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國際經濟法》課程教學方法改革之思考

2009-04-06 05:54
群文天地 2009年3期
關鍵詞:講授經濟法課件

王 妤 李 劍

教學方法是圍繞人才培養的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和現實需求來確定的。就我院法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為應用型法律人才,國際經濟法內容龐雜且相對獨立,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因此,決定了國際經濟法的教學方法應該是適時適當地將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簡單講,就是維持講授式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輔之以多媒體教學手段,適當穿插案例教學法,進一步完善考試環節,以改促教,以教學改革促進學科建設,突出教改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實用性。

一、維持講授式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

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以國內成文法、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為依據的一門學科。同時作為一個成文法國家,在客觀上要求我們的法學教育應以解釋成文法規則、法律理論及其適用問題為主,而這正是講授式教學法的優點所在——法學體系嚴謹、系統、詳細、理性,但它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在現行講授式教學方法中,教師處于教學中的主導位置,學生是被動地進行學習,師生很難進行真正的交流,久而久之,使學生在學習中缺乏動力,開始習慣于服從教師的講授,而很少去思考問題,逐漸對法律失去興趣。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實際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薄弱,也會使教師喪失學習的動力,很難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如何有效利用已壓縮了課時數的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轉變教學組織模式,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師生在課堂上能夠進行民主對話,教師不單純是知識的提供者,同時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啟發者。在授課形式上采取教師的課堂講授和學生的自我展示相結合的方式。課堂講授不再糾纏繁瑣的概念、意義、性質等實際意義不大的內容,交由學生自學,針對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進行詳細講解,就一些關鍵知識不時地向不同的學生發問,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和認識立法意圖和宗旨的基礎上,對相關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學術性。如:在講授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時,筆者先將發達國家的態度和發展中國家的態度進行簡要的闡述,又簡單講解了經濟學中的利益博弈,同時要求學生回顧相關法學專業的基本原則。由于學生學完法學專業主干課程以后,有了一定的“知識前見”,從而對此領域的理解有共同的“視域”,并形成共同的理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自我展示(self-presentation)教學法是歐洲頗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方式。即,老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事先將課程中所涉及的專題布置給每一個小組,由各小組在課堂上通過課件進行講解,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老師應對學生提出的論點、論據及講述的層次予以點評,指出在講解中存在的問題。自我展示教學法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利用學校圖書館等各種資源進行深入的探究,提高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學生自己講授相關的法律知識,讓他們“既做學生,又做老師”,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最有效的方式。如:講解跨國公司在經濟一體化中的作用時采用的是自我展示教學法,教學效果顯著。

二、以多媒體教學手段為輔

以多媒體和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當代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技術營造了一個信息化的環境,它正演變、發展著我們的社會,推動了學習和生活的效率,而計算機在教學中的應用已使傳統“板書”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同樣,在國際經濟法的教學中,引入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也是非常必要的,制作合理的多媒體演示課件不僅通過刺激學生的感官提高學習效率,而且也有助于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加快課堂教學進度,擴大學生的認知空間。

真正合理的多媒體演示課件是集音響、圖案、人物、事件于一體的生動形象、綜合演繹的表現形式。實踐中,多媒體課件要么停留在“教案搬家”“書本搬家”的初級階段,要么忽視多媒體課件為教學服務的特征,片面地追求“感官效果”,沖淡了教學主題,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多媒體變化上,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客觀上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盡快轉變教學習慣,而且將自己的教學思想與內容與這一新型的教學手段恰當融合,在實踐教學中,注意摸索規律,積累經驗。另一方面,由于多媒體課件是在輕點鼠標就翻過一頁的演示方式下進行的,教師無需板書,師生雙方沒有肢體語言甚至沒有目光交流,難以產生互動,同時學生也必須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手段以及因此而加快的課堂節奏,易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視教學內容的不同,對學生提出適當做筆記的要求,給學生足夠的消化和思考時間。

三、適當穿插案例教學法

國際經濟法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同時,法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學會運用法學知識解釋法律現象、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國際經濟法教學實踐中,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隨著中國“入世”,同國際經濟交往日益廣泛,也為該課程案例教學提供了大量的鮮活的案例。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研究法官的判決來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則與法律推理,具有積極、形象、具體、感性的特點,與講授式教學方法存在著互補性,同時也為學生了解社會提供了一個平臺。具體操作的方法主要有:1、由理到例的案例評析:上課先講解理論知識,針對所講內容適時插入案例進行評析,借此案例幫助學生更全面的理解所學的知識;2、由例到理的案例分析:上課時先向學生拋出一個案例,針對此案例提出相關的法律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積極主動聽課,所以并不會感到法學理論枯燥。對學生在實施案例教學的時候,重視用專業的法律語言進行理論分析,演繹法官處理案件的思緒過程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案例教學法給學生的主動性大,從而對學習的積極性和收獲也就越大,對案件的綜合處理能力和邏輯思辯能力得到強化,達到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也增強了學生社會責任感和關心公益事業的品德,培養了學生為實現正義獻身的精神。

四、進一步完善考試環節

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主要是圍繞課程的基本理論、有關法律條文的解釋、有關概念的構成要件、特征等內容進行講授,法律是書本中具體的枯燥無味的理論、條文,而不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學習也是被動的、機械的,課程結束時的考試也往往采用筆試的方式,對于經歷高考等無數考試“洗禮”的本科生而言,考察的仍然是學生的記憶力。為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覺學習的能力,同時增加平時成績核算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將平時成績20分拆解為考勤和提問兩部分,每次上課前提問3—5名同學,主要檢查復習和預習情況,及時掌握教學信息,口試結果即時給分,記入平時成績,在期末筆試中相應加大案例分析等主觀題的比例,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為了拓展學生的法律視野,還宜相應開設比較法學課程,對當代主要法系、法律制度進行或宏觀或微觀的比較,使學生有所鑒別和取舍,進而推動法學教育的開放性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1]黃軍,謝慧芳.國際經濟法.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J].南昌高專學報,2006(1).

[2]張道功,李春,劉士國,顏萬發.國際經濟法.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的若干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6(12).

(作者簡介:王妤,女,國際經濟法學碩士,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教師。李劍,男,金融學碩士,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教師。)

猜你喜歡
講授經濟法課件
淺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
高職會計專業經濟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
大數據時代經濟法的完善路徑探討
數學課堂“限時講授”教學策略
大數據時代經濟法的完善升級路徑分析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教學課件
初中數學教學中課件設計的重要性
WEB課件開發系統的設計思路
淺談數學課堂講授的時機選擇
精簡課件,優化課堂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