%,縣域地方財政收入所占比重為 31.7%;與之相比較,青島市縣域 GDP 所占比重為 48.5%,縣域地方財政收入所占比重為45.2%。具體數據見表1:

2.指標體系的構建

由于經濟發展的內容是廣泛的,因此分析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需要涉及到很多指標。為了全面、客觀地反映濟南市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現狀及趨勢,以便更好地分析出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本文在查閱了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濟南市的實際情況,最后根據資料的可獲取性選定了以下12個指標構成多指標體系,作為本文分析研究的主要對象。X1:鄉村從業人員數占總人口的比重、X2:第二產業增加值、X3:第一產業增加值、X4: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X5:出口總額、 X6:醫院、衛生院床位數、X7: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X8:城市化水平、X9:城鎮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X10:地方稅收收入、 X1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X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

3.濟南市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本文分析研究所用數據來源于《山東省2007年縣域經濟年鑒》,分析工具采用SPSS11.0統計分析軟件,分析方法采用多元統計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通過研究指標體系的內在結構關系,從而把多個指標體系組合為少數幾個相互獨立但能包括大部分信息的綜合指標,它們之間有較好的客觀性、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通過因子分析,可以從反映縣域經濟特征的眾多指標中,提取幾個主要的公因子,每個公因子代表一種重要影響,抓住這些公因子,既可以分析出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不可觀察的主要影響因素,而且可以簡化數據結構,確定綜合評價數學模型的權重,從而計算綜合評價值。

對所選取的濟南市6個區、縣(市)縣域經濟的12項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將處理后的數據輸入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因子分析,經過Promax旋轉,得出公因子載荷矩陣見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前3個主因子的特征值的累積貢獻率已經達到96.549%,這說明這3個主因子幾乎可以包括這12個指標的全部信息量的96.549%。由此,我們可以通過分析這3個主因子來達到獲取幾乎全部信息的目的。具體每個主因子的載荷見表3:

經過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以看出每個主因子代表的實際意義很明顯,結合經濟學知識,以高載荷指標代表給每個主因子命名。第1主因子在指標X2、X4、X5、X9、X12具有較大的正系數,它主要反映了地區的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第2主因子在指標X3、X6、X11、上具有較大的正系數,它可以代表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第3個主因子在指標X1上具有較小的負系數,而在X7、X8上具有較大的正系數,該因子可以看作是地區城市化水平的反映。

由于每個主因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同,所以我們用每個主因子的貢獻率來代表每個子系統各自的權重大小,來組合出一個綜合的評價指標。在建立各項評價指標相應的權重系數Wij的基礎上,采用線性加權形勢構建模型,最終計算出得分并進行排序??h域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模型如下:y=0.7172y1+0.2301y2+0.0527y3由評價模型,得到各個縣的得分及發展水平由高到低進行排序,如表4所示:

從2006年山東省30個經濟強縣的排名來看,濟南市只有章丘市和歷城區位列其中。通過因子分析的結果也能夠看出,歷城區在濟南市屬于經濟強縣位列第一,章丘市緊排其后,濟陽縣和商河縣排在了最后面,這也是與事實相一致的。歷城區在主因子1上的得分最高,說明歷城區的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在濟南市各區縣中最高,這與歷城區積極地接受濟南市的輻射效應有著密切的關系。章丘市在主因子2的得分最高,這與章丘市農業水平提高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分不開的。

4.加快濟南市縣域經濟發展的意見與建議

4.1 農民工轉移就業是發展縣域經濟的重點

政府目前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是就業問題。金融危機形勢下農民工的就業前景更加嚴峻,一方面,濟南市近郊區政府及相關部門通過收集目前市區內緊缺崗位的信息資料,有針對性的對剩余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提高其素質,為在市區尋找就業崗位做好準備;另一方面,離濟南市區較遠的區縣市,根據當地農民工的實際情況,鼓勵農民工在縣城創業,這不僅能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而且可以實現農民的城市夢想。這就要求各縣市區政府及黨委采取積極有效措施,來積極引導農民工自主創業。首先,通過建立有利于農民工創業的資金支持體系解決農民工創業的起步資金不足問題。其次,拓展農民工創業新空間,引導農民工把長期打工生活中學到的技能、積累的資金、磨煉的市場經濟經驗以及社會關系網絡資源運用于自主創業之中。第三,整合科技、市場信息、政策法規、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為農民工自主創業提供服務,并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農民工中的“能人”、有創業意愿者、具有潛在實力和能力者的創業培訓。最后,建立完善有利于農民工自主創業的政策體系,對農民工創辦的勞動密集型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補貼、減稅、緩還貸款、減利息等,同時在稅收的品種方面再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優惠,降低其創業準入門檻,幫助農民工渡過難關。

4.2 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為目標,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提升和改造傳統農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農業產業化水平低是濟南市落后縣區落后的根本原因。農業增加值的大小與農業產業化程度尤其是農產品加工鏈條的長短成正比例關系,因此拓展和延伸農產品的加工鏈條是農村富余的關鍵。這就要求當地政府支持和保護農產品加工企業,有條件的縣可以建立專門的農產品加工業園區,吸引更多的農產品加工業前來入住建廠,從而形成規模效益。相關的企業必須通過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來調整結構,通過與大企業及高校的聯合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通過合作供銷等方式擴大產品銷售渠道和銷售市場,最終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

4.3 依托各地資源優勢,揚長避短從而優化整體產業結構是關鍵

根據各個縣域的地理位置、環境和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的發展特色經濟,拉長延伸產業鏈條并最終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此,各區縣應該抓住省、市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所創造的有利的制度及政策環境,全方位對接優惠政策,積極探索放大政策效應與發揮自身優勢的最佳結合點。

首先,根據區位優勢,進一步拉長優勢產業的產業鏈條。歷城區應借助其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優勢和處于城區及近郊的地理位置優勢,在成功成為省會濟南市“后花園”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大做好旅游產業。同時歷城區基礎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優越,加上國家級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及多家大中專院校在此安家,應該提升產業等級,打造高效益、集約化的工業強區。長清區在大學科技園的帶動下,大力發展學、研、產一體化,盡快發揮高校在長清區發展中的作用。章丘市素有“小泉城”之稱,近幾年以“百脈泉”、朱家峪、濟南植物園等風景區為主導的旅游產業有了較好的發展。商河縣距離濟南市最遠,在濟南市輻射效應最不易達到的情況下,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資源優勢,科學開發利用地熱資源,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水平。濟陽縣和平陰縣應該充分借助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高起點調整種養結構,集中力量培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揮龍頭帶基地的作用。在東阿阿膠、仁鳳西瓜等名牌產品的帶動下開發更多的名牌產品,并以此為依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優產品基地,實現農產品的市場化和多次轉化增值,從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

其次,根據各縣市的地理位置特點,確定其整體產業結構。濟南市所轄的章丘市、長青區、歷城區屬于城郊衛星型區,市城市鄉村的緊密結合,既有城市特色,又有農村成分,市場化、商品化程度較高。因此該類區縣的產業結構應該是農業以鮮活農副產品、養殖業、加工、物流業為主,輔之以花卉、花鳥類生產基地和觀賞、休閑類農業、農村觀光旅游等新興產業;建立為濟南市工業配套和直接服務于城鄉人民生活需要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產業;直接面向城市和農村的銷售業、飲食業和為城鄉人民生產和生活服務的各種服務業[2]。濟陽縣、商河縣及平陰縣離濟南市區較遠,這些縣的產業結構是以農業為主的,二三產業相對較為薄弱,而且缺少可供借助的外部資源優勢。那么這些縣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重點就應以延長產業鏈,發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生產服務產業為主,通過農業產業化逐漸提升整個第一產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水平。

4.4 充分發揮縣級政府在資源配置和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縣級政府通過發揮調節經濟、管理經濟職能,通過提供各種經濟信息,實現縣域范圍內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推動縣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在勞動力就業尤其是農村勞動力就業方面,縣級政府應該盡力消除勞動力合理流動中制度性、結構性障礙,盡最大努力為勞動者創造就業機會。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方面,縣級政府通過行政的經濟或法律手段履行調控經濟職能,是縣域經濟持續協調發展,通過匯集和傳播經濟信息,為企業提供多方面服務和創造良好環境;通過稅收調節來消除收入分配中的非公正性,實現效率基礎上的公平;通過對社會公共產品的生產經營,充分發揮縣級政府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各地政府必須科學的把握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產業的轉移與聚集,使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集中,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縣級政府在資源配置及濟南市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2007年山東省統計年鑒[Z].

[2]秦慶武.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J].山東省2007縣域經濟年鑒.

本文系濟南市2008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基于多元統計分析方法的濟南市縣域經濟發展研究》,批準號09CJA11。

作者簡介:張艷芳(1973—),女,山東淄博人,碩士,濟南大學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猜你喜歡
縣域經濟濟南市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 寫好鄉村振興的“時代答卷”
濟南試水“大部制”改革
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發展問題與對策
京津冀協同發展模式下河北省縣域經濟產業集群問題研究
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評價研究
淺議縣域經濟在招商引資中面臨挑戰和機遇之探析
濟南保險大事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