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郁達夫及創造社作家的作品

2009-05-13 08:34
世紀橋·理論版 2009年12期
關鍵詞:郁達夫散文小說

艾 琳

摘要:1921年創立的新文學團體--創造社,其中產生一批中國五四以來有影響的作家,郁達夫是其中代表。郁達夫是創造社成員中小說散文方面創作數量最多、成就最大的作家,也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作家。本文主要評析郁達夫當時的文學作品及其藝術價值。

關鍵詞:郁達夫;創造社;小說;散文

收稿日期:2009-11-01

作者簡介:艾琳(1987-),女,黑龍江綏棱人,大慶師范學院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

創造社是繼文學研究會之后又一個成立于1921年的新文學團體。到1924年,成員陸續增加到將近三十人。它與文學研究會成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同樣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創造社成員思想傾向并不一致,但文學上有著大致相同的趨向,即崇“天才”,重“神會”,講求文學的“全”與“美”,強調文學必須忠實地表現“內心的要求”。創造社的浪漫主義傾向,在詩歌方面最為杰出的代表是郭沫若,小說散文方面則為郁達夫。

郁達夫(1896-1945)是創造社成員中小說散文方面創作數量最多、成就最大的作家,也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作家。他出生于浙江富陽,從小受過中國古典詩文熏陶,也喜讀小說戲曲作品。1913年他隨長兄去日本,經過幾年的中學(日本稱為“高等學?!?學習,1918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攻讀經濟學,但他的興趣卻在文學方面。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廣泛涉獵了西洋文學,特別是近代歐洲文學和日本文學,從中接受影響。將近十年的異國生活,郁達夫同那時許多留學或僑居國外的中國人一樣,受過種種歧視、冷遇以至屈辱,從而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增強了他的憤世嫉俗、憂郁感傷的思想性格。這些生活經歷和思想狀態,后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鮮明的反映。1921年,他同留學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田漢、張資平等人共同籌組創造社,并開始寫作小說。1922年,郁達夫回國后積極參與了創造社的文學活動,編輯創造社的刊物,后來又先后到安徽、北京、武昌、廣州等地大學任教,但主要精力仍然用于文學創作。

郁達夫第一部小說集《沉淪》,是作者留日時期生活和思想的寫照。這部小說集同郭沫若的《女神》一起列入最早的“創造社叢書”。小說集包括《沉淪》、《銀灰色的死》、《南遷》三個短篇,其中《沉淪》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作者在這篇小說中描繪了一個有憂郁癥的中國留日學生,渴望得到純真的友誼和溫柔的愛情,但在異國遇到的只是屈辱和冷遇,終于絕望而走向沉淪。作品中主人公的難以排除的憂郁苦悶,反映了“五四”時期那些在重重壓迫下,有所覺醒而又不知如何變革現狀的青年共同的心理狀態,具有時代特征。小說的主人公沉痛地呼喚:“中國呀中國,你怎么不強大起來!”“我就愛我的祖國,我就把我的祖國當作了情人罷?!薄白鎳阶鎳?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罷!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說發表后在當時青年中產生了很大的反響,也遭到封建守舊派人士的非難。正如郭沫若在談到郁達夫早期創作時所說:“他的清新的筆調,在中國枯槁的社會里面好象吹來了一股春風,立刻吹醒了當時的無數青年的心。他那大膽的自我暴露,對于深藏在千年萬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虛偽,完全是一種暴風雨的閃擊,把一些假道學、假才子們震驚得至于狂怒了。為什么?就因為有這樣露骨的真率,使他們感受著作假的困難?!?sup>[1]

郁達夫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就以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見之于文壇。他贊同“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的主張。[2]但與魯迅在小說中以“我”為主人公深入其境描述人物和事件的現實主義手法不同,郁達夫在小說中往往以“我”為主人公,運用濃郁的抒情筆調,進行大膽的自我暴露和率直的自我表白,“在重壓下的呻吟之中寄寓著反抗”。[3]《沉淪》中的小說《風鈴》、《懷鄉病者》、《蔦蘿行》以及《還鄉記》、《還鄉后記》、《離散之前》等篇,都帶有“自敘傳”性質。有些不以“我”為主人公而“我”在其中。寫于1923年的《蔦蘿行》,是作者返國初期生活的記錄。小說運用給妻子書信的形式,淋漓盡致地描繪了一個窮苦知識分子艱難的生活處境和痛苦迷惘的思想情緒,感情濃郁,文詞凄切,表達了喘息在重重經濟壓迫下人們的共同心聲。為回答胡適等人的無理攻擊而寫的歷史小說《采石磯》,借清代詩人黃仲則的形象寄托作者對邪惡勢力的憤懣和抗議。同郭沫若的詩歌中那種明朗、激昂、樂觀的調子不同,郁達夫的小說往往譜出一曲曲灰暗、沉重、凄涼的哀歌。這種基調之所以形成,除了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性格外,也由于他接受了中外富有感傷色彩的文學的影響,特別是清朝詩人黃仲則和盧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以及某些“世紀末”文學思潮的影響。

盡管郁達夫作品的主要基調是感傷色彩濃重的浪漫主義,但了隨著作者對現實的觀察體驗日益深入,作品中現實主義因素不斷增強?!逗壹分械囊恍┒唐褪沁@樣?!洞猴L沉醉的晚上》(1923年)通過窮愁潦倒、賣稿度日而靈魂空虛卑瑣的“我”,同在苦難中頑強掙扎的心地純潔、性格堅強的煙廠女工陳二妹的形象相對照,歌頌了女工美好的心靈,樸素的反抗精神,暴露了現實環境的丑惡,也嘲諷了“可憐的無名文士”的軟弱無能?!侗〉臁?1924年)是一曲人力車夫的挽歌。這個善良本分的勞動者終日辛勤勞動,幻想能買上一部車,但買車的愿望終成泡影,人也在重壓下死去。對車夫滿懷同情而又無能為力的“我”,只能以紙糊的洋車表示“薄奠”?!段⒀┑脑绯俊?1927年)寫了一個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的悲慘故事。這些小說描繪了被壓迫被損害的人物形象,對罪惡的舊社會進行了控訴,作者自己從為“多少也帶一點社會主義的色彩”。小說不僅表明作品現實主義因素的增長,而且標志作者寫作技巧的日益成熟。寫于《微雪的早晨》之前的《過去》,雖然藝術技巧上看確是圓熟之作,人物的描寫基本上采用現實主義手法,但慨嘆青春和愛情的逝去,思想格調遠不如這三篇。三十年代初寫的《遲桂花》、《瓢兒和尚》、《遲暮》等篇,文筆舒徐清澈,形象新鮮親切,但贊美隱逸生活、表現遲暮心境,同那時風波浩蕩的社會現實的距離就遠了起來。

郁達夫在小說中往往赤裸裸地描寫了“性變態心理”,把性愛放到很重要的地位,使他作品中的浪漫主義除了感傷之外又帶上某些頹廢色彩。從短篇小說《茫茫夜》到中篇小說《迷羊》都描寫青年青春期性的苦悶以及狎妓生活。即使以描寫女工生活為主要內容的中篇《她是一個弱女子》,也不乏變態性心理的描寫。這些描寫固然同作品中主人公憤世嫉俗、追求個性解放有聯系,但用自然主義手法描寫性愛、肉欲,勢必削弱以至損害作品積極的思想內容,如中篇小說《迷羊》,從作品情節看,作者原意在寫一個青年女憐在悲慘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倔強性格,但小說卻以主要筆墨描寫那個“迷羊”似的青年獲得性愛的歡樂和失去性愛的悲傷,這樣便削弱了小說的積極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郭沫若.沫若文集——論郁達夫[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9.

[2]郁達夫.過去集?五六年來創作生活的回顧[M].上海:開明書店,1927.

[3]鄭伯奇.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集導言[M].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

[責任編輯:王建武]

猜你喜歡
郁達夫散文小說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閱讀小說
我與風
2021年《儷人·西部散文選刊》精品獎(30名)
2021年《儷人·西部散文選刊》評論獎(10名)
生與死的尊嚴(散文)
傾斜(小說)
貴人
從《故都的秋》看郁達夫與北京的關系
《郁達夫手稿:〈她是一個弱女子〉》
文學小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