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末的后現代與電視藝術傳播

2009-04-06 05:54
群文天地 2009年3期
關鍵詞:傳播方式后現代主義后現代

郭 寧

傳播指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信息是傳播的內容。傳播的根本目的是傳遞信息,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通過有意義的符號進行信息傳遞、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饋活動的總稱。人類傳播雖由來已久,傳播學卻是二十世紀30 年代才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

一、藝術與傳播的關系

藝術傳播即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藝術接受即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 以往從藝術作品到藝術欣賞,大多采用簡單的、直接的傳播方式,傳播的意義并未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主要是由于生產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傳播功能落后,未能對藝術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在近百年、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捷發展對于藝術活動產生了巨大影響。它不僅使影視藝術成為當今最具有大眾性的藝術樣式,同時也將其中許多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影響到其他藝術樣式,在電視進入人們的生活后,視像技術的優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藝術傳播在當代藝術活動領域,已經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沒有現代傳播媒體的時代,藝術其實就是傳播媒體,它傳播知識、抒發感情、交流思想,甚至傳播新聞。人類早就有了視覺經驗,即看的經驗,這也應當說就有了視覺文化,有了視覺傳播。

二、上世紀中期產生的后現代主義

后現代主義是一場發生于歐美上世紀60年代,并于70與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藝術、社會文化與哲學思潮。其要旨在于放棄現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規范內容。其本質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道德上的犬儒主義和感性上的快樂主義。

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風靡歐美的文化思潮,使得在整個思想文化領域進行了轉變。盡管后現代主義的各種理論觀點不盡相同,但是從總體上對后現代主義的特征進行把握,我們可以發現后現代主義文藝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傾向。

(一)主體消失。在后現代文化氛圍中,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等級制度被顛倒了,現代主義中的個性和風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凈,主體成了某種破碎的幻象。

(二)深度消失?,F代主義藝術總是以追求烏托邦的理想、表現終極真理為主題,而后現代主義藝術則放棄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釋,拒絕挖掘任何意義,僅僅追求語言快感。

(三)歷史感消失。歷史永遠是記憶中的事物,而記憶永遠帶有記憶主體的感受和體驗?,F代主義藝術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歷史意識,而后現代主義藝術中,歷史僅僅意味著懷舊。

(四)距離消失。在現代主義藝術看來,距離既是藝術和生活的界線,也是創作主體與客體的界線,它是使讀者對作品進行思考的一種有意識的控制手段。后現代藝術中,由于主體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歷史感,僅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沒有任何啟發和激揚的功能,它強調的只是欲望本身。

三、電視藝術傳播與后現代的有機結合

現代的電視傳播中對于以藝術作品和設計產品形象為主體的藝術傳播來說,占據重要地位的是視覺符號的生產、流通和消費。藝術作品和設計產品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是以獨特的傳播形態表現和完成的。隨著人類知識的空前膨脹,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科技高視闊步導致了合法化危機。這一狀況反過來深刻地規范著人類的心理機制和行為模式,導致一種反文化、批判理性主義、崇尚非理性的極端傾向。從此,后現代文化與美學浸漬了無所不在的商品意識,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對立在此歸于失效,商品本有一種“新型”的審美特征,而文化則貼上了商品的標簽。在后現代思潮下的藝術傳播也具有自己的特點:

(一)對于電視媒介來說,從圖像的風格上看,超級寫實與拼貼,這是后現代藝術傳播的重要特點,也是后現代社會人的精神生存狀態的圖像化表述。

(二)不僅僅在電視傳播手段中出現了超級寫實與拼貼,它也是后現代人的生存狀態,也是后現代藝術傳播營造“真實的虛幻”的基本手法。

(三)大肆宣揚時尚、顛覆傳統,是后現代藝術傳播的重要特色。

這樣看來,原本高高在上的主流藝術傳播方式出現了即將衰亡的跡象,而且隨之而來的是后現代藝術傳播時代。也許有人會質問: 后現代藝術傳播雖然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但搞笑、調侃、吶喊、宣泄也可能讓我們的生活膚淺化,這可能就是文化的墮落。實際上,后現代的藝術傳播模式更真實地貼近于生活,讓我們的心靈充滿快樂與平和,更讓我們體會到了真實的貼切的感覺,使傳播真真正正地進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絕對零距離的享受。

參考文獻:

[1](俄)莫·卡崗等編.藝術形態學[M].上海: 學林出版社,2008.

[2]喬治·瑞澤爾,謝立中等譯.后現代社會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3]石義彬.單向度超真實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傳播思想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4]杰姆遜演講,唐小兵譯.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郭寧(1984.10—) 女,漢族,吉林省白城市人,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

猜你喜歡
傳播方式后現代主義后現代
零陵漁鼓傳承發展方式新舊對比研究
符號像落葉般飄散
90后現代病癥
帶刺的蒼耳
重新回到后現代主義文論的原點
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異同比較
后現代主義設計
碎片與游戲
第九屆全國美展雕塑展的后現代思考
進入后現代陶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